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黑鸭子组合:新坐标 新使命 新跨越(平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41:21
        编者按:从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到今年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这片热土正以豪迈的气魄、稳健的步伐实现着全新跨越。按照中宣部的部署,中央主要媒体近日将集中报道海西建设、福建发展。本报《中央媒体看福建跨越发展》栏目今天刊登《人民日报》今日一版头条刊发的长篇通讯《八闽飞歌唱跨越》和新华社昨天播发的长篇通讯《新坐标 新使命 新跨越》。本栏目还将继续刊发中央各主要媒体的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这是一曲仅用两年时间谱写的八闽壮歌。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两年来,喜欢高歌《爱拼才会赢》的八闽儿女,借政策东风,凝心聚力,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乐章。2010年,福建实现生产总值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053亿元,同比增长20.3%。今年1至4月,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跃居东南沿海省市前列。        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这雄壮的主旋律正回荡在闽山闽水间。        “三维并进”抓大项目促大发展         转型升级练内功增内生动力        福建曾以海防前线著称,由于先前国家投入少,工业项目欠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几如白纸。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经济总量仅为当时台湾的1/40。        地处沿海,又位于东部,福建如何才能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崛起?台海呼唤和平,两岸期待合作,福建区位特殊,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责任重大,福建如何担起光荣使命?  没有定位的清醒、理性,就不会有行动的勇敢、坚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去年7月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福建必须敢于先行先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农业一枝花,说到工业,漳州人自嘲是“金三角缺一角”。一年前的漳州古雷半岛,还只是大片尚在平整中的空地。而今,总投资180亿美元的PX石化项目拔地而起:储罐区、加氢裂化、芳烃联合装置、水处理、热电厂等几大工程建设全线铺开;向上下游延伸的15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和下游一体化等3个项目也正筹谋。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跨越发展。”漳州干部群众这样说。长期靠农业立市的漳州,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2%;2010年增幅高达33.4%。到“十二五”末,漳州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400亿元。        让项目成为顶起撑杆一跃的支点,追赶方能变步跨越。海西战略实施两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科学规划布局,瞄准国外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民企,“三维并进”,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生成机制。        2010年,福建与上百家央企达成123项共8464亿元的合作项目;今年,福建又再度生成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大项目。“我们现在已建立了省、市、县(区)三级联网的项目储备库,策划生成1482个重点储备项目,投资总额2万亿元。”副省长张志南介绍。        根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着眼产业链缺失环节填平补齐,去年5月引进落户的福建戴姆勒公司,是福建引进国外大项目的得意之笔。今年,戴姆勒又追加投资4.2亿元新建两个研发基地,与福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同步开建。强大的研发能力,带动福建机械行业整体迅速提升。25家本省企业借助与戴姆勒的配套,借船出海,使福建产汽车配件一举打入欧洲市场。        无独有偶。龙工集团挖掘机项目落户龙岩,今年底,红土地上就会出现首个年产值上百亿元的车间。随着这家闽商民企的回归,龙岩的机械制造业“十二五”将发展壮大为产值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        “中国鞋都”、“中国服装之都”、“中国石材之都”……这些响亮名片的创造者,是福建享誉国内外的民营企业。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福建一手抓新增大项目,一手抓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福建经济的内生动力。去年8月,福建省再次推出19条鼓励政策,助推民企加速升级换代、做强做大。去年一年里有9个月,福建民间投资超过40%以上。        今年3月18日,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在福建诞生,这是福建民企与央企对接的首个项目,它也标志着福建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正在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龙头起、产业聚。2010年,福建机械、电子、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50%,增幅和贡献率创4年来新高。今年前4个月,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565.97亿元,同比增长33.1%,全省增加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已增加到21个。到“十二五”末,福建可望形成10个千亿元以上的超大产业集群。        上下同欲者胜。目前,福建省经济总量已接近台湾地区的1/2;人均GDP去年达36508元,正快速抵近“人均GDP2012年接近、2015年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目标。        用制度创新驱动发展步步深入        让发展成果普遍惠及广大民众        2011年4月12日,最后一台大窑基座在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永安生产基地被顺利拆除,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的第一条立波尔窑水泥熟料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今年福建新一轮淘汰落后产能行动再次提速。         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三大指标均居第一的省份,“生态福建”是福建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后发优势。发展要提速,但提速绝不能违规,更不允许“醉驾”!“福建山多地少,资源有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再走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之路,而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文明祥和、生态优美,这也是国务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定位中又一重任。”履新不久的福建省代省长苏树林语重心长。一句话,福建追求的跨越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要又好又快。          2010年初,福建在全国率先启动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在环境保护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省长与全省9个设区市一把手逐一签订“六江两溪”整治责任书。