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之泪西瓜影音:一个操盘手的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8:23
   目录

  认清股市的本质

  稳操胜券

  有信心就有资金

  真假与虚实

  坐电梯与拉抽屉

  另眼看“涨跌”

  淡化指数

  耐得住寂寞

  平常心、思路清

  “踏空”滋味不好受

  以时间换空间

  “市场”就是市场

  价值才是无敌的

  独立思考、正确判断

  重大题材

  股市中的囚徒困境

  怎样改变投资上的不合理认知方式

  抓住行情、把握主次

  目标得当、亲力亲为

  忘掉买入价

  股价高低贵贱之我见

  在股市中烹饪之良方

  该涨不涨与该跌不跌

  导致错误投资行为的不良动机

  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

  同股市之间的关系

  股市理财要趁早

  股海无涯学作舟

  股市中的“墨菲定律”

  巧用二八定律

  天时、地利、人和

  股价贵贱之我见

  怎样应对心理冲突

  重大事件可能带来影响的回顾与展望

  如何应对心理挫折

  培养合理认知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股评

  用积极心态看待一切事物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客观地认知世界

  寻找灵动的感觉

  留有余地好回旋

  渐趋成熟的三类投资认知

  寻找在十年后能涨十倍的股票

  伟大的博弈

  调控情绪、保持状态

  适应“应激状态”

  力戒追求完美的心态

  善做两种人

  少些机巧、多些简约

  用志向来为投资指正方向

  提防“散场效应”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诱人的香味

  快乐炒股的真谛

  涨跌的时间窗口

  出水才见两腿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必要加强系统性思考

  吾日当自省

  最浪漫的事也是最省力的事

  存在与责任

  刀要两面光

  活在当下

  助涨与助跌

  先来者为君、后来者为臣

  给具有健康人格的投资者画像

  不受比较之苦

  善用自我调节和控制

  由飞机起降想到的

  以市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必怨天尤人

  距离产生美

  要有欣赏缺憾的艺术观

  看大势者赚大钱

  在投资的道路上走向成熟

  股市中的光环效应

  股市中的蝴蝶效应

  股市中的鲇鱼效应

  股市中的马太效应

  股市中的期望效应

  殷市中的安慰剂效应

  股市中的霍桑效应

  股市中的木桶效应

  股市中的边际递减效应

  善用利导思维

  孰大孰小有定见

  铅笔的故事

  善用逆向思维

  小游戏、大学问

  享受节奏之美

  事成于大度之士

  “釜底抽薪”的启示

  先抓主要矛盾再说

  一切尽在走势中

  投资决策有讲究

  宁可错过也不容做错

  “预言女杰”的可取之处

  谨防“上屋抽梯”

  韬光养晦有什么不好

  欲速则不达

  “远交近攻”才能得法

  反躬自问

  识破主力出货之法

  要坚韧但不要固执

  谨防主力的“欲擒故纵”之计

  一看二慢三通过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凡事须谋定而动

  烧冷灶也不错

  表象的背后

  “治兵如治水”的启示

  不以赚小而不为

  过犹不及

  多点敬畏才好

  重视一个声音

  犯错的永远不会是“投资者”

  “走为上策”的启示

  气象预报与点位预测

  面对不可测风险

  买卖两相宜

  先设定输的底线再说

  猫和老鼠间的游戏

  坚守操作底线

  恼人的盘整

  放一天再说

  莫道君行早、还有早行人

  最大化与最小化

  理性投资者的十条“军规”

  让历史告诉未来

  营销定理在炒股中的应用

  有哪几种心理是必须要克服的

  自己把自己打败的16种兵器

  力戒“三躁”综合症

  刀口舔血

  停一拍又何妨

  注意控制成本

  重视第一感觉

  躲进掩体

  不买那么多。只买一点点

  “稳”总没错

  分清敌友

  把握时机比什么都重要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认清股市的本质

《一个操盘手的心得》海南出版社作者:众城

  在早期深沪股市,但凡有一波涨升幅度在50%以上的大行情,就能产生强烈的“赚钱效应”而吸引潜在的新股民。而这些新开户股民在上升市道中入市,没经过熊市中钝刀子割肉般缓跌、跌幅又着实巨大的,枪林弹雨似的洗礼,一出手就能跟风赚到钱,就像在温室中盛开的花朵一样,自然会认为股市中的一切都会像是山花烂漫般的美好。个别人甚至做起了演员赵丹在老电影《乌鸦与麻雀》一片中的轧金子梦:“今天赚一千,这个月赚一万,一年下来可不得了啊,还有什么行当比这过劲。”这些认知,其实是门外汉所说的外行话,原因在于没能认清股市上涨市道中温柔表象背后所隐藏的、漫漫熊途中无尽凶险的本质。

  为了改变和预防中小投资者对股市凶险本质毫无清醒认识的错误认知,管理层曾经一再强调要加强“风险教育”,使中小投资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加深这样的理解和认识,股市不仅仅是可以赚钱的好场所,它还是有可能为赚钱而赔钱的不良所在。只有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预测和评估,才能审慎投资、控制风险,确保稳健收益。

  认清股市的本质,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股市虽然是随整体经济在纵向上螺旋式上升着的,但在横向上还是跌的时间长、涨的时间短。翻开任何K线图,虽然K线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总体趋势是向上进二退一或进三退一式地涨升着的,但是随便截取一段走势;例如,如以十年为考量单位,不难发现,十之有七的时间段内,股市是涨少跌多,上台阶涨升的时间很短。换一层意思,也就是说,在这十之有七的时间段内,如果一厢情愿地死缠硬磨在这股市中,自然是输多赢少的。基于这一本质,投资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股市中不会永远是三九艳阳,碰着阴霾跌市还得像阴雨天回家一样,该干啥还是去干啥。

  认清股市的本质,还需要充分认识到股市本质中还有跌慢涨快的特点。在资本市场凡是能以K线标注的涨跌趋势中,都有这方面的特性,就拿商品期货之一的石油期货来说吧,在2005年以前的5至10年的时间段内,石油期货的价格波动范围也大致在上限每桶30美元,下限每桶18美元之间摆动,而且在上限价格向下限摆动过程中还呈现缓跌、慢跌的特征。但到了2005年初就不一样了,石油期货一改缓跌慢跌的颓势,至2006年七、八月旬,每桶石油期货的价格就已从30美元涨至了每桶接近80美元,从长达十年的K线组合图上,可以看到涨势相比较跌势而显得很急、很陡的特性。基于此,当投资者在发现跌势已成时,应当在第一时间及时止损,省得自己在缓缓而又长长的滑梯中向下滑去,而损兵折将地蚀了自己的真金白银,尤其是浪费了如沙漏般泄去的时间。

  认清股市的本质,尤须认识到股市本质中还有“跌易涨难”的特性。如果把大盘比作一辆铁制的小滑车,那么让大盘向上涨升,就意味着向上推车,刚开始时,只有两个有心人去推,暂时还推不动;但周围人群中还有热心人陆陆续续地加入到推车的队伍中,车开始上坡慢慢动了起来;这时,更多的人看到有利可图,便蜂拥而至地补充到推车上坡所需要的无穷能量中,于是,车越是向上冲顶,越是有冲劲。但坡顶即将到来,越往上需要的能量越大,从坡底一路推上来的人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从推车的队伍中退了出来,这时,车再要向上冲就难了;当补充到推车者队伍中的人数渐渐从速度和数量上小于撤离者的人数,铁滑车即使没有人从坡顶向下推,也会因重力和惯性作用,向下滑落,惯性猛冲,谁挡——谁的手臂就成了“挡车的螳臂”,非断不可。这一例子,形象地比喻了为什么股市会“跌易涨难”,因为涨升是需要量能的累积与不断补充的,而跌则什么都不需要。

  认清股市的本质,还要认识到股市中绝大部分时间既非涨,也非跌,而是以盘整居多为主的特征。正如人生一样,即使能长寿活到百岁,但去掉孩子时代的无知和花甲之年的体弱,以及吃喝拉撒睡等生理机能调适需要方面所占用的时间,人真正能在清醒状态下有效干些事情的时间,也符合二八定律的准则,充其量能有二十年就很不错了。股市中的盘整也情同如此,所以指望股市天天涨的人,就如同指望人不吃不喝、不睡、不老地干上40年至60年的事业那么幼稚。

  鉴于以上股市的本质,才有人感慨地规劝一厢情愿地喜涨怕跌的投资者道:“不以涨喜,不以跌忧”,因为股市也免不了其自身“两面性”的俗,我们又何必把它想象得太完美以至于浪费感情呢?

稳操胜券

常胜将军打的常常是十拿九稳的仗,没有“战之即胜”的把握,运筹帷幄者是决不会让麾下的军队置之险境的。

  任何投资者也都想从常胜将军的身上学到些什么,以便能取得积少胜为多胜,积小胜为大胜的佳绩。那么,这一稳操胜券的法则大致在以下几处:

  1. 预感能有30%以上的盈利空间再进场。

  人的情绪往往具有两面性,乐观时比谁都要乐观,而悲观起来则要比任何人都要悲观。因此,看似能有30%.以上盈利空间的差价机会,实质上是要打折扣的。能有10%-20%以上的盈利机会,就已然相当不错了。因此,那些仅仅看上去只有10%-20%以上盈利空间的机会,实质上也得同比下降到5%-10%的区间。要知道仅有5%-10%空间的涨跌机会是较难把握的,就如同把一辆转弯半径要达到3.5米的轿车停在宽度仅为4米的小巷中,让驾驶者在此180°地掉个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因为在差价上腾挪的空间较小,再被主力掐头去尾甚至有时还要招致其反手打压,所以看似最大限度能有10%左右空间的差价机会,就如同曹操用以形容两难情境的“鸡肋”一词显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追求稳健操作的投资者而言,没有30%以上空间的差价机会决不进场,绝对是理性的。

  2.出击三次,力求二赚一亏,还是能赚到一次的。

  在炒作的次数数量和效益质量上要做好权衡与配比,不能为追求数量而放弃了质量。如果见什么短线差价机会都想抓,十次下来,五次赚五次亏,表面上是打了平手不假,但十次的交易成本也顶得上亏一次的价了。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减少操作次数与频率,提高胜算的把握与概率,把十次炒作的冲动压制、降低到三次,而把五赚五亏的比率提升到二赚一亏,则还是能完成积小胜为大胜,积少胜为多胜的目标的。

  3.掌握胜算的概率,严格执行停损纪律,可确保大赢小亏。

  按本文第一个要点操作,追求30%左右的盈利空间,以掌握胜算、胜多的先机;然后又能克服侥幸心理,严格执行最大限度为10%的停损纪律。即使胜一次败一次,然而因为败一次中能严格止损,及时纠错,1∶1的结果还是能赚到20%的盈利差价机会的。

  稳操胜券,常常需要精于计算,及时有效地评估出可能的损益情况,才能使我们投资者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有信心就有资金

股市一涨不上去,便会有人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听得最多的是:资金面紧张。可“资金面紧张”的表象背后是什么问题呢,却鲜有人去探究。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有关信心与资金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几十年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英美等国的经济陷入了萧条期,也使一户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直至陷入生存危机。于是,单亲妈妈便召集家中所有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来商量如何渡过难关。只见她拿出了一个铁罐,对孩子们说:“这里面有我们家最后一笔存款,只要拿出来,就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应该讨论一下,该不该使用这一笔最后的存款。”最后,全家人达成了共识,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动用。对最后的存款,孩子们充满了“信心”,也让他们咬紧牙关。后来,困难时期终于挺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孩子。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年的孩子们提出应该打开罐子,看看支撑他们渡过一次次难关所谓的“最后存款”,到底是笔有着怎样数额的巨款。铁罐打开了。结果,孩子们都发现,罐子里面哪有什么“存款”,有的只是一叠作为填充物旧报纸。这就是一则“最后存款”的故事,证明着这样一个道理:有信心,便会感觉到有资金,能赚到、能引来的资金便会像源头活水那样不请自到。

  “有信心就有资金”曾语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之口。1994年上半年,在经历了大扩容后的上海市场疲弱不振,由800多点一直跌到了300多点,市场的信心已溃丧到了极点;不少人都把跌势归咎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只有尉总的一句话却点破了“没有信心便没有资金”,场外增量资金都是喜涨不喜跌的主儿的实质。

  市场真的是缺资金吗?绝对不是。除非是在越来越接近行情顶部的位置,因为增量资金感到再往上涨的空间小而裹足不前、而存量资金所持有的筹码因为已获利丰厚又有强烈的兑现欲望,这时信心没了底气,大盘也就动摇了维持上升格局与趋势的基石。之所以说市场不缺资金,是因为越到底部,股票筹码的价格也就越低廉,原先在高位可买1股的本线,在市场底位的话就能买2股,而且等待抄底的外围资金早已虎视眈眈,这时的气氛就如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样,唯一缺少的便是助涨助推的那一把“信心”的火侯。只要树立信心,新增多头必然会毫不犹豫地往市场中注入资金。还是回到上述1994年的那波熊市行情,跌到325点底部,国务院证券委及时宣布了以暂停扩容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救市政策”,结果市场信心短时间内便得到了恢复,矫枉过正,在短短两个月不到时间里,在由信心所汇就来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推动下,上证指数由325点一口气涨到了1052点的高位,绝大多数个股的股价都比最低位翻了两番。

  “有信心就有资金”的典型战例,当数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的“金融保卫战”。为阻击境外游资和对冲基金对恒生指数和港元汇率的冲击,特区政府可谓是殚精竭虑。当时挟“制造东南亚金融危机余威”的对冲基金的大鳄,妄图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再制造一次大的动荡,以达到其打压恒指,挤垮港币的目的。这对当时港区政府即将见底的外汇存底和香港金融市场投资者即将崩溃的信心,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就在这关键时刻,当时的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央政府明确表态了力挺港区政府打响“港币阻击战”的坚定立场,并进一步说明:“如有必要,中央政府将动用千余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支援港区政府”。有中央政府的撑腰,香港市场的做多力量便挺直了腰杆,重树了信心,将大跌的恒指由6000余点重新拉回到了万点之上,并确保了港元同美元间7.8:1的联系汇率制度的稳固。可见,有了信心,资金就会在关键的时点不请自到。

  市场发展进程中每一次上升阶段成交量对上一个波行情所创的成交金额“天量”记录的刷新,就印证了“有信心就有资金”的股谚。1995年上海市场单日成交金额有50亿就很了不起了,可到了1999年便有了800多亿的天量记录,相信在螺旋或上升趋势中,这一待破的记录必将在又一次“有信心”的时刻被源源不断、蜂拥而至的资金再次刷新! 真假与虚实  在证券市场中,所见所闻的走势及信息中,多的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成分。市场主力为达到轻松吸货,顺利拉升,安然出货的目的,往往是在底部,无中生有制造利空消息、极度打压股指,或者是在顶部无中生有制造利多消息、有意拉抬股指,造成一种“真做假时假亦真,假做真时真亦假”的乱象,来诱人上当。

  混淆视听,明明是实质利空消息将出未出时,市场主力为了减仓出逃的需要,往往刻意造成假利多消息的传言,使中小投资者对市况及今后趋势产生误判,本来是该卖出的却变成买入了,从而使得市场主力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是对真利空消息,用假利多处置。

  为障其耳目,明明是有重、特大利多消息即将出台,市场主力为防止中小投资者同其哄抢筹码,往往故意造成即将有利空消息出炉的假象,引得中小投资者信心崩溃方向错乱,把本该增仓的行为做反成减仓了,从而使市场主力能有机会安心抄底。“路透社”的创始人当年就是利用这种将真利多用假利空应因的方式,轻松地在十九世纪的伦敦债券市场上大赚特赚了一笔。当时路透本人是伦敦交易所的实力大户,许多小投资以他在债券市场中买空卖空作为跟进的依据;而路透又是一个有心人,在当时欧洲通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便在法兰克福等欧洲腹地的主要城市设立电报基站,掌握了事关欧洲政治局势的第一手信息。

  有一场英国参战的战争,英方取得了胜利,作为代表一国实力之一的债券价格理应坚挺向上才是,而路透却靠在交易所的一根柱子上闻听手下人从电报中获知的这则利多消息后,却不动声色地掩饰住了内心的喜悦,有意地做出了仍然抛售债券的举动。于是,众多场内债券交易掮客们跟风而动,也加入到了不计成本抛售债券的行列;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地从路透抛售债券的举动中好像风闻到了英军在战场失利的消息,却不料输给了路透用信息战、心理战大打的“真假消息大战”,将大量廉价筹码拱手送给了路透,让其大发了一笔横财。

