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力量s满级数据:“三高”女性何泽慧:不看小说没翻过四大名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2:20
“三高”女性何泽慧:不看小说没翻过四大名著
文/网络     编辑/荷花小女子

物理学家何泽慧
2006年,某栏目对何泽慧做了40分钟的电视访谈,镜头定格在一个碎皮缝制的钱包上足足有4分钟。92岁的何泽慧用已经不太灵活的手指翻动钱包,拉开又拉上。钱包是她亲手为钱三强缝制的。
实际上,即使不是出于传统,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心灵手巧也是应有之义。她在“两弹一星”的光环下过了一生。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去世,一家媒体的讣闻副标题说:“享年97岁,系钱三强夫人。”
何泽慧祖籍山西,出生于苏州。何家是大家,父亲何澄是文物鉴赏家,日本陆军士官学堂毕业,曾加入同盟会。祖母王谢长达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妇女活动家,创办了振华女子学校。因重视英语与理科教育,振华女校一度被视为江南清华预备校。何泽慧在此就读,与杨绛是校友。该校校训是“诚朴仁勇”,不花哨也不华美,只是告诉女孩,要活得独立、乐观,要坚韧,热爱那些应该热爱的东西。
高中毕业投考清华大学,何泽慧想读物理系。那年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共招收了28个学生,女生10人。物理系教授认为女生学物理难有所成,纷纷劝她们转系。她因此把系主任叶企孙称作“老封建”。谈起当年险些被劝退的经历,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何泽慧依然愤愤不平。
何泽慧是坚决不转系的3名女生之一,毕业时拿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同班的钱三强也是90分的高分,那届学生中,两人是著名的“天生一对”。
毕业后找工作,男生可以去南京军工署,女生却没人管。何泽慧选择了继续读书,利用山西省资助的3年共3000大洋的奖学金去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原因是“德国最便宜”。
何泽慧是该校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女人——出国前,她打听到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在南京军工署做过顾问,便直接找到他,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个地方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这一招还真奏效了。1939年,25岁的何泽慧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何泽慧在德国研究弹道时,钱三强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1943年,两人恢复了联系,由于战时限制,只能利用25字以内的信件交流。1945年,32岁的钱三强向31岁的何泽慧发出了求婚信:“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何泽慧回:“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之后,何泽慧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这是战后物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项成就,不少西方国家的报刊刊登了此事,称赞他们“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当年,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两人。

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三等奖获得者何泽慧,她和陆祖荫、孙汉城合作的论著是:关于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资料图片)
1948年夏,在法国的事业处于巅峰之际,钱三强和何泽慧决定回国。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投入两弹一星的研究。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却因为她是钱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何泽慧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何泽慧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68年,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负责敲钟,敲得很精准,时间甚至可以用来对表。钱三强认为在干校是浪费时间,很焦躁,何泽慧却很豁达,“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吧。”
前同事马宇蒨说:何先生的童心是出名的,她想做的事,很是执著,她不愿做的事,八抬大轿也请不动。
何先生曾说: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92岁时,记者去采访她,谈到两弹一星,她说:没什么,都是抄别人的。她的兴趣是做出点自己的东西。她不看小说,四大名著全没翻过,理由是“小说都不实在,都是编的”。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21期)

