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云视频手机客户端:人性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11:02

  人性是什么?古人认为,人性是人的基本品质。

  比如木材可以做成各种家具,但是木料的性能是有差别的。梨木做的家具有纹理致密美观耐用等特性,这就是梨木的品质,柳木做的家具就没有梨木家具这些优点。梨木的品质只有经过木匠的劳动才能表现出来,但木匠不能改变梨木的品质。梨木的品质是由梨树这个物种决定的,古代的梨树和现代的梨树,甲地的梨树和乙地的梨树品质上是相近的。梨木不光是做成桌子椅子,就是做成马桶,也同样能表现出它的品质。即使是当成劈柴烧火或烂死在地里,也不能说梨木没有这些品质,只能说它的品质没有实现的条件。这是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

  我们祖先研究人性,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法。

  人类社会是千变万化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千差万别的。但人是万物之灵,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品质究竟是什么呢?那当然是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一方面是学习劳动技能的潜力,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交流和交往的潜力。古人说的人性,主要指的是后者,即接受伦理道德观念的能力。古人认为,这是由先天决定的,也就是现代科学认为基因决定的遗传品质。

  可以说,探讨这个问题并引伸到哲学高度,对人类认识自身的发展有很大意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性成了热门话题,老子,孔子,孟子,杨子,告子,荀子,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论述。先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是说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注意不是相同而是相近,孔子说话是留有余地的。古人和今人,中华和夷狄,都城和僻乡,人的品质都差不多。习,就是社会环境,由于时空的不同,习俗差异是很大的。由于习俗的不同,各个时空坐标上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表现,这是由文化氛围熏陶而造成的。但是,只有“上知”和“下愚”是不可改变的。

  什么是“上知”呢?孔子指的是特别聪慧的人,什么是“下愚”呢?是智力特别愚笨的人。孔子认为这两类少数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这里说的不可改变有两重意思:1 少数“上智”和“下愚”的人的智力是先天生就的,无法改变的。比如智力有障碍的人决不会变聪明。李白是诗仙,也不能改变他儿女的低智商;法国戴高乐是绝顶聪明的人,据说能一晚上记熟一个密码本,但对他的白痴女儿也无能为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古人用字简省,智和愚不光是指智商,还包括前文所说接受伦理规则的能力——道德的潜质。古人认为这也是由先天决定的。

  2对上智和下愚的人来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是很小的。所谓上智,《礼记》中说,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可见标准之高。不是说生下来不用学习,孔子不会这么肤浅,是说有的人特别聪慧,能“出淤泥而不染”。例如柳下惠和柳下跖是同胞弟兄,但一个是战国时有名的贤人,一个著名的“盗”;秦穆公的上卿百里奚,本来是奴隶出身,可是他天生有上等人的潜质。这是古人较为普遍的认识。

  孔子是教育家,他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说那些下愚的人是无法接受教化的。他骂他的弟子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虽是气话,就透露出这样的信息。

  现在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这整段句子的意思。《论语》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性相近”,是说中人以上的人性是接近的,是可以教化的。“习相远”是说,不同环境和教化熏陶出来的人有不同的素养。只有上知的人和下愚的人是例外。上知的人一点就通,不论在任何环境中都是优秀的人;下愚的人则相反,不必给他们讲高深的道理。

  现在拿《红楼梦》做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个诗礼人家,书中的公子小姐们大多会写诗,连丫环香菱都能学会做诗。凤姐不识字,也能诌一句“一夜北风紧”,顽劣如贾环,也会写出“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的句子来。这就说明“中人以上”的人是性相近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也有很多人不懂格律诗,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如贾环和王熙凤,是没有了清朝王公大家那种文化氛围,这就是习相远。而下愚的人,如薛蟠一类的人,即使交往着不少有文化的人,还是不会写诗。贾宝玉就是“上知”一类的人物,生在一个富贵大家,却产生了反对礼教的思想,而且还能同情下层丫环的命运,“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语)

  孔子说的人性是指先天性,还有一处证明。《论语》中说“刚、毅、木、讷近仁”。意思说,有恒心,有毅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达到仁的境界。现代科学告诉人们,人的性情(脾气)是由人的DNA决定的,与人的大脑小脑,心脏,血型,胆汁分泌和内分泌的激素等等有关,生理学家把人的神经类型分为几类。孔子认为老实巴交的人近于仁人,这样的人当领导私心少,能为民众的利益服务。这说明孔子所说的人性完全是指天性。

  但是古人说的天性和现代人理解的先天遗传有很大不同。古人说的上天好像是有意志的存在。孔子虽然不讲神鬼,不谈论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但孔子说有“天命”,这个“天命”和现在说的自然规律还不是一回事,是一种冥冥之中掌控人类和命运的不可知的有目的的存在。所以孔子说的天性也当然是上天的安排。

  我们不必给古人扣上唯心或迷信的帽子,就是现代科学家也对生命的奇妙感到迷惑。比如食欲和性欲是人生之大欲,人饿了胃要收缩,产生饥饿的感觉,还比较容易理解,但人身体缺乏那些营养物质,就会在食欲上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很神奇的机制。年青人处在身体发育期,就喜欢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老年人身体停止发育,就爱吃糖类含量高容易产生热量的食物。性欲就更令人不可思议。两性繁殖要比单性繁殖产生的后代优越,动物是靠性欲来实现的。动物通过觅偶和交配达到雌雄细胞的结合,它本身并没有繁衍后代的意识,只是靠本能的冲动。进化论说这是纯粹自然选择的结果,很多科学家也觉得有点牵强,没有一个有意识的存在支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人类尽管掌握了基因技术,但至今生命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

  古人说人性是先天决定的,决不等同于“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统论,古代学者们并不这样低能。恰恰相反,古人认为人性是上天的安排,同父母关系不大。除了前面举的百里奚柳下惠的例子外,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一般没有血统歧视。“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这副对联就能说明问题。

  孔子用了“性相近”“上知”“下愚”这些词语,意思说,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比如秦始皇出游,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哉!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克林顿的中学时代就有当总统的志愿。一般人就没有这种愿望,见了县委书记也不会想到取而代之。这就是秉性不同。儒家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中影响极大。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天生做椽子的料做不了大梁。比如生活中常见有的人出游,不管有多少同伴,他总要走在队伍最末,这种人一般都是谨小慎微,善于观察而性格懦弱的人,只能做小官做不了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