  可见真假信息战、心理战的威力有多么巨大。设想,如果路透在当时闻听好消息后动了声色,不是先卖出而是买入债券的话,可能也就没有现在闻名于世的路透社了。无论市场主力是虚虚实实,还是真真假假,诓骗中小投资者误信误判的步骤一般是分为3步进行的。

  第一步:制造假象。

  明明有利多的,反装作有利空;明明有利空的,反装作有利多。配合舆论、宣传、暗示、谣传等等各类手法,只要能使众人上当的方法可谓是无所不用其及。正如在十九世纪的路透那样,为炒作债券行情,甚至比白金汉宫都提早用上了电报通讯,为的是能抢占先机,抢在众人前面知道,何为真、何为假,此后,他才能制造迷局。

  第二步:假中有实机,让对手盘掉以轻心。

  主力除了有心示假,还得精心设局,利用广大中小投资者常见不疑的思维,将其引入误区,还让其误以为所走的方向是准确无疑的。就像路透在大打“债券心理战”中所使用的那样。如果路透事先不了解众多债券掮客是以其买卖方向作为掮客们进退市场的依据的话,如果路透事先不掌握众人以其买入行为作为那场战争胜利的信号,以其卖出行为作为战争失败的信号的话,路透绝对不敢大打如此这般需要胆魄心智的卖出超限战来的。正因为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路透的诱空行为才被众人当作了“真”。

  第三步:时机成熟后变假为真,却让对手盘仍误以为假。

  市场主力无论是采取诱多还是诱空行为,到时候他都得图穷匕见显露出真面目的。正如路透在债券场上这边诱空少量象征性地卖出,那边却命人于多处悄悄买入,这就是显露“真”的面目和企图。但妙的是,路透让手下隐蔽买入的行为仍未引起被诱空跟风的掮客们的察觉,他们仍以为债券价格会跌,于是仍继续以不计成本的价格抛售,正好让路透逮了个正着,捡了个大便宜。

  市场主力神出鬼没,为不被中小投资者摸索出其脾气,掌握出其规律,在使用真假与虚实相间的各种扰乱诱敌招术的时候,也会注重一个常变常新,讲究的是一个“真假互现,虚实相间”。如果一味玩真,一味玩假,市场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神秘感,违背了其长期规律,只有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能吊起众人的胃口,引人流恋忘返。

  市场主力还讲究一个使用“真假虚实”招术的时机问题,如果不能出奇制胜,奉劝主力一句就不要掩耳盗铃了,可不能再把市场参与各方的智商当儿戏了,否则,弄巧成拙的还是船大难掉头的他们自己! 坐电梯与拉抽屉
  在风云际会、瞬息万变的股市中,不管是中小投资者,还是市场主力,如果谁说自己实际操作或者操盘过程中,就成功地精准到从无一次被套牢的经历,那绝对是一种目空一切、自不量力的吹嘘!即使以前没被套过,可谁又能说眼下不被套,谁又能敢言今后就绝对不可能遭遇到套牢?这证明,套牢是常有之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关键是怎样正确对待。

  对待套牢,投资者一般形象地以下列两种方式来应对之,一种是坐电梯,一种是拉抽屉。就让我们展开来分析,以论证其利弊。

  一种是坐电梯。被套之后索性不管不问,自认为既然错过了及时、严格的停损时机,索性就让被套的股票权当“压箱体”吧,不到涨够本甚至是有点盈利的话,是决不会卖出的。于是被套的股票就像是被困在电梯里孤单落寞的旅者那样,随着电梯上上下下,开开停停,虽永不停歇,却错过了随大盘指数或个股股价出现震荡腾落而博取差价、摊平持股成本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所持“套牢股”业绩出现亏损而犹如坐电梯下到地下室那样,不小心被打入了永久较难翻身的“冷宫”。例如,有的投资者持有某股的套牢成本为每股10元,他在错过了股价下跌10%至每股9元的停损极限拉置后,索性自暴自弃,不管不问,任由套牢股随趋势自由涨落,不到10元以上决不抛出,演绎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搞笑版本。在这套牢股自由涨落的过程中,有多次可以低买高卖、震荡差价有近1元以上的机会,这就跟电梯从4楼降到1楼,又从1楼涨到3楼,又从3楼降到2楼是一个道理,放弃这种博取震荡差价的机会,就等同于被关在电梯里,永远不能到所需要的楼层并顺利走出来。如果该投资者当初能从9元止损出来,只要抓住一次震荡机会,就能保本;如果抓住该股的2次以上震荡机会,就有可能赚到真金白银了。

  另一种是拉抽屉。这一类投资者即使在被套之后,也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把被套之后股价的每一次出现震荡差价的机会好好珍惜,快快利用。还是以10元被套为例,就算股价跌到8元,被套上2元也不必害怕,因为该股通常情况下总有以每股价格8元为中轴出现上落差价分别在0.5元附近的机会;如果把在8.5 元附近卖出的机会视为“拉抽屉”,那么在7.5元附近重新买回而且相应买得更多的行为视为“开抽屉”,在“开抽屉”的刹那会有惊喜,因为出现了10%以上的做空差价,8.5元卖出1000股的话,回收资金在7.5元附近回补时,就可以用该可用资金回补买入1100股,岂不划算?如果被套牢股就此横盘整理,再有从7.5元箱底上摸8.5元箱顶的机会,那么在又一次的抽屉推拉之间,套牢的账面亏损就已经可以缩减到5%以内了。如果被套牢股继续向下盘落,也可以按此抽屉开关闭合法,将手中的股票越赚越多,而将原先套牢的股票筹码的成本越降越低。

  由此比较对照,“坐电梯”法是投资者须力戒的,而“拉抽屉”法则是可取的。谁也不是股市的神算子,谁也都有可能看走眼,买错股的时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掌握节奏,抢抓震荡整理一顿一挫的机会,进行生产自救总比傻等“救世主”要强得多!

另眼看“涨跌”
  在股市中看待客观事物,往往是需要运用逆向思维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以及“否极泰来”这些由先哲专注的预言,无不揭示着这么一个道理:好事的背后隐藏着坏的因素;坏事的背后隐含着好的成分。所以,对于那些“喜涨怕跌”的投资者来说,涨未必就是好事,跌也未必就是坏事。

  “涨”其实就是一个价值不断趋于枯竭、风险不断受到累积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定经历与经验的投资者怕“涨”的原因所在。例如,有一档股票其估值水平应当在10元左右的,但它现在的股价却已出超到了20元上方甚至往更高的方向进发,虽然还有可能继续往上涨,但其背后隐含的风险却是在不断加大。这时,对待这种背离价值水平的涨势,追涨时又失去理智,势必早已失去了用价值作为考量依据的第一道防线,而只能依仗于股价继续往上搏傻般上涨的冲劲与趋势了,如果再失去这第二道防线的屏障,那么,招致惨重的亏损也就不再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了。

  世纪交替的1999、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就不断上演着由股价令人瞠目结舌地上涨所带来的悲喜剧。笼罩着IT光环,蕴含“B”“TO”“B”概念的科技股,只要沾到“网络概念”的一点边缘,就能涨,涨不停。原有几美元一股科网股,有的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段里,股价都能冲到100美元一股之上,有的甚至都能触碰到每股200美元一线,景况是何等的风光。但是,远远背离其内在价值的价格早已涨到了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结果,在以后的一、二年中,随着当时“网络概念”的彻底破灭,昔日股价在三位数之上的科网贵族们就像是穿着新装的皇帝一样,沉落到了股价跌得只剩以美元标识的几角几分,仅剩零头的地步。所以,连续涨、涨到位,尤其是在短时期内的暴涨绝对不是件令投资者弹冠相庆的好事。

  另一方面,“跌”其实就是一个价值不断趋于真实而有待发现的过程。投资者只为“跌”的表象所迷惑,而看不到机遇将临的问题的实质,而常常喜涨怕跌。还是以股票内含价值为10元为例,价格越往下跌,其内在的含金量越高,而且价格蛰伏于价值之下运行的时间通常不会太长,更何况价值对价格还会有像磁石般 吸附牵引的作用,所以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而感到再跌就有可能遭遇“世纪末日”,股价便永远无出头之日了。越跌越是风险的释放,机遇叠加,更应当摩拳擦掌、激发越跌越买的斗志。

  任何大机会都是跌出来的。如上海市场建立之初在1992年初出现386点底部,在1994年年出现325点底部,莫不是在短短几月之后价值重新发现,而强劲有力地又冲上了1000点大关,产生了强烈的翻倍、赚钱的效应。相近的是,1999年上半年1047点底部和2005年的998点底部,也是在出现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市场内在的价格重新受到评估,而使代表股票普遍价格的指数至少有了70%以上升幅。

  相对于这几次历史底部,善思的人们都不难发现这么一个特征,越是接近底部,大多数投资者越是胆小谨慎,越会把唾手可得的机遇弃之如敝履。这正是人性中所谓的“恐惧”本性使然的结果,大家都喜欢热闹而不喜欢冷寂,都喜欢趋贵却不喜欢经受考验,所以能在大跌之后真正抄到底部的,也只能是那些具有果敢品位的“真汉子”。

  “不以涨喜,不以跌忧”绝对是一名想要取得成功的投资者必须修炼的功课。否则,在变化多端、涨跌互现的走势中,不能针对主力诱多、诱空的行为和其他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来见招拆招,则势必躲不了大的风险,也逮不住太大的机会!

淡化指数

  指数是反映整体股价水平与总体股本之间加权平均后的比值。考虑到股改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暂处于禁售期而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在指数编制的样本中占很大的比重,而且今后随着IPO规模首发就是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新股上市,指数变动情况再没有以前那样来得灵敏,自是必然。

  在这种格局的背景下,如果仍然过于在指数涨跌的几十点空间内锱铢必较,就显得是“刻舟求剑”,不合时宜了。

  淡化指数,今后尤须注重把握主流趋势。指数只不过是代表大市涨跌符号方面的一种计量单位,静止地去看待它,就失去了客观、有效评判它的意义。只有将指数动态、适量地置于一个整体运行趋势的大背景下,才能对指导我们在何时买、在何时卖,在何时满仓,在何时空仓,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评判指数的上下高低,必须将其线形地置于连贯的轨迹中,动态地看它的过去、现在,才能较为有效地分析其今后的轨迹,为投资者顺应当下的主流趋势,应对未来在某个时点有可能进行的逆转,而提供现实评判和预测的依据。

  淡化指数,今后尤须注重把握主流板块及热点。随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首发规模的大盘权重股不断登陆和加盟沪、深交易市场,今后股市中的二八定律现象将更为严重。也就是说,在有限波动的指数百余点的涨跌空间幅度内,有可能大盘权重股只有5%都不到的涨幅,然而主流热点及板块内的热门股票都有可能产生30%以上甚至更高的涨幅。淡化指数、主抓个股,就是要求我们投资者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前者权重股上面的要少些,放在后者热门股上面的要多些;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指数波动范围内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淡化指数,今后尤须注重把握股指期货的价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就是发现未来的价值,为未来的趋势树起指引方向的标杆。因此,与其强化现行盘中指数涨跌幅有限的评估诉求,还不如把眼光和眼界多放在具有价值发现功能和未来主流趋势指引功能的股指期货上来。如果未来指数期货是上升着的,则不妨现实操作中更为激进些;反之,则保守些。

  淡化指数的最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把精力从失真的评判标的物上回转过来,而将其更多地专注于能为我们取得真金白银提供进退有据的趋势指针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做无用功,而力求做到事半功倍。

耐得住寂寞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难怪房产界的大鳄潘石屹先生为其所著的书冠以这样一个书名:《永远不做大多数》。

  也正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才造就了证券市场中“一人赢,二人平,七八亏”的格局,从而也注定了,能在这证券市场中保本甚至获益的人,永远只是少数。

  掌握真理的人必然是孤独和寂寞的,正如能发现机会赚到大钱者必定要在众人皆不认同、皆不看好的幽暗隧道中,必须要经过一段苦旅而艰难前行一样。稍微耐不住点寂寞,活一下烦乱的心绪,而失去了从事独立判断所必需的一份淡定和从容,都有可能动摇和怀疑对真理的信念基础,更有可能同难得的盈利机会擦肩而过。

  但凡在市场上从事过买卖交易的投资者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明明自己的独立判断是正确的,也是不同于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认同的,但就是因为“曲高和寡”,而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与附和,而首先是怀疑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接着又强化大多数人观念认同的基础、弱化自己正确认识的理由与依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举一个实际操作中的例子,明明某投资者依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是准备于次日去所开户的证券业部去进行停损操作的委托,以避免主流趋势继续往下走所带来的巨大凶险的。可是,等到该投资者于次日走入该证券营业部的交易大厅,遇到几个熟识的,但持有趋同于大多数人观点的股友后,就有可能经不起股友在论战交锋中的劝说,而轻易地改变了自己于前一日已经深思熟虑而决定下来的主张。本该进行停损操作的却没有进行,而丧失了一次纠正误操作、化被动为主动的良机。

  其实,对于耐得住寂寞的投资者而言,既然已经决断,就应当既不怕亏钱,也不怕少赚了的,一切按计划从事,越简单越好,不就行了吗?按计划从事,就算出现意外情况,也能动用计划范畴之内的应急预案处置,不也就行了吗?一定要改变“从众心理”,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坚持真理的固执己见而被责骂成不听好人劝的“活芋头”,而伤心、自责、难过;否则,为了迎合别人认同的需要而改变掉原先本已正确的认知,岂不真成了“活芋头”了吗?

  要想修成正果,成为股市中的顶尖高手,耐不住寂寞,人云亦云地丧失了自己独创理念、独到见解、独特风格,是万万不行的。所以,为了让我们保有成功的秘籍,就让我们永远成为市场中的少数派,又有什么不行的呢?

平常心、思路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股市这个资金、抑或是资本的逐利场所,想做到“无欲则刚”般的超然洒脱还真的不简单。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以平常心为之,即在失利被套时能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在获利了解时能做到“手中无股、心中有股”,能够如此这般的投资者,思路必然清晰、操作必然准确。

  而能够以平常心为之的投资者,一般都有以下几点的心理认知和调适方法。不妨借鉴一下吧:

  1. 重在参与、笑对输赢。

  在炒股中也得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重在分享由分析判断、决策、执行、收获等环节组成的整个交易过程所带来的乐趣,而笑看、淡化输赢结果。用“战略上蔑视”的放轻松的心态,才能解去压制在讲究战术技巧灵活运用神经系统上的包袱,不经意间反倒能取得预料之外的佳绩。

  2. 胜不骄、败不馁。

  多次运用概率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从交易次数的数量上而言,交易的次数越多,胜与败的次数之比越趋近于1∶1,这一事实是无法否认、也不可避免的,但能改变和提高的则是每次交易的质量:如果一次胜的成果,成倍地远远大于一次输的败绩,即使100次交易的结果是50次胜,50次败,胜与败在次数上打了个平手,但以盈亏总量的绝对值而论,一旦长期交易以来,自然是赢大亏小,是能够赚得盆满钵满的。

  3. 期望值低一点,知足感强一点。

  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与其在意外的败绩面前失魂落魄,还不如将盈利预期的标杆降得低一点,轻松跨越岂不自在?

  4. 乐见常人不乐见的机会。

  正如黄金旅游的季节去跟风旅游看风景一样,只能看到前方拥挤着的游人的后脑梢和脚后跟一样,聪明的游客总是懂得错峰旅游的玄妙。因为人少时才能无阻挡地看到最美最多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从容、安宁、安静地观景的淡定心境。

  同理,看到其他投资者唯恐落后而蜂拥去抢的机会,大可不必跟风、从众,聪明人总是懂得等待的奥妙,而守候下次高潮来临前,众人却视而不见甚至弃之如粪土的机会。

  5. 一切皆有可能,别自以为是地当超人。

  股市中正是蕴含着风险的不确定性,才充满着“一切皆有可能”的神秘与玄机。别把自己误以为是超人,预测什么样的走势就一定能走出什么样的走势,一旦市场不给面子,反你预测之道而行之,岂不是自讨苦吃。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留有余地,好的、坏的、正的、反的,都要有所考虑,有所准备,才能打好有准备之仗。

  6. 预设承受风险的底线。

  凡事想到出现最坏结果的最大可能是怎样的情形,炒股中个人所能承受的风险底线也就能不设自明。有了这样的底线,一是可以使自己永远能尽量规避掉意外事件超负荷的打击,二是可以使自己拥有严格执行停损的信号与坐标。

  7. 不要为自己寻找任何可以进行逆势操作的理由。

  人的劣根性永远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以侥幸心理促成自己逆势而为就是这样的体现。如果承认并相信市场永远是对的,趋势永远是可信的,那就不会高估自己侥幸心态下的预感和灵感,而干出逆势而为的傻事。

  正因为股市中既有投资、又有投机这两相宜的机会,又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风险蕴含在其中,因此,辩证地看待市场提供的机会和存在的挑战,就尤其需要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理清思路。“涨时重势,跌时重质”,天人合一地去感受股市跌宕起伏的律动和美感吧! 

