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珠管:毛泽东评历代帝王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2:29
毛泽东评历代帝王人物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
  1958年11月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的很坏。它的俘虏政策做的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3、“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
  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
  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
  在古代社会,出身和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卑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主张。最能体现刘邦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记载了。
  4、 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
  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项羽)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我们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5、“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
  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强调: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更是腐败。毛泽东: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6、“这个案可以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
  7、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彧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萧衍(1) 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2) 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9、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10、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英主。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11、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2、“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4、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江青的影展与毛泽东的批评
        对摄影产生兴趣
  江青学摄影始于1962年。她从1955年起就开始病魔缠身,6年间几乎是在病榻上度过的。其间有几年她离开中南海,去遥远的莫斯科治病休养。
  到了1962年,江青的身体逐渐好了起来。因为她得的是妇科方面的疾病,加上她更年期长,症状重,情绪仍然不稳定,刚才还有说有笑的,转眼便怒目圆睁,搞得身边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毛泽东非常理解江青的痛楚,叫工作人员看着他的面子,不要和江青计较。
  1959年和196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两次会议,江青都上了山,她十分喜欢庐山的自然景色,对拍摄风景照表现了极大的兴趣。那时的照相机大部分都是德国老牌产品,全部靠手动操纵,没有一点“傻瓜”可言。一个初学摄影者要想轻而易举地抢拍一张好照片,谈何容易。江青那时的摄影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准确掌握百分之一秒瞬间的水平,对选景也欠整体审美构思,拍摄时需要主席身边的摄影记者帮助她选景、对焦距,然后由她按动快门。毛泽东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著名诗作就是为江青拍摄的庐山仙人洞而题写的。
  请石少华当老师
  毛泽东的题诗使得她的形象和这一瞬间一同光彩起来。
  江青被这个意外的瞬间激励,浑身充满了激情。从庐山回来后,她便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没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闲得无聊,开始琢磨系统地学习摄影,创作艺术作品,她相信自己对艺术有着天赋的灵气。可是谁能当她的老师呢?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请石少华当她的摄影老师。
  江青之所以看中石少华,一是因他担任新华社副社长、摄影部主任职务。二是他在摄影界享有盛名,有较高威望。抗战时期他就是八路军里赫赫有名的新闻摄影记者,……这些条件正符合江青择师标准。
  石少华却是另一番心思。他知道江青的个性,考虑再三,觉得这份荣誉实在不是他天性莽直缺少城府的个性所能承受的,就以工作忙为由推辞了老师的“荣誉”。
  日历还没在手中翻过几张,石少华接到通知,说是毛泽东请他去。他赶快驱车前往中南海。车子一直到毛泽东居住的丰泽园后院的门外。
  毛泽东在后院看见石少华急冲冲地进了院,隔老远就大声招呼他,“进来进来,石少华同志。”毛泽东热情地握住石少华的手,带着长辈的慈祥,轻轻地拍打他的肩,请他坐下。“这次我请你来,有事相求。不是照相,但是和照相有关。”毛泽东说到这,故意停住他难懂的湖南话,侧过脸专注地看着石少华,想看看这个广东人的反应。
  石少华听懂了主席的湖南话,但是没有马上明白主席所指的事情,等他说下去。“江青同志她身体不好,有病,不能从事紧张的工作,你就收她作学生吧,一可以调剂调剂她的生活,二也能学习一点东西,她有这个爱好嘛!……我也支持她学习,给她买了照相机,想多学习一点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总是好嘛。石少华同志,看在我的面子上,你就收她吧!”
