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七版 pdf:“草包司令”吴法宪坎坷、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5:33

“草包司令”吴法宪坎坷、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 (zt)

作者:倪庆峰 (作者blog) 发表于:2008-07-15 12:53:25



(作者倪庆峰寄语:此文是本人原创,如要转载请表明出处)  

吴法宪,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中将军街。他身材较胖,早就有“吴胖子”之称,平时性格温和,爱开玩笑。吴法宪也是一个有想法,有主见,点子多,善于做决定,善于总结经验的人。这是一个从放牛娃到将军的人,他的经历是丰富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人们常说吴法宪是草包司令,他果真是草包吗?有一次,开国中将彭明治在担任苏鲁支队司令员时,在面对日军扫荡时指挥部队作战,伤亡惨重,怕上级责怪。吴法宪却夸奖他善于指挥,能打仗,使得他更加自信,作战更加勇敢,以致后来出现了一支赫赫战功的部队新四军第三师7旅,所以说吴法宪一点也不草包。

第一、籍贯之谜---吴法宪到底是兴国人还是永丰人
吴法宪究竟是哪里人?一些资料说他是江西省永丰县人。而兴国县的人说他是兴国南坑人,吴法宪自己也说是兴国人。吴法宪对兴国有感情,几次回家都到过兴国县南坑乡,曾送过一辆汽车给南坑乡,当时叫公社。可为什么兴国将军公园没有他的塑像?难道因为他是林彪的人没有给他塑像,可是邱会作同样是林彪的人,在公园里有塑像。南坑乡樟坑村一位老人说吴法宪确实是该村的人,还说吴法宪曾在那里放过牛,还拿族谱作证。可为什么解放军将帅录上说吴法宪是永丰大安人呢?根据考察大安村没有姓吴的人,然而村里有一位老人说,吴法宪确是大安人。他还说他亲眼看见过吴回家。他还指着一块草坪说:原来吴法宪的房子就在那里,很早就倒了。

原来吴的祖父从南坑搬到大安,吴的祖父搬往大安也是跟地主种田。吴法宪1915年就出生在这里,他小时给别人放牛,他父也跟人做短工,日子很穷。上世纪30年代大安扩红时,吴参加了红军。吴回故乡时,永丰当地官员没有认真接待,因此吴法宪就不承认自己是永丰人。然而吴法宪在兴国受到热情的接待,因为兴国是将军县,兴国人更知道接待将军,加上吴又是从兴国搬到永丰的,吴就说他是兴国人。  

第二、“红小鬼”吴法宪到师部青年干事
吴法宪于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赣东游击队,是个典型的“红小鬼”。吴法宪年纪小,腿勤、手勤、脑子勤,乐于在红军队伍中为大家做事,一心听党的话,作战勇敢,不怕死。因此他很快就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吴法宪文化程度不高,但进入红军队伍后,在红军这所大学校里,他很快就达到了能读能写的程度。1932年,17岁的吴法宪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吴法宪担任红军广昌独立师10团青年干事,直接在团党代表领导下做部队的青年工作。吴法宪做青年工作,积极热情,也有一套办法,把团里的青年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大批青年红军被吸收到团组织中来。由于有这方面的成绩,不久被任命为红军广昌独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1933年,吴法宪所在的部队在腾田进行改编,成为林彪指挥的红1军团的一部分。吴法宪先在红1军团2师6团政治部担任青年干事,而红2师是红1军团的主力部队,它的前身是毛泽东秋收起义时的31团和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编成的28团及其他部队,林彪就曾在这个28团担任7连连长,并创造了1个连打败国民党1个师的神话。

1933年9月,蒋介石组织100万人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围剿开始。硝石战斗是红2师6团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第一次败仗,当时战斗非常艰苦。在红6团快要全军覆没时,政委宋成泉一边组织撤退,一边命令青年干事吴法宪和其他几个政治处同志负责伤员撤退。可是宋政委没有留下任何战斗人员来掩护,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在此情况下,吴法宪决定用两副担架将负重伤的两位营长抬出来,还带走了几个能走的轻伤员。回到团部,团政委怕承担责任,就要追究吴法宪的责任,吴法宪说:“你们说走就走,连一些掩护的人员都没留,能带出两个营长和一些轻伤员已经不错了。你就是杀了我我也无法将他们全部带出来。”后来这一情况反应到师部,当时的师政委是刘亚楼。刘亚楼和政治部主任史犹生认为这事不能怪吴法宪,不能给他处分。