“踏空”滋味不好受

  炒股也是一门讲求技法的艺术,不过,但凡是艺术,总是留有缺憾的。自从和股市结缘,投资者或许大多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到哪里可以买到后悔药?以不在底板价上、一气之下割掉了手中的股票,而踏空了今后一大段的涨升行情”。

  的确,“踏空”滋味不好受,有时要远胜于套牢后的感觉。因为套牢以后,只要所买股票的本身质地不是很差,即使碰上连续几年的熊市、被套的股价被深套于冷宫,也还是有机会能够使股价咸鱼翻身的:一旦碰上中级以上涨升行情甚至牛市的话,不说能扭亏为盈,解套是起码的了。

  而踏空却不一样,原先看好的某档股票,启动点在每股5元附近,老是看好;但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敢动手;过了一阵子,它由每股5元的价位涨到了6元,又嫌高了,于是在内心中劝自己再等等吧,等回下来一点再买吧……;又过了一阵子,遭遇踏空的股票似有神助般地挂上了登坡冲顶的高速挡,处于主升浪的它由股价6元一气冲上了10元的价位。这时,谁要不说自己后悔,那就是违心的了。也许当事的投资者会像祥林嫂般地逢人便说:“我原先看好某某股,当时每股价位只有5元,看看——现在已涨到了每股10元。我当时要是买上1万 股,岂不是已有5万元到手了吗?”于是,越想越懊恼,这种感觉自然很不好受。

  但还有一种感觉是令投资者更不好受的,主要是以下这种情况造成踏空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投资者,原先还满心希望手中持有的,成本为每股5元的股票能涨个翻番到10元的价位,得以抱个金娃娃回家,但假以时日,却老是不涨,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了对其的盈利期望值,只图到时有个微利就行了;可就是这么些微的指望,在当时都没能得到满足,甚至是沦落到反而被套的地步了。由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长期被套后产生的无望心理,促使当初意气风发的投资者一狠心将原先的标的股在设定的止损价附近斩仓出局。

  然而,世事无常,充满变数的股市尤其是这样,当挥手和原先割掉的标的股说“再见”的一年半载后,情况却又有可能出现反向的变化。原先挥泪斩仓的“伤心股”隔这么一段时日后却露出了黑马相,成为明星股。由于过往一段的伤感情愫,追买还是对其视而不见,不理不睬,便陷当事的投资者于两难选择的境地;但想到曾让自己亏过钱的失败经历,尤其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的禁忌,便赌气不买、不碰该股了。谁想往日的“伤心股”在今日及来时是越涨越高,不但翻番甚至还有可能是连续翻番,直到把踏空者气疯为止。这种情形之下的踏空才是最令人后悔,最感到可怕的了。

  以往总是有人说:“要把在某只股票上赢到的钱,攒些该股的零头股以资纪念。现在倒不如,为吸取踏空的教训,也不妨适可而止地少许买些过往的踏空股票,以避免再犯这类似的错误而抱憾不已。” 以时间换空间
  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时间的确是一件极厉害的武器,用得好“以时间换空间”,我们可以将种子幻化为果实;用得不好,“霸王硬上弓”则欲速不达,反倒有可能把一出好戏唱糟。

  时间问题通常会牵涉到哲学甚至是宗教的问题,《旧约全书·传道篇》是这样谈到时间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坐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采摘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战争有时,和好亦有时。”按此逻辑,股市中,大盘涨有时,跌也有时;横盘有时,震荡也有时,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分析把握区别对待了。

  正因为股市有这么一个“涨也有时,跌亦有时”的特性,所以注定我们投资者在行情来与没来之间费点思量以谋定而动,怕就怕的是不少投资者甚至是个别市场主力有一种在涨跌机会出现面前感到“来不及了”的心理状态,而操之过急,不懂得运用“以时间换取空间”的玄机,所以,到头来不是没把该涨透、该涨久的行情做夭折了,就是半生不熟地抄了还没有跌透、跌够时间的“夹生饭”的底。

  也正因为绝大多数投资者在“时间”面前都有种“来不及”的感觉,而深切地体认到“绝对输不起的是时间”,于是,作为市场少数派的主力与极少数精明的投资者才会想方设法地用时间上的兜兜转转来销蚀对手盘的意志与理智,从而使他们自己作为市场少数派能以己之静来制市场多数派之动,结果,市场多数派因为舍不得时间而只能承受“牺牲”获利空间、扩大亏损空间的代价。想一想,还是很划不来的。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以主力为代表的“市场少数派”到底是怎样“以时间来换取空间”的。

  一、在大盘或个股整体向上时,主力是如何来运作“以时间换取空间”的。

  当大盘或个股上升到一定位置时,极富耐心的主力是绝对舍得用时间来换取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搭起一个长期整理的平台用以横盘,目的是:(1)清洗底部跟进且已有一定获利的浮动筹码,为今后进行主升段的加速或是末升段的出货,减少阻力;(2)通过横盘过程中的反复震荡与整理来锁定主力在底部拿到的低价筹码,来抬高市场在相应区间位置上的总体交易成本;(3)修复技术指标——通过横盘整理使和乖离率指标较大的中长期均线得以向短期均线和K线靠拢,使其他各项指标回缩到一个有利于下一波发起向上攻击的有利的、合适的位置。(4)完美复合上升浪——一波行情得以涨得持久、涨得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从低到高的筹码,在整理过程中换手必须要充分,而换手充分又取决于空仓者会不会以增量资金来跟进、来追买,而增量资金进不进场又取决于大盘或个股的形态让人感到踏不踏实。那种一路向上,永不回档的行情,永远不懂得整理形态的重要,所以,较陡的上升坡度总让空仓者疑疑乎乎而不敢跟进。到头来,只能由主力在那自弹自唱地表演“想拉高出货却又无人跟进”的独角戏。

  二、在大盘或个股整体趋势向下时,主力是如何来运作以“时间换取空间”的。

  当大盘或个股下跌到一定位置时,耐心出货的主力也懂得只有以时间来换取空间,在横向整理的盘整过程中一点点、悄悄地出货,才能达成其真实的目的与意图:(1)出货区间选在一个较为理想的价格区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盈利;(2)从顶部下来到横盘的位置,已有一定的跌幅,造成将要反弹的假象,在不断震荡中骗取抢反弹的资金来承接其不断出货的筹码;(3)修复技术指标,不使各项趋弱走坏的技术指标因连续的下跌而造成钝化;(4)当横盘整理到尽头,也是主力快要出脱大部分筹码时,主力会将手握的小部分筹码作为打压指数与股价的砸盘利器,目的是彻底弄坏大盘与个股的形态,好为主力下一波进场扫货作铺垫。

  分析上述两种情形,除了我们能验证“横盘有多长、竖起有多高”的股谚外,我们还可以多一条感悟,那就是“横盘有多长,跌下来就会有多深”。

  由此观之,在大盘或个股上涨时,我们当然是乐于“以时间换空间的”;但是在大盘或个股下跌时,我们则千万不宜“以时间换空间”,因为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换回的却只会是套牢与亏损!

“市场”就是市场   “市场”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而市场则是一个以价值规律为主导,以市场化机制为内涵,满足供求双方平衡的所在。所以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本质上,证券市场都应进行有序、平衡的市场化管理,如果不尊重市场规律,要么是指令性而不是指导地做出规划、提出意见,要么是隐性而不是公开化地处理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所关注的问题,势必会给市场的稳健发展带来内伤,造成隐患。这也就是“市场就是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一。

  任何市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都应想方设法在双休日的休闲时刻,携上妻子带着问题去住家附近的菜市场去“提篮小买一回”,幸许会对今后决策有帮助。

  就算是菜市场也得讲究一个环境卫生。一个管理科学、行政规范的菜市场必定是卫生整洁而少有污水横流的场所。如果菜摊设置得不够科学,不进行分类定置管理,做到蔬果类归蔬果摊位摆放,水产家禽类的归家禽档处置,势必苦了想买菜却非得兜兜转转、百般寻觅的买菜人,而且也会因为秩序混乱、喧闹嘈杂而影响到卖菜人的利润与菜场管理者的业绩。

  还要看菜市场卖的是真货还是假货。如果菜市场的管理者对贩菜进城的卖菜人不进行诚信的约束,而任由注水猪肉、受激素污染的鱼虾摆上摊位,或任由卖菜人用障眼法缺斤少两,来“鱼肉”买菜人,很难想象,买菜人还会乐于伸头挨刀斩——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地再来买菜。缺乏诚信规范机制的市场绝对是少有人问津的,买菜人宁可多跑二站路、多拐几道弯,到别的能讲诚信的菜场买菜;至少可以做到“买得舒心,吃着放心”。

  再就要看菜市场能否满足买菜人和卖菜人之间的供求平衡。如果菜场的管理者不具有讲求动态平衡的艺术,明知道来买菜的人并不多却仍一味让更多的卖场人进场来卖菜,菜价只能越卖越贱;或是明知道来卖菜的人并不多而满足不了更多买菜人的需求,以至于造成菜价越卖越贵的局面,那么,可以想见的是,这样的市场必定是一个杂乱和低效的市场,而起不到将物资有效配置以满足供求双方需要的应有作用。

  管中窥豹,因小见大,既然“市场”就是市场,我们完全可以由对菜市场的感想而引申联想到证券市场,启示有如下三点:

  (一)股市得由专门机构来协调,权限分明,职责清晰。

  菜市场也存在多头管理,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治安、城管等等不一而足;而证券市场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婆婆”较多的问题,除了证券委、证监会,还有银监会、发改委,人总行、国税总局和国资委。

  如果权限不明,职责不清,统一协调不力,势必造成“人人都想管,人人都能管,人人却又都管不了,管不好”的局面。东说东有因,西说西有理,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了无尽的争拗中,实在是可惜。回想十多年前的证券市场,证监会发利多,国资委、国税局发利空,而造成步调不一致、投资者找不到方向感的局面的确存在过;但2004年以来乱象初步得到了扭转,最明显不过的是,2005年至2006年为解决证券市场的最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股改工作,就是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相互配合中顺利地得以完成的。

  但股改大问题解决后,并不意味着动态发展着的股市就绝对不会再有新情况、新问题了。如证券市场2006年的以后一段时期,两个大问题,一是为满足发改委方面的需要,加快IPO股市扩容的步伐,二是为继续妥善解决非流通股禁售的问题而逐步打开闸门。这两个大问题都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承接急速供应的筹码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等于再造1-2个流通市值等同于2006年年中沪深股市既有规模的“市场”。如果不加协调,尤其是不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调控,无疑会使市场失血,而重回熊市的老路。上市新股时适当控制解禁的速度,允许禁售股上市时适当缓一缓新股扩容的步伐,才是正道。

  (二)股市管理层负有维护市场稳定、确保发展后劲的使命与职责。

  既然小到菜市场的管理人员都知道,假冒伪劣的菜品关乎采买者及其家人的性命。那么睿智如证券市场的管理层当然也不会不知道,扩容上市的新股的质地绝对会攸关投资者的盈亏。

  正如温总理指出的那样,“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及其回报才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切实得到维护的根本保障。”如果证券监管部门放松监管的尺度,为扩容而扩容地先求数量而不讲质量,让那些“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的新上市公司仍在市场中存在,无异于默许和纵容劣质公司恶意圈钱,那么,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牛市的根基就会失去基础,市场也将在未来为此而再次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股市管理层得讲求调控的艺术,保持既讲发展、又讲平衡的完美姿态。

  对于一个菜市场来说,来买蔬菜的人远远多于来卖菜的人不行,因为那样会造成奇货可居、人为哄抬的乱局;来卖菜的人远远大于来买菜的人也不行,因为那样不仅会使大量的菜卖不掉,而烂掉,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菜贱伤农”,为以后更大更多的不平衡留下隐患。

  基于此,管理层至少得保持以下两方面的平衡:

  1.股市资金与筹码的平衡。

  应构造一个含有常量、变量函数的数理模型,让新股扩容的速度参考入市资金的规模与数量,而决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使得扩容后的“水”多了时,才想起来“找面来加”地吸引场外资金入市。

  2.上市公司家数与投资者队伍之间的平衡。

  以2006年年中为算,7300多万投资者队伍对应1500多家上市公司,基本上是5 : 1的格局。一般市道下,股民新开户增加4-5万户时,允许新上市一家公司:而弱市之中,可以将新开户数提高到9-10万户时,才再允许新上一家。

  小看菜市场可是不对的,伟人早就断过这个言:“麻雀虽小,五脏可是俱全的呀!” 价值才是无敌的   小说《狼图腾》曾有这样一段情节,描述平时凶猛的狼一旦离开大草原的地面,便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而显得是那么得软弱!

  小说这样写道:因为要转场,寻找更为宜居的地方来牧羊,主人公不得不把他豢养的一头小狼锁进其自制的,牛拉的囚车里。小狼在囚车里并没有折腾个天翻地覆,而是一反常态,眼中露出了主人公从未见过的恐慌的神色,吓得不敢趴下,低着头,弓着背,夹着尾巴,战战兢兢地站在车里,站在囚车的木笼里往后看主人公。小狼异常惊恐地站在不断摇晃的牛车上,越来越害怕,吓得几乎把狼自己缩成一个刺猬球。小狼不吃不喝,不叫不闹、不撕不咬,竞像一个晕船的囚徒那样,忽然丧失了一切反抗力,不敢躺卧下来休息。对囚车在草原上行进中的颠簸,对离开草原地面好像有着天然本能的恐惧。

  主人公由此而陷入了沉思:转场上车前还那么暴烈凶猛的小狼,怎么一下子都变得如此恐惧和软弱,这太不符合草原狼的性格了。难道天底下真的没有完美的英雄,世上的英雄都有其无可避免的、致命的弱点吗?

  主人公又在脑中灵光一闪,由此联想起希腊神话中的盖世英雄——安泰。在希腊神话中,安泰虽然英雄无敌,举世无双,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他一旦脱离了生他养他的大地母亲盖娅,他的身体就失去了一切的力量。安泰的敌人盖尔枯里斯发现了安泰的这个致命弱点,就设法把安泰举到半空,然后在空中把他扼死。主人公由神话小说推断:莫非狼也这样,一离开草原地面,脱离了生它养它、供它嚣张的草原母亲的怀抱,它就会神功尽弃,变得软弱无力!

  主人公又突然猛醒,莫非英雄安泰和大地母亲盖娅的神话故事,就来源于狼?该神话故事的哲理,曾影响致远,甚至《联共党史》把这个故事和哲理作为全书的结束语,以告诫全世界的共产党人不要脱离大地母亲——人民,否则,再强大无敌的党,也会被敌人掐死在半空。

  以上引用小说中的情节及其引用的神话故事,目的是想把股票价格比作狼,把股票内在质地和价值比作草原大地,意在说明股价再凭任何富有想象力的概念和题材来炒作,翻N多倍,涨N多番,但也离不开其真正价值的激励与约束。因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列宁就曾指出:“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价值是价格的规律,即价格现象的概括表现。”

  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和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当资金和筹码达到供求平衡的理想中的静止状态时,价格相对在某一时点上大体符合价值。但当供大于求或者是供不应求时,这种相对的平衡便会被绝对的不平衡所打破。当资金小筹码多,出现具有一定价值的股票供大于求时,价格必然背离价值,向下运动。当资金多,筹码少,出现具有一定价值的股票供不应求时,价格必然脱离价值,向上运动。

  记得1994年上半年,曾有一机构主力控盘刚上市的600836界龙实业的股票,当时界龙的上市价也就在10元左右,流通盘大约在1800万股左右,代表投资价值的每股业绩大约为0.20~0.30元/股,按讲市盈率也在30倍以上了,但该主力偏不信所谓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并以价值为基础的这套理论,逆股市大盘从800点跌至325点的走熊之势于不顾,强力推至25元筑平台,这时市盈率也达到80倍了。然而主力在熊市的大背景下只能是被动地而且是绝对地控盘,骑虎难下,几成筹码无法出脱掉的尴尬之势。于是,该主力为吸引市场的注意,只能是在大盘逐日连开阴线的情况下,逆市上涨,连开38根阳线,提心吊胆地创造了“人有多大胆,股价有多高”的神话来。但结局可想而知,当94年“8.1”三不救市政策出台前,界龙就已经严重背离价值,主力已扛不住股价,而出现了跳水走势,从38元的高价一气跌到了19元,而当大盘“8.1”反转后、其他绝大多数股票翻番时,界龙却涨不动了,幸好该主力在大盘最后冲击1052点时利用市场中其他投资者“补涨效应”的心理做了重新站上30元的骗线,成功出逃,出脱了大部分筹码。然而比“界龙实业”的强庄更为凶悍,更不信“价值决定价格”的邪,股价炒得列高却败得更惨的案例还有许多,如“亿安科技”的百元神话,“银广夏”的萃取技术,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不便展开。

  当我们被主力的凶悍、题材的诱惑、股价的翻番所吸引,而产生怀疑“价值才是无敌的”的冲动时,就不妨想一想小狼怕离地的故事吧!  独立思考、正确判断   合理认知的构成之一,就是要独立地思考问题。证券投资就需要有一种正确认识趋势,找寻那种天人合一的威觉,以达到“顺势者冒”的效果,不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缺乏合理的认知又怎行?

