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暖气片ukrubens:古茂雄劲得天成:赵之谦的《积书岩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2:56
古茂雄劲得天成—赵之谦的《积书岩图》 时间:2009-12-10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9年第97期 作者: 点击: 723

自明末董其昌标榜中国画的复古后,清代三百年间的画坛基本为复古、临摹之风所笼罩。而赵之谦不拘成法,在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以金石、书法笔意入画,形成了古茂雄劲的绘画风格,为晚清日渐委靡的画坛带来了清新之气。赵之谦20岁左右就开始画山水画,初师石涛,后屡临元画,但又不囿于古法,能法而化之。他以自然写生为本进行创作,故其作品真实生动、独具一格。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积书岩图》(见图)是赵之谦山水画中的集大成者。本幅为纸本设色,纵69.5厘米,横39厘米。图左上方署款:“积书岩图。郑盦侍郎命赵之谦画。”下钤“赵之谦印”白文方印。画史上,一说郑盦为赵之谦的契友沈树镛;另有一说,郑盦为赵之谦的朋友潘祖荫。这是因为潘、沈二人都是赵氏在京师交往的友人,且其斋名相近,又都是著名的收藏家。但因潘氏更注重对金石、图书的收藏,且曾任侍郎之职,故推断本画极有可能是赵之谦为潘氏所创作的。

《积书岩图》取材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载的积书岩。赵之谦并未到过积书岩。此图是他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加以想象而绘制的。他以特写的方式,表现了山岩的雄伟与奇特。整个画面所留空间极少,无近、中、远之层次。山岩几乎铺满全幅,但山势的起伏感却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真实感。陡直的峭壁,险峻而不见路径。石崖中的青松盘曲生长,苍翠欲滴。山腰上有一洞窟,洞内有横竖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书卷堆积的藏书库,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右上部一小角空白的天空,在山岩浓厚的墨色映衬下,更加显得明朗、透亮。山岩下,碧波荡漾,虽空间不大,但水纹密布。活泼流利的线条表现出水的形态和奔腾的气势。画中,山岩的密集与天空的一抹留白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赵之谦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得益于对印章章法的熟练运用。《积书岩图》的构图突破了宋代以后或四平八稳、或狂放不羁的构图藩篱,而是“平中取奇,险中求稳”(阮荣春语)。

赵之谦用传统笔墨、以工写结合的方式绘出《积书岩图》。此作皴法独特,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赵氏的其他画作,勾、擦、点并用,层层积累,有如松鳞,被称为“松鳞皴”。赵之谦擅画松树。此图便是用画松鳞的方法来皴写山石,枯润相生,以线条写其轮廓,突出岩石的层叠感。“松鳞皴”的表现力很强,和其他皴法一样,也能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若研究山水画的“松鳞皴”,赵之谦的这幅《积书岩图》便是很好的研究对象。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认为,古人既已用篆隶法画松树,那么自己就不应再用此法画松树。于是,他选择了以草书笔意入画。他的《积书岩图》就是以草书笔法表现松石的,并融入了篆刻的朴拙感和力度感。此画用笔恣肆、雄劲,墨色厚重、浓郁,体现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赵之谦的画以花鸟见长,山水作品传世甚少。而《积书岩图》法度严谨,气势恢弘,无论构图,还是用笔、设色,都极为老到,可见他对山水画亦有很深的造诣。左上角的题跋方厚、雄健,与画面的笔趣相辉映。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铁三、憨寮、无闷、梅庵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善书法,精篆刻。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后自成一格,奇崛雄强,别出时俗;花卉学石涛而又有所变化,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画之新风;篆刻初学浙派,后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

古茂雄劲得天成—赵之谦的《积书岩图》 时间:2009-12-10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9年第97期 作者: 点击: 723

自明末董其昌标榜中国画的复古后,清代三百年间的画坛基本为复古、临摹之风所笼罩。而赵之谦不拘成法,在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以金石、书法笔意入画,形成了古茂雄劲的绘画风格,为晚清日渐委靡的画坛带来了清新之气。赵之谦20岁左右就开始画山水画,初师石涛,后屡临元画,但又不囿于古法,能法而化之。他以自然写生为本进行创作,故其作品真实生动、独具一格。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积书岩图》(见图)是赵之谦山水画中的集大成者。本幅为纸本设色,纵69.5厘米,横39厘米。图左上方署款:“积书岩图。郑盦侍郎命赵之谦画。”下钤“赵之谦印”白文方印。画史上,一说郑盦为赵之谦的契友沈树镛;另有一说,郑盦为赵之谦的朋友潘祖荫。这是因为潘、沈二人都是赵氏在京师交往的友人,且其斋名相近,又都是著名的收藏家。但因潘氏更注重对金石、图书的收藏,且曾任侍郎之职,故推断本画极有可能是赵之谦为潘氏所创作的。

《积书岩图》取材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载的积书岩。赵之谦并未到过积书岩。此图是他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加以想象而绘制的。他以特写的方式,表现了山岩的雄伟与奇特。整个画面所留空间极少,无近、中、远之层次。山岩几乎铺满全幅,但山势的起伏感却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真实感。陡直的峭壁,险峻而不见路径。石崖中的青松盘曲生长,苍翠欲滴。山腰上有一洞窟,洞内有横竖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书卷堆积的藏书库,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右上部一小角空白的天空,在山岩浓厚的墨色映衬下,更加显得明朗、透亮。山岩下,碧波荡漾,虽空间不大,但水纹密布。活泼流利的线条表现出水的形态和奔腾的气势。画中,山岩的密集与天空的一抹留白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赵之谦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得益于对印章章法的熟练运用。《积书岩图》的构图突破了宋代以后或四平八稳、或狂放不羁的构图藩篱,而是“平中取奇,险中求稳”(阮荣春语)。

赵之谦用传统笔墨、以工写结合的方式绘出《积书岩图》。此作皴法独特,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赵氏的其他画作,勾、擦、点并用,层层积累,有如松鳞,被称为“松鳞皴”。赵之谦擅画松树。此图便是用画松鳞的方法来皴写山石,枯润相生,以线条写其轮廓,突出岩石的层叠感。“松鳞皴”的表现力很强,和其他皴法一样,也能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若研究山水画的“松鳞皴”,赵之谦的这幅《积书岩图》便是很好的研究对象。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认为,古人既已用篆隶法画松树,那么自己就不应再用此法画松树。于是,他选择了以草书笔意入画。他的《积书岩图》就是以草书笔法表现松石的,并融入了篆刻的朴拙感和力度感。此画用笔恣肆、雄劲,墨色厚重、浓郁,体现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赵之谦的画以花鸟见长,山水作品传世甚少。而《积书岩图》法度严谨,气势恢弘,无论构图,还是用笔、设色,都极为老到,可见他对山水画亦有很深的造诣。左上角的题跋方厚、雄健,与画面的笔趣相辉映。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铁三、憨寮、无闷、梅庵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善书法,精篆刻。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后自成一格,奇崛雄强,别出时俗;花卉学石涛而又有所变化,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画之新风;篆刻初学浙派,后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