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表达了什么:陈云六次遇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07:22

陈云六次遇险


日期:2011-07-05 作者: 来源:《党史纵横》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陈云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曾多次遇险,但他从来没有被这些危险吓倒,相反更加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
    
领导农运  险遭抓捕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陈云本人也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几次险遭不测。当时有人担心陈云的安危,劝他退党,陈云则说:“铁窗风味,家常便饭;枪毙杀头,告老还乡。”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秘密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贯彻“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动员在上海的共产党员到外县去发动农民,组织秋收暴动。就在这时,陈云被派遣回到青浦领导农民运动。在陈云离开的第二天,国民党政府就派军警“前来抓陈云,没有捕到”。
    
    陈云取道浙江嘉善西塘镇,来到了离家乡练塘不远的小蒸,恢复农会,发展党员,创建党支部,建立农民革命军,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领导小蒸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上海郊区农民运动。反动当局大惊失色,迅速调集大批军队和民团,镇压农民军。
    
    1月15日,陈云同吴志喜等人商量,决定在年关除夕举行枫泾暴动。由于消息泄露,在19日黎明,农民军被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在突围时,吴志喜、陆龙飞不幸被捕。当天下午,陈云在上海筹集武器后回到蒋家浜,得到了消息,赶回上海,向省委报告了吴志喜等人被捕的消息。省委组织人员设法营救,终因力量不够,时间短促,营救未能成功。1月26日,吴志喜、陆龙飞英勇就义。
    
    吴、陆两人牺牲后,国民党当局秘密在枫泾、小蒸地区搜捕共产党员,2月21日,上海《申报》登载了“悬赏通缉共党”陈云、袁世钊、顾桂龙等二十四人的布告。布告中写道:“如有将首要各犯拿获讯实者,每名赏洋三百元”,“次要者每名赏洋二百元”。在“首要各犯”中,有“陈亨,沪杭路伪总指挥”;在“次要各犯”中,又有“陈云,青浦县练塘人”。其实反动者不知道“陈亨”就是陈云的化名。虽然形势十分危险,但陈云仍在秘密开展工作,直到1928年9月下旬,他还在青浦县练塘镇召开党员骨干分子会议。会后,陈云的行踪被敌人发现,千钧一发之际,在老同学刘国侦的帮助下,陈云乘渔船连夜离开了家乡练塘,前往浙江嘉善。
    
转移途中  险遭合围
    
    1931年4月,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同年6月,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后叛变。两个月中,两位中央领导人叛变,给党的秘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32年10月,共青团书记袁炳辉被捕后也叛变。国民党特务在破获共青团机关之后,把目光死死地盯在中共临时中央上。1933年1月13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意见,决定把整个领导机关迁往中央苏区。
    
    1月17日,博古、陈云均化装成商人,由中央特科三名精干的地下交通员护送,乘船绕道广东前往中央苏区。次日,他们抵达广东汕头,同共产党员陈泮年(闽西交通科科长)取得了联系,然后,乘坐汕头至潮州的小火车,再换成火轮至大埔,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执行部执行科科长卓雄等武装交通员会合,向闽西方向进发。白天,他们在偏远的山区隐蔽;晚上,走荒无人烟的山间小路。尽管这样谨慎,还是差一点出了大事。当他们走到福建永定县游击区时,卓雄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废弃的煤坑里休息,正好碰到了国民党军队上千人搜山,而卓雄手下只有十几个青年武装交通员。怎么办?幸好卓雄急中生智,他带领两名交通员绕到另一个山头上连打几枪,把敌军吸引过去,另外一些人带着陈云和博古趁机突围,这才化险为夷。
    
    穿过福建境内的游击区,辗转到上杭地区,经上杭县的才溪乡进入中央苏区。陈云曾对他的秘书朱佳木说,进入苏区后他问接应的同志,是不是已经到了苏区?接应的同志说,已经到了。于是,他躺到地上,面朝天空大喊了三声“共产党万岁!”因为过去长期在白区工作,一天到晚要隐蔽自己的身份,感觉实在太憋气,这回总算到了自己的地方。
    
凤凰山上  窑洞被埋
    
    1938年11月20日,陈云像往常一样在窑洞里工作。突然一阵飞机声划过,紧接着响起了防空警报,是敌机来轰炸延安城了。人们纷纷朝山上跑,朝防空洞里跑。就在这时,一颗炸弹落在了陈云窑洞的厕所旁。奇怪的是,炸弹并没有爆炸。敌机疯狂地扫射、轰炸一阵,就飞走了。在轰炸中,中央组织部的大部分窑洞被炸塌了,一些同志牺牲了,大部分都受了伤。陈云居住的窑洞虽然幸免,但是却被上层炸塌的窑洞滑下来的残土封住了门窗,陈云被严严实实地封在了窑洞内。情况危急,大家七手八脚地赶紧把土扒开。扒了一阵,露出了一个小洞,里面黑漆漆的一团。大家齐喊“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听到了回答这才放心。洞口又扒大了一些,大家把陈云同志从窑洞里拽了出来。陈云浑身是土,简直成了“土人”。他一面拍打身上的黄土,一面说谢谢大家,辛苦了。真是够险的,如果那颗炸弹爆炸,整面土崖坍塌下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乘坐飞机  遭遇迫降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国民党占领这一地区,将切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与苏联的联系,并将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对华东、华北、西北解放区造成南北夹击之势。相反,如果中国共产党控制东北,就可以改变自己薄弱的物质基础,形成不受国民党包围的战略基地,摆脱长期被四面包围的局面。可以说,谁抢占了东北,谁就抢得了先机。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周恩来去重庆谈判;在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职务;增选陈云、彭真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9月14日晚,刘少奇在延安主持政治局会议,次日凌晨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以彭真为书记,立即去东北。
    
