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教战袍在哪买:阎锡山大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8:08

掌权山西三十八载的山西王:阎锡山大传

作者:李茂盛        分类人物总传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180元    状态:全本    总点击:5051971
新浪独家连载,不得转载

本书为单本购买作品,5元即可阅读全文。欢迎广大网友阅读和收藏!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也卷入过北洋军阀混战,发动过倒蒋的中原大战……他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崇孔孟儒学,尊奉纲常名教,也留学过日本,对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做过积极贡献,也给山西民众带来过灾难……该书以大量资料史实,较详尽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的影响。

更多简介...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也卷入过北洋军阀混战,发动过倒蒋的中原大战……他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崇孔孟儒学,尊奉纲常名教,也留学过日本,对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做过积极贡献,也给山西民众带来过灾难……该书以大量资料史实,较详尽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的影响。

第一章 家世、家戚、家教

在这18个堡子中,阎家住在位置显著的永和堡。永和堡坐落在村东头的一个土丘上,是全村的至高点。由村西向村东,地形步步升高,从下望去,永和堡依稀众手拱捧的明珠,至高无上,直贴蓝天。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方位,一些关乎全村的祭、祀、礼、仪,经常在此举行,就连文昌庙也建筑于此,以至年长月久,村里人习惯将永和堡称为文昌堡,今天提起永和堡反而少为人知了。

  • 一、家世 祖籍洪洞
  • 一、家世 三代营商(1)
  • 一、家世 三代营商(2)
  • 二、家戚 内亲
  • 二、家戚 外戚
  • 三、家教 早失母爱
  • 三、家教 启蒙教育

第二章 经商习武留洋

当时山西自清朝以来,好像就有一种传统的世俗,一般人家的子弟,年至十四五岁,读完私塾课程,就要进入社会,谋取一种职业,作为入世立身之阶。贫苦的人家让子弟去学习工艺,有钱的人家大多让子弟外出习商。习商实际上就是到商店里学着做生意,学洒扫、进退、应付、算计等经商的法则。但学工艺却与习商不同,学工艺叫做学徒,习商叫做相公。学工艺比较粗苦,一进去便与读书完全隔绝,完全是一种手艺性的工作。而习商在世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较“高贵”的工作,而且与读书没有完全绝缘。

  • 一、年少经商 五台习商
  • 一、年少经商 喜结婚缘
  • 一、年少经商 早春朝山
  • 一、年少经商 “打虎”失败
  • 一、年少经商 再入义塾
  • 一、年少经商 浪迹省城(1)
  • 一、年少经商 浪迹省城(2)
  • 二、青年习武 考取武备学堂
  • 二、青年习武 公派留学日本
  • 二、青年习武 追随革命(1)
  • 二、青年习武 追随革命(2)
  • 二、青年习武 追随革命(3)
  • 二、青年习武 默察社会
  • 二、青年习武 佯病济助日人
  • 二、青年习武 回省发动革命

第三章 响应武昌起义

1907年7月,阎锡山在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一年期满,转入东京士官学校。

士官学校是日本政府设置的专门的军官学校。在“军国”兴国的日本,其知名度是很高的。但在士官学校学习时,阎锡山读书的兴致并不很高。

  • 一、义前兵运 朝鲜观感
  • 一、义前兵运 初军权(1)
  • 一、义前兵运 初军权(2)
  • 一、义前兵运 初军权(3)
  • 一、义前兵运 改造军队
  • 一、义前兵运 部署起义(1)
  • 一、义前兵运 部署起义(2)
  • 一、义前兵运 部署起义(3)
  • 一、义前兵运 部署起义(4)
  • 二、山西光复 起义成功(1)
  • 二、山西光复 起义成功(2)
  • 二、山西光复 起义成功(3)
  • 二、山西光复 起义成功(4)
  • 二、山西光复 拥为都督
  • 二、山西光复 布告安民(1)
  • 二、山西光复 布告安民(2)
  • 二、山西光复 三路出兵
  • 三、组织燕晋联军 夜半得密函(1)
  • 三、组织燕晋联军 夜半得密函(2)
  • 三、组织燕晋联军 联吴扼京汉
  • 三、组织燕晋联军 事未竟帅先死
  • 三、组织燕晋联军 借文祭英烈
  • 四、率军转战绥包 备战阻清兵(1)
  • 四、率军转战绥包 备战阻清兵(2)
  • 四、率军转战绥包 掩痛失雄关
  • 四、率军转战绥包 兵分南北(1)
  • 四、率军转战绥包 兵分南北(2)
  • 四、率军转战绥包 进占包头
  • 四、率军转战绥包 进攻萨拉齐(1)
  • 四、率军转战绥包 进攻萨拉齐(2)
  • 四、率军转战绥包 继转托克托

