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片邮票价格:这样的名校值得称道吗(梁恕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6:25
这样的名校值得称道吗(梁恕俭) (2011-07-09 06:43:26)



读者来信:这样的名校值得称道吗

唐 荒

 

    一所全国闻名的民办学校,每天有四五百人前去参观学习。我和同事在那考察了一整天后,却产生了许多疑惑:这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吗?如此办学是否值得称道?

    这所学校非常干净!我有幸看到了学生打扫卫生和老师检查打分的情景。明明已经非常干净的玻璃,学生楞是用雪白的餐巾纸一点点地擦着;已经可以当镜子用的地板,学生蹲跪在地上用手帕式的抹布一点点地擦;还有学生将垃圾桶当餐盒般擦得锃亮……检查的老师有四五个,一会儿探讨着墙壁上污点的新旧,一会儿考察着讲台底下有没有卫生死角,一位个矮的女老师还踮起脚尖摸一摸空调上方有没有灰尘……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这儿的墙壁都会说话,甚至电线杆上都贴着语录。大大小小的师生照片,张贴得难计其数。每班教室外面都有一大块宣传板,有两条数据惹人瞩目:“本班上周纪律得分XX分,在年级部排XX名”,“本班上周卫生得分XX分,在年级部排XX名”。室内后黑板则张贴着学生的成绩单,不及格或低于某个分数的就视为“未清”,其所在的学习小组要受牵连,如果“月清”不过关,师生都不能回家休息。

    该校是寄宿制学校,采取军事化管理。无论是就餐,开会,还是回宿舍都要排队,唱歌(可以背诗代替)。特别是晚自习后由教室回宿舍,堪称一景。一百米的距离,学生要排成四队,在通过一位检查老师的手电筒前开始背诵,学生扯着嗓子狂喊,比哪个班整齐响亮,还要比哪个班队形整齐划一,到哪个楼门口,到站的自动出列,余者继续排队前行,而且就剩一队,也依然喊着口号。
  我们跟上宿舍楼,在那20多分钟的就寝时间里,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和见缝插针地补习功课。一会儿工夫,灯全灭了,整座楼鸦雀无声。次日早六点,各个教室或书声琅琅,或鸦雀无声,全部满员,都有教师辅导,都显得无比紧张。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在这儿学习非常紧张,同学们竞争很激烈,因为一分关系到200元钱。我们问他分数是怎样和学费挂钩的,他也说不清楚,只是告诉我们,学习好了,可以免学费,差了就要多交钱。他是每学年交5000元,有的要交上万元,要是考到年级前几名就可以免缴。

    分数如此值钱,音体美课自然不再重要,离学期末还有一个多月,就全停了。而上操放的音乐居然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是新奇。从早六点到晚十点,学习那么紧张,中午总该休息吧?我都猜想学生会推开餐盘立马钻进被窝。可没想到,距下午上课还有一个多小时时,初一年级安排了考试,整个校园也没有散兵游卒,要么睡觉,要么学习,整齐到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我都纳闷:这学校是民办还是“神”办呢?

 

“名”校之管理中毒症

安徽  肖华

 

    读中国教师报《这样的名校值得称道吗》,方知教育界竟然有这样一所让人疑惑“是民办还是神办”的学校,不禁想起黄宏在春晚小品《“聪明”丈夫》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就精神多了”,套用在这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身上,似乎可以很给力地说“自从患了管理中毒症,整个学校就成了管理名校”,还因此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站在普通教师的立场上,我当然不能否定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如果只是单纯借助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管理,将学生训练得诸事皆惟命是从,便飘飘然以名校自居,且不说这样的名校是否值得称道,我甚至认为其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向管理要效益”,出处来自企业,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被移植到了教书育人的学校。毋庸置疑,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教育教学均需要加强管理,但不得不说的是,学校之神圣使命在于育人,且终极目的为“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的名校里,上至校长下到教师,完全无视课程改革应当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宗旨,习惯于操起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管理手段,以期将学生管理到如部队般的整齐划一,结果当然如他们所愿,我为学生被训练到如此机械呆滞感到悲哀。

    校长和教师罹患管理中毒症,其突出表现在于见着学生就要管,从学习态度到考试成绩,从环境卫生到作息纪律,从着装发型到走路姿势,可谓事无巨细,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确实存在出格之处,施加严格管理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有些学校,校长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已经异化为用强制性的标准加以约束,甚至对学生说话都采用的是说一不二方式,诸如“给你两分钟”、“五分钟内必须完成”等。而我想提醒的是,这种完全指望通过外力对学生施加的管理,其本质是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有一种“推着人走、拉着人走、逼着人走”的味道,单纯地依靠这种力量难以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对于这样一所身患严重管理中毒症的名校,作为普通教师,我还有疑问不得不提,军队严格的纪律依靠“军事法庭”提供强制性保证,正所谓 “军法如山”,而在学校推行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一旦出现学生违反管理的情况,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难道也对学生操起严刑峻法,抑或是如部队般关学生的禁闭?这封来信未作这方面的交待,我们也看不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爱。用非教育的手段打造出来的“名”校值得称道吗?答案不言自明。



  

名校存在即办学合理

河南  司阳

 

    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人家既然是“全国闻名的民办学校”,既然“每天有四五百人前去参观学习”,那一定有他的合理性。何况家长不让孩子去免费的公立学校,额外花费上万元去挤该校的门槛,难道家长们都是傻子吗?

