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少女空想公式:迎“五一”话发展——我校召开劳模座谈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27:16
迎“五一”话发展——我校召开劳模座谈会发布时间:2005-4-29 22:27:02 阅读数:1891

    哈工大报讯(刘培香  李贵才摄影报道)迎“五一”  话发展——我校劳模座谈会于4月28日下午在邵馆第四会议室召开。历届省部级以上劳模、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会聚一堂,回顾历史,分析现在,谋划未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校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崔国兰主持座谈会。校党委书记郭大成、副校长孙和义出席会议。

王光远院士:千方百计谋发展,齐心协力创辉煌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侮,看到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我们心中非常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摆脱水深火热,立足于世界强大民族的行列。那时候老师教我们国家落后的原因是科技落后和教育落后,我们对科技救国、教育救国有着很深的体会。
    爱国救国是学习的动力: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年轻到现在,心中惟一的愿望就是国家的强盛。在大学中,促使大家发奋学习的重要动力就是救国。刚解放的时候,我们都意气风发,新中国的建立使我们很受鼓舞,因此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分子是齐心协力的一代,使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那个时代为我们个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后,这20多年,我们看到国家正在向着振兴中华的目标前进。我们虽然老了,但也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幸福。我们国家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不仅有非常先进的军事技术,强大的部队,而且有强大的生产力,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让我们非常高兴,最关键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确实是一个至理名言,没有稳定,国家怎么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国家怎么能够强大?
    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我们哈工大的发展历史也是如此。我们从一穷二白开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地位,除了建校初期苏联专家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靠一批年轻教师,靠他们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当苏联专家撤走以后,在非常困难的时期,我们没有倒下去,而是站了起来;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反而发展了起来,今天在座的劳模都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回顾哈工大的发展历程,我有几点感受:迎难而上是哈工大精神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坚持创新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国家大环境的发展对学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在我们哈工大和国家一样处于最好的状态,人民团结,发奋图强,做出了伟大的成绩。我们要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来发展学校,要千方百计谋求发展,把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齐心协力为振兴中华做出一切的努力。

齐毓霖教授:按自己的脚,做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当年我们从天堂般的杭州、上海出发,盖着铺盖卷,坐着铺着稻草的货车,颠簸了10多天来到东北,是因为抱着一颗爱国之心,希望祖国尽快强大起来。因为我亲眼看到日本怎么侵略我们,怎么轰炸我们的同胞,在过封锁线时我亲眼看到日本把中国人的头砍下来挂在电线杆上警告中国人不要破坏电话线。祖国山河破碎的景像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从上中学时候起我就期盼着国家什么时候站起来,从此不受欺侮。我们带着这种劲头来到哈尔滨。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但是年轻人没有我们的经历,我们一定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我当教师讲了40多年课,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我向他们强调科技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包括国际会议上你拿不出像样的论文,人家也瞧不起你。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通过人格魅力,给同学感染,传递爱国主义。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服输:回顾哈工大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天时地利不占优势,但坏的条件往往可以锻炼出很坚强的人,相反好的环境不一定培养出坚强的人,这是辩证的关系。虽然哈尔滨比不上北京上海,条件比较艰苦,但可以锻炼人。为了留住那些曾经要走的人,我把自己分到的房子、把自己分到的有限的大米都给他们,让他们留了下来。我们教研室的一位同事是从四川成都来的,他的胃病很严重,从原来吃大米到哈尔滨吃高粱米,经常吐黑水,但他仍然留了下来,一直到退休的那一天。就是这种精神,把我们哈工大支撑起来,发展起来,很不容易。哈工大能够发展到今天,和我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精神在今天应该继续保持下去。哈工大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没有别的道路,就要靠这种精神。
   没有精神,一天也发展不下去: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排名,我们不要在乎,不要受影响。我提出的口号是,按自己的脚,做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走上一流的道路。《红灯记》中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人,越穷越要发奋图强。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从目前来看,只要领导正确,领导方向对,哈工大一定能发展。最困难的时期都过去了,我们还怕什么?当然现在时代变了,过去靠精神,现在是靠物质利益驱动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扬一种精神。我记得最困难的时期,来我们哈工大挖人的人住在四宿舍,一个个谈条件,但都没有挖走,哈工大也没有垮。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能吃苦,能自强不息,就一定能把哈工大建设好。