    1945年9月15日晨,彭真同陈云、伍修权、叶季壮、段子俊、莫春和六位同志在延安东郊飞机场登上了苏联军用飞机,飞往沈阳。同机飞赴沈阳的还有苏联大校贝鲁罗索夫、翻译谢德明及曾克林司令员。据伍修权回忆:天气不好,飞机还没到沈阳,就在山海关降落下来。飞行员不很沉着,匆忙间从跑道中段降落,由于剩下的跑道较短,飞机冲出跑道,猛插到一块稻田里,尾巴翘起来,机身与地面呈垂直状态才停住。我们六人中,我、段子俊、莫春和都因撞击受了轻伤,叶季壮被撞得较厉害,伤势较重,腿被翻倒的油桶和无线电器材压住了。彭真脑部被碰撞。陈云很幸运,飞机的舱门被撞开时,把他一下子推进了驾驶室,没有受伤。苏联的同志马上将受伤的同志一一扶出来。就在这时冀东解放区行署副主任朱其文带了一个班赶到了,迅速安排大家和机组人员在山海关休息。
    
    9月17日,经朱其文与铁路方面联系,陈云同彭真、伍修权等人坐火车赴沈阳,途中在锦州停留,第二天到沈阳。从此,陈云开始了他三年零八个月不寻常的驰骋东北战场的历程。
    
前往南满  险些撞车
    
    1946年10月,蒋介石亲自飞赴沈阳,决定在东北实行“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因此,南满就处于国民党进攻的前线,形势非常严重。危急时刻,陈云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要求到南满去。东北局决定成立南满分局,由陈云兼任分局书记和辽东军区(亦称南满军区)政委。
    
    1946年11月3日,陈云、萧劲光从哈尔滨坐火车经佳木斯、牡丹江到图们,再绕道朝鲜去南满,因为这时哈尔滨到南满的铁路已被国民党控制,北满同南满的直接通道已经被切断了。
    
    火车经过牡丹江、宁安继续南下时,在斗沟子车站遇险。车站前方是一个陡坡,车站位于陡坡的下面。火车经过这里正好是夜间,大家都睡觉了,火车就停在车站。随陈云赴南满的秘书王玉清回忆说:“忽然间,警卫员来叫我:‘王秘书,你听外面是什么响声?’我一听,外面响声很厉害,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候,正好有一列运粮食的货车因动力不足从山坡上滑下来,眼看就要撞到我们乘坐的这列火车。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幸亏扳道员手疾眼快,奋力扳开道岔,使货车翻倒在离客车两米以外的地方,枕木和钢轨都竖了起来,像梯子一样直立在那里。”可以说,正是铁路工人的勇敢举动,避免了两车相撞的惨祸。
    
    在路上耽搁了几天后,陈云、萧劲光等于1946年11月27日夜到达辽东分局与辽东军区所在地——临江。
    
再“战”上海专车遇袭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但是上海的银元投机商大肆叫嚣: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却进不了上海。银元投机猖獗的电报不断送到陈云案头。陈云在北平参与指导了上海市军管会同上海旧经济势力之间的“银元之战”。
    
    “银元之战”胜利后,上海又出现了物价上涨风波。七月初,华中局电告中共中央,提议召开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的金融贸易会议。陈云赞成华中局的提议,并提出在上海召开会议,请东北、西北也派人参加。华东局请陈云提前几天到上海,为会议作准备。7月19日下午,陈云带领宋劭文、钱之光、曹菊如、章乃器、千家驹和秘书周太和等乘火车离开北平去上海。
    
    7月22日,陈云一行的火车行驶到昆山附近时,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袭击。千家驹回忆说:“我们的专车过了真茹,蒋介石的飞机出现了,专车立刻停了下来,我们都跑到火车下伏在轨道上去隐蔽,飞机并没有投弹,开了一阵机关枪把火车头的水箱打坏便飞跑了。”
    
    抵达上海后,陈云连续四天边听汇报、调查研究,以找到解决上海问题的钥匙,边准备建国后第一次财经会议的召开。经过不懈的努力,上海的局势得到了平稳。毛泽东对陈云在上海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功“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自《党史纵横》2011年第4期作者: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