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伯斯2016:新东湖向我们走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02:39

 按照《总规》,东湖将力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具较大市场辐射力的著名观光度假胜地,形成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两型社会”的典型示范区,创造生态东湖、文化东湖、欢乐东湖的新形象————

  旅游床位控制3千张以内

  东湖“特保”核心景区

  本报讯(记者 韩玮 蔡木子 通讯员 何连远 王如芳) 《总规》对东湖风景区内的宾馆床位进行严格限定,总量控制在3000张以内,对景区内各种资源实施分级“特保”。

  按照《总规》,包括风景名胜区内22平方公里山体,落雁景区、后湖景区沿湖50米,后湖与郭郑湖、团湖的部分水域内,可以安排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车行道路与汽车不得进入该区;磨山景区部分区域,喻家山景区部分区域,吹笛景区西南部山系周围狭长地带,后湖景区、落雁景区部分区域,白马景区湖中小岛及东部半岛滨水区域,以及大部分水域范围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密度、规模、体量需加以控制,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除以上保护区之外地区,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相协调。

  本次规划确定东湖核心景区的主景为郭郑湖中心水域和山林景观区域,主要包括总体规划确定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和史迹保护点,即磨山六峰、风景区南部两行雁形山系,落雁景区、后湖景区沿湖50米,以及后湖、团湖、郭郑湖的部分水域,面积共22.81k㎡,占东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6.87%。

  规划要求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并提出确定核心景区保护负责人、测量核心景区地图、编制详规、定期监督检查等。

  据记者了解,原先制定的规划原本是7000张床位,考虑到尽量减少对东湖景区的破坏和侵扰,最终砍掉4000张床位。本规划以景区现状旅游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为主来确定风景名胜区床位规模:近期2015年为2000床,远期2025年为3000床。

  景区过境交通全从湖底走

  环湖路汽车道变自行车道

  本报讯(见习记者 蔡木子 记者 韩玮通讯员 何连远 王如芳) 在新总规中,东湖环湖路将规划变成慢性系统,规划成自行车及步行道。建设7.1公里长的湖底隧道,将东湖原过境交通全部引入湖底,缓解景区交通压力。

  按照规划,通过加快风景区外围道路建设,在景区内则大力发展景区旅游专线车、观光巴士、水上交通系统、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建设东湖风景区入口换乘中心、水上交通网络和湖底隧道。

  考虑到东湖未来的主要客源方向、对外交通需要、风景区联系方便等因素,共将设置三处风景名胜区客源引导入口:北部入口位于白马景区北侧,靠近杨春湖副中心地段;西部入口位于渔光景区西侧,靠近徐东大道与中北路交叉口区域;南部入口位于喻家山景区南侧,靠近鲁巷广场区域。

  风景名胜区的出入口处,将设置停车场及换乘中心,与景区内观光巴士、景区游览专线等接驳,景区内实施有限制的交通准入措施,可允许部分私车进入风景名胜区。据了解,规划共设置了6处换乘点,14处停车场地。

  为方便游客到达东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设置一条大容量的旅游专线(环线),在重要人流中心设有站点,串联起景区外围的城市节点及东湖景区。

  景区内设环绕整个景区的观光巴士环线,串联八大景区。在各主要出入口处设置观光巴士驿站,供游客代步游览使用。景区主要景点附近均设置停靠点,游客可在任意景点上下车。

  在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引入自行车游览方式,设置专门的环湖自行车道。设立自行车租借网络,在风景名胜区出入口及各主要节点设立驿站,实现“快捷租车,异地还车”的特色交通。

  此外,东湖还将充分利用水面,开展水上巴士交通及游览线,近期以云梦岛为水上巴士枢纽站,在白马景区、磨山景区、武大东湖沿岸分别设置4座水上码头,建立水上交通线。远期可在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和吹笛景区增设水上码头,并延伸至整个大东湖水域,连通长江,开展大东湖区域特色水上游览。

  底泥疏浚 引江济湖

  生态水网目标“奔三”

  本报讯(见习记者 蔡木子 记者 韩玮通讯员 何连远 王如芳)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总规》目标是东湖全湖基本实现三类水标准。