  健康的认知具有独立性,能克服外在无关或次要因素的干扰,直奔主题,不枉顾其他,徒作无用功。相反,不健康的认知常易受无关或次要因素的干扰,爱纠缠细节而因小失大,这种认知的误区,在心理学上即“心理眩惑”现象。

  例如,一波行情涨的过程中,总有投资者为选择做几波短线追涨杀跌,还是选择做一波中长线,到底哪种方法赚钱更稳便而产生困惑。同样是100%的获利空间,幸许产生“心理眩惑”现象的投资者会认为做二到三波短浅,每次获利27%左右,要比作一次中长线做足百分百的行情要来得刺激。其实效果是一样的,但是表现的形式和所经过的路径不同,虽然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具有健康认知的投资者,至少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我上罗马,我总得选择最省时、最省力、最有效率的一条捷径吧,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具有健康认知的投资者会注重中长线而表现自信,因为他们注重理性,而不强求形式;而少部分不具健康的投资者总是拘泥于形式,过于强调细节,用短线追涨杀跌,然而却是显得微利的次数上的优势来掩盖事倍功半上的劣势,即认为:一波行情我赚了三次,逮对了三档股票,挣了接近百分之百的利润;而中长线只赚一次,多没劲,却忽略了同样的效果,比别人多费了三倍的精力与体力。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迷惑,表象是挺爱面子,爱慕虚荣的,本质上还是不自信,以至于往往把问题复杂化,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以至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心理专家威特金通过实验研究,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场依赖型,二是场独立性。具有独立型的投资者能抓住本质顺应主流,把握趋势。而具有依赖性的投资者,缺少主见,人云亦云。

  场依赖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路过一个街头,发现有什么热闹,他一定会上去看个究竟的。这也是许多相声和漫画所讽刺的那样,看到有一个朝天仰望,也会一个跟着一个地举目抬头,以至于让同样具有“从众心理”的后来人误以为天上会不会有不明飞行物,或是会不会掉下个馅饼。而在股市中,接近最底部处,那是一片恐惧。有人将股票与高架电网作业甚至是毒品的危险相提并论,显得人心惶惶;在这种情景下,有着场依赖性的投资者,会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信以为真地卖尽了深套已久的股票,告别了股市。然而一旦转入涨势,呈现牛市格局后,场依赖性的投资者才会发现自己将股票"割肉"割在底部,还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利润。他们的误操作,是多么的愚蠢,而不可原谅。

  再有,具有场依赖性的投资者,只要面对选择,无论这一选择是大还是小,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并为之而感到苦恼。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有场依赖型思维方式的员工,很可能会为老板让他联系一家中上档次的餐馆进行全员餐叙而苦恼。因为他要选择呀,选甲餐馆;虽然菜肴口味不错,却离公司太远,怕来回不便而受到老板与同仁的责怪;选乙餐馆,虽然价格会比较便宜,能为公司省些银子,但菜肴口味却不咋的。选丙餐馆,虽然口味价格都不错,但是环境和服务却很难令人满意。为这权衡利弊的选择,把老板慷慨赠予的聚餐的欢喜,都冲淡得索然无味。所以说,享受快乐的法则也是容易接近成功的法则。就是:“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如果还是老板让你安排餐馆,没交付你选择的权利,直接让你安排联系甲、乙、丙三餐馆其中之一,你就会感到很满意,认为老板真慷慨,让包括你在内的大家分享一顿美餐。同样,如果场依赖的投资者,在选择买股时机和种类以及具体品种时,太拘泥于细节,而显得“前怕狼,后怕虎”,还不如不炒股。只要基本面分析思路对头,技术上分析不出差错,在投资价值区别不大的若干只个股中选择,其实有效性都是一样的,有可能在早涨晚涨,涨多涨少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其实最终也是最直接的效果还是一样的,那就还是一个字“涨”。这就如同在接受心理测试时,会有咨询师辅导您正确地书面回答量表上的问题,并告诉您:“如遇到感觉不确切的问题而难以在三个答案中选择的话,那就凭直觉答题吧,不必做过多纠缠!”所以说,该是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还得跟,让冥冥之中的预感来坚定自己的信心。

  事实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投资理财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特质。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最忌讳的是盲目随大流。只有具有场独立型的投资者,才能运用逆向思维,坚定持股或空仓的信心,永续不断获益的源泉。

  自助者天助之!何况“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能拯救和超脱自己的还是自己”,投资者要获得好的投资收益,得靠自己的智慧、胆识,特别是独立思考的研判精神。永远记住:“股市不是给你送钱的慈善场所”。 重大题材
  股市总有冲着重大题材的良好预期而涨升的动力。2008年的中国股市,有太多重大题材的密集交集,最直观、最感性的是当年夏天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它不但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于世界东方的精彩亮相,而且更是中国经济景气度继续加速度上升的助力器与催化剂,作为全流通后能直接成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沪深股市,不会不做出适度的反应。

  “先来者为君,后到者为臣”。“先入为主”的效应必将会推动股市的牛市脚步向前迈进。1997年的香港回归百年大题材引领沪深股市长达一年来的牛步舞曲向上跃进。以沪指为例,从1996年一季度末的580余点起涨,直至1997年二季度的五月,达到了1539点,涨幅接近200%。“后来者为臣”,2年以后的澳门回归题材要说,也不能不算大,何况还有世纪交替轮换的大背景,然而,除了股市自身运行规律外,就是涨不起来。原因无他,类似的题材效应已被“港归概念的时代大背景”于两年前,提前炒作了,于是,一石再也激不起千层浪了。

  正基于此,各方主力决不会放过2008年奥运盛会的大题材,何况当年国内国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可能在2008年交集,而且很大程度上将会对中华民族、对和平崛起有利。当年,在国际上,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竞争总统宝座的“驴象之争”,从目前2006年的共和党的民意支持率势微,共和党人再想要连任,命运可谓堪忧;而相对持有对华“柔性政策”的民主党得势,如希拉里女士上台的话,中美关系势必呈现一个相对平衡、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应该对我们的和平崛起,经济实力的继续提振有力。

  当年国内的另一件攸关每一名中华民族儿女同胞情、手足义的大事,当数2008年3月台湾当局的“总统选举”了。从两岸经贸良性互动,民进党弊案丛生,“扁总统”民意支持率跌进10%来看,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当选的概率较大。一旦如愿,不说“团团”、“圆圆”两只大熊猫能顺利抵台,“胡连会”共识以及两岸经贸合作的多项意向也会在血浓于水的倾情涌动中得以重现。

  多好题材、多么大的题材都将集中于2008年的春夏之效,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将在拭目以待中摩拳擦掌,在牛市中掀起揭破上证2245点高度,顶破深证成指6000点历史顶部的,蔚为壮观的第三大浪的第三子浪,最具爆发力、也定能持久。如果以第二浪的末尾,第三浪的起始点位2005年6月的998点起算,按第三大浪是第一大浪(起于91年100点,止于2001年的2215点)的1.6倍计算,理论目标也要在4430点左右(998+(2245-100)×1.6=4430点)。

  不要小看重大题材,更不要小看国家历史,国内股市的第一次——第一次举办奥运、第一次海峡两岸良性互动;国家民族共荣共生,怎么不令人振奋,鼓舞士气,我们要抬牛头,持雄心,在分享中华民族盛世喜悦的氛围中,尽情领略牛市主升浪激动人心的无言魅力! 股市中的囚徒困境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因其“囚徒困境”的理论,而著称于世。

  囚徒困境理论是这么论述的:英美诉辩交易的诉讼制度下,有某一案子的两个囚徒,设为甲和乙,系同案犯,在事先无任何串供可能的情况下,甲如若承认自己在案件中起重要作用,那么甲可能被判处10年徒刑,而乙可能逍遥法外,互相对咬,则有可能乙判10年,甲则无罪,甲乙风险收益对等;如果甲如实供述其与乙在案件中各自起到的作用的话,那么甲可能被判处7年刑,乙则可能被判处5年刑;而对于甲或乙的个人而言,如果事前有约定或是在分别接受审讯中心领神会,有限度地承认检控方所掌握的部分证据以达到避重就轻目的,而不是甲和乙互相想把对方搞到10年刑的话,那么很有可能的结果是甲和乙分别被判处3年刑和2年刑。

  抛开法律和道义层面,“囚徒困境”理论至少可以给某一事件中的利害攸关方(stakeholder)以这样三种启示:(1)“牺牲自己完全没必要,甲一人顶包的话,未必能博得乙的长久感激;更或许还有可能乙根本不知道或不承认有甲的“舍身为人”;(2)甲和乙都顺势而为,如实供述有好处,至少可以不背过多的思想负担;(3)甲和乙都互相为对方着想,有限度地分担可以分担的、最低限度的责任,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将“囚徒困境”理论及其启示放在证券市场,可以引申出如下随想。

  一、牺牲自己完全没有必要

  在证券市场中想要牺牲自己的方式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当市场运行到底部位置,在恐惧气氛中仍强化自己的空头思维方式,而放空被套的筹码,以至于踏空即将到来的强势涨升行情;另一种是当市场运行到顶部位置,在贪婪氛围中仍强化自己的多头思维方式,而满仓持筹购入股票,以至于在即将到来的下跌中行情被活活地套死。两种相反情形,结果不同但悲剧一样的错误操作,其有别于现象的本质都在于逆势而为,为所不该为。在底部位置踏空行情,将廉价筹码拱手相让给抄底大军,没有一个人会感激您的“慷慨”;就像是“囚徒困境”中的甲方,把所有问题都一人扛,未必会赢得乙方的感恩戴德。而在顶部位置全部满仓以致套牢,将真金白银换回转瞬间即将变成铜铁锡,也不会有一个人会感谢您的“慈悲”与“乐善”;也像甲囚徒那样以身背10年刑换来乙囚徒的自由身,反而不大可能使乙囚徒为甲的义气而感激涕零。由“囚徒困境”启示一,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提示,在顶部和底部位置,行情即将反转和逆转时,不要像甲囚徒那样干出“牺牲自己财富”的傻事。

  二、顺势而为,不背负担

  心理学理论的真谛即在于破解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障碍时,不妨用“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八字诀。

  当证券市场形成一段趋势时,往往很难在短期内因外力因素而得到逆转,一切皆因其供求关系、价值价格、运行周期的内因使然。如果涨势已起,不妨顺势而为,缩减持有的资金,用以增持即将不断增值的股票筹码;而且不背过多思想负担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在涨势未尽时,过多地疑神疑鬼,去猜测自以为神算、其实还很遥远的顶部,一则容易引起焦虑,二来有可能错失本该获得的一段很丰厚的利润。同样道理,如果跌势既起,也不妨顺势而为,扩大持有资金的比例,用以减持即将不断贬值的股票;而且不要在跌势未尽时,过多地大胆自信,去猜底、去摸底,以至于在跌势只到下山时的半山腰处就被满仓套牢,陷入真正底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到来的漩涡中,全军覆没,死在真正底部到来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也就很自然了。

  “顺势而为”对投资者的好处在于,可以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大部分,可以舍去你不想要的小部分,一言以蔽之,就是“打蛇要打七寸,吃鱼要留三分”,正如“囚徒困境”理论中的甲囚徒一样,虽然如实讲,可能换来7年刑,但总比逆势而为被乙推卸责任,以致被判10年刑,而多承担换来三年徒刑之代价的结果要来得好些。由“囚徒困境”启示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提示,与其枉费心机去逃顶抄底,还不如脚踏实地、顺势而为,为所当为。那样,虽然我们可能错失一段利润,承受一定代价,但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得以把握住大多数的机遇,避免掉大多数的风险。

  三、和谐共存,稳中求进

  股市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是市场参与各方,包括管理层的共同心声与心愿,很难想象一个长期走熊或是不温不火、牛皮整理的市场会吸引新的投资者和新的增量资金来加盟其中。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表示过:“证券市场不仅仅是一个直接融资的市场,它也是一个创造财富的市场”,所以说,保持市场的吸引力的奥妙所在,就是它一定是建立在通过公司治理,提升每股业绩,使价格适度超然于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之上的、良性循环的一种运转模式,具体表现为有涨有跌、进二退一地、螺旋式地上升,以达到稳中求进的目的。

  在这一点上,要互相换位思考,适可而止,留有余地,通过达到“和谐共存”目的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市场向前健康发展。

  对于多空双方而言,多方在业绩大增、景气提振的背景下无须盛气凌人,非得以轧空走势将空方置于死地而后快,想尽收渔翁之利的代价无非是承受超限度的风险,直至拉到严重背离价值,无人跟进的境地,面临资金链断裂而引起爆仓风险的还是冒充大鳄的机构主力。万国的破灭,德隆的教训,都是很好的例子。在这点上,大家要像第三种情形的甲、乙俩囚徒那样,做多的时候不妨做点偏空的准备,做空的时候不妨做点偏多的准备,那样有可能因失去激进而错失利润,但也会因得到稳妥而规避掉本不该有的风险。就像甲囚徒那样,与其要他选择因激进而有可能面对的10年刑的话,他不如会选择因与乙囚徒达到默契,随之而来的3年刑。

  对于证券市场中管理层与其他参与方来说,也未常没有些许启示。过往那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似的资金与筹码扩容速度与节奏失调的教训,该给站在证券市场前仆者脊背上的后继者以警醒了。怎样建立一套动态数学模型以确保新增资金的入市,确保新增资金的入市速度能随扩容的节奏而起舞,既考虑市场各方承受力,又维护其资产不被过度稀释而得到有效增值的利益,更满足国家有效配置资源的直接融资诉求,真是善莫大焉?有可能为了受众的心理的承受力,有时不得不放慢扩容的脚步,但以减速的代价换取为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未尝不是“囚徒困境”第三种情形下所作出的明智之举呀!

  “囚徒困境”虽然字面不雅,但理论中的个中道理的确耐人寻味。

怎样改变投资上的不合理认知方式   既然知道长期投资过程中,因个别时点,特殊情景下极端思维、心理过滤、主观猜测和隐藏的假定以及不良观念,而产生以贪婪、恐惧这些易导致失败的不合理信念,并深受其困扰之痛,那么最当务之急的就是要寻找到积极而有效改变这些不合理认知方式,以早日回到分享财富人生之乐趣的正道上来!

