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书写粗细多少合适:“附庸风雅”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27:56
                                              “附庸风雅”杂谈

十八世纪末的伦敦,有许多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喜欢听音乐会,但是她们根本不懂交响乐,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所以经常在音乐会上打瞌睡。当时的音乐家海顿对此深为不满,决定捉弄一下这些贵妇。这天,海顿又一部新创做的交响曲首演,音乐厅照例来了许多“高雅”的贵妇。演出开始,第一乐章的风格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进入第二乐章,乐曲变得舒缓轻柔,贵妇们像被催眠般照例昏昏欲睡。突然,乐队奏出强大的共鸣,像一声惊雷在音乐厅炸响。贵妇们被突然惊醒,吓得大呼小叫。海顿见此很是开心,这首乐曲因此被称作《惊愕交响曲》。

  上面这个故事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附庸风雅的人却是一直存在的。由此我又想到我国的一个成语典故:叶公好龙。号称非常喜欢龙的叶公,竟然被真龙吓得掉头就跑,比起被海顿戏弄的贵妇,可以算是中国版的“惊愕”。当然,好龙这种行为未必就是附庸风雅,但至少也证明了有一种人表里不一,嘴上说的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

  风雅本身并不是过错。文人墨客、学者名流洒脱儒雅的气质,受到人们的喜爱、欣赏、推崇,那是通过自身丰厚的修养、学识体现出来的,非常自然地表现为平时的言谈举止。“腹有诗书气自华”,仅靠外在的模仿,难免变成东施效颦。

  曾经有过这样的事,前几年,有些暴富的大款,在办公室摆下几个大书柜,里面放满豪华精装的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名著等书籍,自己从不会拿出一本来看。他们要的就是这个门面,仿佛有这些书籍作陪衬,自己就成了文化人,可是一张嘴说话,就显示出自己的底蕴不足。这等附庸风雅者,品行未必就差,只是学识不足。到头来,尴尬的还是自己。

  还有一些人,确有真才实学,谈吐斯文,看上去是名副其实的风流雅士。但是,接触时间久了,这些人做出来的事却难以让人恭维:巧言令色、鼠摸狗盗,甚至如市井泼皮般刁蛮无理。这也是附庸风雅,徒有风雅的学识,不具风雅的修为。二者反差极大,反给人以道貌岸然的感觉。

  更有一些人,同样会在自己的办公室,挂上诸如“难得糊涂”、“宁静致远”一类的名人字画,以显示自己超然的心境或者高雅的爱好。可自己比谁都精明,比谁都贪婪。往往就在这样的办公室里,进行着一笔笔肮脏的权钱交易。这里的附庸风雅,既无学识,更无品行,风雅于他来说,就像皇帝的新衣。

  附庸风雅的现象不止这些,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对此进行了陈列描述,包括市井人作文语、秀才装名士、揖坐苦让上下、歪诗文强人观听、假人余威装模样、歪科甲谈诗文、语次频称贵戚等等。鲜明深刻,生动形象,现在看来,仍然不过时。

  附庸风雅,最主要还是贪慕虚荣的心理在作祟。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在旁人看来,就是做作。因为,假的就是假的,并不是单凭高超的演技就能乱真。襟怀坦荡,展现真实的自我,本身就是一种风雅。风雅是由自己的内心生长的一株幼苗,他需要用自身的品行、才华来浇灌栽培。附庸的风雅,看起来不协调,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就像某些城市从森林移植的大树,看似遮荫蔽日,但很难成活。有些附庸风雅,不过让人感到幼稚可笑,而有些附庸风雅,则让人厌恶鄙视。对这些人,还是应该像海顿那样让他们“惊愕”一下,或者如真龙降临,吓得他们原形毕露,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