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少女装备搭配:千古名画《富春山居图》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7:37
千古名画《富春山居图》传奇
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台
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
“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
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
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
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以下就是温总理提到的《富春山居图》简介。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此图历经千年,为世人留下诸多感人故事。
据载,清初时收藏此画的收藏家吴问卿在弥留之际欲将其火殉,被其侄从火中抢出,独装裱,人称“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另外一大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
从此分为长短两段。此后烧毁处较完整的一段单独装裱,人称《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后半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后几百年来,此书一分为二,未再重合。
许多年来,两岸书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璧”,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元代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作者黄公望


蓝瑛仿黄公望山水图轴



其他仿黄公望山水图轴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所作,黄公望一生坎坷,他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画,出名时已是年过八旬的老翁。
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是他晚年呕心沥血所成,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这幅画作于公元1347年(是年79岁)至1350年,历时三年而成。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宽33cm,长636.9cm,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作品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的辗转流传
画家沈周丢了名画
完画后,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他的挚友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画坛大家沈周(与唐伯虎齐名的江南四代才子这一)手里。因当时画上没有名人题跋,沈周便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结果被朋友的儿子偷卖。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追悔莫及。
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他的摹本“画得很准确”,而且是完全本,现存于北京故宫。
一把火烧成两幅画
辗转流离后的《富春山居图》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将其卖给了收藏家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
清顺治年间,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据史料记载,吴洪裕于“国变”逃难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另一幅书法作品。
吴洪裕临终前想仿效唐太宗把《兰亭序》带到来生的做法,嘱咐家人烧掉此画,而且一定要在他的床前烧。家人不敢违抗老人的意愿,只能点火烧画。在老人偶一闭眼的时候,他的侄子吴静庵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冒险抢出了这幅珍贵图卷。好在画卷投入火中时间不长,主体还在,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吴家后人将大概一尺长的火烧部分裁掉,将画分两部分重新装裱。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其中较小的一段重新装裱,因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而得名《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因当年无用和尚曾与黄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画曾一度被他所拥有,故称《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一半在杭州一半在台北
1669年,《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直到1938年被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用商周青铜器换得这个残卷。
1956年,吴湖帆被当时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的诚心感动,同意割爱,从此《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另一部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前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后来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子明卷不但被乾隆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而对后一卷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乾隆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运离北京故宫,在此后的15年中辗转运抵四川、贵州,抗战胜利后运抵南京。又于1948年底,与近百万宫藏文物一起被运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话
温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诸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这次台湾多数报纸都重点报道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为例,表达他希望两幅画能早日合成一幅画的愿望。
2010年3月20日《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将在诞生地富阳举行。此次发行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邮票规格为60×30毫米。在首发式上,来自大陆和台湾的画家将挥毫共作《富春山居图》,并力争举行“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真迹到富阳圆合的邀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