    信中的报怨,前两条是“校园太干净”和“墙壁会说话”。笑话!干净有啥不好?让这些独生子女干点活,既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又加强了班级管理力度,让全校师生、八方宾客在舒心整洁的环境里学习参观,有啥不妥吗?至于,“墙壁会说话”,更是许多名校共同倡导的校园文化。用名言警句激励人心,用伟人大师引领方向,用卓越师生树立榜样,这些举措有百利而无一害,挑刺也不能如此苛刻吧!

    “寄宿制学校”,采取“军事化管理”,其实也无可厚非。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管教,站无站相,走无走样,肆意喧哗,拖拉散漫,对他们严格些要求,并无坏处。新加坡的卫生为什么搞得那么好?惩罚得厉害;现在的司机为什么不敢喝酒驾车?为什么不敢闯红灯?惩罚得厉害。该校的卫生纪律查得严些,能调动学生及班主任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至于排队背诗,我认为可以防止说话,有利于学习,也能避免打打闹闹,还多了一项纪律检查,更好约束。

    不管怎么说,能让学生“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和“见缝插针地补习功课”,这正是值得校长们前去学习的管理经验。当然,“离学期末还有一个多月,就把音体美课停了”,确实有点惟分数论,可民办学校不抓管理和分数,也没法向股东和家长交待啊!

 

我来说句公道话

垄上思耕

 

    一、它符合家长和社会急功近利的需要。因为这种学校升学率高,对于家长来说,只要有高分,只要能上大学,管什么全面发展!
    二、它是私立学校,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约束相对于公立学校要少得多。校长可以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大胆改革。
    三、也正因为是私立学校,所以教职工工资相对较高。应聘者大都是奔钱而来,只要待遇高,学校管理多严都能忍受。试想:公立学校那点工资,你当校长的管理这样苛刻,教职工能买你的账吗?
    四、类似的这种改革只能在快要倒闭的学校进行。杜郎口、洋思等有名的学校,无一例外。只要是当校长的,如果你的学校办得很好,或者办得还过得去,你能这样大胆改革吗?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五、既然想出名,它必须在管理上搞些名堂,好有看点。如果走中庸之道,谁会千里迢迢,还要买“门票”,去参观学习呢?我承认它管理过了份,也理解它存在的现实原因。

 

    请网友继续对这封“读者来信”发表评论,无需面面俱到,抓住一个点,言之有理即可,千字左右,观点要鲜明。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它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如果你是学生感受如何,什么是真教育,千人一面的学校管理,绝对服从的背后,个性化的生存空间,抓出血来的分数,有一种悲哀叫管理……也可从教学的角度谈一谈。

    投稿可以跟贴,也可以发邮件liangshujian@sina.com 或QQ:236370607

 

应试乱象何以屡禁不止

子瑜

公布学生成绩,挤占学生休息时间补课、考试,把分数与金钱挂钩,诸如此类的应试乱象,不仅在唐荒先生提到的民办学校成为常态,而且在不少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借用白岩松的话语逻辑来表达——这像是“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个自我举报”——好像是说,我们开展的还不是素质教育,而仍是应试教育。

那么,教育现场之应试乱象何以屡禁不止,并被不少学校、教师明里暗里奉为圭臬?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对当下教育的巨大反讽?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已经施行十几年了,可是,只听见咋咋呼呼的口号,而少见正面的行动,甚至有出现倒退的迹象,应试教育一日胜似一日,声势浩荡,谁抠得紧,抓得狠,谁就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回报。这一切,都在赤裸裸地暴露着当下教育的畸形和病态。

更为可怕的是,可能大家都认为不应该这么做,这么做是短视行为,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益,但是大家却又都在做着这些类似摧残的事情,用行动集体背叛意愿,集体为应试教育张目。而且,这种隐形的力量还大得惊人。

当然,如果按照制度或者禁令,上述行为多在应被查处之列。但问题是,谁来查处,查处谁,怎么查处,你能把所有授意补课的校长、教育局长都查处了吗?查处他们又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况且有些制度、禁令本身又相当模糊、滞后乃至乏力。因此,以功利目的为最大价值观的应试行为便屡禁不止,几成顽疾。

诚然,宏观领域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身边的教育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学校、教师完全应该并且能够担当一份责任,以积极、自觉的姿态回应教育改革,从而逐步淡化应试教育,让教育回到教育规律的路径上来。 

 

什么样的学校是名校 

四眼先生 


这不是什么值不值得“称道”的问题,那样的学校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名校”。可是事实摆在那儿,每天有四五百人前去参观学习,咱不服气又有什么用呢?到底是谁把那样一所毫不顾忌学生的感受、“见缝插针地补习功课”、“一分关系到200元钱”的学校,捧上了天呢?到底什么样的才算名校呢?