  据了解,现在东湖的全部水体均在4类以上,部分水域达到3类标准。在新规划中,东湖将按照“以保护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一系列的水体保护工程:外源污染治理工程、底泥疏浚与覆盖工程、引江济湖工程、湖岸改良与环湖生态绿廊工程等。

  对沿湖的污染源进行监测控制,整改、关闭违法排污企业;改造或搬迁东湖地区现有的六家医疗机构;

  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在落雁景区、白马景区、渔光景区规划污水管网,排入落步咀污水处理厂,在喻家山景区部分地区规划污水管网,排入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在磨山景区和吹笛景区建设磨山污水处理站和太渔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水质应达国家回用水标准。

  拓宽水面,改造硬质驳岸,湖底泥疏浚和“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逐步改善东湖水体环境,最终使东湖全湖基本达到三类水标准。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张治平介绍,保持水体交换是保持湖泊生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东湖将采取生态水网构建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湖泊开展综合治理。运用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如底泥污染控制、湖滨生态控制、水生植被重建、生态渔业、控藻工程、原位修复、曝气等,改善湖泊水质,逐步恢复湖泊功能。

  目前,东湖已经确定将对郭郑湖茶港湖区和梨园医院湖区、庙湖全湖、喻家湖全湖进行底泥疏浚;对汤菱湖西部湖区采用底泥疏浚与海(河)沙覆盖相结合的工程。

  结合“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引江济湖,改善东湖水体环境。近期已确定的引水线路为青山港-汤菱湖-九峰渠-严西湖-竹子湖-青潭湖-长江,远期连通东湖与南湖,从东沙湖水系引水至南湖,并经汤逊湖泵站或陈家山闸出江。

  此外,景区内禁烟、禁鸣,设置声隔离带,降低景区声环境污染。声环境控制在白天50分贝,夜间40分贝。

  为东湖“戴花环”

  景中村转型生态社区

  本报讯(见习记者 蔡木子 记者 韩玮 通讯员何连远 王如芳) 东湖新规划中,将现有景中村全部调整为居民社区,按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分别采取不同调控手段,降低景区人口和建筑密度。

  据了解,现在东湖风景名胜区内有7个村,1个苗圃及2个渔场,总人口14952人,居民点用地规模291.13公顷,耕地429.54公顷,占东湖风景名胜区陆地面积的25.32%。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建筑密度高、集聚规模大、拥挤现象严重,且建筑风貌杂乱,与景区环境极不协调。

  本次东湖规划按照因势利导,有序外迁,城景统筹,合理安排的原则,将现有景中村予以改造,构建符合东湖风景资源特点的生态居民社区。

  对于搬迁型居民点,逐渐迁出,让区域空间于游人,并保留部分建筑作为未来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使用;对于缩小型村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对景观不协调建筑进行整修,远期对村庄进行功能转换,成为旅游型村庄;对于控制型居民点保留其原有的布局和用地,控制其发展规模;对于聚居型居民点严禁在景点和景区安排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用地,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安排有污染的产业,不得破坏林木而安排建设项目,努力培育与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田园风光及生态型农耕文化。

  同时,引导严重干扰风景名胜区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合理转型,积极组织原居民有序参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从事与风景名胜区风貌相适应的旅游服务、生态保育、农游产业、环卫等工作,形成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

  未来景区经济发展权重排序为:适度发展第一产业,禁止发展第二产业,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在风景名胜区西部,主要发展文化产业相关的旅游项目;在中部,利用风景资源,适当发展以导游、接待、休闲娱乐等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在东部,主要发展以风景游览为主,以休闲活动为辅的旅游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有利于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增加风景名胜区旅游主导产业的收入。

  建名人文化园 水中搭舞台

  东湖文化“活”起来

  本报讯(记者 韩玮 蔡木子 通讯员 何连远 王如芳) 按照《总规》,东湖将实施特色文化定位,以城市文化立足,以湖泊文化立本,以本土文化立魂,以全球文化立新,形成以自然山水文化为基调,融合楚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湖文化,一系列文化项目将让东湖“活”起来。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张治平坦言,目前东湖的屈原文化、楚文化还过于死板,没有真正让东湖“活”起来,因此很难留住人。“我们正规划东湖的大文化,让老景区重新焕发青春。”