第四章 俯附北洋政权

正当阎锡山率军北上转战绥包之时,革命党人与清廷的议和也初见端倪。

武昌起义,清政府为反扑,派军占领汉口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由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调停,建议双方停战议和。当时,同盟会和革命军方面低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巨大力量,也未看出北洋军的虚弱本质和受到打击后已经残破不全的状况,误认为袁世凯拥有优势兵力,又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势力非常强大,恐怕打下去会遭到失败,于是妥协思想占了上风,错误地把袁世凯这个野心家认为是可以争取的第三种力量,甘愿推他为共和国大总统,以换取革命的早日胜利。袁世凯则看准时机,利用议和,以倡言君主立宪向革命党讨价还价,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逼清帝退位,从而实现他的个人目的,篡夺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因此,当英国公使出面调停时,双方都表示愿意停战议和。

  • 一、还乡视事 忻州受阻(1)
  • 一、还乡视事 忻州受阻(2)
  • 一、还乡视事 忻州受阻(3)
  • 一、还乡视事 多方折冲(1)
  • 一、还乡视事 多方折冲(2)
  • 一、还乡视事 多方折冲(3)
  • 一、还乡视事 阻袁集权(1)
  • 一、还乡视事 阻袁集权(2)
  • 一、还乡视事 迎孙来晋(1)
  • 一、还乡视事 迎孙来晋(2)
  • 一、还乡视事 迎孙来晋(3)
  • 一、还乡视事 统一军政(1)
  • 一、还乡视事 统一军政(2)
  • 一、还乡视事 厉行革兴
  • 一、还乡视事 广报恩泽
  • 一、还乡视事 反对分裂蒙古(1)
  • 一、还乡视事 反对分裂蒙古(2)
  • 一、还乡视事 调和南北之争(1)
  • 一、还乡视事 调和南北之争(2)
  • 一、还乡视事 调和南北之争(3)
  • 一、还乡视事 调和南北之争(4)
  • 一、还乡视事 调和南北之争(5)
  • 二、媚袁固位 以屈求伸(1)
  • 二、媚袁固位 以屈求伸(2)
  • 二、媚袁固位 佯裁晋军
  • 二、媚袁固位 虚与示忠
  • 二、媚袁固位 侈谈军国主义(1)
  • 二、媚袁固位 侈谈军国主义(2)
  • 二、媚袁固位 侈谈军国主义(3)
  • 二、媚袁固位 肆允袁氏称帝(1)
  • 二、媚袁固位 肆允袁氏称帝(2)
  • 二、媚袁固位 肆允袁氏称帝(3)
  • 二、媚袁固位 肆允袁氏称帝(4)
  • 二、媚袁固位 肆允袁氏称帝(5)
  • 二、媚袁固位 肆允袁氏称帝(6)