笔者不才,对名校有自己的理解。所谓的名校,最起码应该顺应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而不是把学生管得死死的,两眼只盯着分数。所谓的名校,应该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育人理念,卓越的办学成果,而不是靠卫生干净、墙面漂亮、队形整齐。真正的名校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

遗憾的是,名校之“名”,易被误解。好多人认为拥有好的升学率、好的生源、好的名气、好的社会地位的学校就是名校。说白了,只要能考个好分数,毕业的时候能够考个好大学,一俊遮百丑。于是,一些办学者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从来不考虑学校的主体,即受教育者的感受。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大搞题海战术,甚至不惜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抓分数抓出血来。殊不知,学生的考试分数是上来了,但是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发展了吗?样的学校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心理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成长经历,会在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越想越觉得可怕!

这样的“名校”,与真正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建议《中国教师报》揭开它的画皮。 



 

名校就是扼杀个性学生

一介草民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在创名校。所谓名校,就是升学率高、知名度高的学校。这样的学校生源好,名气大,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特别是校长更把名校当成品牌和政绩来炫耀。殊不知,名校已成为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的囚笼,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人才,还真的值得商榷和探讨。

一些所谓的名校,想尽一切办法保持着这种荣耀:加班加点补课,用经济手段奖赏成绩好的学生,惩罚差等生和个性化的学生,人为地分奥数班和普通班、快班和慢班,实行题海战术,挤占副科时间甚至取消音体美课程,加大练习的频率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把能想的招数办法都想绝了,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分数,在考试中拔取头筹。对于学生中个性的培养已被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所取代,很难再看见针对个性学生的教育手段。当高考成为时下衡量学校水平的唯一选择的情况下,牺牲个性学生已成为名校的必然选择。

这种想法不仅在中小学盛行,就连大学也在效仿。北大的招生办负责人就对“偏才”、“怪才”持否定态度,这直接影响到了中小学,试想,哪个学校愿意在培养个性化学生方面下功夫呢,更甭说那些名校了。教育体制上的考量直接影响着校长教师的态度,当一个个升学指标换来了经费时,可能这些更受欢迎。所以,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受偏爱,就自然而然了。

当教育在大谈创新时,无非是怎样提高升学率,而在社会发展和培养学生身心方面就一带而过了。如今,因材施教的少了,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整齐划一是其明显的标志,爱听也好,不爱听也罢,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被动地听,然后是大量的练习、考试,直到掌握为止。这样的学生在一些学校比较普遍。名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各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学校的教学模式似乎慢了半拍,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每年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有很多不能及时就业,和中小学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以至于有些毕业生还要到技校回炉。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学教育还是存在欠缺的。

名校应该在培养各方面专长的学生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所掌握的并不是一些多而无用的死知识,而是一些技能和方法。因此,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适应各种条件下的生存挑战,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听话,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危机意识和兴趣爱好的驱动下,主动求索,自主发展,尊重生命,张扬个性。在目前形势下,扼杀个性学生的体制是最不可取的。 

 

真名校的“伪”素质教育

吕建斌

 

每天有四五百人去参观学习,这肯定是一个真名校,要不哪来这么大的吸引力,不过,这个“名”可大有讲究,它靠什么出名?读完中国教师报《这样的名校值得称道吗?》一文,才知道,靠的依然是两个字——成绩!原来这“名校”转了一圈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了,不仅如此,而且这所名校堪称是应试教育的“名片”!且看这两句“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在这儿学习非常紧张,同学们竞争很激烈,因为一分关系到200元钱。我们问他分数是怎样和学费挂钩的,他也说不清楚,只是告诉我们,学习好了,可以免学费,差了就要多交钱。他是每学年交5000元,有的要交上万元,要是考到年级前几名就可以免缴。”这里才真正体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过,我认为这句话在这里还得改成“分、分、分,家长捏不住的银根,考、考、考,学校聚财的法宝。”更为恰当。

素质教育教育进行了十几年,可绝大多数学校却在素质教育这面大旗底下搞着“伪”素质教育,这样的学校能在社会上深受欢迎,并能被冠之以“名校”,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这些学校的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音体美等课程如同虚设;图书、阅览室只“挂牌”,不“营业”;把学生管理到牙齿……这些学校管理理念的本质是——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但唯独缺少最重要的一样——人性化,让人感到杯具的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个性迥异的人啊!

诚如许多读者所言,这种“名校”备受吹捧、这种伪教育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功利二字。可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立足于功利来办学、来从事教学活动的话,又能培育出怎样的人才呢?钱学森之问早该引起人们的警醒了。

 

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重要


      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在育人,而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整体划一的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的苛刻制度以及严密的“监控”手段,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的成效包括考试的高分,但终归是违背教育规律,泯灭学生个性,扭曲学生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也终究不会长久。
      我很赞赏傅斯年在担任台湾大学校长时提出的一个观点:一个理想的大学,应该办平淡无奇的教育,让学生“有房子住,有书念,有好玩的东西。”这个观点对中小学也同样适用。让学生有书念,有好玩的东西,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才华,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学校也才是真正的学校。“文明监狱”式的办学路子该休矣!
      通联:山东临朐一中教科室   马玉顺  邮码:2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