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三点式双眼皮过程:美国货真价实的12年义务教育,值得称道借鉴的美国义务教育,12年的美国义务教育 | 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0:41:38

从来没享受过免费的教育,更没吃过学校免费的午餐。

二战后美国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制,这种义务教育完全彻底货真价实。
全国所有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律不收学杂费的,甚至书也是免费的(主要教科书由学校借给学生,用完后收回再给下一班学生使用)。学校里免费供应早餐(鼓励学生提早到校20分钟),午餐每人只交1美元,根据家庭不同的收入情况可以交0.75,0,5和0.25甚至完全免费。即使是收费的暑期补习学校,中午也由政府提供免费午餐。上学(小学到初中)校车免费接送。校车的停车点都是设计在离学生的家最接近(一般也在3-5分钟),学生们有序地等着校车排队上车,司机还友善地从座位上向来送的家长招手示意。仿佛表示让你们家长放心。所以美国人在子女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期间,经济负担很少。偶尔学校也有让学生家里自愿捐助一些复印纸之类的办公用品,因为学校里经常要给家长们发些材料。学生基本上都是就近上学,当然不同学区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有差别的,有些人口少,房价高的学区学校教学质量相对高一些。因为教学经费除了由联邦政府统一拨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由地方提供的。这部分是从当地居民交纳的地产税中抽取的。所以这些地区的教学经费就更高,从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师的收入也就更高。必然教学质量也更高。所以要想上好学校,就要在好的学区里购房。这就是所受教育质量是有贫富差异的。但是政府绝对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那么,美国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怎么样呢?
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政府拨款、学费外,社会捐赠、学校服务社会的收入也占有很大比例。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国家,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教育的责任多在州与地方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负有直接而重要的责任。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美国义务教育中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来源。大致说来,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地方学区 。美国对教育按学区进行独立管理,学区是各州内为管理、监督、检查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划分的特别专区,州政府授权学区委员会管理学区内的学校教育。学区的设置在城市大体与市相当,在农村大体与乡镇相当,不过两者的界限不一定完全相符。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为教育而划分的区域被统称为学区,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在美国,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权力。中小学教育行政权属于各州而不是联邦。而在美国的实际教育制度中,州又将中小学运行的管理权交给地方学区。因此,在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管理责任和投资主体在基层地方政府即学区。学区拥有独立征税权,财产税一度成为学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也较大。 二战后,在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农村以学区投资为主、过于分散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趋势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大了对地方学区财政拨款的力度。1979年以后,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州政府对学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开始超过学区征收的财产税,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最大财源。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足额到位,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教育立法。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的学校教育。美国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措施是颁布义务教育法,以便有法可依。义务教育法是义务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是义务教育领域中其他法律和法令及政策的依据。

有了义务教育法,并不等于义务教育的落实就没有问题了。对不遵守义务教育法的人怎么办?如果不处理,义务教育法就是一纸空文;如果处理,按什么规定,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法律权威性的和威摄性问题。美国的做法是在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同时,公布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令或政策,作为落实义务教育法的保证。美国有些州专门开设“父母学校”,教育那些不履行送子女上学责任的家长。

1852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义务就学法》,率先在美国教育史上掀开义务教育篇章。该法案规定,8岁–14岁儿童每年至少上课12周,违者罚款。之后,其他各州纷纷仿效,到1918年,美国当时的48个州全部实施了义务教育。

有了法律和配套政策,但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来执行和监督,义务教育仍难以落在实处。美国的做法是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聘请专门人员来负责义务教育的计划、检查和督促工作。美国较大学区设有专门的“劝学员”、“访问教师”或“社会工作人员”。

其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宗旨。
使全体国民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从而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有一些贫困家庭确实无力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对于这样的家庭用法律强制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免费的方法来帮助这些家庭的子女入学。183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通过了废除公立学校的学费制度(从此开始直到20世纪初美国各州先后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免费制度),是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全部免费的真正开始。

再次,因时因地制宜。
采取灵活的策略,因时因地制宜,是美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时制宜,是指义务教育年限的长短,免费范围要与特定时期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欲速则不达。

因地制宜,是指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实行不同年限的不同免费程度的义务教育,并允许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完成义务教育的时间,不搞全国一律主义。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全国一刀切实际上也行不通。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50个州的义务教育年限9年–12年不等。

再其次,经费保证方面措施有力。
义务教育是一个需要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国家事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必要的经费,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困难的。美国中小学的公共教育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筹集,联邦政府承担的份量不大。美国的教育经费比较充裕,据统计,1987-1988年财政年度用于教育的经费(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为3090 亿美元,其中1850亿美元用于中小学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决定追加4.41亿美元用于加强中小学教育,这可以说是他承诺的“教育总统”的一个步骤。

为了做到义务教育经费足额到位,美国政府采取了这些方法。其一保证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适当比例。这一比例的高低影响教育投资总量,从而对义务教育投入产生影响。 其二,保证含义务教育经费在内的普教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适当比例。美国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途径有二条:①从教育外部加大教育总的投入量,水涨船高,从而增加义务教育经费;②合理安排各级教育所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以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量。如,美国1982年初、中等教育经费占65%,高等教育经费占 30%,其他教育经费占5%。 其三,保证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量适当比例。其四,努力提高普教生均教育经费。普教生均经费的多寡影响义务教育的速度和质量。因为它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此外,除了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投资之外,广开经费渠道也是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私人和公共团体的捐赠和资助,校办企业创收,地方教育税附加等。

当然,美国义务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其中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大致说来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联邦与各州之间在控制和反控制方面诸多的矛盾和戒备,影响了在教育投入方面许多问题的解决,包括投入的规模和特别扶持政策等。第二,由于各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义务教育的投入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第三,由于义务教育的投资渠道是多方面的,投资水平与程度是不标准的、起伏不定的,这给地方乃至学校的预算决算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第四,由于美国义务教育经费很大比例是由学区承担的,而学区教育经费来源又主要是依靠本地区居民的财产税,因地区贫富不平衡而出现的资金差异和民众负担成为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