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可镂是什么生肖:廖逊评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设计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7:32
廖逊评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设计师 2011年07月05日07:58
·廖逊评论:“南苏丹问题”的由来 ·廖逊评论:格鲁吉亚百姓为什么苦? ·廖逊评论:找个老共产党人当“国父” ·廖逊:纳扎尔巴耶夫的"先经济、后政治" ·廖逊评论:走向“高收入”阶段的保障 ·廖逊评论: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宗教问题   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廖逊
  
  在谈到苏联解体时,有不少论者埋怨列宁和斯大林多事,假如他们不搞什么联邦制的“苏联”,而是萧规曹随,像老沙皇那样实行单一国家制,日后岂有解体之祸?这种观点至少不全错,新中国建立时,毛主席就接受了李维汉策论,改变党纲规定的联邦制,建立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为日后的长治久安,起到决定性作用。
  
  然而中国是中国,苏联是苏联。沙俄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从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胸怀,从不把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非斯拉夫的少数民族地区——当作本国领土,连占国土3/4的“亚俄”,都被视为殖民地。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心理恶性互动,如孟子所言:“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难怪列宁称沙俄是“各民族人民的监狱”。革命打碎了监狱,就只好实行联邦制。
  
  然而,我们要看到苏联领袖的深谋远虑。今天的中亚五国,历史上都不曾独立建国。这五个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向周边强邻拱首称臣。老沙皇19世纪征服这里,建立“突厥斯坦总督区”,出于策略还保留了三个小小汗国——希瓦、浩罕和布哈拉,与今天五国毫不相关。当地人民的民族意识淡漠,国家意识更谈不上,仅仅自认为是属于突厥语系的穆斯林而已。所以“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中亚苏维埃政权,就笼而统之地,叫做“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它是一个庞大的苏维埃国家——400万平方公里,今天6000万人口。既无多数民族,也无统一的语言文字。最大的民族乌兹别克,也只略多于五国人口问题的1/3,零零散散在今天的中亚五国各地和其它邻国。假如这个国家保留至今,就会成为与俄罗斯联邦相抗衡的穆斯林国家。列宁对此早有防范,把庞大的突厥斯坦切割开来,几经调整,才形成了五国格局。具体经办人是铁腕操刀手——人民委员斯大林。
  
  老沙皇也非等闲之辈,虽然建立了突厥斯坦总督区,却始终不允许突厥语系的少数民族,染指亚俄。尽人皆知,辽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人烟何等稀少,但只许斯拉夫人移民,不许突厥人移民。就像满清时代不许汉人出山海关移民一样。沙俄显然是要把辽阔的“亚俄”,打造成一个地道的白种人世界。
  
  斯大林明显地承袭了这个思路,把远东的朝鲜族人,大量迁往中亚。18世纪的叶卡捷林娜女皇嫌俄罗斯人不会种地,引进了几万德意志人定居伏尔加河流域,二战时被斯大林以“通敌罪”迁往中亚,却不许迁入远东,怕他们太能干。对成势单力孤的犹太人则网开一面,在黑龙江边上的比罗比詹一带,建立了犹太自治州。而对于乌兹别克人,则想尽一切办法拆散他们,把他们分散到不同的加盟共和国去。今天中亚五国的边界,完全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划定的,并不符合传统的民族分布,从前在统一的苏联之内倒也无所谓,如今苏联解体独立建国,就个个都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国家。
  
  列宁有1/4的卡尔梅克-蒙古血统,斯大林是100%的格鲁吉亚人,他们却从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不遗余力地推行俄罗斯化,大力普及俄语。今天的中亚五国,竟然无法找到能够替代俄语的族际交流语言,只好承认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苏联解体之前,世界上有两个横跨欧亚的国家——苏联和土耳其,如今增加到四个,多了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是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具有开阔的政治视野,被公认为苏联大政治家。他注意到苏联解体后,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真空。传统的欧亚主义开始退潮,俄罗斯多数民众赞同索尔仁尼琴的泛斯拉夫主义,认为俄罗斯对西方应当拒绝德国新教文化和波兰天主教,对东方应当拒绝中国日本文化,对南方也应拒绝伊斯兰文化,成为纯粹的东斯拉夫国家。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也存在于其它前苏联国家。中亚五国要么在突厥语系国家之内攀亲,搞泛突厥主义;要么在穆斯林世界攀亲,搞泛伊斯兰主义,都属于狭隘的种族主义,违反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当今世界潮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化,独联体国家四面八方,都受到排斥和挤压。欧洲——其中特别是东欧——包容波罗的海三国而排斥俄罗斯;阿拉伯世界连土耳其和伊朗都不欢迎;日韩和中国台湾背靠美国,恨不得连中国大陆都排斥,所谓“泛亚太地区”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中间留下了一大批哪个圈子都进不去的“等候地带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和前苏联国家。中国和印度块头大,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大市场。后苏联空间绝不可能再产生新苏联。尽管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从前并没有幻想过独立,但一旦成为独立国家,就谁也不肯放弃主权。如果在全面包围之中继续“一盘散沙”,就永远别想再发展起来。
  
  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警惕少数大国建立帝国是必要的,但假如因此了拒绝集体安全和“抱团打拼”,则更加危险。因为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异常险恶,正在把“等候地带国家”边缘化。独联体国家雄居欧亚大陆,本来是世界地缘战略的腹心地带,在列宁主义文化的整合之下,东斯拉夫民族和北突厥民族本来已经共同发展了几十年,合作基础非常扎实。与其“一盘散沙”到处受气,不如组织起来相互支持。例如“西方某些大国”主张,国际运输通道应当到俄罗斯的边境终止,只保证西方货物和俄罗斯原料相互往来,倘若果真如此,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五斯坦”就倒霉了。它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后苏联空间,建立新型一体化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对内按照公平效率原则调整布局,对外成为四通八达的中心枢纽。
  
  纳扎尔巴耶夫激动地说:“你们请看地图:多么大的空间,那么多的财富!没有任何国家有这么多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包括能源。没有任何国家能像我们有如此众多训练有素的干部和有学问的人才……,不要把这思想的发明权加在我身上。我之所以预见到这些,是因为这是最实用的方法——我想使所有想联合的国家联合起来。”
  
  他立刻受到普京的热烈响应,说“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实际上是在后苏联空间实施一体化的主导和领袖。在一体化方面的许多成果,都是根据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倡议取得的。”
  
  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和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萨克斯坦,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欧亚共同体的轴心。正如当年欧洲共同体的轴心,是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和阿登纳领导的西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