过了几天,师部通知吴法宪到师部警通连担任指导员,这项任命主要可能是因为刘亚楼认为吴法宪在硝石战斗中救伤员的事件中遇事冷静处理果断。可是没几天,又调往红1师任青年干事,这项调令连刘亚楼也蒙在鼓里,以为吴法宪向上面写了报告要求调走。经过一打听,刘亚楼才知道是正常调动,是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周冠南看到吴法宪在警通连工作的有声有色,认为需要加强红1师的青年政治工作,于是通过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把吴法宪从红2师调到了红1师。

不久,乌江战斗开始,青年干事吴法宪被谭政派往红1师3团参加战斗,红3团团长是黄永胜(开国上将),政委邓华(开国上将)。乌江战斗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全歼国民党81师。1934年5月,红一军团又取得了温坊战斗的胜利,歼敌2000多人。

三、长征途中的吴法宪
1934年10月16日,在红军进行艰苦的苏区保卫战失利后,被迫开始战略撤退,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向贵州进军。特别是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损失惨重,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部队进入贵州后,红1师政治部干部战士共80多人在行军途中休息,突然山那边来了几架国民党飞机,对着他们扔下5枚炸弹,一下子就炸死了20多人,师直属队党总支部书记和另外几个干事一起被炸死,幸好吴法宪命大。不久,吴法宪被任命为红1师师直总支书记。

1935年3月,在四渡赤水前夕,吴法宪再次被调往红3团担任总支书记,团长还是黄永胜。吴法宪到红3团报到的当天下午4点,红3团突然接到师部的紧急命令,火速向乌江前进,准备强渡乌江。晚上8、9点钟,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萧华来到红3团,代表红1军团命令红3团今晚必须强渡乌江,消灭对岸敌人,占领渡口,掩护全体红军突围。部队下半夜开始行动,红3团1营担任突击营,1营3连担任突击连,吴法宪来到1营,协助指挥。吴法宪到达1营后,见到营长王兴邦和胡副营长。可能是因为渡江任务太艰巨,王营长情绪不高,而胡副营长则很积极,主动向吴法宪汇报,并自愿带领战士去侦察敌情。结果经过侦察,得知敌人的驻守的两个连正在睡大觉,于是吴法宪带领部队一举夺取渡口,确保了红军得以突破乌江天险。就这样,红3团一直担任全军的先锋,直逼贵阳。这场战斗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到整个红军的生死存亡。红1军团政治部油印的《战士报》表扬了红3团的功绩,第1个名字就是吴法宪,当时的名字还叫吴文玉。第2个名字就是胡副营长。建国后,萧华曾把这次战斗经过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杂志上。红3团担任红军前卫团,经过四渡赤水、二打遵义,巧渡金沙江等等战斗,一直到王开湘的红4团抢夺泸定桥之前才结束。

1935年7月,红军爬过雪山夹金山,来到毛儿盖,在此休整了大概1个月。这时,红1师领导班子调整,师长李聚奎被调往红四方面军,刘亚楼担任红1师师长。1935年8月4日,红军开始过草地。右路军是红1军团红2师担任先锋,红1师跟随军团部。过草地经过了10天的艰难前行,终于到达藏民区。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岷县一个叫做哈达铺的一个小镇。接着根据中央政治局决议,红一方面军被整编为红军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副司令员林彪。红1军团被整编为第1纵队,取消师级编制,下辖1、2、4、5团,原里3团和6团被编入其他部队。吴法宪担任红2团政治部俱乐部主任。1939年9月,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北,重新整编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吴法宪被任命为红2团政委。红2团在红军中以能打硬仗而著称,每次有要紧战斗任务,林彪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2团。就这样,吴法宪,一个兴国乡下打草赶牛的小伢子,从小投身革命,一直就生长在军队里,并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了。  