第五章 独掌晋省军政

袁世凯帝制自为败亡后,由他一手把持的北洋军阀集团群龙无首,迅速分裂成为直、皖两大派系。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因冯是直隶河间人,故称直系),皖系以段祺瑞为首(因段是安徽合肥人,故称皖系)。直皖两系各自依恃不同的列强,直系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皖系以日本帝国主义做后台。此外,张作霖的奉系及其他地方军事头目,也拥兵自重,扩大地盘成为有权有势的地方军阀。从此中国出现了军阀纷争、内战频仍的混乱局面,北洋政府内部的政争也愈演愈烈。这种风云突起变幻无序的政治形势为善于左右逢源的阎锡山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参与府院之争(1)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参与府院之争(2)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反对张勋复辟(1)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反对张勋复辟(2)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兼掌山西民政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派兵入湘作战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钦定”“用民政治”(…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钦定”“用民政治”(…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钦定”“用民政治”(…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1)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2)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3)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4)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5)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6)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7)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8)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9)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厉行村制建设(10)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施以“洗心”“克己”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召集“进山会议”(1)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召集“进山会议”(2)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召集“进山会议”(3)
  •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召集“进山会议”(4)
  • 二、宣称“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1)
  • 二、宣称“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2)
  • 二、宣称“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3)
  • 二、宣称“保境安民” 首倡“保境安民”(4)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膺服“唯力是视”(1)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膺服“唯力是视”(2)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膺服“唯力是视”(3)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1)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2)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3)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4)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培植军事干部(1)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培植军事干部(2)
  • 二、宣称“保境安民” 培植军事干部(3)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段、联冯与出兵石家…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段、联冯与出兵石家…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段、联冯与出兵石家…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
  • 二、宣称“保境安民” 联直、联奉与攻讨国民…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3)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4)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5)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推行“六政三事”(6)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制定“厚生计划”(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制定“厚生计划”(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着力“兴办实业”(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着力“兴办实业”(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开办本省银行(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开办本省银行(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开办本省银行(3)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开办本省银行(4)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开办本省银行(5)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实施筑路计划(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实施筑路计划(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实施筑路计划(3)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注重发展教育(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注重发展教育(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注重发展教育(3)
  • 三、发展经济文化 注重发展教育(4)
  • 三、发展经济文化 之于学生运动(1)
  • 三、发展经济文化 之于学生运动(2)
  • 三、发展经济文化 之于学生运动(3)
  • 三、发展经济文化 之于学生运动(4)

第六章 问鼎中央权位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誓师北伐;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在北伐大军的凌厉攻势下以吴佩孚为代表的直系势力基本垮台。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在“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和“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的拥戴下,奉系首脑张作霖于12月1日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正式把持了北京政权,同时任命孙传芳、张宗昌为副司令,杨宇霆为总参谋长。为拉拢阎锡山,壮大声势,12月8日又电请阎锡山出任“安国军副司令兼晋绥总司令”,而洞明世事的阎锡山虽已看出北洋军阀集团不过是强弩之末,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则与时驻绥远、陕甘,响应北伐的国民军冯玉祥部尚未完全修好旧隙;二则其僻处晋绥一隅的军事实力也实难与控制北方的强大的奉军相抗衡;三则不愿因战事中途废弛在“保境安民”旗帜下所进行的经济建设、“村政建设”和军事建设等用于增强自身实力的一系列举措。故而一面于12月10日复张作霖“俟兼文奉到,即行就职”,继续敷衍奉张,但始终未宣布就职,同奉张虚与委蛇;一面暗中与北伐军接款,手握主动,静观待变。

  • 一、从易帜到北伐(1)
  • 一、从易帜到北伐(2)
  • 一、从易帜到北伐(3)
  • 一、从易帜到北伐(4)
  • 一、从易帜到北伐(5)
  • 一、从易帜到北伐(6)
  • 一、从易帜到北伐(7)
  • 一、从易帜到北伐(8)
  • 一、从易帜到北伐(9)
  • 一、从易帜到北伐(10)
  • 一、从易帜到北伐(11)
  • 一、从易帜到北伐(12)
  • 一、从易帜到北伐(13)
  • 二、放胆捭阖中原(1)
  • 二、放胆捭阖中原(2)
  • 二、放胆捭阖中原(3)
  • 二、放胆捭阖中原(4)
  • 二、放胆捭阖中原(5)
  • 二、放胆捭阖中原(6)
  • 二、放胆捭阖中原(7)
  • 二、放胆捭阖中原(8)
  • 二、放胆捭阖中原(9)
  • 二、放胆捭阖中原(10)
  • 二、放胆捭阖中原(11)
  • 二、放胆捭阖中原(12)
  • 二、放胆捭阖中原(13)
  • 二、放胆捭阖中原(14)
  • 二、放胆捭阖中原(15)
  • 二、放胆捭阖中原(16)
  • 二、放胆捭阖中原(17)
  • 二、放胆捭阖中原(18)
  • 二、放胆捭阖中原(19)
  • 二、放胆捭阖中原(20)

第七章 返省重振旗鼓

中原大战的失败和通电下野,标志着阎锡山问鼎中央权位企图的破灭。然而对于一个拥有相当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来说,并不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他必然要以退为进,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对此,他的对手蒋介石看得很清楚,所以在阎锡山宣布下野之后,并未就此罢手,而是步步紧逼,大有彻底去之而后快之势。