  一是用反躬自问法:古人云“吾日当三省吾身”,对于投资者而言,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身在证券趋势,采取具体投资策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可以问:在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中,我的反应够灵敏吗?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包容各类信息,并需要及时甄别、处理的,资本与实力及头脑为智力的角逐场。任何思维迟钝,反应迟缓,观察不够细致敏锐的人士,要想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去都比较困难,更别提赚钱了。有必要扩大信息的摄入量,上上证券时评网,并自我体认和感受证券市场的每一步前后与发展;同时,每天坚持读报纸,听新闻,尤其是关注财经新闻,多读读成功投资人士如巴菲特等人的专著,才能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对证券市场新的创新投资品种,新的投资理念,新的想象空间,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这样,自己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变得敏锐,变得感性。

  还可以问:在需要正确决断的权衡利弊中,我的选择够理性吗?要知道,成熟的投资者必然理性,理性的投资者也必然成熟。由投资的盲目到投资前的分析,需要理性;舍弃侥幸心理,依凭智慧和谋略,更需要理性。证券市场中有这么一句较为通用的箴言:“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意味着在价值发现的旗帜下,股价有可能脱离价值而涨过头;也有可能在释放风险的托词下,股价虽在价值之下却一跌再跌而过了头。如果我们思路僵化,缺乏变通与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适应不了趋势一涨再涨或一跌再跌的现状,而在机会与风险来临时无所适从,无法把握。理性特质的养成,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勇于反思,敢于修正,以否定不能够与时俱进的种种错误认知与信念,从而确保投资理念能增加对市场转换变化中的依存度与适应力,而不是背其道而行之。

  还可以问:我在一次紧接一次的投资操作过程中,能不能找寻到一般的规律,找寻到一丝抢占先机的灵感?这就得靠悟性了,所有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风险与机遇的认知与把握,均来源于对每次投资得失成败的领悟与感受。时间是悟性的最好朋友,悟性不能像转基因食品靠激素来催熟,它必须靠时间的磨炼,靠岁月的沉淀。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在正确投资,累积财富的征程中为自己骄傲地树上新的一座座里程碑,从而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添加灵魂的活力,以增加敏锐性,提高视野力,提高鉴别力,这才是我们正确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是用心理学上的归因疗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归因”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不同的归因,会引起投资者不同的情绪反映。

  例如,一次投资失败会使投资者,因认识方式的差异,获得情景不同的感受;如果把失败全部归因于自己没有正确判断好,就会怀疑自身的能力,动摇自己今后判断的信心,如果把失败全部归因于自己不努力,就会感到自责与郁闷;如果将失败全部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就会产生类似于赌徒的侥幸心理,而会动员自己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下次运气好时的到来;如果把失败全部归结为客观因素,而不从主观因素上找原因,那么就不可能全面如实地分析失败的真正成因,既对心理认知的合理性不够,也对正确投资方式的建立不利。

  通过上述假设,我们在找寻失败抑或是成功的原因时,通常会从个人能力,个人努力,决断难度,投资方法,时求运气上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客观或是主观的角度而言,能力、难度、时运都是客观的,而努力方法则是主观的。再从稳定或是嬗变的角度而言,能力方法都是稳定的,而努力、难度、时运却是变化着的;最后从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角度而言,努力、方法都是可控的,能力因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和问题的难度以及时机运气一样,都是不可控的。这就证明,一次投资的成与败,决不是以上五种原因中的一种造成的,其中或有主观因素,或有客观因素,或有不稳定因素,只不过因时因势而异,其中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成分居多罢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在进行投资归因时,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个人努力进行证券知识的学习上,财经信息的集聚与萃取以及正确的高抛低吸、顺势而为的投资方法上,才能克服焦虑与不自信的障碍,踏上钱囊与身心皆富的健康大道!

  人说正确的投资人士要像名懂得修身养性,知止若定的长者与智者那样,坐在理性的石凳上,左手端着悟性的可资品茗的茶壶,右手持着可供纳凉的代表感性的蒲扇,那是一种何等理性、感性与悟性兼具的境界啊!有了这种境界,想不成功都难!

抓住行情、把握主次
  曾有一位教授在新生入学时,用一形象的比喻给在座的大学生们生动地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他给每名同学找来一个空罐子,并配发了人手一份的相应的清水、细沙、碎石和鹅卵石,要求大家以自己理解和想象的方式来装填。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表示完成了这次看似手工课的习艺测试。于是,教授背着手、踱着步,顺着学生们习艺用的课桌前巡视了一圈,评价道:“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的桌前还剩有鹅卵石和碎石,罐子中倒是装满了水和细沙,这种装填法本末倒置地颠倒了主次,我还发现仅有少数同学抓住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他们的装填法才是正确的。”

  于是,教授耐心地亲自演示了正确的装填法——他先将体积较大的鹅卵石放进了罐中,接着又将碎石填进了鹅卵石之间的空隙,然后再将细沙埋进了鹅卵石、碎石之间的缝隙,最后他将海水又全部罐进了罐中,刚刚好把和同学们一样等量配发的清水、细沙、碎石和鹅卵石这四样物件全部填充到了空罐中,一滴水和一粒沙都不剩、也不留。

  接着,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们道:“我是把你们的健康比作鹅卵石;把你们的家庭比作碎石;把你们的事业比作细沙;把你们生活中吃喝玩乐等等琐事比作清水。”教授顿了一顿又说道:“健康是1,其他的名利财富都是0;没有了生命,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名气又有什么意义,何况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再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所以装填时要把代表生命健康的鹅卵石首先装进去,否则,先把碎石、细沙和水装进去的话,就再没有空间能容纳鹅卵石了。”教授又进一步比喻道:“碎石块代表了家庭,和生命相比,家庭因婚姻关系的破裂还有可能推倒重来,但毕竟也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所以日常维护、格外珍惜家庭的重要地位,应当仅次于自己的生命健康而放在装填顺序的第2位。”教授进一步比喻道:“细沙代表着你们今后的事业,即使失败了还能一切重来,让‘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梦想变为现实,所以要把细沙放在自身健康和家庭之后。”教授最后强调道:“清水代表着你们日常生活中吃喝玩乐等杂事和琐事,如果你们先以享受为主,沉溺于安逸,无异于将罐中装满了水,又怎能有空间装下鹅卵石、碎石和细沙,本末可不能倒置啊!”受到教授启发的同学们终于茅塞顿开,理解和领悟了教授假物喻理的良苦用心。

  难道我们投资者就不能将“鹅卵石与人生之要”的故事与实际操作中抓住行情主线、跟随热点板块的“投资之要”联系在一块吗?答案是当然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把一轮行情主升段的涨势比作鹅卵石的话,那么,起涨处的打底阶段的波伏就是碎石块了;而临近行情尾声有可能走延伸浪的涨势则是细沙了。与以上三者相比较,一轮涨升行情中组合上升、波浪交替的回档过程的差价就要算是清水了。但仍有不少投资者不明白这样的简单道理,如装填顺序出差错的学生那样,舍本求末:一上来就是往罐里装满清水——热衷于牛市中抢做回档;接着是往装满水的罐中要么装碎石,要么装细沙——一味将精力放在抄底与逃顶上,而不将主要精力像首先往罐中放置鹅卵石似的放在研判主升段涨升行情运行的时间和方式上,从而有可能获取要占到整个上升行情达60%以上涨升空间的丰厚利润,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般地因小失大,又是什么?

  即使主流趋势把握对了,也还有一个把握主流热点、舍弃冷门板块的问题,例如,1996年至1997年的牛市行情中,旗手就是在价值投资理念主导下的、当时的绩优股“四川长虹”。在大盘平均涨幅达到200%的背景下,“四川长虹”该股的复权价由每股7元涨到了一百二十几元,净升幅达到了1600%。而同期曾于1995年兴时的“北旅”股份和“四川广华”等资产重组类板块的股票的涨幅却远远落后于大盘的平均涨幅。我们把当时“四川长虹”比作可以最大限度创造价值、带来利润的鹅卵石,把“北旅股份”比作较为次要的沙和水,怎样往“命运”的罐中填装物件的顺序不就一目了然吗?如果我们像尚未开化的学生那样,先装的是代表“北旅股份”这样非主流板块的清水和细沙,有限的精力尤其是资金决不容许我们再有空间与机会去装代表当时的成长与未来的绩优龙头品种——如“四川长虹”股票代表着的鹅卵石,而错失了大行情,放走了大机会。

  不一样的装填顺序,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命运;同样道理,不一样的选择与把握,也就会有要么胜、要么败的、不一样的投资结局,一切就看我们投资者有否“牵住牛鼻子”般抓主流热点的那股子稳、准、狠劲了!
目标得当、亲力亲为   成功的投资者通常都能明确其自我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所以他们所采取的投资行为背后总有一种强大的、隐形的力量在支撑和推动着他们,因而其投资行为能在“快乐有趣且有意义”的状态下体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懂得自我价值的投资者才能更为全晰、更为客观、更为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投资思路和操作行为。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才能选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思路与方法,把依靠大路信息而不是小道消息,依靠稳健投资而不是冒险投机,该能赚到的财富全都赚到手,否则定位太低,赚些小钱,人就会失去意义与成就感,反之,定位太高,也赚不了大钱,难免妄自菲薄,丧失了信心。

  这就表明,想要“快乐炒股”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要适当地为自己设定投资致富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就远远不能满足内心成就感的需要与求成性动机的实现,仿佛一列火车失去了机车的牵引,必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是在平原地带原地不动举步不前,就是在向上爬坡的高原地带向后倒退甚至是崩溃。如果某位投资者拥有50万元巨资,给自己设定的具体投资目标为5年复盈利净值为1万元,就未免有目标定得过低之嫌,平均每年投资回报率仅为4‰,还不如干脆将这笔钱存到银行去坐吃利息,一年利息回报也能达到2%左右,又何必目标短浅、杯水车薪地泡在股市中?由此说明,目标太低是激发不起投资者捕捉机遇的努力与上进心的。投资者势必会感到空虚与无力,对体认自我价值无益。

  那么,话反过来,目标定得高就一定好吗?那也不一定,目标太高,如N年之内追上索罗斯,赶上巴菲特之类的豪言壮语,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形同痴人说梦般的梦呓。目标太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不切合个人条件、水平与外部环境的幻想。因为实现目标将遥不可期,也非自身努力与能力所及,势必会导致自己陷入爱做白日梦的怪圈里而不能自拔,以至于沉溺于逃避现实的虚幻中使心灵在虚拟的状态中暂时得到满足。现实一些的例子,有50万的投资额度却指望十年之内达到亿计,这样的目标就是定得太高了,与其实现不了,还不如不定,省得空幻想一场,还得在“难填”的欲求状态下感受不到平常人平常事的美好,体味不到以适中的目标去“快乐炒股”的乐趣。

  股市行情一好,就有不少门外汉想请市场中人替他来“委托炒股”,收益分成,有二八开的,也有三七开的。不说这种变相的理财方式有可能给日后盈亏纠纷埋下不少的伏笔,单就委托者本身就有意志行动上的不少缺憾。

  完整的投资活动必有亲历亲为的、意志行动的参与。意志行动是指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其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在亲历亲为的投资过程中,采取决定阶段包括目标的确定,动机的取舍,激进或保守的操作方法的选择,需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同在的复杂情境中积极、果断地做出抉择与决定,也是考验和锻炼亲力亲为投资者的自觉性和果断性这些意志品质的好机会;而委托他人炒股的投资者则不会有完整体验的过程,他们热衷于别人现成地来为其做“嫁衣裳”。

  而执行决定阶段则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在执行买入或卖出股票决定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动机冲突、焦虑紧张,情绪消极等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不亲力亲为,就不能真正体验以顽强的精神和高度的自制来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整个过程中的甘苦,就不能充分调动投资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总不见得在遇到今后的行情和可能的机遇时,仍然请人代劳。

  不亲力亲为磨炼投资意志,锻炼操作技能,而一心想委托别人理财的“食利人士”,当然自有其清闲的好处而显得无可指责,但多少有“花钱请人代放炮仗”的嫌疑,又怎能找到依靠成功投资实现个人成就与抱负整个过程和最后结果中的无限乐趣呢? 

忘掉买入价

  人往往都有这么一种弱点,过多计较自己的成本、付出的代价,而不能客观地评判与已相关事物的本来面貌,以至于常常倾向性地做出有悖于事物客观规律的错误操作,不是搞乱了心态,就是导致了失败。

  譬如一对恋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劳燕分飞了,如果一方仍舍不得分手,仍为过往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巨大而感悔,事实上对过去的这段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是能挽回已逝去的恋情,还是能对受伤的心进行安慰;事实上都不是,也都不能,只能徒增伤悲。“缘起缘灭”,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为付出的耿耿于怀,为逝去的恋恋不舍,对今后的人生乃至恋情又有何益。佛曰:“空即色,色即空”,记得张艾嘉在《爱的代价》这首歌中就唱道:“就把他(她)当成自己的老朋友吧!”这就是有利于帮助人们走出感情泥沼和思维误区的换位思考。

  其实,换位思考在股市实战中也同样重要。管理层要时刻站在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小投资者热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普通投资者也要跳出股市论股市,经常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来宏观也是客观地评判市场;同样,多方也要常站在空方的角度看上升的空间有多大,空方也要常站在多方的角度看下跌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掉系统性的风险,可以捕捉住意料之中的利润与机会。

  也正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太过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自己为买入股票所付出的成本,所以才始终忘不掉所持有股票的具体买入价,才导致了以固守自己当时的买入价为底线、为依据的教条。直接和间接的后果是,要么是一轮大行情的涨势之初,却因为和心中牢记的低位买入价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差价,就慌着卖出,而错把“日后的庄稼错卖成青苗”。“落袋为安”、消极保守的心态后面是“小富即安”的浅薄意识,赚不到也赚不了大钱;要么是趋势明明已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本来买入股票是准备看涨的,而现在却转跌了,可是因为忘不掉被浅套之前当时买入的成本价,所以偏执和固执地认为“我不卖出就只是账面上的亏损,而如果我卖出了,那么亏损就是铁定的了”。于是宁可被深套和久套,也不愿进行事先设定一定百分比的停损操作,以至于在顺应涨跌趋势,把握投资节奏上是一步错步步错。

  可见,记住买入价并局限于它,受制于它,对于投资造成的危害——要么是该赚的没赚尽,要么是不该亏的却亏大了。有必要改,那么怎么改?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尽量去忘记自己当时买入的价格。这对心态,对思路,对操作手法都有不少的好处。

  “忘掉买入价”就是要把买入价仅仅当成计算浮动盈亏的依据,“忘掉买入价”也不是形而上学地绝对忘掉,而是有意识地把对操作思路和心态有负面影响的成分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仅把当初的买入价当成是当日计算总的投资额度在账面上暂时盈利或暂时亏损的一种依据。因为这种计算是浮动和变化着的,所以逐日计算得出的账面盈亏又称之为“浮动盈亏”,浮动盈亏是对投资的总账负责,而不影响对造成浮动盈亏的股票到底是去还是留的判断与决定。

  “忘掉买入价”就是要把当初买入的股价放在一边,以动态的价格紧盯该股目前的趋势,无论今后该股是涨还是跌,就把今后的收盘价当成是现在的买入价,是强势的就继续把它留下,是弱势的就要考虑到否减仓;昨天、前天的收盘价乃至以前买入的价格已失去了指导对所持股票是去还是留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敏感地感受到对所持股票是强势还是弱势的感应,也才能顺应该股目前是继续走强还是已由强趋弱的趋势,决定是继续持有股票以获取未尽的利益,还是立即进行停损操作,以避免有可能扩大的损失。

  “忘掉买入价”是顺应趋势的最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具体进行实战操作的投资者,能始终以“旁观者清”的角度理性和客观地看待自己原先买入的股票,既不在涨势继续的情况下早卖股票,也不在跌势已起的情况下死捂股票,对帮助自己赚到该赚的,不亏不该亏的,不是十分有裨益的吗?


