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弯曲机价格:由高中择校生制度引起的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40:03

由高中择校生制度引起的感想

 

高考、中考大战的硝烟方才散尽,招生工作又燃战火。眼下正是大学和高中招生阶段,只因听说了一特熟识的成绩特差的初中毕业生考分虽然落后录取线一两百分,但仍认定要上县一中,硬逼家长筹资两万多元买了择校生指标进去。于是有感而发。

7月13日,市教育局公布了襄阳四中、襄阳五中等省市重点学校、示范高中计划生、择校生的录取分数线。前几年,因个人资质鲁钝,我总搞不清“大招”(大学招生)和“高招”(高中招生)在报纸等媒体上宣传的什么这“生”、那“生”是怎么回事,目前见这“高招”简化分成计划生、择校生两类,我总算弄明白了。

闹了半天,就是学校在需要录取的总人数中留足一定空挡,用来卖人头钱的。前些年教育部门公布的什么指令性计划、调节性计划,什么指令生、三限生,调节生、分配生乱七八糟的,让我等云里雾里不知所言。当时还在想,不就是招收学生吗,干吗不按照自身规模,能招收多少学生,就按照考生的考分从高到低录取就是了,搞这些虚的干什么,又不是出考题。后来才知他们搞得如同外国电影分级般复杂,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变相地拿出一些人头指标卖钱而已。反正教育部门人才多,会玩文字游戏。

可能是因为名堂太多,既不便于操作,也不耐烦于对我等鲁钝之辈释疑,现在显然来得直截了当了许多:只分计划生、择校生这两个类型——一个是正当录取,一个是专门调节出来的名额空挡,是需要佣大捆大捆的人民币来填补的。我不知道这些学校的每年生源容量是多大,两类比例各占多少。择校生比例如果超过三分之一,就让人感到非常可怕。

以前搞那么多名堂,现在看来当时还是有所隐讳、比较含蓄的,而这几年终于彻底撕掉了这些遮面布,不再羞羞答答,明火执仗赤裸裸的狮子大张口,大把捞钱了。看来,教育系统这些文人现在已完全放开,赤膊上阵了。他们甚至十分理直气壮,因为似乎是政府说过,要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什么的。发展产业,不就是攫取收入和利益吗?教育产业,可真是一种无风险、超高产出、稳赚不赔的特殊的暴利产业,历史上恐怕除了性服务业可勉强与之比拟,其它无出其右者。

教育大环境如需此,我们的谷一中自然也不可能免俗,这倒无可厚非。我想借机会说两句的是,谷一中这些年江河日下,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师资不佳,二是生源匮乏,当然是指高质量生源。师资问题过于敏感,少说两句为妙,只记得十年前一在外工作的同学(当年的高考榜眼)回乡,酒桌上对着一帮正在该校任教的昔日高中同学开玩笑说:净是你们这些当年成绩不好的回来当老师,现在的学生怎么教的好?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一代下去,谷城的教育怎么得了?

生源问题是另一个大问题。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因为这种择校生制度,苦了诸如谷一中这类县级高中。想起我们读书时当年县里为留住大部分优秀学生,采取措施进行护“顶”,一方面与襄樊四中(那时仅有襄樊四中可对各县招生)签订协议进行制约,另一方面除极少数特优生外,限定县内绝大部分优等生首填本县一中,于是许多录入县一中的学生的毕业成绩实际超过不少进入襄樊四中的学生,是很正常之事;而县内学生本人想上四中,则十分罕见。当然,那时候县一中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强,不像现在这样与襄阳四中已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即使是中等生,想去上四中、五中也十分稀松平常,因为现在是用钱说话的天下。县一中再也难以挽留本地的优等生。不说“尖子”、“顶子”全部主动投怀送抱地被四中、五中掐走了,连不是“顶子”的“杆子”也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惜代价买了进去。中等以上学生大都被吸走了,县一中的教学质量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加之为了捞钱,大肆招揽高价特差生,无穷尽地稀释生源质量、降低自身档级,造成恶性循环,何来回天之力?

多年前,教育事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纯净最高尚的领域,现在却利欲熏心,钻进钱眼,充满铜臭。他们真能育出国家的栋梁吗?唉,连教育都办成产业了,天空中无处不弥漫着铜臭,人间还有净土吗?

有时静下心来想想,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出了问题?想县解放后前四十来年里,国家积弱积贫,尚且能够实行无收费性教育,更是能够免费培养大学生;现在倒好了,国家如此富强,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却拿不出钱来发展教育,搞什么产业化,放纵教育部门巧立名目授刮民脂民膏的手段,让孩子读书成了中国很多家庭背负在身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