  • 一、思谋东山再起(1)
  • 一、思谋东山再起(2)
  • 一、思谋东山再起(3)
  • 一、思谋东山再起(4)
  • 一、思谋东山再起(5)
  • 一、思谋东山再起(6)
  • 一、思谋东山再起(7)
  • 一、思谋东山再起(8)
  • 一、思谋东山再起(9)
  • 一、思谋东山再起(10)
  • 一、思谋东山再起(11)
  • 一、思谋东山再起(12)
  • 一、思谋东山再起(13)
  • 一、思谋东山再起(14)
  • 二、省政十年建设(1)
  • 二、省政十年建设(2)
  • 二、省政十年建设(3)
  • 二、省政十年建设(4)
  • 二、省政十年建设(5)
  • 二、省政十年建设(6)
  • 二、省政十年建设(7)
  • 二、省政十年建设(8)
  • 二、省政十年建设(9)
  • 二、省政十年建设(10)
  • 二、省政十年建设(11)
  • 二、省政十年建设(12)
  • 二、省政十年建设(13)
  • 二、省政十年建设(14)
  • 二、省政十年建设(15)
  • 二、省政十年建设(16)
  • 三、从“防共”到“联共”(1)
  • 三、从“防共”到“联共”(2)
  • 三、从“防共”到“联共”(3)
  • 三、从“防共”到“联共”(4)
  • 三、从“防共”到“联共”(5)
  • 三、从“防共”到“联共”(6)
  • 三、从“防共”到“联共”(7)
  • 三、从“防共”到“联共”(8)
  • 三、从“防共”到“联共”(9)
  • 三、从“防共”到“联共”(10)
  • 三、从“防共”到“联共”(11)
  • 三、从“防共”到“联共”(12)
  • 三、从“防共”到“联共”(13)
  • 三、从“防共”到“联共”(14)
  • 三、从“防共”到“联共”(15)
  • 三、从“防共”到“联共”(16)
  • 三、从“防共”到“联共”(17)
  • 三、从“防共”到“联共”(18)
  • 三、从“防共”到“联共”(19)
  • 三、从“防共”到“联共”(20)
  • 三、从“防共”到“联共”(21)
  • 三、从“防共”到“联共”(22)
  • 三、从“防共”到“联共”(23)
  • 三、从“防共”到“联共”(24)

第八章 衔领第二战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山西作为华北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为中日两军的必争之地。从地理环境看,山西地处华北地区西部,山岳环绕,重峦叠嶂,是华北的天然屏障,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从军事战略上看,山西雄踞华北,俯瞰中原,控制了山西,便掌握了华北战场的主动权。日军要占领华北,非占领山西不可。相反,“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我军手中,则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由太行山脉伸出平汉北段和平绥东段,威胁敌在华北之平津军事重地,使敌向平汉南进及向绥远进攻感到困难”。

  • 一、整军抗战(1)
  • 一、整军抗战(2)
  • 一、整军抗战(3)
  • 一、整军抗战(4)
  • 一、整军抗战(5)
  • 一、整军抗战(6)
  • 一、整军抗战(7)
  • 一、整军抗战(8)
  • 一、整军抗战(9)
  • 一、整军抗战(10)
  • 一、整军抗战(11)
  • 一、整军抗战(12)
  • 一、整军抗战(13)
  • 一、整军抗战(14)
  • 一、整军抗战(15)
  • 一、整军抗战(16)
  • 一、整军抗战(17)
  • 一、整军抗战(18)
  • 一、整军抗战(19)
  • 一、整军抗战(20)
  • 一、整军抗战(21)
  • 一、整军抗战(22)
  • 一、整军抗战(23)
  • 一、整军抗战(24)
  • 一、整军抗战(25)
  • 一、整军抗战(26)
  • 一、整军抗战(27)
  • 一、整军抗战(28)
  • 一、整军抗战(29)
  • 一、整军抗战(30)
  • 一、整军抗战(31)
  • 一、整军抗战(32)
  • 一、整军抗战(33)
  • 一、整军抗战(34)
  • 一、整军抗战(35)
  • 一、整军抗战(36)
  • 一、整军抗战(37)
  • 一、整军抗战(38)
  • 一、整军抗战(39)
  • 一、整军抗战(40)
  • 一、整军抗战(41)
  • 一、整军抗战(42)
  • 一、整军抗战(43)
  • 二、“非常时”“非常策”(1)
  • 二、“非常时”“非常策”(2)
  • 二、“非常时”“非常策”(3)
  • 二、“非常时”“非常策”(4)
  • 二、“非常时”“非常策”(5)
  • 二、“非常时”“非常策”(6)
  • 二、“非常时”“非常策”(7)
  • 二、“非常时”“非常策”(8)
  • 二、“非常时”“非常策”(9)
  • 二、“非常时”“非常策”(10)
  • 二、“非常时”“非常策”(11)
  • 二、“非常时”“非常策”(12)
  • 二、“非常时”“非常策”(13)
  • 二、“非常时”“非常策”(14)
  • 二、“非常时”“非常策”(15)