曲子镇战斗时,吴法宪果真是从城墙上掉下去的么?1936年5月18日,一军团奉命西征。6月1日到达曲子镇附近。马鸿逵部300骑兵进了曲子镇,被红2团包围。2团在梁兴初和吴法宪的带领下,在镇东南角打开突破口攻城,马部骑兵旅旅长冶成章带人光着膀子举着马刀反击过来,二团虽然人多但展不开,又没有巷战经验,竟被冶成章逼退到南门一带。冶成章绰号“野骡子”,是马鸿逵部一员骁将,性情暴躁,打仗剽悍。后来2团改变了战术,一个连先攻进去,果然进展顺利,其他部队随后跟进。同时担任助攻的5团也攻破了西北角。两个团相互配合,到黄昏时分把守敌大部歼灭,晚上10点多钟,活捉负了伤的“野骡子”。在这次战斗中,吴法宪带领大家冲锋时掉下曲子镇城墙。战士们以为政委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都哭喊着“吴政委”。这事很快就惊动了师部领导,政治部主任邓华来看望吴法宪,问他负伤没有。吴法宪马上表示没有负伤,只是从城墙上掉了下去,也不知道是怎么掉下去的。只是部队攻城受挫,有些难过。邓华听完后,先进行安慰,然后称赞2团很英勇。

第四、吴法宪和他的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  
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和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指示红军加强军政训练,待命改编,开赴抗日前线。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第115、第120、第129师。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每师编制定额为1.5万人,列入第2战区战斗序列。八路军总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辖3个师和 1个特务团,共4.6万人。所属第115师由红1方面军红1军团、红15军团和红74师等部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120师由红2方面军和红27、28军等部编成,贺龙任师长;第129师由红4方面军和红29、30军编成,刘伯承任师长。  

吴法宪当时所在的红2师在陕西三原被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陈光,下辖685团就是原来著名的红2师,团长为黄永胜,副团长(实际上是政委)为邓华,吴法宪任该团政训处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全团3000多人。  

第五、平型关大捷  
1937年8月底,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在685团行军至侯马地区时,由于团干部之间不团结,黄永胜和邓华发生激烈争执。为此黄永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并调离该团另行分配,由杨得志接替685团团长。9月24日,林彪决定685团、686团和344旅的687团在平型关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这是日本著名的板恒师团。战斗前,吴法宪被分工派到2营做战前动员,吴法宪找到营长曾国华(开国中将)、教导员刘振球(开国少将),给2营做了战前动员,并随2营参加战斗。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大捷。八路军115师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

战斗结束后,师政委聂荣臻给685团政训处副主任吴法宪下达清扫的任务,于是吴法宪组织八路军后勤人员和附近村里的老百姓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枪支弹药、物资、衣服和食品在日本鬼子到来之前迅速转移。吴法宪干练、果断的组织能力给聂荣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六、运城扩兵与685团东征  
平型关大捷后,343旅和344旅分开,343旅由师部指挥,建立晋西南抗日根据地,而344旅则由徐海东(开国大将)、黄克诚(开国大将)率领建立晋东南抗日根据地。1937年底,115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练兵和扩兵,吴法宪组织团政治部人员来山西运城招兵,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扩充了1000多人,编为新2营,周长胜(开国少将)任营长,蔡元兴任政委,辖第5、6、7、8连和一个机枪连,全营约900人。这样,685团就健全了三个营的编制,全团近4000人。而同期在临汾扩兵的686团团政委杨勇虽然工作也不错,但同吴法宪的成绩相比,还是差了老大一截.同样作为343旅的主力686团,扩编后的3个营才共3000余人,比685团少近1000人。  

这里补插一个关于新2营的故事:由于新2营是吴法宪运城扩兵组成的部队,人员充足,就是没有枪和弹,拿什么打日本鬼子呀?所以怎样搞到武器成为新 2营非常迫切的任务。下面一段文字来自《开国上将杨勇传》的文字,叙述新2营刚成立就怎样打了个漂亮仗,并怎么武装自己的。新2营组成后,便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1938年1月,第685团新2营奉师命令,配备一部小电台,去永和县为中央机关运送一部挖煤机。部队连续行走三天后,在路旁一个村庄宿营。5 连司务长到村里买菜时,发现村中有很多枪炮弹药,立即跑回报告。周长胜得知这一情况后,遂同5连连长,司务长3人换上便衣,前去侦察。得知武器确实不少,只有4名阎锡山部队的士兵把守。返营后,经研究决定,除搞一部分武器装备本营外,并向师发了请示电报,师同意他们这个计划。晚上,新2营果然弄到了不少武器弹药。全营装备了9挺机枪,3门小炮,每人一支山西造,40发子弹,另搞到15门迫击炮,20多箱子弹,上交师部。师首长表扬了新2营,免除了新2营去永和运送机器的任务。接下来,第685团新2营同兄弟部队一起在孝义公路打了一次伏击战,消灭日军1个中队及部分汉奸。新2营第一次打日军,表现得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受到旅长陈光的表扬与鼓励。