从去年起,福建省公布了关停一批皮革、重金属等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名单,标明具体时限,并与各设区市签订责任状,还专门安排省纪检监察部门督查督办。          去年,福建省一举淘汰炼铁26万吨落后产能、水泥落后产能367.4万吨、皮革280.05万标张,并将设备全部拆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计划。5月6日,福建再次公布了一批今年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名单。          淘汰不相信眼泪,改革须依靠创新。肩负全省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重任的泉州市,为了加快进度,一方面用行政手段对194家企业停水、停电,同时积极探索破产、收购、兼并、重组、拍卖等市场方式。          为了从源头遏制污染,福建积极探索“绿色信贷”制度。因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漳州华安县7家小水电企业已经到期的567万元贷款被拒绝转贷;反之,截至去年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向素有“绿色金库”美誉的南平市12家企业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4亿元。        福建是海洋大省,港口众多,6个沿海城市个个喊响“以港兴市、发展临港工业”的口号,不仅加剧海域污染风险,还因内耗降低了对外竞争力。福建痛下决心,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将6市众多港口整合为3大港口群。到去年底,3大港区共开辟外贸航线151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28亿吨,较2005年分别增长2倍和90%。今年一季度,周边省份共通过福建各港口进出货物290万吨,同比增长91.8%。        人气旺,百业兴。福建响亮地提出要让发展和幸福指数一起增长,要让广大群众共享跨越发展的成果。        厦门是特区,但一直只“特”岛内。从去年开始,厦门市实施岛内外一体化战略,“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岛内岛外民众同享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        福州城区河网密布,人称“百巷通潮”。但多年来水质恶化、河床淤塞,长期为市民诟病。今年,福州投资数十亿元,从地下管道做起,不求面子求里子,打响一场内河整治攻坚战。“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新榕城,正重新走入700万福州市民的生活。        革命老区龙岩地处闽西山区,为让220万老区群众尽早享受到新农保的实惠,龙岩市积极探索“制度全覆盖,全市统筹、市县共担”模式,从两级财政中每年“抠”出1.2亿元,让龙岩提前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新农保全覆盖的市。        家底薄缺钱,大发展又要花钱,但福建坚持民生优先,去年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总投资达1100亿,今年仅省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达265亿元,占省级财力的64.4%,同比增长22.6%。        先行先试拓展闽台合作        携手建设两岸共同家园        今年元旦,福州耀隆化工集团的工作人员,一大早就在福州检验检疫局报检大厅拿到了首份盖着ECFA原产地专用章的原产地证书;1月3日下午,首批ECFA受惠进口的台湾水果,乘台轮“丹鼎”号从金门抵达厦门,标志着两岸合作迈入新阶段的ECFA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启动。        5月18日开幕的第13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展示了ECFA协议签订后两岸互降的806种免税产品。今年前4个月,福建自台湾进口的ECFA早收清单产品价值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        如果说,ECFA早收计划的正式启动,是闽台经贸合作由点到面的全面发力,那么,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便是闽台合作由外及里的深度推进。        国务院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福建选择海西适当区域作为两岸综合试验区,探索两岸合作的新模式。平潭综合实验区在春风中应运而生,它意味着一出闽台两岸合作交流的大戏不仅将天天实景上演,而且即将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全景生活。        平潭,面积如两个厦门、4个香港,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区,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福建为她勾勒出了这样一幅全新的图景:闽台携手,“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建设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        “现在,这里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开放大开发的热度。”5月中旬,菲律宾中国商会总会董事局主席兼理事会会长施万轸一行赴平潭考察时,情难自禁。        “一天一个亿”的基础设施高强度投入,让平潭“一天一个样”。5月16日,平潭第一个大型高新企业——协力科技园正式动工,“一期投资已由57亿元追加至73亿元。园区核心研发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台湾。”协力科技集团副董事长王闯说,“我相信,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型企业集聚这里。”        吸引海峡对岸目光的不仅是平潭的区位优势,更在于平潭开放开发的全新理念、全新模式。从规划开始,福建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就亲任“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总召集人,特聘34名台湾业界精英及大陆的专家学者52人参与宏观规划;由台湾中兴工程顾问公司领衔、大陆规划机构共同参与编制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发展规划》,一举夺得大奖。如今,随着两岸合作交流的日益加深,“台湾元素”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福建民众的视野中。        率先开展对台招生,成规模选派大学生入岛学习,首次对台湾居民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首批7家台湾律师事务所获准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武夷山旅游台湾推广中心”在台北挂牌营运,厦门卫视成为大陆首家赴台驻点城市媒体……        合作之门正在一扇一扇打开,并且越来越成熟,走向法制化。        2009年5月23日,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出台,两岸农业合作从此进入“深耕”阶段。2010年10月,大陆首部为物流业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又在福建落地。截至目前,福建已成为全国涉台立法最早、最多的省份,现行有效的涉台地方性法规已有9部。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和福州市、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众多地方性法规中,现行有效的涉台条款更多达48个。        把机遇化为优势,把优势变成机制,把机制固化为法律。福建让闽台合作跨出的每一步变得越来越坚实。          八闽初夏,暑热袭人。5月23日起,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率省直和地市主要领导,顶着烈日,开始了外界称之为“拉练”的工作检查,对全省各地市逐一现场检查、分析总结、调研指导。        “拉练”首创于去年。这是一场推动福建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仗,不回避问题,在比学赶帮中破解难题。这更是一次对省直和地市主要领导干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大考。用省委书记孙春兰的话说,下决心挤出12天时间搞“拉练”,“就是要以更宏大的气魄、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举措,强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信念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未来。        闽山闽水间,3600多万八闽儿女把一首跨入新时代的发展主旋律唱得更加雄壮、更加豪迈。(载6月7日《人民日报》)