第九章 谋求“抗战复兴”

 

  • 一、“回马”作战(1)
  • 一、“回马”作战(2)
  • 一、“回马”作战(3)
  • 一、“回马”作战(4)
  • 一、“回马”作战(5)
  • 一、“回马”作战(6)
  • 一、“回马”作战(7)
  • 一、“回马”作战(8)
  • 一、“回马”作战(9)
  • 一、“回马”作战(10)
  • 二、殚精自固(1)
  • 二、殚精自固(2)
  • 二、殚精自固(3)
  • 二、殚精自固(4)
  • 二、殚精自固(5)
  • 二、殚精自固(6)
  • 二、殚精自固(7)
  • 二、殚精自固(8)
  • 二、殚精自固(9)
  • 二、殚精自固(10)
  • 三、扶旧抑新(1)
  • 三、扶旧抑新(2)
  • 三、扶旧抑新(3)
  • 三、扶旧抑新(4)
  • 三、扶旧抑新(5)
  • 三、扶旧抑新(6)
  • 三、扶旧抑新(7)
  • 三、扶旧抑新(8)
  • 三、扶旧抑新(9)
  • 三、扶旧抑新(10)
  • 三、扶旧抑新(11)
  • 三、扶旧抑新(12)
  • 三、扶旧抑新(13)
  • 三、扶旧抑新(14)
  • 三、扶旧抑新(15)
  • 三、扶旧抑新(16)
  • 三、扶旧抑新(17)

第十章 偏安晋西一隅

1940年春,阎锡山决定将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迁回山西,并选定吉县西北壶口东岸之南村坡为新的行营所在地。

  • 一、“克难”求存(1)
  • 一、“克难”求存(2)
  • 一、“克难”求存(3)
  • 一、“克难”求存(4)
  • 一、“克难”求存(5)
  • 一、“克难”求存(6)
  • 一、“克难”求存(7)
  • 一、“克难”求存(8)
  • 一、“克难”求存(9)
  • 一、“克难”求存(10)
  • 一、“克难”求存(11)
  • 一、“克难”求存(12)
  • 一、“克难”求存(13)
  • 二、与日勾搭(1)
  • 二、与日勾搭(2)
  • 二、与日勾搭(3)
  • 二、与日勾搭(4)
  • 二、与日勾搭(5)
  • 二、与日勾搭(6)
  • 二、与日勾搭(7)
  • 二、与日勾搭(8)
  • 二、与日勾搭(9)
  • 二、与日勾搭(10)
  • 二、与日勾搭(11)
  • 二、与日勾搭(12)
  • 二、与日勾搭(13)
  • 二、与日勾搭(14)
  • 二、与日勾搭(15)
  • 二、与日勾搭(16)
  • 二、与日勾搭(17)
  • 三、避战待机(1)
  • 三、避战待机(2)
  • 三、避战待机(3)
  • 三、避战待机(4)
  • 三、避战待机(5)
  • 三、避战待机(6)
  • 三、避战待机(7)
  • 三、避战待机(8)

第十一章 快步抢收失地

八年抗战,使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没有灭亡中国,这是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结果,是整个华夏民族的荣光。

  • 一、抢摘“桃子”(1)
  • 一、抢摘“桃子”(2)
  • 一、抢摘“桃子”(3)
  • 一、抢摘“桃子”(4)
  • 一、抢摘“桃子”(5)
  • 一、抢摘“桃子”(6)
  • 一、抢摘“桃子”(7)
  • 一、抢摘“桃子”(8)
  • 一、抢摘“桃子”(9)
  • 一、抢摘“桃子”(10)
  • 一、抢摘“桃子”(11)
  • 二、巩固统治(1)
  • 二、巩固统治(2)
  • 二、巩固统治(3)
  • 二、巩固统治(4)
  • 二、巩固统治(5)
  • 二、巩固统治(6)
  • 二、巩固统治(7)
  • 二、巩固统治(8)
  • 二、巩固统治(9)
  • 二、巩固统治(10)
  • 二、巩固统治(11)
  • 二、巩固统治(12)
  • 二、巩固统治(13)
  • 二、巩固统治(14)
  • 二、巩固统治(15)
  • 二、巩固统治(16)
  •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式