  石少华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情惊动了主席!他一阵感动,一阵愧疚,当时他怎么就没有替主席着想?让他老人家亲自过问,这不仅是伟人的心怀,也是慈善丈夫的心愿。
  首次影展被取消
  江青由学习摄影后来发展成利用摄影。1971年江青活动的范围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她越来越多地公开露面,不住地选择合适的形象亮相。
  江青决定举办个人影展。她将自己几年的摄影作品选出一百多张由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周恩来总理的摄影记者杜修贤负责筹办,展出地点选定在人民大会堂。没有几天,一百多个做工精致的影框就做好了,连新闻机构也严阵以待,作好了报道的准备。就在江青为影展前景而自鸣得意时,毛泽东出乎意料地出来讲话了,这次他不是支持江青而是阻止。毛泽东对江青越来越强烈的表现欲十分恼火。严厉批评了江青,叫她立即取消影展计划,注意政治影响。
  负责筹办影展的工作人员只好将江青的摄影作品搬回钓鱼台——江青的住所。江青影展偃旗息鼓后,以为问题出在江青的摄影主题上,因为作品大多数是花草鱼虫,工农兵形象少。
  钓鱼台内烧照片
  不久,江青很快从失意中恢复过来,又开始下一轮影展的梦幻。
  1974年进入夏季。毛泽东又一次长时间离开北京,到南方养病。周恩来也住进了305医院、中南海里显得空寂冷清。江青这时却空前地活跃,会见外宾,发表讲话,以毛主席学生和战友的身份四处视察,转达毛主席的慰问。
  就在江青春风得意的时候,钓鱼台传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江青放火烧毁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原来江青又经历了一次影展梦破碎的打击。
  钓鱼台18号楼是接待外国元首的国宾楼。1972年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从各地选来了一些丹青大师的国画,悬挂在楼里。
  终于,厄运降临到18号楼的国画上。10月间,江青突然要摄影记者杜修贤为她放大摄影作品。摄影师按照影展的规格,放大了78张不同尺寸的照片。可是摄影师将照片送给江青时才知道,放大照片是为了取代18号楼的国画。
  江青看见照片兴奋地说:“将这些牡丹、月季、海棠……还有这个石榴,换上去!11月5日有两个国家总统要来访问中国,要抓紧时间换上去。”她的13张花卉照片很快取代了国画,挂在主厅里。照片只挂了3天,就神出鬼没地不见了。等人们发现时,13张国画已经回到了老地方。
  原以为江青要气得发疯,警卫找到江青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江青正在10号楼用自己的照片招待政治局的委员们,她笑眯眯地说:“这些照片是我为委员们准备的,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其实她在掩饰自己的愤怒和难堪,勉强保持表面的镇静,以显示她大度、不与人计较的风度。莫非是毛泽东制止了江青,果然,这个反对她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毛泽东!也只有毛泽东才能有效地阻止江青无限膨胀的欲望。当他知道江青又在“照片搭台,政治唱戏”时,气得训斥道:“你有什么权利可以随便换下国宾馆的画,挂上自己的作品?夜郎自大,这样要不得!统统取下来!”
  破灭的影展梦
  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县大寨召开。江青又一次萌动了影展的念头,这难以止息的欲望日夜折磨着她好强的心灵,竟成了一块沉甸甸的心病。或许是吃了一堑的缘故,一到大寨她就四处造舆论:“这次我的影展要多拍些大寨的镜头,给大家开开眼界。这件事已经报告了政治局,国锋同志都同意了。搞好后我再报告主席。”她想造成既成事实,来个先斩后奏,好使她的影展梦变为现实。
  她在造舆论的同时,逐步实现影展的计划。一百多幅照片源源不断地送往大寨。大寨在江青的手中变成了她第一个“展览大厅”,从会议室到客厅都悬挂着江青拍摄的大幅照片。江青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她思想没有停留在自己艺术作品的“大厅”里,而是画外的政治天地,她叫人回北京请书法家书写毛泽东诗词,然后挂在她的照片旁边。这才叫诗情画意、珠联璧合的展览!
  无形中江青的身价又一次高涨。江青暂时得到了虚荣心的满足。
  从大寨回到北京,江青又开始了她难圆的梦幻,紧锣密鼓地张罗她的正式影展。江青又想了绝妙的主意——和摄影师联合举办展览。
  毛泽东看完照片,也看穿了江青的心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仍然两个字:“不行!”江青最后一次影展梦宣告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