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成语意思:书生不竟是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09:53
书生不竟是书生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书生不竟是书生
  近来中国有一大奇观:一大批耄耋学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人生到老年,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纷繁世事如浮云,任其东与西。拍案而起,不平而呜,只是血气方刚的年青人的专利。因为年青人心智和身体都未定型,撒野甚至撞祸都情有可原。但当前老年人替代了年青人这一角色,真不寻常,不寻常啊!社会可能真出问题了。
  
  我想这班被人尊敬的学者近来所作所为,并非为了自身的私利。因为人到这样的年纪,还不能参透名利,只算愚夫,不是智者了。此中必有因原,我想应该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者我者,谓我何求。”当今中国时局不能不令人揪心。简而言之,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内忧外患。特别是,贪污腐败已吞噬了政府的威信,怨恨日深,人心向背。萧墙之祸正在逼近。而见微知著,向人们示警正是学者的天职。笔者认为这是对这一奇观的合理解释吧。
  
  但世事难测,事与愿违。近日有人要对茅于轼发起一场公诉。当然毛泽东已是历史人物,评价要有公正史笔。但历史总归是历史,是是非非任人评说。由于不同的评说者,有不同的视觉,歧见不可避免。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轰动,身处其中茅于轼也始料不及吧。但细心想想,也在情理之中。目前中国有两大势力都试图影响中国的未来。有人要借尸还魂,有人却釜底抽薪。于是问题就大了。
  
  然而书生不竟是书生,书生谋政,不是徒劳,也总是落空。因为书生太过理想化,不知世事艰难,不能洞察人心归向。中国学者都把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因于渐进的改革,但忽略了邓小平当时的雄才大略:恢复高考,分田到户,给工人物质奖励。此三大政略都是人心工程。凭此才能转变时局,改革才能成为人心所向。而中国改革演进到今日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深层矛盾不断激化。下面我们看看被称为自由主义学派的著名老年学者对此时局的见解。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情况下,我认为有三种力量,第一种力量是靠权力发财的权威,第二种力量是希望保持和扩大对资源支配权力的官员,第三种力量是弱势群体。如果第一种力量和第二种力量能够结盟,这就有可能把第三种力量误导致反市场趋向的改革。”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改革造成弱势群体占国民的大多数,那么市场趋向的改革的意义何在?动力何在?
  
  资中筠认为:“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的道路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显然,她既反对民族爱国主义,又把广大人民的诉求斥之为民粹主义,把中国民族之魂的君子人格--世界上最高尚的人格求斥之为国粹。显然,她要把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并四面树敌。其实,政治的内核永远是民生。不问苍生,问主义是天大的误会。这正是书生和政治家最大的区别。
  。。。
  
  行文致此,惊觉自己也是一书生,多说也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