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豪电视剧全集:何必为“铿锵玫瑰”哀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2:13

何必为“铿锵玫瑰”哀叹

2011-07-15 04:17:37 来源: 网易体育 有1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第一代“铿锵玫瑰”均属半路出家 田径选手刘爱玲15岁后踢足球。

其实,无论是12年前的辉煌,还是如今世界杯的落寞。女子足球在中国,根本就不是一项真正的运动。没有举国体制,就不会有中国女子足球曾经的兴旺,但举国体制极度向奥运金牌倾斜时,女足的衰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你有一种女足铿锵玫瑰情结,那么你只能接受这样一个惨淡的事实:中国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女子足球运动。

在80年代,主管领导用行政手段“创造”女足,有着充足的理由,“因为我们没有群众基础”。看看铿锵玫瑰的时代吧。早期的潘丽娜、李秀馥、刘爱玲、吴伟英、牛丽杰,她们为铿锵玫瑰打下了基础,只是这些女足国脚,包括后来一点的高红、赵利红、韦海英,几乎都是在老的体校体制中由其他运动项目改行来从事女足的。像刘爱玲,本来是田径选手,15岁以后才开始踢足球。八十年代开始组建女足,正是因为女足足球运动逐渐在国际上兴起,中国体育的管理者觉得应该在这个体育项目上有所展示。于是以当时的各层级体校体制来“创造”女足,将一批其他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纳入这个新体系,其中田径选手尤其多,因为她们的身体素质能达到这项新运动的要求。

举国体制集中资源的短期刺激作用,在国际竞争相对缺乏的环境里,优势巨大,铿锵玫瑰由此,在空中楼阁般的中国女足环境中诞生。短期成绩还能形成短期复制作用,像孙雯、浦玮这些后期玫瑰,就从10岁前便接受了专业足球训练。这是这些二代玫瑰,并不是女足运动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开始,仅仅属于在有限的体校系统里拔几根苗子。而这样的状况并不能持续发展,既然没有一片广袤的土壤,苗子也是越拔越少,到了马晓旭韩端之后,中国女足已经几乎无人可用。

中国女足受益于专业体制短期效应 女足运动未普及时专业体制现成效

在国际竞争水准较低的环境下,在其他运动项目接受过长期专业培训的玫瑰们,很快就能达到较高的足球水准,并且取得相当的国际赛事成绩。至少在亚洲,中国女足一经组建就所向无敌。至于“群众基础”,从来没有人去关心。

 

足球圈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业余的踢过不过专业的,专业的踢不过职业的。1999年中国女足夺取世界杯亚军时,世界女足届并没有一个成熟的职业联赛,当时的足球强国更多是业余球员参加比赛。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女足大联盟直到2000年才成立,此前美国的大学联赛一直是美国女足的人才库,1980年,美国就有了大学生女足联赛,随后参赛队伍稳定在100多支。而如今女子足坛的劲旅德国队,也是在1991年,开始举行将全国划分为南、北两个赛区的女足半职业联赛。直到1997年起,德国女足联赛合二为一实行主客场制,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联赛。不过参赛的12支队伍只是半职业化的俱乐部队,除了少数球员兼做教练或体育老师之外,大多数球员平时各有其他工作。

其时,欧美女足已然如此,亚洲范围内就更不用提了,除与中国一样施行专业体制的朝鲜队外,亚洲女足,包括日本队,水平都十分低下。这也是中国女足能够称霸亚洲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