袁哲俊教授: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能把自己的能力贡献出来是很幸福的:我1948年从上海交大毕业,毕业后在上海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当时东北招聘团去上海招聘,我就跟随招聘团来到东北。为什么我能从上海辞掉工作来到哈工大?因为我看到日本欺侮中国和国民党的腐败,更看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大有希望,我就毫不犹豫地来到东北。当时到哈尔滨后,吃的是高粱米,条件很差,但感觉到能把自己的能力贡献出来,是很幸福的。
    在拼命工作中成长:我很幸运曾跟两位苏联专家(都是校长顾问)学习过。苏联的教学确实非常厉害,当时我们学校很多都是年轻人,很少有保守思想,完全没有抵制地充分学习苏联。苏联重视实际,非常严格,这些作风对我们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坎坷,“大跃进”、“文革”使学校的发展几乎陷于停顿。但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了过去这些限制,我们哈工大的“八百壮士”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每天工作4个单元,上午、下午、晚上,一直到半夜,不是一两个人,而是绝大多数人。我们年轻教师一方面作教研室主任,一方面教学生,慢慢地成长起来。
    坚持科技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一方面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靠全体教师的刻苦努力。还有一点是我们学校对新鲜事物抓得很准,紧紧抓住了科技前沿,使我们能够走在别人的前面。尽管学校的条件非常困难,但许多教师还是能够安心工作,我们要继续发挥这种优良传统。现在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由于身体还过得去,一直没有脱离教学科研第一线,一直到现在还每年给学生讲课,主编教材,主持国际会议,做科研项目。和我一样,很多退休老教师都在积极发挥作用,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很多人对新鲜事物还是非常敏感并乐于接受的。我们有一大批老教师还在抓住前沿,努力工作。我在给学生讲课时也经常强调,科学是无止境的,必须要抓住科技前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和很多同学座谈时,他们感到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能够抓住前沿,不断创新。
    据我所知,许多退休的老教师还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今后学校要发展,他们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这批老教师在全国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发挥这部分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吴林教授:人才工程建设是关键