股价高低贵贱之我见   再以价值理念为主导的投资者,在选择买入——卖出股票的时点上,也不得不关注买卖时点上的股票价位和价格,因为“贱买贵卖”即以相对较低的价位买入股票,以相对较高的价位卖出股票,成了想要在证券市场盈利赚钱的“不二法则”。

  因为太过关注价格,有时未免有些计较,也因此而常常陷入不正确、不全面、不动态地评判股价高低贵贱的误区,这对投资者把握机会、规避风险都是十分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一)宁可买低而不愿买高

  一是表现为宁可买绝对价位上价格较低的股票,而不愿买入绝对价位上价格较高的股票,例如一档股票价格为5元,另一档股票价格为20元,5元一股的股票可能涨不到哪去,而20元一股的股票有可能涨到30元甚至更高的价位上去。但是,为了求稳心理,宁可买5元一股的,也不愿意甚至不敢去买20元一股的,这种心态常见于新入市的投资者。

  二是表现为就某档股票,宁可在其相对价位上价格较低的时候选择买入,也不愿在其相对价位上价格较高但仍很可能有继续涨的时候选择买入。一般表现是:投资者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档股票上踏空了,即使该档股票即使还能涨,也不愿再去买了。极端表现是偏执的投资者发现自己错过了某档股票的最低价,即使该股未来的上涨空间再大,他也不愿再去买了。这种心态的投资者往往因为较为计较和较为固执而错过了许多中线买入的时机,资金持仓、跟涨大盘与个股的效率较低。

  (二)宁可买高而不愿买低

  通常表现为“唯成交量马首是瞻”,而成交量处于地量的时候,股价才能见底,所以“唯成交量放大论”的投资者介入某档股票的时点,往往是该档股票处于上升中继形态甚至是顶部放量形态;该档股票的低价甚至是次低价几乎与这样的投资者无缘,他们要么是买在了该档股票中继上升的较高价,要么是有时不幸地买在了该档股票“天量见天价”的次高价甚至是最高价。

  由此观之,股价的高低贵贱还得客观、辩证地来评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区别对待、正确把握。关键是要看投资者到底是以绝对的、静态的眼光去看,还是以相对的、动态的眼光去看。

  (三)以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去看

  以绝对、静态的角度去评判股票价格的高低,通常是在一静态的时点上对数个股票在同期价格的高低水平之间做比较。按照证券市场中“存在即合理”的理论,一切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都包含在了该股票当时和长期的走势中。虽然有价格底背离价值、顶偏离价值的极端情况,但这毕竟是少数;长期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是和价值相符的,也就是说,股票贵有贵的说法、贱也有贱的理由。

  可以用绝对的标准去静态评判股票的高低贵贱,但却不能以此绝对化的观点来指导具体的买卖。不能说股价高的、贵的股票它就涨不了,也不能说股价低的、贱的股票它跌不了。能涨的、价格较高的股票即使再贵也得买,而会跌的、价格较低的股票即使再贱也不能买。

  (四)以相对的、动态的观点去看

  以相对和动态的眼光去评判股价的高低,通常是在长期的时间范围内,以动态的眼光来判断一档股票当前的股价是高还是低。很浅显的道理是,股票在没涨上去之前价格自然是低,而股票在涨上去之后价格自然是高;但关键是在没涨上去需横盘整理的时间会有多久,太久还不如拿资金去干其他能生钱的行当,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上的机会成本;还要关注在涨上去之后,是否还有继续上涨的动能与空间,有就买,没有就不买,道理就这么简单。

  秦汉时期的知名富豪宣曲任氏之所以发家的一条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不论什么货物,也无论是价格上的高低贵贱,他都经营。因为他深知“只要东西好,不愁卖不出价钱”。所以,任氏家族的富贵延续了好几代人。至少从秦末到西汉武帝时,任氏家族的家道始终不衰。

  其实“任氏理念”在股市中也一样是适用的,那就是:“不要管股价的高低贵贱,只要能涨的都是可以买进的好股票”。这怎么有点回旋到邓小平的经典理论:“不论黑猫白猫,只要能逮到老鼠的都是好猫!”
 在股市中烹饪之良方   古人说:“治国都若烹小鲜”,何况今人炒股乎?在华人炒股已有几十年历史的香港和台湾证券市场,早期常常能看到不少家庭主妇挎着买菜的篮子上股市的奇景,既然烹饪与炒股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想必这些妇人中很可能有着用烹饪经验指导炒股实战,用炒股感受提升烹饪水平的个中高手。

  烹饪与炒股之两者间相通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都有遴选的过程:烹饪得先去集贸市场买菜,买菜过程中也总有选择生菜品种在同一类和同一种菜品质量中优中选优,在价格上低中选低的遴选与比较的程序,图的是物美价廉;炒股得先去证券市场选股,既要选择绝对价格较低,今后上涨空间较大的品种与个股。又要选择那种外在价格接近甚至明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个股,为的是稳健获利。

  (2)都有淘洗的过程:生菜买回家入锅前,必须先淘洗干净,蔬菜得先洗去泥块,摘去边角料,荤菜得先漂洗漂洗,该去壳的去壳,该去膘的去膘。股票买回入账后,也还有一个短期经过观察的过程,发现业绩可能滑坡,大势有恶化苗头的,坚决优则存、劣则汰的标准。

  (3)都有精加工的过程:生菜洗净后,需要切配,该加料酒的加料酒,该勾芡的勾芡,一应准备都是能为了上灶烹煮;股票买入持有后,还需要用心去观察其走势,用技术指标和趋势分析来进一步判断其未来的走势及上行的空间,并细心逐日地进行跟踪观察。

  (4)都讲究一个火候:加工菜肴,无论是蔬菜,还是荤菜,都要讲究火候,炒青菜得用大火急烹,用文火非把碧绿的青菜煮烂、沤烂了不可;红烧肉丸非得用文火,用大火只能是外熟内生,弄成了夹生肉。

  (5)都有一个是否营养卫生的问题:烹什么、吃什么,关乎食者的营养与健康,眼下都流行食补与药补,多食蔬菜可保平安,即使荤菜也讲究是否是低脂肪、高蛋白。大口吃肉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何况还有个吃什么的问题,红烧果子狸、清蒸河豚——听说过的人多,真正吃过的人少,天香国鲜般的美味总是以甘冒被非典传染、中鱼肉之毒的风险为代价的。买股票也一样,以价值理念中长线持有绩优股,获取的是可持续且稳定的收益,涨是必然的,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就像是吃健康的东西对人体总是有营养的一样。而冒险买入已有一段涨幅,甚至是股价已翻番的投机股,不排除仍有往上再涨一段的可能,但还是要承受被深套-下如果子狸传染肺炎那样,甚至是股价被永久性腰斩如河豚毒死食客那样的风险,何苦来哉?

  这里不禁想起了一款人所共知的菜品来,菜名是“清炖蟹粉狮子头”。它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扬州传统名菜,曾深受周恩来总理的喜爱,作为宴请外宾席面上的保留菜,先正说:“清炖蟹粉狮子头”的烹饪之方:①选料须严谨:要选用猪肋条肉,肥瘦之比为3:7,分别切成石榴粒大小的形状;②加工须细致:须调入葱姜汁、蟹肉、虾子、精盐、绍酒,干淀粉调拌均匀,并按顺时针方向来给肉馅上劲;然后将拌均匀的肉馅放入手掌中,用双手来回滚动、揉搓“团成光滑的肉圆”;③火候须讲究:用熟猪油擦抹砂锅底,将青菜心排在锅底,将团好后的肉圆逐个排在菜心上,每个再嵌入蟹黄,盖上青菜叶放入肉油烧沸,再改用文火上焖煮约40分钟,掀去青菜叶即可。成菜肥嫩异常,入口即化,蟹粉鲜美,菜心清香。

  然后,再戏说在股市中如何烹制“清炖蟹粉狮子头”,具体烹饪之方为:①选料须严谨:须选用绩优股,而且必须是价格接近甚至是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个股,保持7成的仓位,除非股价明显突破后走主升浪,②加工须细致:尽可能多地收集大盘和所持个股的基本面,客观、理性地运用指标分析大盘和所持个股的技术面,跟踪趋势,调节仓位。③火候须讲究:一旦所购入的股票的业绩仍良性回升乃至增长,个股及大盘走势如已分析之料、未出现意外的话,就坚定持股信心,用“文火”般的耐心长期持有下去,必能分享到股价涨升、财富增值后的美味。

  周星驰主演的《食神》一片结尾高潮处道出了名厨烹制出名菜的真谛:“选料+用心”。与此相通的“股神”巴菲特仿佛也精通烹饪之道,他在股市中常用不败的真谛就是:“价值+耐心”。

该涨不涨与该跌不跌   在炒股时,当后续的走势与先前的判断有异样时,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就应当打起精神,加倍小心了。

  股谚云:“该涨不涨,理应看跌;该跌不跌,理应看涨”,说的就是这个理。因为现实主义的论断在充斥着不确定因素的证券市场中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所以“存在着的就是合理的”。如果当下存在着的趋势与自己原先的分析与预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具有合理性的总是前者,也可以由此反证原先对“该涨”或是“该跌”的判断有多么的不合理。

  既然判断存在着不合理性,况且又是在瞬息万变,风云激荡尤须随时准确判断的证券市场,如果还冥顽不化地仍坚持存在着不合理性的固有思路,在“该涨不涨时仍一味看涨”或在“该跌不跌时仍一味看跌”,那么仍会赢钱而不会亏线才怪了去呢!

  面对客观情势发生急剧转变或是原先的判断本身就有差错与失误的现实,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当机立断,坦然面对“脑筋急转弯”的应激,以顺势而为的心态来应对风云际会般的趋势变化,该适时进行反向操作的,就应当及时进行反向操作;也即本来是看涨的,却未涨,就按原先设定的停损的时间和空间,将原先买入的股票及时卖出;反之,本来是看跌的,却未跌,就应及时转换空头思路,变空仓为持仓,甚至是满仓。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该涨不涨,理应看跌

  能让投资者判断为该涨的某档股票,一定会是在某一特定时段,要么是放量突破,形态好看,要么是有基本面的支持,有想象题材支撑而具有股价爆发的潜力,不然,不会让人心动,而判断其为“该涨”而愿意跟进的。

  但是世事难料就在于其犹如人心叵测般地同样难以预测,而存在着相对的不确定性,决不是谁认为其“该涨”,某档股票就会必然地涨。即使原先用以判断的论点和依据全都准确,谁也不敢保证这些认同某档股票该涨的判断就必然会在其判断之后的走势中一定能得到求证和应验。证券市场是一个集系统性风险因素与非系统性风险因素于一身的开放性的市场,任何内部细节和外部环境的些许变化,都有可能改变用以保持多空力量平衡的天平上的砝码。聪明的投资者除了留心“该涨”的砝码该放在不平的哪一边之外还会用心观察天平上的游动的标尺与刻度。如果走势表明咱原先放的砝码不是地方,天平向相反的方向开始倾斜了,咱改就是了,离开会导致财富缩水的、沉沦着的一方,投奔能使财富得到增值的提升着的一方,又何乐而不为呢?

  假如某投资者看好在8元价位附近横盘放量的A股票,认为其3-5天之内应该向上突破,在潜在利好消息刺激下该股中线上升空间应达到20%-30%,于是买入。可不曾想,直到该投资者买入A股票之后的第六天,仍不见A股有任何启动的迹象,而且呈现出的却是逐级盘下的走势,眼看就要跌破按向下5%的空间设定的停损价位7.6元。这时,如果该投资者清醒的话,就应当意识到,要么是原先判断有误,要么是利好消息中途夭折,而及时停损出局。否则,存在一丝半会儿的侥幸心理,仍期待A股票能拉升势的话,无异于南柯一梦,面临的将会是被深度套牢的结局,因为当初既然能预测其中线上升潜力能达到20%-30%,那么现在趋势反向转变,A股票向下的盘跌空间也会相应达到20%-30%,谁叫机会与风险是对等着的呢?

  二、该跌不跌,理应看涨

  能让投资者判断为该跌的某档股票,一定会是在某一特定时段,要么是长阴破位,形态难看,要么是有经营业绩方面的重大负面消息的打击,而具有至少中长线应予看淡的理由,而令投资者判断其为“该跌”般地准备予以减持甚至是空仓。

  但正如有些主力愿意与大多数对手盘反做一样,有不少股票在中低位向上启动涨势的序幕前,往往会有起跳前猛然向下一蹲以积蓄向上动能的“诱空”动作出现,所以才会形态难看;或者是有些主力刻意利用不利于某档股票的信息,趁大多数人都淡而抛售的良机而耐心吸筹,好降低持仓成本。

  所以,假如我们基于上述理由中的一条或是两条而中线看淡价位为8元的某档股票,认为其3-5天内应向下突破,中线向下空间大约能达到20%-30%,于是卖出。但后续走势却恰恰出乎我们的意料。在形态不好看或经受利淡消息冲击之后,该股票却呈逐级盘升之势,接近或即将超过8.4元而使我们原先的减持举动有成踏空之嫌时,我们就应当理应继续看涨地翻身再进场做多了。而不是刚愎自用地认为,我卖出了,该股票就会跌,非得死板教条地等到有足够大的做空空间出现(如跌20%到6.4元/股,甚至跌30%到5.6元/股方才会回补),趋势变了,仍鸵鸟似的视而不见,这同“刻舟求剑”又有什么两样?

  总之,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总有惯性,在惯性思维作用力的驱使下,“该涨”或“该跌”的理由和趋势一旦发生突变,大多数投资者一时半会还真不太适应而及时加以转变。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少数善用逆向思维式的投资者能发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蛛丝马迹。在趋势和氛围即将逆转的刹那间,化繁就简地得出“不涨即跌”,“不跌即涨”的结论,而及时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导致错误投资行为的不良动机  投资动机虽然属于心理暗箱的范畴,但也不是神秘到深不可测的地步。因为动机毕竟能体现在投资者正确抑或错误操作的各种外显行为中,通过系统的观察分析,是可以通过推测来找出原因和查出症结的。

  成功投资的动机总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强烈的成就动机驱使下对趋势判断合乎规律、对时点把握顺应情势。而错误操作的动机却各有各的不同,要么是踏空后的焦躁心里,要么是套牢后的焦虑心理,要么是耐不住横盘的寂寞产生厌倦心理;导致误操作的投资者常易陷入追涨杀跌,多亏少赚,大亏小赚的恶性循环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结局当然会是殊途同归,尽是输。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到底会有哪些不良动机会引起投资者的误操作,查找出来并注意加以防范,才能防患于未然。

  一、追涨的动机

  在投资群体中,追涨是投资者见量就追,是题材就进的常见炒股方式,是一种短线炒股、跟随热点的思路。分析其混合或单一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于对其他中长线投资者的攀比心理。俗话说:“长线是金,中线是银,短线才是铜”。和堪称金银的中长线投资者相比,乐于追涨的投资者,充其量只能被称作为铜。与中长线投资者以牺牲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耐心持有的代价相比,企图以短线频繁进出追逐上涨热点,而不愿中长期持有的短线投资者,想要获得堪与前者的业绩试比高的收获,可以说是一点都不现实的。但是在与前者攀比的心理作用下,乐于追涨的投资者,是不会承认“长、中、短线操作”仿佛分别是金银铜三类有贵贱之分的比对现实的。例如,发现周围熟悉的投资者中长线持股有50%的获利后,就希望以每次有10%收益的五次短线操作的追涨行为来挽回在投资上的差距。在尽可能短、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的时间范围努力追赶的实证表明,攀比心理理论上追赶上中长线投资者的愿景,只会使乐于追涨的投资者,更为紧张,更为焦虑,而陷入“欲速则不达”这种悖论中所描述的两难境地。

  2.出于短期暴富的心理。信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而认为中长线投资所需花费的时光太少,只争能带来短期暴富效应、即可通达一切的朝夕。出于这样的动机,往往是以承受巨大风险为代价的;而且侥幸心理一旦被偶然满足,赌徒心理更会被恶性膨胀般地催生和恶化,直至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二、杀跌的动机

  在投资群体中,杀跌往往会成为投资者贱卖被套股票,底部错失筹码的直接诱因,且是理性投资、成功理财三大忌。分析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于无法再忍受长期被套的心理。由于投资者自律性不强,自控性较差,往往该割肉时未及时停损出局,以致失去了保本或是微亏出局以利于易时、易地再战的良机。在侥幸或是麻木的心理下,期望被套的股票能一改颓势而由跌转升,宁可浅套也不愿保本出局,趁势卖出,以至于最后在时光的荏苒之下,渐由浅套变为最后较难挽回损失的深套,而不得动弹。

  被套行为的心理演化过程也是渐进的,起初是带有阻抗性质的拒绝承认,而后是在继续小幅下跌的事实面前的害怕承认,索性到最后变得被深套后的麻木了。但是宁愿被深套,却未必愿意被久套,因为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一旦为了资金周转,或看到别处有可能存在翻本的机会,被深套和久套的投资者会无法再忍受继续被套下去的寂寞和煎熬,而伤心出局了。可当他们黯然出局的时刻,却往往是大盘或个股离真正底部即将来临的反转时刻已为时不远了。所以,杀跌的后果就是一卖便卖在了底板价上,使具有杀跌动机的投资者常常为此而懊悔不已。

  2.出于恐惧的心理。越是接近底部,人的恐惧本性越容易被点拨,会显露。正如凌晨3点到4点天空最为黑暗的时候,越容易给等待黎明的人士以这样一种暗示,“长夜仍将漫漫不可期待”。基于这种心理状态,再加之有心造“空头陷阱”的主力故意利用媒体,小道消息的各种途径来渲染空头气氛,沉不住气的投资者自然会在几乎处于信心崩溃的状态下出脱手中所有筹码,不计成本地进行杀跌。

  分析了上述追涨、杀跌两种错误操作动机上的不同点,我们还能归纳总结出这两种误操作源自动机的相同点,主要是从众心理和搏傻心态这两点。

  (1)在从众心理方面,一般在市场趋势运行至顶部或底部而即将在方向上进行逆转的前夕,众人研判趋势的论调越会趋同于一致。如在涨势发展中,即使有人唱空、做空,也会被轧空、踏空,直到行情越接近于顶部时,越是没人敢再说“空”,唯恐避“空”之不及,而这正是即将见顶反转的先兆,正所谓“空头不死,牛市不止”。现在空头都死光了,行情不就见顶了吗?反之,“多头不死,熊市也不会止”,只有等到最硬的多头都死光了,行情才会真正见底。

  在最铁杆的多头将死和最硬棒的空头将死的强大的“场”的作用下,还有哪些投资者会甘当最最铁杆、最最硬棒的多头和空头而死扛硬顶到底呢?还有谁不会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在底部错误地进行杀跌,而惨烈地进行“多杀多”,在顶部错误地进行追涨而进行“空翻多”呢?