话归正传,由于吴法宪卓越的表现,1938年元旦,吴法宪被提升为685团团政委,团长还是杨得志(开国上将)。1938年1月到10月这段时间,685团在汾阳东南活动,几乎没打什么仗。10月,344旅旅长徐海东回延安治病,杨得志任344代理旅长,这样一来,就由彭明治(开国中将)任 685团团长,经吴法宪提议,梁兴初(开国中将)由3营营长提升为副团长。  

1938年10月,罗荣桓代表中央来到685团宣布命令,要该团开赴太行山接受八路军总部命令,然后进军山东。1938年10月25日下午,685团3700多人开始出发,12月9日改为八路军苏鲁支队,因为一提八路军685团的番号就等于告诉日本鬼子我们是八路军主力啊,这样肯定不行。  

苏鲁支队于1938年12月27日到达山东和江苏微山湖以西地区。1939年元旦前后,消灭了当地最大的伪军势力王献臣部,共2000余人,苏鲁支队威名远扬。1939年2月,沛县一支1500多人的伪军部队反正起义,司令员籍兴科。这支部队被编为苏鲁支队独立大队。随后山东原来的挺进支队也编入了苏鲁支队,为第四大队,李贞乾为大队长。在加上苏鲁支队自己的扩兵征兵,原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也就是现在的苏鲁支队,就发展到了 13000多人。同一时期和115师师部一起来到鲁西北和祈蒙山区的686团(后来叫做老六团)还是3000多人。要知道,一年前的115师总共才 15000人。苏鲁支队共设四个大队,也就是团的编制。而每个大队设四个营,这样苏鲁支队就为一个整编师的规模了。  

1939年5月,八路军总部命令苏鲁支队向豫东、皖北发展,于是苏鲁支队该名为苏鲁豫支队,兵分两路:一路是四大队也就是原挺进支队,再加上几个连的兵力,由梁兴初担任大队长留在湖西坚持斗争,后来该部队发展到7000多人,开赴东北。另一路就是苏鲁豫主力部队一、二、三大队向豫东、皖北发展。  

第七、"湖西肃托"与吴法宪降职  
1939年年底,微山湖湖西地区发生一起“湖西肃托”事件,杀了300多人。那些被抓的所谓的“托派”其实都是八路军优秀干部,他们被电话线将大拇指绑在大脚趾上,摇电话机上电型,受不了就招,谁招就抓谁,招了就杀。为了节省子弹,就用刺刀扎,女的就朝阴道里扎。一时间湖西抗日根据地抓的抓,杀的杀,提心吊胆,人人自危,形势十分严峻。这时就有干部冒着极大的危险上书八路军总部,总部派罗荣桓去湖西了解和调查情况。罗荣桓坐条小船,经过微山湖来到湖西地区,“放了”,一句话,全解放了。当时湖西地区最高的军事长官梁兴初差一点就被杀了。“湖西肃托”事件不在这里详述了,吴法宪虽然不是当事人,但受到了极大的牵连,而115师陈光代师长也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从此走向下坡路,否则凭陈光的资历如果活到55年,不是元帅起码也是大将了,陈光也不会英年早逝。  