    最近要开党代会了,对下一步怎么发展,我想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既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上周我刚参加完全国百名博的评选会议,我们只评上一篇,与去年持平。全国一共评了8次,我们一共评上了8篇,平均一年才评上一篇。而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仅在材料领域就评上了9篇,由此说明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学校目前研究生培养上有高原,没有高峰,整体水平不错,但没有突出和拔尖人才。下一步我们要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第一代“八百壮士”已经退休了,第二代“八百壮士”也接近退休的边缘。哈工大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过去提“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这个口号没错,今后还要做,但下一步发展和前一阶段相比应当有所变化,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抓住一些核心问题来切入,来加快发展。
    下一步发展要抓人才培养,抓队伍建设:我曾考察过美国一些成功的大学和企业,他们最高层的思想非常明确,就是抓人、抓队伍、抓团队,因为所有创新都是人做出来的。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团队,工作很难实现。现在我们的经费已经很多了,条件也建设得很快,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建议学校党委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以人为本,以抓队伍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基本建设为中心。怎么来抓队伍?举个例子。美国计算机龙头公司IBM全球24万人,建立了9个研究院,它产业结构调整很快,前几年把计算机硬件卖给日本日立公司,去年把PC机业务卖给了中国联想,但他的9个研究院却都抓得非常紧。因为那是他们的人才队伍。
    把人才工程建设落到实处:下一步“985工程”二期,不管建设什么平台,都要以人为本,抓人才工程。对比一下我们与西方的不同,我们有两个自己都没有太重视的优势: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也就是做人的工作的优势,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法比的。这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句口号。美国靠宗教,靠企业文化和精神,没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其实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比他们的宗教和企业文化更有力量,但是目前我们没有做好,许多环节形同虚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在没有条件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做出了超出寻常的成绩,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牛棚里搞出原子弹,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支持。这个优势值得我们总结一下。二是我们有计划有团队。资本主义国家靠个人奋斗,靠物质利益的刺激,靠竞争,落实到个人来是没有计划的。我们是社会主国家体制,我们的队伍建设可以做到更完整、更有效、更有计划。我们上世纪50年代的李昌校长就是这么做的,他每个星期找两个专业来谈规划、谈队伍。我们现在仍然应当有计划地培养、集体地培养队伍,这种方式也是我们的优势。
    为什么叫“人才工程”?这不是赶时髦,因为它是一个需要各方面支持的综合体系。下一步“十一五”计划,哈工大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质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量的累积,要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地反复策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向前推进。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只是应用得不是非常好,效率也不是特别高。个人奋斗是需要的,但无序的竞争是没有必要的。
    另外,这个人才工程还要往两头延伸。一是退休下来的一两千老教师,还有一部分身体非常健康、非常有造诣的,怎么样把他们规划到人才工程中来;还有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如何加快他们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人才工程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是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以人为本,这个提法非常对,但怎么样落实,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李庆春教授: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具体与其他学校对比,也要看到差距,有许多学校比我们发展得快。
    最近路过一所兄弟院校,他们也很有危机感,希望很快上升到一流大学水平。他们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提出抓住6门核心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程序设计、语文,要在全国选最优秀的教材,配备最优秀的教师辅导,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他们这一点抓得很对。还有学校提出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加强基础就不用说了,哈工大的学生基础都打得很好,今后我们要在基础课方面继续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有的学校对尖子学生成立高等工程学院,用最好的教师教最好的学生,培养拔尖人才。还有怎么样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问题,有的学校要求学生读《钱学森传》等3本书,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责任心。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的兄弟院校都在千方百计跻身于一流、重点大学的行列,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我们现在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但仅有科研经费等硬指标还不行,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所以“人才工程”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另外,学校正在筹建博物馆,我建议学校把一些老的专业、教研室的历史沿革整理出来,写成材料,留下历史的纪录,让后人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

郭骏教授:懂人才才能发现人才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讨论“陈丹青出走事件”,其实就是全才和偏才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高校多注重全才,而把偏才、天才都推到一边去了,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宣传华罗庚也是偏才,一方面却在现实中严格以分数衡量人才,这是我们国家的普遍问题,我们哈工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能不能把眼光放远一点,看中一些特殊的偏才,培养尖子人才?比如说我有很多中专毕业的学生,做出了国际标准的成绩,但要提职就太难了,受到很多条件和指标的限制。如果我们学校不从体制上彻底解决问题,就会压制很多人的积极性。
    哈工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人才,而且要培养将来要成为“高峰”的人才,就要在他没有成为“高峰”之前发现并去培养他。否则等别人已经培养出来了,我们再花大力气去“挖”回来,就得不偿失了。要发现并培养“人才高峰”,就需要我们懂人才,懂人才才能发现人才。如果一味地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人才,是出不了真正的人才的。

强金龙教授:自力更生,发奋图强

    学校要建世界一流,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具体怎么做?以威海和深圳为例,过去中央支持、领导班子和年轻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3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不要等待,不要依赖,要发奋图强,靠哈工大精神谋发展。举两个例子,威海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间有很多的曲折,我们靠哈工大的精神,靠艰苦奋斗,现在办得非常好,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要抓住重点: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学校各方面都要发展,但重点要抓住,一是学科建设,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三是科研要上水平。我们不可能所有学科和专业都达到国际一流,我们要抓部分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建成国际一流水平。
    要有特色:我们不能完全按西方大学的模式来办学,要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学。不管学欧美还是学苏联,都要把国外一些好的经验融合到哈工大的办学思想中,为我所用,才能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校园规划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整体规划:要全校师生员工都参与讨论,都来提意见,好的意见和建议要给予奖励。只有反反复复地进行整体规划,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建设。

