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子组合羽毛舞蹈:卫生部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引发热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51:06
卫生部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引发热议 作者:田大校     9月6日,中国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对跌倒的老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此消息经新华社播发后迅速被国内媒体广泛转载,也于互联网、平面媒体激起热议。有人认为指南的发布不合时宜:“一本技术指导,只能解决‘怎么扶’。而眼下,‘该不该扶’才是讨论的核心。较之跌倒的老人,失衡的道德更需要被扶起”;也有人说:“卫生部确实是在做好事。这个指南与道德问题无关,人家只是在给大众普及救助常识”。卫生部官员也出面解释,“《指南》的制定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在最近才完成,遂向社会公布,与近期社会事件无关。”为帮助网民朋友全面了解社会各界观点,选举与治理网收集整理了各方观点,与网民朋友分享辨析。

  一、“并无不妥”论。新京报发表评论认为,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老人跌倒是否应该扶起,不断引发道德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卫生部强调出台这样的技术指导“与社会事件无关”,但不少人还是把这两件事“凑”在了一起。评论指出,卫生部此举并无不妥。一直以来,关于老人跌倒话题的讨论,有人将道德批判和技术专业的追问混为一谈,甚至用道德批评替代了对技术专业的追问。其实,道德和技术并不矛盾,帮助跌倒的老人,既需道德自觉,也需技术指南。解决道德问题,可以避免“老人跌倒无人帮”的困境,而多一些“扶跌倒老人技术指南”这样的科学知识,同样能让更多的人放弃恐惧心理,敢于伸出援手。或许,面对老人跌倒,很多人并不是担心扶起会被对方反咬一口,真正担心的,是老人身体的特殊性,他们多身弱体衰,疾病缠身,一跤跌倒很容易引发意外的伤害,此时,倘若仅凭着一腔热肠施以援手,则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导致老人受到二度伤害。对此,卫生部的“技术指南”无疑显现出了其价值,它从医学的角度归纳了老人跌倒后可能引发的伤害后果,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解决办法,如此实用的指南,有利于改变人们在面对老人跌倒后束手无策的尴尬,通过制度规范的引导,帮助人们摆脱畏惧行善的心理。最近的上海手术室火灾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事故发生后,舆论大多批评医护人员临阵脱逃。可是,最终的调查结果,却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原来当时手术室失火后,医护人员面临着两难:不搬离病人,病人会有生命危险;若要搬离病人,因为手术床是固定的,必须去除病人的呼吸机,采用简易呼吸器,这势必会让大量有毒气体进入病人体内,病人也有生命危险。因此,在追问医德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追问,为什么医护人员会陷入“两难”,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制度性因素?如果医院的各种应急保障制度和设备到位,比如病房安装有淋浴器可以灭火、手术床可以移动、有备用电源,病人可以被安全地转移,医护人员还会成为“医跑跑”吗?扶不扶跌倒的老人,成了两难;救不救失火手术室的病人,也成了两难,而这背后,道德其实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找到那些技术和制度的不足并改进,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这往往是被很多“道德批判”所淹没的问题。当然,话说回来,考虑到技术性的因素,并不是说公民的道德自觉就不重要。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帮扶跌倒的老人,但是,给120、110打个电话总该会吧?道德自觉和技术知识双双具备,或许倒地无人帮扶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预防室副主任段蕾蕾参与了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的制订工作,在接受专访时,段蕾蕾表示,包括《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内的4种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其制订都遵循了严格的起草、论证程序,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可谓缜密而慎重。“技术指南的前提是,所有人跌倒都应该去帮扶,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指南谈的是技术问题,不应变成伦理问题。”她表示,此次发布的预防指南,针对的是各地的专业卫生救助人士,卫生部门也将陆续对他们开展培训,同时,将来争取将伤害干预的内容,扩展到公民的健康教育、老年保健等服务中去。另据透露,除了已经发布的上述四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外,卫生部门还将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到不同的伤害问题,陆续推出其他的技术指南。

