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宝手机套现安全吗:二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识字单元教学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9:5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本人在教学过程作了一些研究探索。
         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发现讲得道理学生都懂,但在实际学习中,却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孩子能在平时主动识字、勤查字典,针对这种现象,在平时对学习习惯做得好的同学,给予积极评价,让他们在班级起到带头作用,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和专心听讲、踊跃发言的习惯,还要抓好学生勤查字典、主动识字方面习惯的培养。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识字1教学反思
 
本课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课本插图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民间风俗,更加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三学一练”进行了备课,让同学们通过自学、同学、导学、精练的模式牢牢地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例如:在理解了“清明、扫墓、踏青”一组词后,引导学生背一背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学了“中秋、团圆、月饼”这一组词后,又一次引导学生背背伟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自然地迁移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璀璨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整堂课朗读课文与背诵古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遗憾之处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参加过“扫墓”活动,对于扫墓的理解不是很深,只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了有关扫墓的知识,没能进一步让学生接受传统的革命历史文化熏陶,若有机会我会给学生补上这必要的一课。
总之,本课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强了识记,在词串所提供的空白中驰骋想象,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读、背、想象中丰富了语言,感悟民间风俗,享受祖国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
回归整体,深化情感体验
桂林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走过的旅程,(读学过的词串。)你最留恋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青山、绿水、竹筏、鸬鹚……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漓江真可称为百里画廊哪!
重视语言训练,发挥语言的工具性
只有运用了,才是真的理解,才有真的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我设计好了空格让学生填在里面。(桂林山水美丽极了,处处( )荡漾,处处(  )挺立。漓江的水真美啊,(  )在水中游,(  )在水里戏耍。人坐舟中过,好象来到了( )中。)经过课堂练习以后,我自我感觉虽然能够给学生以系统、完整、优美的文字,但是,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如果换成让学生自己说说句子,或者是看图写话,虽然文字没有这般优美,但是是学生自己熟练地运用语言,是在错误中成长,成效会更加好。
《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木”、“禾”、“竹”、“艹”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觉得本堂课,我基本上能达成我预设的课时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能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识字效果比较好,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了识字的兴趣。
    不过也有一点不足,可能是我课前预设不充分而导致的,在让学生说说茶叶是什么的时候,居然有学生说是一种草,这可能是学生平时接触茶叶比较少,后来我又请其他学生来说说茶叶,学生只知道它是用来泡茶的,课后针对学生的“孤陋寡闻”,我又对“茶叶”进行了补充介绍。看来,以后要备得更充分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以下三个要求来设计:
情境要能够激发需要;
情境要显得巧妙适宜;
情境要利于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之内。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交际的内容和角色的定位。因此,交际主体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及时作出“相似”反应:一方面与对方相似,捕捉对方的言语信息甚至是“言外之意”,以准确应对。另一方面,与虚拟情景中的我相似,因为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时,实际上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是他的社会角色,即学生;二是他的交际角色,即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为了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学生必须服从交际角色的需要,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这种语境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对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创设能够激发主体“交际需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无疑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策略。
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参加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以下三个要求来设计:
     一、     情境要能够激发需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才会有言语活动。需要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从事各种活动、满足需要的本质力量。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充分地研究儿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内在需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主动地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本性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
    比如,对于《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或是让学生将情境图上的内容表演出来,然后提问:这些小朋友这样跟别人讲话有什么不同?老师小结后这样启发:老师课前已经进行了调查,发现幼儿园就有小朋友是这样跟别人说话的,我想请你们去给他们讲一讲,愿意吗?
    这样的设计,妙就妙在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能耐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到学了以后要派用场,从而使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会投入更高的热情,态度也会更加认真。
    二、     情境要显得巧妙适宜
    口语交际是人面对面的交往,有着特定的情境,交际者所谈的话题、所处的场合、交际的对象也都是特定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特别注意根据口语交际话题,去创设适当得体的口语交际情境。
还是以《说话要注意姿势》这个话题的教学为例,在激发起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这些小朋友的说话姿势哪儿不对,应该注意什么,你们都知道了。但让你们去做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放心。这样吧,我们先来练一连,我做小朋友,你们先来教我。这样一种情境,巧妙自然,学生会说在其中,也乐在其中。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情境图表演的来创设交际情境,像《学会劝阻》、《学会转述》这类话题都可以这样来教学。
    在教学《讲童话故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美化环境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课前可以在黑板上勾画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也可以将这些人物或场景做成墙饰,布置在周围的墙壁上。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讲述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你玩游戏》。适宜采用室外游戏的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室外分组玩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进入真“玩”的情境。接着,分别让他们把自己玩的游戏名称和玩法告诉大家,再教大家玩一玩。
    三、     情境要利于双向互动
    从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来看,口语交际双方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及时地调整、交流着信息。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在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双向互动式的。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非常明显,我们只要做到整体把握,就能水到渠成。有些话题的双向互动性不够明显,我们要仔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其实现双向互动。可以借鉴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很多,如表演、小组交流、询问、即兴交谈、话题讨论等。
    《学会劝阻》这个话题,我们大都会采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双向互动,一般来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材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江晓宁等对不正确的行为是怎样劝阻的。这里的“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对“怎样劝阻”进行充分讨论。在学生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表演。这里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口语交际训练。为了便于教学,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四幅情境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两位小同学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二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同学在运动后喝生水,江晓宁劝阻的情境;第三幅图描绘的是一位男同学见一个小女孩随手丢垃圾,上前进行劝阻的情境;第四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大同学见一位小同学在草垛旁边放鞭炮,赶忙制止的情境。情境图提供的几种不正确的行为,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中作用,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供的实例学会怎样劝阻。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有可能会失去互动性。因此,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不但要引导“劝阻一方”“会劝”,而且要注意引导“被劝阻一方”“会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双向互动。
    在教学《学会转述》这个话题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做李响,再请另一名学生向他转述“通知”。在转述的过程中,应注意启发“李响”向转述者提一些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礼貌性的交际语言,这样就有利于将单方面的转述变成双向互动式交流。
    《说话要注意姿势》的教学,关键是要抓住“跟谁说话”做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一个话题与交际对象交流,形成双向互动。在表演正确的说话姿势时,也可以这样做。当然,在讨论“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时,如果巧妙设计,也可以互动起来。
    《讲童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单方讲述的话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组织,同样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如可以采用由学生“点将”的方式,指名要求某同学讲一个故事,被“点”的同学以表示愿意讲或不愿意讲的方式予以应答。在讲完故事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请“点将者”对所讲的故事发表意见,“点将者”也可以对“被点将者”的讲述表示感谢。这样教学,课堂就可以形成双向互动了,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变得活跃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注重双向、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才会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