何钟怡教授: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远看国家,近看母校,几乎每天都有高兴的事,所以心情非常舒畅。来到学校也已经50年了,这50年看到母校的发展,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取得的成绩,让我非常高兴。和过去对比,学校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现状,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有利的方面:一是学校的办学硬件和办学软件,和同类院校相比,和过去相比有重大进展,这对办学是非常重要的。从硬件来看,我们上世纪50年代来到哈工大时连操场都没有,条件非常困难,现在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从学校声誉来看,我们很多一级学科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许多领域都很有社会影响。还有一点,我们所处的局部的政治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实际上对人的训练有学术和政治两个方面,我们在学术环境和政治环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我们的学生训练得当,就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节点上有所作为。
    不利的方面:一是人才补充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过去我们的发展得益于正确的发展路线和人才补充来源在全国的绝对优势,现在全国60岁以上的工程院院士中有很多人都和我们学校有关系,但是今天我们正在失去人才补充这个优势。二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忧患意识:当年那批老教师非常具有忧患意识,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很少有这种意识。优秀人才的补充来源问题和忧患意识问题正在困扰我们的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没有人才队伍,没有忧患意识,10年以后我们的发展就很值得担忧。具体怎么抓人才队伍,怎么树立忧患意识,我想要转化成政策措施,才能变成物质的结果。

吴从炘教授: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发展理科

    今天的会议充分体现了学校非常重视曾经为哈工大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长者,体现着我们学校“以人为本”的精神。看到会议标题是“话发展”,心理很高兴。哈工大这么多年,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今天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再谈如何发展,我们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一定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更好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年是我从教50年,我想谈两点意见:
    对教学的看法: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比较年轻的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各种因素的诱惑,不是非常投入;二是对优秀教师的含义,我理解应当是在科学研究上有一定基础或者成就、对教学有钻研、能够很好地表述或讲述这门课程的教师,要评价教师是否优秀,仅靠学生的评教还是不够的。学校要成为国际一流大学,一定要要继承优良传统,把教学工作抓起来。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生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学的水平,建议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学,
    对理科发展的看法: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就要重视理科,不能只重视工科。如果不发展理科,就不能对工科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要使理科进一步发展,目前我们在理科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采取超乎寻常的措施和速度来发展理学。如果按常规速度发展理科,就不能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吻合。我觉得要想以很快的速度发展理科,一要有精神,二要有果断的措施,即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真正从国内外引进大批有志于为哈工大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共同努力,这样哈工大的理科建设还有可能在期望的时间内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

蔡惟铮教授:本科教学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前几天刚开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能不能请有见识的老教师给年轻教师和学生讲一讲。因为今天很多年轻教师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走上讲台,所以经验不足,另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很有帮助。
    学校目前面临本科教学评估,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我们在本科教学,包括研究生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艰苦的具体工作要做。

校党委书记郭大成: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在座的各位老先生,有各个时期的老领导、老教授和老教师,都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参加这个会很感慨,看到各位老先生仍然心系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而认真思考,使我本人和在岗的同志们感到震动,感到亲切,感到更有收获,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各位老先生从增强危机意识,从以人才为本,从教学、科研、发展规划等层面提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非常有分量。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使学校今后的发展更快。
    从各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每位老先生都是哈工大历程的见证,哈工大人、哈工大历史会记住你们。学校目前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实力都有所提高,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增强,国家对学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学校的发展变化也很大。党和政府、中央对高等教育战线、国防科技战线的关怀,对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人才队伍培养十分重视,将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面临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竞争压力,我们要坚持发扬哈工大精神,要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大家的支持,有历史的沉淀,有在岗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哈工大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郭大成书记与参会劳模亲切交谈

交流

座谈会会场

王光远院士发言

齐毓霖教授发言

袁哲俊教授发言

吴林教授发言

李庆春教授发言

郭骏教授发言

强金龙教授发言

何钟怡教授发言

吴从炘教授发言

蔡惟铮教授发言

郭大成书记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