网友淘得的何泽慧院士1936年清华毕业照。

钱三强和何泽慧
何泽慧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1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其丈夫钱三强为中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之子、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也是赫赫有名的核物理学家、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夫妇二人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92年,钱三强院士因病离何泽慧院士而去,终年79岁,两位科学家的爱情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网友““-gi6968 在汉网论坛发布两人的“25字情信”故事。
钱三强和何泽慧同为清华同学,但两人却在不同的国家留学、工作,一个在法国,一个在德国。从1943年起,何泽慧开始与在巴黎留学的清华同学钱三强通信。钱三强长何泽慧一岁,天性聪敏,勤奋好学。受家风影响,钱三强从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与何泽慧就被物理系的同学称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毕业后,何泽慧赴德国留学,钱三强则被物理学家、北平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选中,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
二战爆发后德国与外界的交流被禁止,他们一直无法取得联系,直到1943年,德国与法国之间才可以通信。于是何泽慧给7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当时由于战争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个法文单词。信的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何泽慧与钱三强这段美好的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两位年轻人的通信也越来越频繁。
“太振奋了,我的藏品中发现有钱三强、何泽慧院士的珍贵照片!”日前,网友““gi6968在汉网论坛发布了一组他从文物市场淘回的老照片,其中何泽慧院士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的玉照首次公开披露,非常珍贵。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因病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这是1992年4月,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在中国科学院第6次学部委员大会上。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少女毕业照背面题字令网友激动万分
网友““gi6968的真名叫黄明忠,家住汉口,数月前,他曾在汉网论坛上发布过一组从日本淘回的被俘抗日女战士照片,引起网友及媒体关注。据他介绍,几年前,他从旧货市场淘得一包用牛皮纸包着的老图片。“这一包旧图片约200余张,有很多洋人和国外场景。”
照片大多为135胶卷所拍,非常小,里面有一张4寸照片为一位民国时期的少女毕业玉照。当时黄先生并没太在意。前不久,他清理这些照片时,发现少女玉照背面有题字———“敬赠驾邦先生。”落款“何泽慧”三字让他眼睛一亮,激动万分:这可是一位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女科学家啊!签字落款时间为“一九三七年十月三十一。”
中国女学生德国苦学弹道专业
黄先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考证:1932年,何泽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共招收了28名学生,其中有10位是女生。但由于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教授们认为女生学物理难以学有所成,纷纷劝她们转系。为此,何泽慧后来还一直称当时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为“老封建”。
几年前,何泽慧在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时说:“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倔强的何泽慧偏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她坚持到了最后,而且还以毕业论文全班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那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的10位毕业生之一。
1936年,何泽慧毕业后,得到原籍山西省的3000大洋公费资助,远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弹道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日本人欺负我们,我想回来打日本”。
到德国后,何泽慧径直找到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要求学习弹道专业,当时该校的技术物理系与德国的军事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保密程度很高,一般不会接受外国人在那里学习。经过一番辩论后,系主任被何泽慧的爱国情怀和刚毅执着打动,破例接收了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女学生,何泽慧也是弹道专业收的第一个女性。3年后,25岁的何泽慧以题为《一种新的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因病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1962年,大姐何怡贞(左);二姐何泽慧(中);三妹何泽瑛(右)三姐妹合影于北京。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三姐妹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新华社记者 于杰 摄
在淘得的这包老照片中,还有不少是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留影,黄先生认为,这包图片应是从何泽慧与钱三强的朋友们或者说同学们家中散失出来的。何泽彗1936年至1946在德国学习研究,钱三强1937年到法国学习研究,1946年何泽慧到法国与钱三强结婚,并一直共同在法国工作至1948年返回中国,根据这段历史过程,黄先生推测,这包图片中的一些在德国和法国拍摄的中外籍人士,当是那个时期,他们夫妇的同事、朋友、同学。
“由于缺乏更完善的对比资料,虽然我只能算大胆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淘到的这包老照片,其文史资料价值不可低估。”黄先生表示,他在汉网论坛公布此照,就是希望引起专家关注,对此进行研究和考证。
4年前,92岁的何泽慧院士曾接受央视专访;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亲自探望她。黄明忠先生说:“百岁高龄的老院士仍健在,有机会,我打算拿着这些老照片亲自上北京拜望她老人家。”
1945年,欧洲的战事已近尾声,国内抗战胜利的曙光在望,钱三强也对自己的爱情长跑发起了冲刺,他向心仪已久的老同学发出一份简约至极的求婚信:“经长期通信,向你提出求婚。如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请回信。”
何泽慧以同样简练风格答复:“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来到了钱三强在巴黎的寓所,随身只带一只小箱子。
金童玉女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与钱三强结婚后,已经在德国做过两年核物理研究的何泽慧顺利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成为同事。
他们在居里实验室对原子核裂变做深入的研究。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分析,1947年初,他们正式发表论文,证实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存在。这一项二战后新的重要科研成果公布后,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当时,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由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的长女伊莱娜和她的丈夫弗莱德里克·约里奥主持,故在当时西方报道中,称赞何泽慧与钱三强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记者 蒋太旭)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因病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图为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泽慧。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 摄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因病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图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右一)、何泽慧(左前)在中国科技大学参观已经设计完成的电子同步辐射装置的预研制部分装置。 新华社记者朱云风 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女物理学家何泽慧是1956年科学奖金获得者。她在家里和孩子们讲故事。(资料照片)

戈登夫人和中国物理学家何泽慧在一起:戈登夫人和中国物理学家何泽慧谈话。(资料照片)

出席科学大会的女科学家。左起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林兰英、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素萱、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泽慧。(资料照片)

