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菜开花:再谈“中国交响乐团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10:03
                                                       再谈“中国交响乐团的问题”
                                                                原作者: 景作人
                                                                来 源: 音乐周报

  前几日在《音乐周报》今年29期第三版上看到了英国评论家尼克的一篇文章《中国交响乐队之问题》,细读之下很有感触。作为一名中国某交响乐队中的成员,我不仅对尼克先生的观点表示赞同,也由此诱发了脑海中长期思索的一些问题。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在这里说上几句。
  勿容置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响乐队的演奏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职业化体制和竞争机制的出现,中国交响乐队的演奏能力和经验,都不同程度地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成绩的突出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事实上,我们的交响乐队在各方面确实存在着一系列显著的问题,下面我就将这些问题简要归列如下:
  一、技术问题
  中国交响乐队在演奏上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但正如尼克先生所说,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莫过于音准问题。对于这一点我毫无疑问,但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这个老大难问题往往在管乐方面表现得更甚,因为管乐本身具有律制不同、音色不同、气息差别大和缺乏群感效果等特点,所以它在某种程度上比弦乐更难做到精确的音准和统一的音色。特别是木管声部,四件乐器本身存在着极大的音色差异,因此很难在一起形成和谐完美的律动,这就需要演奏员们在演奏时尽量地“靠”和“融”,尤其是在奏和弦时,一定要互相倾听,彼此调整气息,靠拢音色,从而确定各声部正确的音律走向,以此达到“融”的效果。然而我们的交响乐队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演奏中,人们往往感觉到演奏员们都是在漫不经心地独自演奏,因此很难使人感受到整体的和谐效果。中国乐器在音色表现上非常丰富而独立, 但西方管弦乐队要求铜管、木管,只要一个族群,音色必须非常接近, 合弦时才能浑然一体, 如果音色结合不到一起,就会大失水准, 西方音乐要非常仔细听,你才可以知道有几种乐器。因为音色是叠合的。所以西方音乐发展出这样一个合奏形式是有道理的,我曾在听某个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时,亲自经历了这样一个难忍的场面,当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个乐句结束时,整个音乐停留在一个木管器声部的和弦上,然而这个和弦却被四名演奏员以各自松散的意识奏得极为不协调,更为可怕的是,这个不协调的和弦丝毫没有被纠正而一直延续到了音乐结束,可见当时这四位演奏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由此联想到,当年老中央乐团的四位资深木管演奏家李学全、章棣和、张仁富、刘奇,他们能将一个木管声部的和弦演奏得像从一件乐器中发出的声音一样,这样的功夫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苦练和磨合,靠的是彼此合作而不分高下的室内乐重奏意识。由此看来,正像尼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演奏员的确太缺乏系统的室内乐训练了。
  说了木管问题并不等于为弦乐做解脱,我国交响乐队的弦乐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同样是合奏意识问题。一个好的乐队,Ⅰ提琴的引导作用、Ⅱ提琴的支持作用、中提琴的衔接作用、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压阵作用,都应该是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运转的,而我们乐队的演奏往往很难让人分清层次,当然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更难体现出来了。此外,我国乐队的弦乐缺乏演奏大线条乐句时的气息控制,力度变化也少得可怜,而给人带来的印象往往是缺乏生气的一遍遍大齐奏。至于铜管声部,以上所提到的木管和弦乐所存在的问题它都具备。但其中尤以音色粗糙、声音劈炸为甚。我想,与世界一流乐团相比,演奏方法和观念上的落后以及乐器质量的低劣,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经验问题
  一个好的交响乐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技术素质,更要拥有成熟的合奏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交响乐队在经验上所存在的问题决不亚于技术上的问题。熟悉我国乐队情况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哪怕是中国最好的交响乐队,听起来都会给人以一种浮躁的外“炸”感觉。我曾经听到过一些尖刻的评论,说中国乐队就像一条“莽汉”,只有音响没有音乐,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这话听起来虽“糙”,但却不能不说没有道理。我们搞交响音乐专业的人不妨放下架子认真倾听和研究一下这样的批评。说到乐队经验,它是需要从每个乐手多年的艺术修养和艰苦实践中得来的。现在我国各音乐院校中培养出的年轻演奏员,多半都具有着高超的技巧,他们拉起琴来手指飞快,任何技术难点都不在话下,可是要论起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则很难达到令人基本满意的程度。如今,这些年轻演奏员大量地进入到各个交响乐团中,他们往往在演奏中过多地表现出个人的意识,具体来讲就是“冲”得多、“融”得少,这样奏出的音乐又怎样不“炸”呢?曾经有些人热衷于将中国的交响乐队统统变成以青年人为成份的“超级技术”乐队,他们的动机是好的,是想彻底改变中国乐队的技术质量,防止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但这却无形中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因为交响乐是一门高雅而又成熟的艺术,它所包容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因此它的理想年龄组合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形式,只有这样,乐队才能够成熟、丰满和富有经验。
  三、其它问题
  人们常说,乐队是一架大乐器,而指挥则是演奏这一乐器的灵魂人物。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尼克先生在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指挥的作用,而我本人作为交响乐中的一员则更有着切身的体会。说实在的,中国乐队的确是有潜力的,往往在优秀的指挥手下,中国乐队的发挥会“判若两人”。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意大利指挥家帕伦堡的调教下,在澳门演出时完全表现出了一流水准,而回国后一到某些中国指挥的手下便面目全非了。至于中国交响乐团,他们在迪图瓦大师的手下和在陈佐湟的手下,所奏出的效果也是差别很大的。这不单单是一个风格处理不同可以解释了的。看来,好的指挥带给乐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目前我们国内缺乏具有天才能力的大师指挥家,这也是中国交响乐队水平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些水平本不怎么样的人,回国后不思进取,缺乏事业心与奉献精神,却打着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幌子,在中国的各个乐团中肆意地对待作品与乐队。这样的指挥,如果不思改正,人们恐怕只能大喝一声“请你下课”。
  此外,中国乐队还存在着编制上的问题,一般国外的三四管编制的乐队,其小提琴数量多为三十余把,中、大、低音提琴的数量也分别是12、12、9,而我们的乐队则少得多,小提琴最多也就二十五、六把,这样就大大减弱了弦乐的群感效果,与管乐之间的搭配显得很不协调,往往给人一种只有骨骼而缺乏血肉的感觉,这就像一个足球队中四个后卫少了一个,这球到底还怎么踢?
  几点意见陈述于此,但愿能够抛砖引玉,给国内交响乐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