  也正因为大多数投资者会在从众心理下,在顶底错误地进行追涨杀跌的操作,所以能抄到底、逃到顶的投资者毕竟在少数,甚至是极少数。毕竟从众心理的概念就是这样定义的:指个人的投资观念与买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投资者所采取的相一致的方向发生变化。也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的顶底行情中,对占优势的多或空的一方予以赞同、接受和仿效。事实证明,这种“随大流”的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

  (2)在搏傻心理方面。之所以会产生追涨杀跌的动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误操作的投资者会在追涨时误以为高价之后仍会有高价,会在杀跌时误以为低价之后还会有低价,故采取类似“击鼓传花”式的蒙眼游戏,比谁更傻更憨,傻在谁会在涨势尽头接最后一棒,憨在谁会在跌势末期卖出最后一笔。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只要认为还有比自己更傻、更憨的人,只管继续追涨,接着杀跌就是了。然而无情的事实却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种搏傻心理是行不通,要栽大跟头的。

  我们只有尽力去寻找会导致误操作的不良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及时加以整改甚至彻底根治,也才好保证我们能提高投资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成功投资的有效性。
 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底下从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在吃午餐时,也要扪心自问,我为这顿午餐多付出了什么,是勇气,是睿智,还是必须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方面的巨大代价。

  幸许会有免费的午餐,但机会不多,一般出现在大盘指数和个股股价的历史底部区域。当时证券市场的外部特征是曾会、仍将会是:全国几千家证券营业部大厅内几乎是“撂棍子打不到一个人”的状态,证券营业部门口出售证券报刊的老爷爷和卖茶叶蛋的老太太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为证券营业部门口“门可罗雀”生意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时,对聪明的投资者而言,大机会来了,只要能以“众人皆空我独多”的一份清醒,辅之以坚决持有,大胆持有,多多买进的一份果敢与信心,白送的饕餮大餐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睿智者的眼前。因为经过长期熊市的深跌,维系市场运作的仅有的一丝人气也几乎丧失殆尽,股价跌破发行价甚至是资产的事例层出不穷,大盘和个股却仍在“多杀多”的残酷倾轧和搏傻中呈无量空跌状态,这时的投资价值当然要远远大于底部区域暂时买套后,必须要承受的在“市场一致看空”的从众心理压迫下的风险。

  免费的午餐通常就是以这样的面目出现的,证券市场无人参与,几近崩盘,参与者在满街都是套牢盘的境况中无一幸免,市场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新股发不出,印花税也收不上,形同“死市”,而资本的逐利性注定它是“嫌贫爱富”的,就像大多数人去美食街上找一家餐馆去就餐,门可罗雀的餐厅仍将会是无人问津的,而门庭若市的餐馆即使有人在旁站着等翻台,却仍旧有新来的食客趋之若鹜,这是人常易认同占优势事物与趋势的常情。遇到这样的情况,美食街上生意不好的餐馆老板就应当好好反思反思,该在人气上做做功夫了。要以像日本有些新开的餐馆那样,免费让排队在门口等候的食主进店吃三天以营造人气;要么潜心钻研,提高餐饮菜品的质量以及服务的水准。总之要比以往有所不同,新的食客才会来,新的利润才能得到补充和增长。

  证券市场也情同此理,一是熊气弥漫无助于人气的集聚,二是长期下跌财富缩水,无论是市场中管理方与被管理方,都不会是赢家。就像是生意不好的餐馆一样,餐馆老板赚不到钱,理论上食客们也相对少了一处能打牙祭的好去处。这时,市场管理层就会开始学习着手改良的餐馆老板的经验了,该推出利好政策的就推出利好政策,该拓宽资金供给渠道的就扩大资金供应量,无一不是想通过先期介入的投资者达成赚钱之后的“财富效应”,来吸引后来者在预期的未来蜂拥而至。所以说,棋高一着、先期介入的投资者尽管享用物美价廉甚至是免费的午餐那样,可大胆地在管理层用政策和措施精心呵护市场和投资者的氛围下,尽情享受未来投资获益的盛宴吧!

  但是,餐馆并不是仅仅为某位或某批投资者进行贴身服务的,果腹后的食客会走,空腹的客户还会来,餐馆总是在不断翻台的。就像是大盘在走一底更比一底高的牛市上升通道中,先买的投资者先得到,恍如先到的食客吃饱喝足以后,嘴皮滑溜通通把账记在后来者的头上,脚底抹油地溜走了。后来的投资者看到天底下居然有此等好事,随意蹭饭吃居然可以不必为付账而考虑(就像牛市中随意跟风都可以获得不菲的中短线收益一样,而不必为被套而顾虑,而苦恼),于是,除了自己乐此不疲蹭这免费的午餐,相信还会有不少爱占小便宜的还会请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雇人排队占座位地来抢吃这天底下最好吃的午餐(因为是免费的)。餐馆的生意当然火爆得可以,联想到股市中,又有哪一轮牛市不是让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随买随涨,一路买一路赚的吗?即使是暂时对股市基本面、技术面不太精通的新股民,相信不用借他(她)胆子,他(她)也会像介绍哪处有免费午餐好吃那样去向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向目视范围内所有乐于听其布道的准投资者们,去介绍股市的魔力和牛市的魅力的。

  可是,还是要归根结蒂地回到“到底天底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命题上来。根据前述的情景,就过程而言,在牛市行情的初期和中期有可能有;但是就结果而言,在牛市行情的尾声和末期,就绝对不会有了。像刚才所说的连七大姑八大姨的新手都蜂拥入市,正应验了终结牛市的“鞋童入市”理论——连华尔街上对股票一窍不通的擦皮鞋的小孩都去买股票了,表面上看起来证券市场好像是风光无限,灿烂无比,其实是隐忧无险、风险无比啊,因为鞋通入市意味着市场外围的增量资金已近枯竭了。市场见顶了,大盘和股价也就反转走下降通道开始套人了,就像先期为店招、人气、揽客而绞尽脑汁的餐馆老板一样,早已为这免费午餐花上不小本钱,又看到能来的食客都已来够了,而且齐聚一堂(天量天价),此时不翻脸,要大家结账还更待何时,难道还会在半夜或凌晨食客稀疏时吗?哼,让餐馆老板做赔本买卖的事,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不过趁打烊前,餐馆老板还会嘿嘿一笑,满怀善意地告诉大家:“想吃免费的午餐,就请耐心等着下一回吧。”

同股市之间的关系   和股市之间的关系如何来准确定位,始终是大多数投资者想要解决却又通常解决不好的难题。只有将投资者自身与置身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定位准确了,才能以耐心、信心,更重要的是一颗平常心在股海能淘沙般的大浪中游刃有余,享受快乐炒股,稳健获益的真谛。

  按亲疏远近的距离的方法排定位次的,整个投资市场中的参与人士同市场的关系,大致可用以下三种状态来形容:

  一、与市场的博弈关系

  怀着这样一种定位状态的投资者,大多会把股市视同为利益搏杀、博弈的战场。不想放过每一波能够带来赚钱机会的涨升行情;个股哪怕是五、六毛的差价,大盘哪怕是五六十点的涨跌空间,都锱铢必较、乐此不疲。为了达成不放过哪怕是任何一次仅仅是小机会的机会的目的,逼使投资者不得不过于贴近市场;天天泡在证券部简直可以成为编外员工了,时时打听小道消息,为的是能跟风追涨热点题材,追涨杀跌,忙的是不亦乐乎,累的是筋疲力尽。结果可想而知,效果不如希望的那么好,正应验了“事倍功半”的一句老话。

  原因何在?就在于投资者为把股市当战场,只能是与股市之间保持零距离。距离近了,参与者表面上感到十分有劲,可是按辩证法的逻辑,时间久了,一定会产生视觉和审美上的疲劳,而错失顺势而为,把握时点的良机。正如恋人之间最甜蜜的感觉是“距离产生美”的猜心阶段,而决不是结婚之后每天必须面对锅碗瓢盆的“N年之痒”。

  在证券市场上,过于关注指数上几十点和股价上几毛钱的波动,必将使心理状态陷于敏感、嬗变和焦虑之中,直接导致在对大的方向、大的趋势和大的机会把握方面存在错失和误判的极大可能。正如,科考者在山脚下只能痴迷于岩石构造的分析,却无法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来认识到山之伟岸。所以,投资者带着博弈心态与股价、和指数“肉搏”,花费的将会是精力和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得到的却是得不偿失般的杯水车薪。

  如果放到一个战略战术的角度来评判这第一种心态,带着博弈的心态投身于股海,就好比像“毕其功于一段”的一场战斗,即使能在局部范围以短促速度夺取暂时的胜利,却很难保证从个人宏观和全局的角度来把握合理投资、科学理财的长远规划和节奏,而极有可能失去如一场持久战一样的在投资过程中注重准确与效率积累的一场战役甚至是战争的最终胜利。

  二、与市场间犹如农夫与果园般的关系。

  有着这种心态的投资者,在整个投资者队伍中十之仅有二三,正因为能称得上是有心人的投资者只占少数,所以他们当然能晋入为数不多的、长期获利的成功者之列。

  为什么把他们与股市的关系称之为农夫与果园般的关系,全在于有心的投资者懂得春耕秋收的道理。他们一般在每年大盘处于相对低点的位置,注重业绩,精选个股,分批买入,中长期持有,因为时值冬末春初,所以将他们如在果园中开荒种果树的投资买入行为,形容比喻为“春耕”。

  那么什么是秋收呢?无论是农种作物或果木的大年还是小年,还是实际投资中可能遭遇到的牛市还是熊市,既然农作物不遇灾的情况下总会有一定收成,那么就应当相信有心的投资者在注重业绩、中线持有的思路下炒股,每年逢低介入后持有一定的时间阶段,定会有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收获的。所以把有心的投资者一旦按设定目标,有所斩获后,卖出股票不再买入,过类似于农业生活中的“冬闲”而进行一定阶段空仓之法,称之为“秋收”。

  如果行情好、大盘走牛的话,就好比把农夫和果园置于更靠近赤道的,纬度更低的地带,本来摘果子一年是一季的话,那么现在得气候、土壤、环境之便利,就完全可以一年收获二季了。而如果霜冻、虫灾严重的话,精明的农夫可能一棵果树都不会栽种,多栽多死,多种多亏。这都可以启示投资者作中线,有行情就做,多有行情就多做,有小行情就小做,没有行情就不做。

  三、与市场间如同一对恩爱已久的夫妻关系一样

  恩爱的夫妻已摆脱了物欲、情欲对其稳固关系的侵蚀与破坏,因为一对夫妻的极致境界便是休戚与共、血浓于水,亲情远大于一切。正因为这样,才能手牵着手一路走去,不离不弃。

  其实“手中无股,心中有股”和“手中有股,心中无股”的投资者又何尝不是以大彻大悟、天人合一的心态,来豁达、随性地对待投资理财。而犹如远隔千里或近在咫尺仍对夫妇放心的妇与夫。

  只有把股市当成自己的爱人来看待,才会“手中无股,心中有股”,才会在股市被任何人都任意糟踏而显得最为落魄的那一刻,凭责任和良知还惦记着他或她,凭着良心和同情心不去抛弃他或她,像给他或她一杯水、一口饭一样地慢慢买点大家因恐惧而不敢买的股票,日后必有丰厚的回报,就像落难中的夫妻一样、经历过风雨之后,就必将见到彩虹。

  也只有把股市当成自己的爱人来对待,才会“手中有股,心中无股”,像对待事业心强的丈夫那样,给他留足供其创业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给他足够多的信任与关怀,他的事业日后一定会有所建树的。同样,对中线有潜力的个股,如果做不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势必会陷入短线思路的误区,而有可能将日后或长成的“高丽参”错当成“葱姜”给卖了,以至于在日后为巨大的踏空损失而懊恼不已。

  只有把股市当爱人来对待,才会懂得爱人在各方面承受力和兴奋度的阈值,就象知道炒股什么点位,什么价位该放手时就放手般的准确。就像某位精明的投资者持有的一只股票,经营业绩与状况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全知道,但是在庄家和鼓手的拉抬和鼓动下,该股的形像早已笼上了一层层光环,股价也是脱离精明的投资者所持有的成本区好远好远。这时懂得该股投机价格早已偏离其投资价值许许多多的精明投资者,就像早已知道即将超过阈值的夫或妻一样,懂得控制,晓得收手了,但这样,良好心态的投资者大多能卖在指数的最高点或是股价的最高位。以对待爱人般地对待股市,买低卖高是免不了的,所以想不与其夫唱妇随般地共同发财都难!

  以上三种关系,三种心态和三种结局,就不知道我们今后该如何去很好面对和选择了!

股市理财要趁早   “早投资,早获益;早理财,早成功”,在股海中淘金也应该像赶海的渔民那样,赶早不赶晚啊!

  趁早在股市中理财,至少有以下好处:(1)税负上的好处。无论是开店还是办厂,都得建立税务账项;年终有盈利,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老板,都还得交上税率在3成以上的一笔不菲的所得税。而采取无纸化交易的股票买卖,只需要按固定的千分之几的税率交付印花税,买进和卖出的一个来回所需交纳印花税的税额占股票买卖成交的总金额的比率还不到1%,真是再便宜不过了。(2)可以免于竞争。当下社会的各行各业,竞争都渐趋白热化,很难找到适合短期内得以突破,取得成功的市场空白点,而且即使能在某一行业做强做大,竞争对手都会如影随形,在您的周围堵心,如有了国美电器,还会有苏宁电器,都想分家电连锁行业一杯羹;还有就是刚有了江南春创意发明的“分众传媒”,北边便出现了一家与其成鼎足之势的“聚众传媒”,来同其分庭抗礼。而股市则不然,买谁的,卖谁的,大家都互相见不上面,全在于证券交易所中央主机对所有交易按相应的价格和成交的数量进行撮合配对中;赢了谁的,亏了谁的,全在于自身的分析、判断和抉择,真个是赢得干脆,输得明白,没有人会找后账来添堵的;(3)可以省却不少精力。自己开店办厂,还时不时要看工商、税务、城管、环卫等等的脸色,还得担心周围的社会治安状况怎样,别有人隔三岔五地来找麻烦;即使自己没有当老板的能耐,替人打工吧,也还得看老板时阴时晴,时长时短的脸色,好不受罪。而我们正当炒股理财,全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只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心,能战胜自己底部恐惧,顶部贪婪的本性,再加上一个“顺势而为”的真谛,想不发财,想不成功都难!何况还能成为一个谁都管不了(除了犯法),谁都奈何不了的、逍遥自在的自由职业者,免去了朝九晚五的许多烦恼。

  股市理财要趁早,还有以下讲究:

  (一)进行股市理财的投资回报率要远大于储蓄率。

  如果以单个年份的局部观点来推测,还较难得出股票和储蓄这两种理财方式的收益率,哪种会来的高一些,哪种会比较低一些,因为股市会有熊市,有时还不止一两年,一熊就是好几年,而储蓄率却是固定的,即使收益率低,但总是在低速增长着的。但为了使统计样本和周期不失真,我们把眼光放远些,再放大些,就不难得出始终领先一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股指和平均股价增长着回报率要远远大于储蓄收益率的结论。如美国1925年至1995年共计70年的平均储蓄收益率只有2.5%,而同期股市的年均收益率却可以达到7.5%,即使有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的熊市冲击,仍挡不住美国股市指数由百点迈向万点的牛市的碎步,何况在通常情况下,年均储蓄收益率大体上和一国隐性通胀率相等同、相抵消,拿到的储蓄利息充其量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精神安慰罢了,所以储蓄离通过股市理财达到成功的境界还差得远呢,失去的则是巨大的机会成本。

  如果不早在股市理财,而沉醉于数年如一日的储蓄利息,做法无异于用竹篮子打水、在徒做无用功,浪费的何止是金钱,消耗的更何止是时间和精力啊!