  福建平潭金井码头内,崭新的高速客滚轮“海峡号”静静停靠,期待着今年8月首航台湾的旅程。届时,两岸旅客从平潭直航台湾本岛,最快的航路将只需要1个半小时。        踏上这个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县,人们难免会被一种时空交错的强烈感受深深触动。曾经的海防前线,正在变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前沿。被划定为两岸携手共建的综合实验区后,如火如荼的建设开发打破了海峡西岸这座荒僻海岛长久以来的宁静,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跨越激情正在这里书写壮丽的传奇新篇。        今非昔比的平潭,是福建深入贯彻和高效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从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到今年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晋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两年间,不断站上新坐标、担负新使命,以豪迈的气魄、稳健的步伐实现着全新跨越。        把握机遇,掌握全局,新坐标上作大文章        闽台一水之隔,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福建因此具有对台交流交往的独特优势。        30年前,福建与广东一起被中央列入改革开放的试点省份。此后,有着“台、侨、特、海”四大优势的福建,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一路劈波斩浪,厦门特区、“晋江模式”等改革和发展样本成为一时翘楚。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福建的特有优势在区域竞合洪流中曾长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反而逐渐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        2004年,福建省首次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等相邻地区”的海西概念,很快引起了两岸及海外的广泛关注。        其后6年间,海西从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浪漫蓝图迈向美好现实,内涵不断丰富,定位愈发准确。这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关于海西发展的表述首次写入全党文件。        2006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是中央从我国现代化的全局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局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同年10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决策被写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次年,这一决策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予以重申。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涉及7个方面、共计32条措施系统阐述了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构想。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专章论述两岸关系发展,其中专节谈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记者从福建省了解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出台政策文件或与福建签署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支持福建发展海西先行,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在闽投资布局取得新突破。同时,除周边省份主动融入对接之外,台、港、澳、侨对海西建设也表现出极大热情与关注。        时光荏苒,闽台之间那一湾寄托了哀伤乡愁的海峡,已不再是隔阻两岸骨肉同胞的鸿沟天堑。那一片历经了云谲波诡的寥廓海天,也已不再是封锁两岸交流合作的障碍束缚。        回顾海西晋升为国家战略后所取得的发展进步,从一个方面生动反映了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之后迎来的崭新局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认为,支持海西建设是中央在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举措,体现了高瞻远瞩、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维,对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密切两岸人民往来、加速两岸融合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面对难得的时代机遇,海西正本着时不我待的责任感阔步向前,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开通动车组,全省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闽道难”逐渐淡出历史视线;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港口和海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不断振兴,央企在闽新一轮投资洽谈项目超过8000亿元……        先行先试,担当前沿,践行两岸交流合作新使命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有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容中提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以及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是海西开展先行先试、扮演前沿平台的重要突破口。        平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一语道破: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两岸共同开发,将平潭建成一个新兴的海滨城市,打造另一个厦门,形成“南有厦门、北有平潭”的福建城市新格局。        在这个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的岛屿上,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全新合作模式已展开实践。据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人龚清概介绍,按照福建省提出3年内基本形成开放开发条件的要求,平潭岛去年完成投资96.7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近乎一天投入1亿元,集中力量破解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等瓶颈制约,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两岸对接的有利条件。        这片新生中的热土已经吸引了海内外客商尤其是众多台商的目光。去年以来,台湾中小企业联合会、冠捷科技集团、台湾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远雄集团、东森集团、中原大学等工商企业、行业团体、高等院校等分别组团到平潭考察洽谈项目。台湾高雄地区工商、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专门组织成立了高雄-平潭投资开发促进会。