铝合金窗户安装图解:出行图浩浩荡荡 夹层内安度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4:23
东汉出行图壁画墓:
出行图浩浩荡荡 夹层内安度千年

出行图步卒

出行图骑吏一

出行图骑吏二 (资料图片)
■ 壁画墓简介
东汉出行图壁画墓1984年发现于偃师杏园村。该墓坐北朝南,为砖石结构,由斜坡墓道、墓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6部分组成,全长35米,最宽处8米,墓道长20米。由于曾遭盗掘,发掘时仅有一些陶器和近百枚铜钱。由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可断定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 壁画内容
该墓壁画主要有出行图和庖厨器物图两幅。其中,出行图壁画绘在前堂距地面高1.35米的南、西、北壁上,从南壁甬道口开始,依次转折到西壁、北壁,画面衔接,内容连续,画幅长达12米,宽0.6米;庖厨器物图绘在北壁东段出行图之下。该墓壁画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充分体现了汉代绘画古拙质朴和雄浑奔放的特点,题材上的写实和表现手法上的写意浑然一体是其主要特征。
■ 壁画故事
一幅壁画长12米,车马出行声势大
盛夏时节,走进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地下陈展厅,丝丝凉意扑面而来。东汉出行图壁画墓便位于地下陈展厅的壁画展区。
沿甬道进入墓葬前室,我们立即被眼前的场景吸引了:前室的三面墙壁上,都绘着宽0.6米的壁画。出于保护的需要,壁画用玻璃罩与外界隔开,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画面的内容:大量的人物、成行的马队、飞奔的马车,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出行队伍……画面色彩深沉厚重,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听着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的介绍,我们对画面的内容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长长的出行队伍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画面最长,占据了整个南壁和西壁,是为主人出行“鸣锣开道”的仪仗队。画面上有骑吏、步卒和3乘安车。队伍最前面的是步卒,分成两列,手擎长杖。之后为8名骑吏,骑吏手里拿着旌旄(一种有长长飘带的旗子),马后一步卒护卫着一乘带伞盖的安车,车上坐着两人,左边的是驾车的。再后边是6名骑吏和1名步卒引导着第二乘安车,步卒头戴平巾帻(一种地位较低的人戴的帽子),身穿宽袖短衣,裹腿;骑吏头戴平巾帻,身穿圆领宽袖袍,双目前视,八字胡须,胯下黑马红缰,有鞍无蹬。第三乘安车之前也有骑吏和步卒。
第二部分位于北壁的西段,为墓主主车部分,画面上有车前步卒6名、安车1乘、骑吏12名。墓主所乘安车比其他的车辆均大,有红色伞盖。主人头戴梁冠(一种高级官员戴的帽子),身穿红色宽袖袍居左,御夫揽辔牵缰居右。车前步卒左手执杖,步卒之前的一名骑吏回首做招呼状,表情生动。主车后面的6名骑吏分左、中、右三行排列。
第三部分包括5乘安车、10名单骑,安车之上应是墓主人的随从属吏。这组壁画被通往后室的甬道门分割成两段。
徐婵菲介绍,这幅壁画是以墓主人生前出行的真实场面为蓝本,根据画面中出现的骑吏、步卒和使用车辆的数量,可以判断墓主人曾做过年俸两千石的高官。整个壁画以黑、红为主色,其他颜色均为衬色,色调典雅古朴,画面极富动感,是汉墓壁画中的佳作,代表了中原地区汉代壁画的较高水平。
夹层内历经千年,原是墓主人降职了
这座墓曾遭多次盗掘,墓顶都坍塌了,为什么壁画能保存这么好呢?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幅壁画所在的墙面和与它连接的甬道墙面居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足足错开了三四十厘米。这是怎么回事?
徐婵菲介绍,发掘该墓时,考古人员起初并没有发现这幅珍贵的壁画,因为这幅壁画被砖墙遮挡住了。在工作人员即将撤离现场时,一名队员无意中揭掉一块已松动的壁砖,发现里面还有一堵墙,而且墙面上有颜色。大家小心翼翼地揭取壁砖,发现里面有一个夹层,而在夹层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出行图。由于壁画被藏在墙里,不仅避免了水土的直接侵蚀,而且逃过了盗墓者的破坏。这种情况在考古界非常少见。
为什么壁画会被藏在夹壁内呢?原来,说起墓葬,古人并不像现代人这样讳莫如深,许多人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修坟建墓了,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
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墓的主人在为自己修墓时,是年俸两千石的官员,他把只有两千石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的出行仪仗画到了墓室内(当时不同级别的官员出行时,随从的人、马、车数目有严格的规定)。但墓主人的身份在建墓和下葬时发生了变化,就是说,他可能被降职了。那么,墓中事先画好的出行图与其下葬时的身份不符,如果继续使用,官府是要严厉追究的。所以,最终下葬时,只好另建一堵砖墙将这幅壁画遮住了。
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于诗情
 
名词解释
安车:古代一种通常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在车厢里坐乘的车子。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可以安坐,故为此名。安车多用一马,也有用四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