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磷岂是池中物人物图:大丈夫之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4:47

大丈夫之词

薛晓源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2日   12 版)

    2007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范曾先生的专著:《》。这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不胫而走,竟然成为畅销书,多次再版,引起了知识界的普遍关注。

    《大丈夫之词》收录范曾先生近年撰写的论文八篇,涵盖文史哲艺诸领域,其中道以一贯之是范曾先生拳拳的爱国之心。这部著作展现范曾先生澎湃的爱国主义激情、昂扬奋上的道德理想主义追求、清新俊逸的美学风格。这部著作蕴含了诗学的意境、史学的浩瀚、哲学的睿智、艺术的典雅,一言以蔽之,这部著作较为集中、形象、典型地展示了范曾先生的学术胸襟、美学追求和道德文章。

    范曾先生的绘画展现“大丈夫”审美意境。

    范曾先生家学渊源,是范仲淹的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范氏家族的庭训。范曾先生自从艺以来,一直把讴歌赞美中国的仁人志士作为己任,“吾心所仪”,为中国的脊梁传神写照。在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行吟泽畔的屈原、忧国忧民的杜甫、悲天悯人的范仲淹……在《大丈夫之词》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范曾先生新近创作绘画作品:辛稼轩、八大山人、王国维。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跨越时空昂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范曾先生的运思拓展“大丈夫”知性的意境,散发出睿智之光。

    范曾先生在文中较为系统梳理了“大丈夫”称号的起源、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对“大丈夫”的本意和引申意进行了系统地阐发。范曾先生说:“在中国要强调‘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精神’它的源头在哪?我认为源头我们可以找到东周列国时代。”“春秋战国,是个需要巨人也能产生巨人的时代。这些人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生命之准则,于是千百万战士‘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俱死’。‘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关于“大丈夫”的内在的本质,范曾先生如是评论:“‘大丈夫’一词,于《孟子》一书中有结论性的评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范曾先生对“大丈夫”之境进行了诗意裁判,散发出诗性的光辉。

    范曾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歌自上古以来就有着言志述怀、依仁见义的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范先生尤为赞许的是诗词表现出“大丈夫精神”、表现出“华夏脊梁”。他说:“这类诗词大体出于有深厚文学修养、道德修养而且亲自加入攻城野战、斩将搴旗的战斗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诗悲壮激越、震撼人心,不愧英雄本色。”他拿水作为比喻,把水的波平如镜和汹涌奔腾来隐喻大丈夫辛稼轩的进退屈伸,既形象又生动,使人浮想联翩,神思渺渺。

    掩卷深思,我们会发现范曾先生对“大丈夫”的精神境界进行了广度的推演和深度的拓展,使“大丈夫”精神具有审美的意境并闪烁诗意的光辉。在《大丈夫之词》我们不仅看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千古英雄辛稼轩,也看到笔墨清醇、心雄万夫的画坛巨擘八大山人,还看到“江水汤汤五千里,苏家发源我家收”驰逸绝尘清代诗坛、同光体领袖范伯子;我们又看到自沉昆明湖、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士王国维,我们也看到了名披世界卓越的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大师杨振宁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范曾先生眼里他们都有赤子的心灵、卓越的追求、丰硕的贡献,他们都是立于天地之间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范曾先生说:“我感到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范曾先生的身体力行,丰富和深化“大丈夫” 的道德意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范曾先生认为应该重新认识和扬弃传统。他说:“我想学习古人,要特别学习他们那种感激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和知耻之心。”感激、敬畏、恻隐、知耻是国学的精华要义,是大丈夫应有的品德。范曾先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实现和丰富了“大丈夫” 的道德意境。1986年范曾先生捐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2008年范曾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1000万元,2010年范曾先生向玉树地震灾区捐赠1000万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人文纪录电影《范曾》里有如是评价:范曾先生是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时代英雄。法国总统萨科奇在授予他“法兰西最高荣誉军团骑士胸章”时称“法兰西向您致敬,您当之无愧”。英国以亚当·斯密、詹姆斯·瓦特、麦克斯威尔为校友标榜的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范曾先生名誉博士时,安顿·马斯凯特里教授说:“授予范曾教授格拉斯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是格拉斯哥大学的荣誉,尊称范曾先生为”当代国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