第十二章 不惜付武黩战

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努力,签订了“双十协定”。在这个“协定”里,蒋介石政府被迫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承认了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 一、付 武(1)
  • 一、付 武(2)
  • 一、付 武(3)
  • 二、黩战(1)
  • 二、黩战(2)
  • 二、黩战(3)
  • 二、黩战(4)
  • 二、黩战(5)
  • 二、黩战(6)
  • 二、黩战(7)
  • 二、黩战(8)

第十三章 困守太原孤城

1948年2月中共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对阎军盘踞的晋南重镇临汾发起攻势。这一战役是由阎锡山的同乡徐向前统一指挥第8、第13纵队及太岳军区、吕梁军区部队共3.5万人进行的。当时守卫临汾的阎军是第66师主力3个团和8个地方保安团另加胡宗南的第30旅2个团,共计2.5万人。但临汾历来被视为雄城,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形同犍牛蹲卧,俗称“卧牛城”。经日军和阎锡山的多年经营,使之壕沟交错碉堡林立,变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要塞。城外阎军依托村庄、高地、碉堡壕沟组成了四道环形防线;城内设有明堡暗碉,形成多层火力网。因此阎锡山曾把临汾看作“铜墙铁壁”难以攻破的堡垒。

  • 一、一败再败(1)
  • 一、一败再败(2)
  • 一、一败再败(3)
  • 一、一败再败(4)
  • 二、困守不守(1)
  • 二、困守不守(2)
  • 二、困守不守(3)
  • 二、困守不守(4)
  • 二、困守不守(5)
  • 二、困守不守(6)
  • 二、困守不守(7)
  • 二、困守不守(8)
  • 二、困守不守(9)

第十四章 苦撑“党国”残局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从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得水泄不通的太原,乘飞机到了南京,与“中央诸公”就近商讨恢复大计。

  • 一、岭南应变(1)
  • 一、岭南应变(2)
  • 一、岭南应变(3)
  • 一、岭南应变(4)
  • 一、岭南应变(5)
  • 一、岭南应变(6)
  • 二、力撑残局(1)
  • 二、力撑残局(2)
  • 二、力撑残局(3)
  • 二、力撑残局(4)
  • 二、力撑残局(5)
  • 二、力撑残局(6)
  • 二、力撑残局(7)
  • 二、力撑残局(8)
  • 二、力撑残局(9)
  • 二、力撑残局(10)
  • 二、力撑残局(11)
  • 二、力撑残局(12)
  • 二、力撑残局(13)
  • 二、力撑残局(14)
  • 二、力撑残局(15)
  • 二、力撑残局(16)

第十五章 台北山居十年

丽水街,白天行人不多,晚上痞盗出没。阎的住处为独门独院的小楼,本有严森之感,加之国民党军政人员初到台湾与当地居民矛盾尖锐,为这位“战斗阁揆”的安全起见,当局不得不加强警力,小楼四周昼夜警哨林立,气势压人,这样,更给丽水街8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般人根本无法得知这是“阎老西”的住处。

  • 一、山居(1)
  • 一、山居(2)
  • 一、山居(3)
  • 一、山居(4)
  • 一、山居(5)
  • 一、山居(6)
  • 一、山居(7)
  • 二、著述(1)
  • 二、著述(2)
  • 二、著述(3)
  • 二、著述(4)
  • 二、著述(5)
  • 二、著述(6)
  • 二、著述(7)
  • 二、著述(8)
  • 二、著述(9)
  • 二、著述(10)
  • 二、著述(11)
  • 二、著述(12)
  • 二、著述(13)
  • 二、著述(14)
  • 三、终死台北(1)
  • 三、终死台北(2)
  • 四、菁山遗魂(1)
  • 四、菁山遗魂(2)

附录

阎锡山的日记,不主要是记人记事,而是记述感想,名之曰:感想日记。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1)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2)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3)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4)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5)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6)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7)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8)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9)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10)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11)
  • 一、阎锡山范言选辑(12)
  • 二、阎锡山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