  按照总体规划,根据东湖各景区特色,磨山景区将建设名人文化园,并改扩建梅园、樱花园,建梅花书院。形成花海争芳的“园博会”。落雁景区将在团湖水域建设水上画廊,进行科普展示,还将搭建艺术舞台,打造类似“水上东湖”的文化演艺、户外表演,共同构成落雁滨湖休闲园。听涛景区西北部及老东湖路沿线将打造成东湖休闲创意文化街。

  而在东湖北岸风景名胜区范围外的托管区域,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这一“重磅”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目前,亚洲最长的双龙木质过山车已初具雏形。据了解,该主题公园除打出东湖水文化牌外,大武汉、楚文化等元素也将融入其中。

  据悉,目前到东湖风景区游览的游客每天人均消费仅36元,一年旅游人数达461.63万,年收入1.6亿元,按照规划,近期人均消费将保持9%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每天人均消费提高至60.38元,一年引客600万,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

  8大景区拉长旅游产业链

  武汉诞生最大国家湿地公园

  本报讯(记者 韩玮 蔡木子 通讯员 何连远 王如芳) 多年来,武汉市民对东湖的认识仅停留在听涛、磨山、落雁等老景区,部分景区面积虽大但特色不足。根据《总规》,东湖风景区将其中三个景区进行拆分,规划8个景区,各自定位、特色鲜明。

  这8个景区分别是听涛、渔光、白马、落雁、后湖、吹笛、磨山和喻家山景区。其中,听涛景区主要功能为水上观光、水上运动及文化活动;渔光景区定位为水上休闲、艺术展演、旅游接待;白马景区功能为休闲度假、会议会展;落雁景区则以田园观光、特色乡村度假为主;后湖景区定位湿地公园观光;吹笛景区打造青少年运动、素质拓展基地;磨山景区仍以楚文化游览、特色植物观赏为主要功能;喻家山景区则以园艺博览为主。

  据悉,93版确定了5大景区,由于景区面积相差过大,特色不够鲜明,制约了东湖的长远发展。此次规划将听涛部分用地划入白马;听涛景区内的梨园广场地区已高度城市化,与风景区不相协调,也不利于统一管理,将这一部分划出,形成独立的渔光景区,并将进一步发展为整个风景区的大型服务区。

  据介绍,从东湖梨园大门至省博物馆之间的约1公里长的老东湖路,将打造成类似新天地、集吃喝玩的休闲娱乐一条街,靠近省博物馆的路段则规划为文化艺术、古玩藏品一条街。

  吹笛景区被后湖分隔,北部已获批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0.2平方公里,成为继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后,武汉市目前最大的湿地公园,为凸显湿地特色,将其单独划出,成为后湖景区;南部则以山林为特色,打造成青少年活动基地。

  磨山景区北部既有楚文化特色,又有梅花、樱花、荷花等特色植物花卉,两大优势突出,南部则被划出,形成以园艺博览为主的喻家山景区。

  落雁景区、吹笛景区、白马景区、后湖景区将利用森林、湿地资源,打造以休养、疗养、野营、露营、森林浴、空气浴、海水浴为主的保健养生游线。


  春樱夏荷秋桂冬梅

  武汉将有“园博会” 

 

  本报讯(记者韩玮 蔡木子通讯员何连远 王如芳)东湖的梅花、樱花、荷花、牡丹已渐成武汉旅游“四大花旦”。按照《总规》,将改扩建梅园、樱园,形成花海争芳的“园博会”。

  规划提出,东湖将强化专类园区,形成特色斑块:依托原有专类园优势,规划10处特色植物专类园,形成以梅园、樱园、荷花园为代表的专类园系统。

  依托中国梅花、荷花研究中心,启动特色基因库保护规划。梅园和荷花园进一步丰富品种,加强科研,保护和利用好梅花和荷花基因库,并结合梅文化、荷文化,提高园区植物配置质量;丰富樱花园品种,新建桂花园,形成“春樱夏荷秋桂冬梅”的植物专类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