1940年2月,朱涤新取代吴法宪担任政委,而吴法宪则降职为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表面原因是因为在“湖西事件”后吴法宪曾谦虚地向罗荣桓表示担任政委担子很重,而罗荣桓真的把吴法宪降职了。其实罗荣桓是不满吴法宪作为苏鲁豫支队政委脱离主力部队去执行其他任务,而导致“湖西肃托”事件发生,可吴法宪当时是接受115师代师长陈光下达的任务。同样地,罗荣桓也表示陈光来湖西指导工作没有经过115师师部同意,是擅自行动,可是陈光好歹也是115 师师长啊,来自己的部队指导工作怎么也说得过去啊,从此陈光开始自己军旅生涯的下坡路了,真实原因只有天知道。吴法宪感到十分委屈,自己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又没犯错误,凭什么把我给降了职啊?吴法宪连给罗荣桓发了很多次电报,可罗荣桓理都没理他,这时的罗荣桓已经是山东地区党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我们可爱的"草包司令"吴法宪就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也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胸怀。在自己的申诉得不到处理时,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安心地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点也没有被这次降职影响自己的工作,相反,他以自己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部队建设和抗日工作中去,这一切虽然罗荣桓并没有亲自看见,但敢肯定作为政治元帅的罗荣桓不可能不知道。仅仅几个月后,11月份山东军区一纸调令要把吴法宪从7旅政治部主任调到山东军区教导2旅担任政委,不能说罗荣桓没有起作用。其中的原因恐怕和陈光有关系,因为当初罗荣桓认定吴法宪是陈光的人,而陈光这一时期和罗荣桓是对着干的。  

40年中,苏鲁豫支队、687团、新编第2旅、陇海南进支队等淮北津浦路东的武装部队统一组成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7、 8、9三个旅九个团,共2万多人。苏鲁豫支队改为第7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10月,八路军5纵南下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40 年11月,山东军区下调令调去吴法宪去担任山东第2教导旅政委,刘少奇则认为苏北更需要吴法宪,并提请黄克诚下令,任命吴法宪担任八路军5纵政治部主任,由于5纵政委是由黄克诚兼任,实际上吴法宪从事政委的工作。值得说明的是,这次吴法宪是由八路军第5纵队7旅政治部主任一职直接提升为5纵政治部主任。  

第八、"皖南事变"与新四军第3师成立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命令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纵队为基础编成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7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  
  
从41年到45年长期以来,新四军第3师师部常委一直都是3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这时吴法宪是黄克诚的得力助手,和黄克诚关系非常不错,黄克诚对吴法宪是言听计从。42年,黄克诚多次批评新四军3师7旅的部队纪律不严,彭明治等一度认为是吴法宪在搞鬼,就可以证明黄克诚是多么信任吴法宪。

这段时间吴法宪结婚了,他的夫人叫陈绥圻,1923年出生。浙江余姚人,家道小康,自幼在上海长大,几乎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女孩,1940年就读于上海怀久女子中学,经同学介绍在该校入党,1941年6月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在吴法宪任主任的三师政治部下属的锄奸部(后称保卫部)任内勤干事。出身于大都市,年轻又有文化的她,就成为新四军干部们瞩目的对象。可我们的吴法宪同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不管人家当时只有18岁,就开始追求起人家。1942年10月,陈绥圻和吴法宪在三师政治部驻地、苏北阜宁县的宿舍结婚。他们结婚时吴法宪27岁,陈绥圻才19岁。要知道共产党的干部有一条规矩,就是结婚的“285团”定律,就是男方年龄须在28岁,5年党龄,团级以上干部才够资格结婚。按照这个标准,吴法宪其他条件都够了,可就是年龄还不够28岁呢。吴法宪可不在乎,他等不及了。