台湾世新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福建海峡学院落户平潭,去年已招收第一批学生。        “福建开发平潭岛的思维和模式充满前瞻性和想象力,这将是两岸深度合作的一个范例。我希望更多台湾人知道并参与其中,这很有意义。”厦门台商协会会长曾钦照说。        去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发挥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先试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目前,厦门已经制定出台了《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工作方案》,并初步确立相关工作机制,“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实体建筑选址工作也已在进行之中。        厦门与台湾金融服务业项目对接也有了新的进展。台资富邦财险公司、台湾元富证券等相继在厦门设立机构。2个项目上报监管部门待批,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还有多家台湾金融机构正与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国际信托、建发集团等单位就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积极接触、商谈合作。        经贸合作手拉手,文化交流心连心。6月中旬,福建将三度迎来海峡论坛的盛况,规模预计超过前两届。这一突出“民间、草根、基层”的盛会业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品牌活动,不断凝聚起两岸广大的基层民意,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往来互动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福建着力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并取得一系列成效:闽台缘博物馆、湄洲妈祖庙成为国台办批准的首批“两岸交流基地”;较早成规模选派大学生以交换生身份赴台学习;率先安排事业单位职位聘用台湾专才,担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机构的管理职务;大陆首批7家台湾律师事务所获准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        今年4月,由福建有关方面组织、主办的《妈祖之光》大型电视晚会在台湾新竹轰动上演。这台晚会自创办以来已连续6年入岛,进行了9场演出,总计吸引数十万人次的台湾民众现场观赏,颇受好评,岛内各县市邀约不断。        “在开展入岛交流方面,福建有着独特优势,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先行先试是我们应当肩负的使命。”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对记者说。        扬长避短,锐意进取,追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海西赋予了福建更大的责任和更为宏伟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跨越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台海局势朝向良性互动发展,特别是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处于对台前沿、台胞祖地的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位置和特殊意义更加凸显。        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表示,鉴于底子薄、欠账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基本省情没有变,在贯彻实施海西战略的历史征程中,福建的发展等不起、慢不得,其发展方式必须打破常规,全面发力,以新作为实现新跨越。  正是在深刻理解难得历史机遇,剖析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基础上,福建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治庸治懒、大干快上。去年底以来,涵盖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民生工程的五大战役全面打响。  5月下旬,福建省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同志率省直各部门、各区市主要领导赶赴各地进行为期十余天的工作检查,这项冠以“拉练”之名的工作旨在督促各地寻找差距和不足、发掘亮点和潜力。对于这种“当面锣对面鼓”的检查方式,省委书记孙春兰总结道:“统一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可能比我们多上一两个项目更具长远意义。”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生态优势突出,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优的省份,因为多年保持冠居全国的森林覆盖率,福建被称作最“绿”的省份。为进一步打造“生态优美之区”,今年福建将生态省建设摆在更为突出位置,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完成650万亩大造林。此面积相当于福建省前3年造林绿化面积之和,栽种完成后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        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陈家东表示,福建下一步将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一手抓好植树造林、一手抓好资源保护,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净增森林面积456万亩,净增森林蓄积量3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5%,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林地保有量达1.37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5.22亿立方米。        兔年春节对于52岁的林金秀来说,显得格外不平凡。这个每月依靠200元低保金度日的福建省长汀县困难户在过年前搬进了新家。新家虽然只有23平方米,但林金秀却视之为“天大的福分”,从此她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告别了和老母亲挤在10平方米小屋里的逼仄日子。在长汀县,越来越多像林金秀一样的中低收入人群受益于近年大力推进的保障房建设。  长汀县所在的闽西龙岩市是著名革命老区,尽管经济和财政实力算不上强,但其“钱袋子”对民生工程建设毫不吝啬。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市安排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支出241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3%。龙岩采取“全市统筹、市县共担”的办法,在全市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农”综合保险试点,建立起一个涵盖农民财产、人身、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农村保险超市”。龙岩市委书记张健说:“我们就是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民生保障网,为老区人民造福。”  民生为大,民生优先,福建省在贯彻海西战略中明确提出,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做到发展民生与经济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使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的过程,成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过程。        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海西,是一块耕植希望与梦想的热土,正在描绘一篇凝聚两岸同胞感情与智慧的宏章巨制。回首以往,放眼未来,人们更加充满期待,让共同的美好愿景化作现实,让和平发展的累累果实不断惠及海峡两岸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