1992年4月19日至4月25日,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学部委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委员们听取了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条例》,向200余名新当选的学部委员颁发了证书;酝酿并产生了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图为,何泽慧女士(钱三强夫人)在会上重逢老友。(资料照片)

1983年6月8日,出席六届政协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王光美(前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学部委员何泽慧(前中)等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资料照片)

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1994年7月12日至1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来自伊朗的女学生亚莎曼·法尔赞(左)获得本届比赛的最佳女生奖。据悉,参加比赛的233位中学生中,女生只有10余人。右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资料照片)

女科学家何泽慧(左)和她的丈夫、科学家钱三强在一起研究有关学术问题。(资料照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泽慧(左)与她的丈夫、中国科协副主席钱三强(右)带着孙子在公园里赏菊。何泽慧是我国第一位女核物理专家。1946年她和钱三强在法国法兰西学院研究原子核的裂变现象期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铀核在中子打击下能产生三裂变,首次观察到四分裂现象,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1957年,何泽慧研制成的核乳胶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年过七旬的何泽慧仍为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和空间科学的研究而孜孜不倦的工作着。(资料照片)

中国科技界有三位杰出的女性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她们是同胞姐妹,又都是物理学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三姐妹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三姐妹中何泽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图为何泽慧的与跟随了她几十年的钢琴。(资料照片)

何泽慧和她的女儿、外孙女在一起。(资料照片)

每天清晨,何泽慧在房前院中散步。(资料照片)

钱三强和他的夫人、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及小孙女在北京中山公园。(资料照片)

1996年3月6日,刚刚在哈尔滨过完83岁生日的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健步来到哈尔滨火车站乘坐开往漠河的观星专列,准备一睹“世纪彗星”与日全食同时出现的风采。据悉,目前已有近万名天文工作者及国内外游客进入黑龙江,赶往最佳观测点漠河,以亲眼观看这一美丽的天文景观。(资料照片)

6月26日,各界人士排队进入遗体告别厅向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当日,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向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同志遗体告别。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6月26日,几位女青年排队进入遗体告别厅向何泽慧院士遗体告别。当日,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向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同志遗体告别。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6月26日,何泽慧院士孙子钱绍强手捧奶奶遗像走出遗体告别厅。当日,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向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同志遗体告别。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耕耘高能宇宙射线奔波一生事业永存,献身原子能物理风雨数十载哲人已逝”——静静躺在鲜花翠柏中的老人,看起来安详瘦弱,但她却倾其毕生精力,在祖国物理研究中发挥出“超高能量”。
26日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挽幛轻垂,白花朵朵。8时30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礼堂内,老人的遗像在鲜花丛中含笑注视着爱她和她爱着的人们。这位慈祥的老人曾和丈夫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中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她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她积极推动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礼堂外,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许多多被何泽慧先生感动或教导过的人,顶着炎炎烈日赶来向她告别,向这位爱国、精博、俭朴的科学巨匠表达悼念和敬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佩戴白花,静静站在礼堂门边,凝望着这位让他肃然起敬的老前辈。
“何泽慧先生的三个品质,让我感受深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毕生求索、献身科学的执著精神和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陈和生说,何泽慧先生为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她拒绝任何特殊照顾,坚持“将每分钱都用于科学研究”。直到90年代,70多岁的老人仍坚持乘坐公交车,从中关村的住所到玉泉路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
曾师从何泽慧先生的气球研究专家姜鲁华研究员追忆起这位恩师,仍是激动不已:“高空气球研究,经常要在野外进行试验。在炎热的天气里,何先生一直在试验场陪着我们,短则几小时,长则半天多,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相当不容易。她经常勉励我们,科学研究就需要‘坐得下来’,要‘耐得住寂寞’。”
看着遗照中恩师慈爱的笑脸,姜鲁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他回忆起另一件事。1997年,何泽慧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次交谈中,何先生问到姜鲁华高空气球的经费情况,主动提出,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她的这笔奖金。姜鲁华说,尽管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但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都会感动不已。
哀乐低回。礼堂西侧,亲属们排成一列,与前来与何先生辞别的人们一一握手致意。在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后代和亲属中,不少人传承着科学的火种,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葛运建,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也是钱三强和何泽慧先生的外甥。他道出了后辈们仍立志从事科研的原因,“何先生这代兄弟姐妹8人都毕生献身科学研究。我们第二代人也有不少从事科研。因为投身科学,让人无怨无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