  (二)在投资能力上,年纪越大的投资者可能越会感到今不如昔。

  即使把股市夸成“花好桃好”,也回避不了这么一个事实,即股票市场的确存在着收益不稳定,风险较大的不争事实。正因为股票市场可以提供财富增值的最大机会,所以按对等关系,它也是风险最大的交易市场之一,受非系统性因素干扰最为强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也最为复杂多变。哪怕只是一次财经政策的调整或者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都足以引起股指及股价的剧烈波动。这一切都需要投资者趁着年轻,而尽快也是最大限度地掌握投资理财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水平,尤其是随机应变,逆向思维,独立判断,即时操作的决断力,否则,必然会给个人及家庭财富以及身心健康造成无以估量的损失。

  (三)相应的年龄阶段才会有相应的心理承受力,也才会有相应的投资比率。

  只有趁年轻的时候,尽早投资,全力理财,才会有晚年时可以应享尽享的安逸生活。如果非得要等到不惑之年才想起投资理财,一是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朝气与活力,二是也没有了即使跌倒后再顽强爬起的机会与能力,三是更没有了承受挫折和压力打击的心理能力。通行的年龄与可安全操作的投资额度之间的比率应当是这样的一对关系,当你30岁的时候,可以拿出你个人所掌握财富的70%来进行投资理财,当你60岁的时候,为了保有安全、保全财富,只可拿出积蓄中的40%来进行投资理财。年龄和拟投资额之比呈反比关系,证明了越是年轻,越要投资,越要理财的道理。

  (四)善用复利滚动,放大利润的杠杆,越早投资,越早获益,越多获益。

  美国的一家投资咨询机构曾这么测算过,当一个25岁的年轻人,在资本市场年均收益率7.5%这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拿出0.2万美元投资,经过含7.5%收益的复利滚动计算,40年后的固定投资,也即当年轻人到其65岁时,这笔财富已增值到了43万美元,足够其安度晚年了。而如果该年轻人非等到35岁后才想起用0.2万美元进行复利投资,那么,同样的条件下,等他到了65岁后,这笔财富只能增值到29万美元。早投资和晚投资在收益上的差距要达到前者的1/3,不尽早理财的缺憾由此可见一斑。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啊!”而我们却要说:“理财要趁早啊!”

股海无涯学作舟   股市随经济运行节奏和状况上的变动,总是会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点位和价格上表现不一的不同格局。以静止、片面的观念处之待之,总是叫人束手无策,较难把握。如果把股市比作汪洋大海的话,那么唯有把对财经知识、科技动态、心理咨询、时政形势、哲学思想等等诸如此类的读书学习当作渡海的“船”,才能随季风、随洋流去进行远漂,才能回避风暴、漩涡、激流与险滩,以与时俱进的状态到达财富人生的理想彼岸!

  股海无涯学作舟,就是要培养自身在投资理财中的读书兴趣。涉及投资理财优劣成败的有关知识,需要我们像一块丢进水里的海绵那样,要去饥渴地、不知足地吸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天地,义无反顾地驶向由作者和先哲们甘当灯塔所指引的碧海蓝天。高尔基曾说过:“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我们从书中不断获得的灵动智慧,充分汲取的知识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在机遇闪现的刹那,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可以警示我们在危机出现的风险面前,能该收手时就收手;而不至于使我们在人生的紧要处和理财的关键点上,张皇失措,错失良机。借鉴别人的经验越多,汲取别人的教训越充分,我们内心中自信的力量才能通过明眸来展现,从而能使我们在股海征程中一路精神饱满,情绪适度,尽速驶向成功的彼岸。

  股海无涯学作舟,还要促使自己在理财过程中培养广泛的兴趣,点燃心中快乐理财的能量。股市中几千家上市公司包罗了各行各业的产业政策,动态发展着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方面差异化的信息。如果不对拟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相关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去穷尽可资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究,而知其当下与未来业绩的然及所以然,又怎能保证我们在投资方向、投资时点、投资节奏上做到准确无误?一切有利于我们准确投资,成功理财,完美人生的知识与信息,都应当使我们为之倾倒,而产生愈发浓厚的兴趣。而我们在能使自己变得更为明智的事物面前,能做到谦逊和虚心,能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就能不断丰富头脑中的智库,不断优化有关知识的架构。

  股海无涯学作舟,还要养成涉猎知识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切忌囫囵吞枣。前人的知识、经验与理念,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分析把握投资理财中机遇与风险的重要参考工具,而决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这需要我们在特殊阶段、特殊时点和特殊情况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动态,全面地思考,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所指出的那样:“有学问的人和能认知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成了前者,而哲学造成了后者。”

  股海无涯学作舟,还要促使自己注重对投资经验的积累,并注意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早期的革命家邓拓同志曾这么谈到过知识的积累,“威信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的确,股市中每一波段的行情,无论其是涨还是跌,还是其中幅度有大或小,或者是其周期有长或短,都已作为参与者的特殊经历刻画在了记忆的光盘上,这种游历股市特殊风景的经历汇就的经验积累得越多,就越容易帮助我们评判每一波行情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或者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找出行情发展和演变及结束过程中的异同点,以真正体味到什么叫做“历史会重复,但决不会简单地重复”,从而确保今后再不容错过抄底逃顶的良机。

  股海无涯学作舟,更要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财富人生的自我超越。“半瓶子醋晃荡”,肤浅的人总爱自以为是,有雕虫小技便目中无人。而容易取得成就的人士,总感觉自己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在未尽和无穷的知识宝藏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微,因而才会有孜孜不倦地学以致用的迫切动力。正如巨匠伏尔泰曾说过的那样:“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而且能实现自我超越的人往往是那些永不停止学习的人,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停地接受新鲜事物,才能发现自己原来用于指导投资理财的想法、目标和愿望的缺憾与不足,才能发现自己在抓准机会,把握趋势,为所当为过程中的弱点与缺项,在任何一个投资市场和一个特定的投资阶段中,投资人士一旦谁停止了学习,谁就会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失去了帆的动力,还怎谈“前进、前进、再前进。”作为《第五项修炼》的重要一环,自我超越,挑战自我的意义早已由作者彼得·圣吉作了详尽的诠释。

  “股海无涯”决不是“苦海无涯”,驾驶股海之舟,只要肯学习,善钻研,多动脑,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幸运风总会鼓满助我们前行的帆,由成功不断走向成功的!
“墨菲定律”最早发明并应用于美国空军检测喷气发动机的内伤,是否严重危及喷气飞机未来的飞行。据说,当时美空军地勤人员墨菲机师担心被检测的发动机在下一次的使用中会因为金属疲劳或是异物划痕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可能导致发动机空中停车,甚至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时,往往是因为发动机是到了该要立即全面检修的阶段了。虽然未免有经验主义的倾向,但是,据概率分析,用这种近乎于第六感判断的经验主义哲学来判断现代化机器的检测方法还是很灵验的,据说准确率要占到八成以上。

  既然成为定律,证明其在大多数场合中还是比较有用的。试想,当时发明这一定律的地勤人员墨菲,不会好端端地把一台刚出厂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怀疑判断成为下一次飞行事故的肇因;一定是理性地以其经验主义的一套理论公式,如发动机连续或累计使用多少小时易导致发动机涡轮的金属疲劳,发动机试车过程中出现爆音或其他异响代表什么伤情,再辅之以金属擦伤的工具,综合分析发动机伤病的几率,以排除下一次潜在事故的隐忧。如《出厂说明》规定发动机连续带功运转100小时,必须接受全面检查一样,根据“墨菲定律”,需要在累计运转80~90小时时,就应该提一份醒,注一份意了,多检测,少大意,这样才能“小心驶得万年船”。

  要把在股市中的每一次投资行为也当成是一次次驾机飞行,那么运用“墨菲定律”就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审慎态度了,在减少误操作的同时,无异于提高了长期、多次买卖行为的准确率。

  例如,涨久必跌,跌久必涨,在涨了多日、多月、多年之后,带着一份隐忧,用怀疑的目光看多方气数将尽、将乱未乱的阵脚,就能够克制住自己在牛市顶部情绪激昂的一份投资冲动,用理性投资不但保全历经牛市的绝大部分的战果,而且还能避免因忽视“墨菲定律”而犹如毁于下一次飞行事故那样、损于下一次投资失误。同样道理,在历经熊市多年之后,带着一份警觉,用怀疑的眼神目视空方屡屡打压,但新低已不再重现的,即将发生向上转折的蛛丝马迹,就能够在熊市底部一片肃杀,众人继续看跌的氛围中,为“贪婪”说句好话,不说不追加投资、抄个漂亮的底吧,也不至于在底部区域出脱手中长期被套的筹码,落得个踏空的尴尬结局。

  记得墨菲定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表述:清晨,当你准备好一份西式早餐准备享用时,手里拿着的一面涂抹有果酱的一片面包,如果不小心从你的手中跌落到地板上,结果只能像抛掉硬币般的有两种——要么是没涂果酱的那面着地,要么是涂了果酱的那面着地。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选第二种结果。而宁愿先第一种结果——因为易于擦拭。但是,往往是你心里越担心,越不希望发生的事,往往终极结局却是发生了。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涂抹有果酱的那片面包不幸地与地板发生了亲密接触,以至于不得不让你在清除、擦拭工作中用去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

  这方面在股市具体操作中,也是有实证的,往往不希望被套于顶部,往往却买在了最高价,往往不希望在底部踏空,往往却卖出了最低价。出现了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悖”,这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所愿意看到的。但关键还是在于第一是警觉,第二是警觉,第三还是要警觉,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误操作,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误操作,也能够及时修正,在浅套时进行“多翻空”以停损,在浅度踏空时进行“空翻多”以追上牛市的脚步。

  避免抹有果酱的面包坠地,而且是涂有果酱的那一面接触地面的最好方法不是去修正面包坠地时直线下落过程中的运行轨迹,而是要从根本上杜绝抹有果酱的面包从你手中的托盘中滑落。不小心怎么行?同理运用到股市实践操作时,必须小心再小心,无论是在顶部还是在底部,也无论是买进还是卖出筹码,只有等趋势演进一段距离之后,你才能明确地回答并告诉自己,自己到底有没有套牢,到底有没有踏空;犹如只有把盛有抹着果酱面包的托盘完全放到桌子上后,才能确信面包根本不会落到地上,也根本不存在到底是抹了还是没抹果酱的哪一面碰触到了干净的地面一样。

  谁也不可能神算到某某点位就是顶,某某点位就是底。顶和底都是或用股票筹码砸出来的,或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但用墨菲定律,大致能告诉我们屡卖屡错、人人看多、无人看空的市况格局离奔顶的日子已不算太远了。正如端着抹有果酱的面包的盘子那样,你可得用十二份小心了,才能做到在顶部区域不加仓,要减仓,以避免顶部区域被套或是错失了最佳卖出区域。另一方面,该定律大多数情况下,也能提醒我们,当市况发生到,屡买屡套、人人看空、无人看多时,证明大盘运行的区间离摸底、探底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犹如端着抹有果酱面包的盘子那样,得小心、小心再小心,千万别熬不过黎明前最为黑暗的那一段时光,不但错失了加仓追买的良机,甚至还有可能在底部区域出脱筹码,落得个踏空的悲惨结局。

  墨菲定律,易于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给我们评判投资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失误,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相当直观的预感与直觉。因为只有不那么怀疑“合理的怀疑”的科学性,才能根除对趋势语言“不合理的轻信”,而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要精益求精、准确无误地提高在底部和顶部区域抄底、逃项的直觉、预感与技能,才能使自己在涨跌互动的波浪趋势中把握好节奏,永立成功操作的风口浪尖。

巧用二八定律   有一组关于世界各国银行结构比的数据,很能印证“二八定律”:即任何一家银行吸收存款的总额中,有80%的存款是来源于只占20%的大储户的,而银行进行客户服务的所有对象中的80%的储户却只能够提供银行吸储总额中的20%的存款来源。

  “二八”定律并不只是表现在银行存款上,还表现在我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例如,为取得高等学历而进行长达十余年的寒窗苦读虽占去了我们人生时光的20%,然而却能够为我们学习型的人生与事业的发展以及取得相应的成就,提供80%以上的动力;再有,在现有的恋爱、婚姻与家庭的发展与架构下,我们人生中所能够遇到的10位足以令我们能够心仪一定时期乃至一生相伴的异性,通常只有那么一到二位,但却会熬尽我们一生中长达80%的欢乐和休闲时光,让我们能细细品味个中酸甜苦乐的滋味;还有,就是我们的事业了,一生而言,80%往往能有成就的工作或爱好,只占到我们为成功而付诸努力的所有精力中的20%,而其余80%的精力却往往杯水车薪,难有见树,这也应验了:“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

  由此可见,“二八定律”意指,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80%的结果或是成果几乎只来源于20%的活动。“二八定律”按原创的方法来表述,也即帕累托原则,是由十九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意在提醒人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能帮助自己尽快也是最有把握取得成功的,20%的关键时点和关键环节上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就社会财富而言,不论带着怎样的心态,80%的大多数财富是被20%的少数人掌握和控制着的,而80%的大多数人却只分享到了20%的财富;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就世界财富而言,20%的发达国家和20%的世界人口却占据了世界上80%的财富和平均消耗的资源。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只能在参与投资理财的角逐、参与财富游戏的竞争中,提高自己,完善生活,加入到能掌控80%财富的20%精英队伍中去。

  由“二八定律”,使我们在股海浮沉的游戏中能够引申得到如下启示,好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以下四种最能够使我们取得最大化绩效的其中之一的情形中去,以达到个人投资理财中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一种情形:股市中80%的利润Vs80%的风险。

  在这种情形下,个股和大盘通常在趋势上表现为突破股价和指数运行过程中的箱体整理,从板块和热点上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刺激力和吸引力的题材效应,从情形存在的时间上来看,往往具有短期效应。

  80%的利润VS80%的风险,很浅显地指出了风险和利润半对半呈胶着状态。判断准确了,股价和指数上一箱体整理,跟进的题材有一定号召力,短期内能获取不菲的收益;但具有风险的是,在这种情形下,往往带有很强的投机意味,如果判断失误了,股价和指数往往重回箱体甚至破位运行,因为跟进的题材犹如昙花一现,短期内不但不能赚钱,反倒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第二种情形:股市中80%的利润Vs20%的风险。

  在这种情形下,个股和大盘往往经过漫漫的熊途,不是指数被腰斩,就是股价跌得只剩了个零头,显得满盘皆没,人人恐慌,个个惧怕,怕股价再步熊之途,而无人敢谈股,敢买股。

  这种情形,对从事投资有一定年限的投资者而言,似曾相识过,如1994年7月底的上证指数325点,1996年初的512点;最近的要算是2005年5、6月间宣布股改的那会儿,指数跌破了千点,见到了998点,据报载,东北某家证券营业部内,有位年逾七旬的老股民因忧虑、焦虑而不幸一命呜呼。在这种时候,在周围80%以上投资朋友都不敢轻举妄动的时候,我们倒不妨拿出平时不轻易出手的80%的勇气,果断买入,多多买进。因为利润很大,至少有20%以上甚至是1倍、2倍以上的利润;而风险却很少,只有平时买进操作出差错的概率的20%,因为我们通常能买在个股和大盘中长期的底部。

  第三种情形:股市中20%的利润Vs80%的风险。

  这种情形通常表现为,个股和大盘指数已经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涨升,积累了一定的升幅及其面临调整的风险。但越是接近顶部,股市越是显得热闹,人声鼎沸,交投热络,使人不由得想起谁曾说过:“上帝欲将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接近顶部,放出天量的背后,则是80%的投资者虽然也意识到涨得太久,可能到头;但凭着侥幸心理却容易认为,自己又不是中长线操作,趁着成交量大、买卖进出方便,有个10%至20%的盈利差价,不至于被套至损吧。

  但是,这种以80%的风险搏20%的利润的投资冲动,近乎于“刀口舔血”的赌徒心理,面临的将会是“十赌九输”的悲剧。

  第四种情形:股市中20%的利润Vs20%的风险。

  正所谓利润越大,风险越大;利润越少,风险越小。20%的利润Vs20%的风险说得正是后者。在这样的情形下,通常大盘和个股在既不是高位、也不是低位的中位区间牛皮盘整,上落市差价很少,涨也涨不到哪去,跌也跌不到哪去,赚和亏的可能都不大。

  应对这种盘局,花上80%的精力和80%的时间,收效很少,更何况一点也感觉不到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时的、肾上腺激素分泌的刺激,很不上算,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不做。

  分析了以上四种情形,哪一种答案最近乎于“二八定律”的和谐与完美,已经很明了了,那就是第二种答案。我们今后无论是从事投资也好,还是处理亲情、友情和爱情也罢,都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到可以使自己最安全、最稳定、最容易获取收益的人和事上来,来完善自己的人生!

  在结尾说些题外话,美国头号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希森曾按“二八定律”定义浪漫的爱情:即只需要花费很小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成功。那些在获取爱情方面付出极大艰辛与困苦(也即花费了80%的精力去获取追逐20%可能性的爱情)努力的人士可能是最容易失败的。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无所谓的,却最接近如意,世事有时的确显得那么的不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