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云混过黑道:渤海湾溢油与雷击高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14:17:55
 

京沪高铁为何不堪雷雨一击

 2011年07月12日

新京报社论

  这次山东境内的雷雨大风,揭示出了高铁安全系统脆弱的一面。铁路部门不能只向民众传递片面的安全信息,还要讲高铁应对事故的能力。

  7月10日下午6时许,因山东省境内雷雨大风,造成京沪高铁曲阜东至滕州东至枣庄间下行线接触网故障断电。受此影响,京沪高铁19趟下行列车晚点。有的列车断电长达两个多小时,车内闷热异常,乘客备受煎熬。

  京沪高铁开通才刚刚十余日,就出现如此故障,确实有些尴尬。铁路部门将事故归结为雷雨大风,但大家还是不禁要问,投资高达2200亿元的京沪高铁为何不堪雷雨一击?

  在京沪高铁开通之前,京沪高铁虽然将速度从350公里降到了300公里,由此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300公里仍然是极高速度,其带来的安全考验是系统性和全方位的,不只是列车本身高速运行不脱轨的问题,还包括高铁抗击雷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当这些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显然,这次山东境内的雷雨大风,揭示出了高铁安全系统脆弱的一面。

  现在,铁路部门只说,雷雨大风是造成京沪高铁接触网故障断电的原因,却缺乏详细的解释。所以,公众不禁要问,这场雷雨大风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级别,京沪高铁接触网抗雷雨的能力又是如何?这里边有没有设备、设计甚至人为的原因?

  如果说这次事故乃是因为雷击等不可抗力,这或许又会引发公众的另一种担心。京沪高铁几乎是用高架桥从北京铺到了上海,这固然节约了土地、加快了施工进度,但是,不知道有多少高架桥成为华北平原上最突出的建筑,不知道京沪高铁防雷措施如何,其被雷公电母“相中”的几率又有多高?

  当然,这场事故也暴露出了京沪高铁应急能力的不足。尽管按照专家的说法,高铁列车电网断电之后,还可以依靠自身备用电源维持列车的照明、通风一个多小时,但是,这次G151次列车的乘客却相当于在闷罐车里“被囚”了两个多小时。而且在故障期间,列车乘务组也不能给旅客充分发放水和食物。这些事情却与列车的应急预案、应急能力有关,和天灾无关。

  对于这些疑问,还希望铁路部门负责任地调查,并对公众做出更加详细的解释。不能简单地以雷击等天灾应付过去,只有耐心向民众解释,大家对高铁才会放心。如果民众不放心,也就没有人敢去坐高铁。

  铁路部门不能只向民众传递片面的安全信息。京沪高铁这么长、列车跑得这么快,在运行阶段不可能完全没有问题。铁路部门其实不必讳言曾经发生的故障,如果要让老百姓对高铁的安全有信心,除了正面宣讲安全举措,还要讲高铁应对事故的能力。与其被动地被“雷雨”等等天灾曝光,铁路部门不妨向公众更加坦诚。

  鉴于高铁是新生事物,而民众对其安全又格外关切,京沪等高铁或许应该定期向社会出具安全报告。也只有这样,民众对高铁的预期也才能从天空落到地上。

  来源: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12/content_252568.htm?div=-1

渤海湾溢油事故上演“真实的谎言”? 

傅蔚冈(学者) 

 2011年07月12日

新京报社论


  ■ 观察家

  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之所以能够隐瞒事实,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身份特殊而导致的行动上的傲慢——不仅仅是对普通公众的傲慢,还有对于监管机构的傲慢。

  昨日,国家海洋局发布消息称,根据7月10日卫星遥感信息,在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油带,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而根据美国康菲石油公司7月6日就渤海湾油田漏油事件进行的说明,当时海底渗漏点已被全部堵住。

  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这意味着海底渗漏点并未被全部堵住,为何美国康菲公司却在早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海底渗漏点已经被全部堵住?对此,存在两个可能,要么就是在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康菲石油公司并未就该渗漏事件的全部真相向公众披露;要么就是在6日以后该油田又发生了新的泄漏事件。

  但《新京报》等媒体7月10日曾有报道,记者前一天在溢油海域现场看到,十余条大型作业船仍在进行围油作业。现场工人称,油面清理工作仍在进行。次日,国家海洋局即发布消息称仍有溢油现象。由此可见,康菲石油公司此前没有说实话。而且,如果没有媒体的持续跟进,溢油现象很可能会蒙混过关。

  那么,涉事公司发布信息为何总是遮遮掩掩?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专业上的自负和行动上的傲慢。发生在远离陆地的漏油事件,若非有专业人士的参与,普通公众很难知悉事件的真实原因。涉事公司过分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忽视了政府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以为可以通过搪塞就可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因此在事发之后,封锁消息就成为这些公司的第一选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6月份出现漏油事件之后,康菲公司和其中国股东中海油没有在第一时间宣布此事件的原因——他们以为可以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悄悄将海底渗漏点给堵上。

  但是,仅仅以专业的自负来解释还很不够,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之所以能够隐瞒事实,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身份特殊而导致的行动上的傲慢——不仅仅是对普通公众的傲慢,还有对于监管机构的傲慢。

  石油行业在中国是属于高度垄断,“石化三雄”的能力不仅仅是在经济意义上的垄断,同时还体现在他们行政级别上的高配。虽然以政企分开为目标的国企改革已经进行十多年,但是大型国企的行政地位却未发生变化,甚至越来越强化了。可供佐证的是,三家石化企业的领导人在行政级别上都是享受省部级待遇。

  国家海洋局作为负责海洋环境监管的机构,从行政级别上而言,并不见得就比中海油高。在现实逻辑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能有多大的力量来对这些公司进行监管,是大有疑问的。在这样的情势下,涉案公司隐瞒事实也就不必“大惊小怪”。

  要打破康菲公司隐瞒事实的怪现象,可行之计就在于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执法力度,国家海洋局派出的联合检查组当前提出了“严肃”要求,但是到底有多“严肃”,康菲公司和中海油如果就是不听,联合检查组能拿出什么“严肃”手段?

  从漏油事件发生对外封锁信息近一个月,到现在上演“真实的谎言”,涉事公司的表现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让事件的善后进入正常轨道,否则,不仅伤害监管部门公信力,还会埋下更多隐患。

  来源: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12/content_25256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