1943年1月是苏北新四军最艰难的时刻,日伪24000多的兵力,对盐阜地区进行合围。盐阜地区除我新3师外,还有国民党韩德勤部。1月22 日,在新四军的帮助下,韩德勤成功地撤退到中共淮海根据地。1月27日,新3师师部决定兵分3路突围,第一路由师长黄克诚率领师侦察队和司令部部分在阜宁一带活动;第二路由洪学智带领司令部主要机关在赤坎一带活动;第三路由吴法宪率领师政治部和盐阜行政公署,由警卫4连约70人保护,转战盐东地区。1月 29日来至新洋港北岸宿营。由于宿营地距离日军据点太尽,所以天刚亮,日军一个100多人的中队乘坐快艇向吴法宪他们冲来。吴法宪当机立断,一面命令保卫部长周彬率政治部工作人员往北撤退,一面命令警卫连长做好战斗准备。于是吴法宪和张连长来到最前面,进行兵力布置。首先用两个排进行阵地阻击,另外一个排向四周分散开。等到日本鬼子靠近时,吴法宪一声令下“打,给我狠狠地打!”机枪和手榴弹一阵猛打,一下子就把日军给打蒙了。这时,另外一个排东边打一阵,西边打一阵,搞得日军不知道吴法宪他们有多少人,不敢轻举妄动。吴法宪正在指挥作战时不小心暴露身形,敌人一阵子弹打来,吴法宪的两个警卫员为了掩护他光荣牺牲。就这样,敌人不敢进攻,我们也不出击,一直僵持到8点多钟。吴法宪在估计机关人员全部安全撤退后,就组织警卫连交互撤退。敌我双方伤亡都差不多,但新三师的在这次反扫荡的任务就是只要安全突围就是胜利。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斗场面,就是新3师7旅19团1营4连为了掩护淮海根据地领导机关突围,英勇地同由日军师团长率领的1000多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该连82名全体指战员在承受日军几千发炮弹的轰击,在消灭170多名日本鬼子后,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消息传到延安和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称赞“这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这段时间除了打仗,部队还从事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由于“湖西肃托”事件影响,这次新3师整风运动几乎没有扩大化行为,基本都是良性发展。从41年新3师组建到45年抗日胜利,共作战5千余次,歼灭敌伪6万多,自己伤亡1万多,部队也从2万多人发展到7万多人。  

第九、进军东北与2纵政委吴法宪  
1945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意识到东北是国共双方必争之地,下令动各地调集干部和部队奔赴东北。为什么共产党要闯关东?早在1945年4月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结论和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讲话中,反复说明争取东北的重要意义,他是这么说的:“东北四省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9月中共成立了东北局,彭真任东北局书记,向全国各局发出关于配备100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100个团实际上就是30多万人。于是各地纷纷派部队开赴东北:
9月初冀热辽军区16分区曾克林部4700人,李运昌部5000人抵达东北;
10月上旬萧华山东军政司1000多人,沙克的冀中31团1500人,万毅的东北挺进纵队约3500人,吕正操的晋西团600人抵达东北;
10月下旬,吴克华的山东6师和5师的部分约8000人,杨国夫的山东7师6000人,刘其人的6000人,刘转连的359旅3000人,邓克明冀鲁豫一个团1000人,文年生的陕甘警旅3000人抵达东北;
11月上中旬,罗荣桓率山东军区机关4000人,山东2师罗华生部7500人,梁兴初的山东1师7500人,山东田松支队1000人抵达东北;
11月下旬,黄克诚的新3师35000人,黄永胜的延安教2旅3000人抵达东北;
12月初,罗逊初山东3师9000人,抗大1000人,延安炮校1000人抵达东北。
这样,到达东北的部队总数达到107000人,同时,全国各地干部2万多人抵达东北,其中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20名,中央政治局委员4名。然而,经过短短的3年时间,部队就橡滚雪球似的发展到1948年的百万大军,这是后话。

在各路闯关东的部队中,最苦的就是吴法宪所在的新四军第3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新三师必须凑齐35000人开往东北,于是第7旅、第8旅、第 9旅、独立旅、师部特务团、盐阜军分区两独立团共3万5多精锐由黄克诚带领,经过两个月的急行军,于45年12月抵达东北。值得一提的是梁兴初率领的山东第1师7500多人也到达兴城,这支部队就是原留在山东坚持斗争的苏鲁豫支队,也出身于115师343旅685团。  

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整编:山东1师、359旅为1纵,司令李天佑;新3师8旅、10旅、独立旅编为2纵,共3万人,司令员刘震(开国上将),政委吴法宪。从此刘震和吴法宪开始漫长的合作,也开始了两人之间道不尽的恩怨。值得一提的是10旅也改编为5师,是后来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中的主力,师长就是钟伟(开国少将);新3师7旅、原山东7师和为6纵。7旅被编为6纵16师,在东北黑土地善打硬仗,该师早期的师长就是李作鹏(开国中将)。新3师7旅的事迹将另有著述;新3师3个特务团,和一些地方部队,合为7纵。至此,从八路军115师685团发展起来的新四军第3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一些其他的部队一起被编为东北民主联军4个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