  二、“泼冷水”论。新华网发表署名文章称,《技术指南》给道德热情泼了一盆冷水。笔者开始怀疑人们对“彭宇案”以及“彭宇案”翻版的质疑,比如那位许云鹤,现在看来被许云鹤扶起的老太,是翻越护栏自己摔倒还是被许云鹤驾车撞倒都已无关紧要,问题是老太太的受伤与许云鹤有了直接关系,法院完全有理由认定老太太的受伤是因为许云鹤的搀扶所致,是因为许云鹤没有掌握搀扶的技术才导致了老太太的受伤住院,判罚许云鹤支付10万元医疗费已是相当的“从轻”,没有追究搀扶者的刑事责任已经体现了法律的仁慈,还有那位开大巴停车,主动过去扶起骑车摔倒的司机,有监控录像证明司机扶起的老太太,司机肯定也不具备扶起老年人的技术,老人虽然诬陷司机驾车撞人,但现在看来,不掌握扶起老人的技术而贸然去扶,这和开车撞人没什么区别。我们一点也不怀疑卫生部公布的这些《指南》,完全是从技术上对各种受害人的施救进行技术指导,与道德诚信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笔者之所以展开这样的联想,套用某人的一句名言,的确是卫生部在“不恰当”的时间发布了极容易让人误读的《指南》,这样的《指南》确实能给人们普及必要的干预常识,提醒人们在面对老人倒地之后,辨明情况进行正确的救助,但是,选择发布的时间却值得玩味,人们正在为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热议拯救道德之时,卫生部却公布了这些《指南》,让人想不“误读”、不“联想”都难。京华时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说,卫生部此时推出这项意在减少意外伤亡的“指南”,不光引来许多嘲讽,还可能让“扶老”者动作更迟疑,冷漠者更振振有词。“老人跌倒扶不扶”,原本是个伪命题,并不值得探讨。从道德层面说,几乎没有人对路遇伤病者应及时施以援手持否定意见。纠结只在于,扶了之后,会不会有让人不能承受的后果?谁家无老人,谁人不变老?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面对着一连串“见老不救”的冷漠事件,显得格外脆弱。 这样的社会心理纠结和焦虑,源于确乎存在的个别“碰瓷”谋生群体、普遍缺少诚信的社会基础,以及司法机关在彭宇案、许云鹤案中“疑罪从有”的断案思路。评论认为,路遇危难伸手相助,原本属于道德范畴。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寄望于法律能在惩恶扬善、保护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基础方面有更大作为。“彭宇案”、许云鹤案却恰好相反,充当了一次道德衰退潮流的最大推手。如今,相比于卫生部的“怎么扶”,眼下心理已过度敏感和脆弱的人们恐怕更期待司法机关能够坚定地表达对于“扶”的支持,告诉整个社会:如果身边有老人跌倒,不要犹豫,不要吝惜伸出你的手。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毕竟要以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秩序为底线。

  三、“法制扶持”论。新华网发表署名评论称,光有《技术指南》还不够,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从而降低老人跌倒的社会风险。如今,公众惧怕搀扶跌倒的老人,主要是担心被无端讹上,造成精神和金钱的双重损失。所以,如果只做技术上的指导,却不解决公众的后顾之忧,那么人们仍然会心存顾忌,不敢去搀扶跌倒老人。这就需要修改司法裁决程序,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当找不到事故责任人时,解决老人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补偿,为公众见义勇为的行为托底。早报也持相同观点,在“|最高法也该出台‘扶老人法律指南’”的评论中,作者指出,很显然,卫生部发布的只是医学技术指南:告诉大家不要急于扶起老人,要分不同病情处理,比如有外伤、出血的,应立即止血;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清理,保证呼吸通畅。这个医学指南,无法缓解公众对扶助老人的心理纠结、法律焦虑——看到老人倒地,到底该不该救?对此,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应发布一个“扶老人法律指南”——厘清救助者、被救助者的法律责任,让行善者吃颗定心丸。评论认为,“扶老人”的全民危机始于2007年南京法院对“彭宇案”的判决。在“彭宇案”之前,并非没有助人者被诬惹上官司的,但只是个别无良者的个人行为,公众还是相信法律,相信有讲理的地方。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年南京法院的那个“从常理分析”——如果彭宇没有撞人就不会去救助老太,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公民间的救助行为,也把司法裁判变得“不讲理”——原告不需要对侵害事件举证,搞“有罪推定”,破坏公众对公正、善良的价值认同,引发了公众恐慌。诚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弄脏了水源。评论分析称,如果法院严格执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不向所谓“弱势群体”做有悖法律的妥协,那么救人者被诬反要赔偿巨款的案件,就不会发生。然而,“彭宇案”的负面影响却久久未能消散,相反还得到强化,甚至有家长以此给宝宝进行“法律风险”教育。其中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司法机关,特别是最高法至今没有拿出具体措施,消除此案负面影响,让公众对见义勇为“脱敏”。评论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治。法院判决代表国家公信,是一种极具权威的社会评价,对公众行为有极强的指引作用。即使“彭宇案”只是孤例,但这样的判决只要有一起还没得到充分纠正——就足以影响公众对行善的风险评估,让善良人被迫选择冷漠。评论最后呼吁,法律应保护善良者。4年前的“彭宇案”模糊了法律的是非观,如今公众特别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一个“扶老人法律指南”,以绳愆纠谬,厘清法律,匡扶正义。

  注:汇编参考文章

  《 扶跌倒老人需“道德”,也需“技术”》,新京报,作者为本社评论;

  《技术指南》给道德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南方网,作者为朱永华;

  《最需要的“扶老指南”不是技术》,京华时报,作者为姜泓冰;

  《最高法也该出台“扶老人法律指南” 》,早报网,作者为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