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集团新疆分公司:“山楂树之恋”竟是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6:23

“山楂树之恋”竟是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

2010-09-27 |  来源:新浪 |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责任编辑:flying 61

  妆点网讯:电影《山楂树之恋》中描绘的纯爱,让现在我们有点望尘莫及的感觉,也有点惊诧原来恋爱可以这么纯真,但是有生活在70年代的人曝光,“山楂树”里的老三实际就是70年代的大款,而静秋与老三的恋情也只是傍大款的一个过程,一起来看文章内容。

  《山楂树》的小说读过,昨天又看了电影,说点感受。《山楂树》这一小说不算很优秀,问题不少,故事也比较俗套,小说中的毛病也体现于电影《山楂树》中。但是,《山楂树》小说受欢迎是有原因的。小说《山楂树》受读者欢迎不完全是小说的艺术性,更在于小说中对70年代爱情观、两性观的描写。有比较才有鉴别,70年代的爱情观、两性观之所以受读者欢迎,也并不是它本身有多么美好,而是与今天的性泛滥有了对比之后的结果。在某些性学专家、知识分子以“自由”的名义大肆鼓吹性开放的今天,两性问题日益成为妇产科的生理问题,其中原本存在的羞涩、神秘,爱情及性关系在精神上的美感、灵与欲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中国基本已淡出视线。因此,在我看来,小说《山楂树》受欢迎并不是小说有多么优秀,而是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性泛滥、性贬值,小说《山楂树》让人们发现,性神秘、性禁忌也有它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性泛滥、性自由所不具备的,或者说是彻底丧失的。

  对于社会来说,性禁忌太过,变成性压抑自然不好,但是,如今的社会走向毫无顾忌的性泛滥,同样也令人厌恶。关键在于一个度,说中庸也好,说平衡也好,性禁忌与性解放不该是“二选一”的状态,而应该是一个合理共存的状态。从社会层面说,小说《山楂树》的出现,就是对当今社会性泛滥的一种平衡,因此才会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从小说到电影,电影创作者的意图,并没有想像我理解的那样,体现出这层含义,只是抓住了小说受欢迎的这一市场现象,更多仅仅是迎合这一趋势。至于为何要迎合,在那些具体的观念上迎合,电影《山楂树》没有抓住重点,因而,使得电影《山楂树》成为以纯情为标签、商业化的煽情作品。

  事实上,《山楂树》里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如果没有今天的两性文化做背景和参照,仅仅立足于70年代的场景中,它也不完全是一个纯洁的爱情。纯洁有两种,一是有没有肉体接触、肉体接触前的感情铺垫是否足够等两性关系上的纯洁;二是,两性关系中,是否完全是感情,有没有感情以外的东西介入。在《山楂树》的小说和电影中,两性关系并非纯洁。比方说,老三在追求静秋的过程中,有很多金钱、财富的介入,一支钢笔、一个电灯泡、一百元钱、核桃、开后门的冰糖、运动衣、新款胶鞋、军队医院看病等等,实际上都是老三所拥有的特殊利益在这一爱情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小说中老三是军队高干子弟这一背景描述得比较多,电影删去了不少,但观众还是能看出,老三在那个年代有点特殊。用今天的话说,老三就是70年代的大款,静秋与老三的关系,很多推动爱情的细节,都是大款金钱的力量。

  人们之所以会对小说、电影中这一金钱、财富的力量对主人公爱情的影响有所忽略,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100元钱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一笔大钱。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很多刚进工厂的年轻工人,每月工资只有18元,学徒转正后,也只有20多元,农民的收入就更少了。所以,老三一次送给静秋100元,绝对不能用今天的100元概念来理解。静秋家大人孩子一起糊信封,10个信封赚1分钱,100元相当于要糊10万个信封,它的力量远非今天的100元所能及。那个时候,工业产品与农产品的价格有很大的剪刀差,一双新款胶鞋的价值也相当大。今天人们基本不再看重的自行车,在那个年代属于一个家庭的“三大件”之一。因此,《山楂树》中老三多次送礼,都说明老三是哪个年代的有钱人,他送钱送物的能力,在那个年代,绝非普通人能够做到。只不过,岁月的变迁使得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当时100元的巨大价值,70年代金钱对爱情的催化作用,在当今社会汽车、房子的对比下,几乎微不足道,两人的爱情似乎只剩下了纯情。

  其次,老三与静秋的关系的确存在真正的感情,客观上说,爱情或者两性关系也的确需要物质基础,有真感情的基础,物质条件又能满足,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因此,我们对老三、静秋这一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也不必太过指责。与今天的社会相比,金钱财富对于爱情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严重倾斜。金钱和财富在今天已经不是爱情中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是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为了金钱和财富而出卖感情、爱情或者性权力。因此,真感情的存在,并且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人们可以忽略《山楂树》中金钱推动爱情发展的原因。在《山楂树》中,男女双方都把真感情当成先决条件,而在今天的社会,两性关系中,真感情与金钱财富的关系已经颠倒,或者只剩下了金钱这一唯一选项。这是《山楂树》与当今社会性泛滥的一个强烈对比。

  认可《山楂树》受欢迎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批判当今社会两性关系的过于丑陋,然而,这并不说明《山楂树》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品。比方说,从小说到电影,对于老三这个人物的塑造,都有编造的痕迹,倒是静秋更符合作者的亲身感受。而作者对于老三这个人物背景的陌生,使得老三这个人物,即便放在70年代中,也有诸多的不现实、不合理。反而因为现代人大多对那个年代的不了解而忽略了这个人物的生硬,其中有不少内容属于作者对于老三这类高干子弟的想象。整个爱情故事在整体上、对白上、诸多细节上的俗套,也明显表露出故意煽情的浅薄。

  此外,《山楂树》中还有一些令人别扭的地方。《山楂树》作为一种怀旧的题材,因当代社会的性泛滥而引发人们对于性神秘美感的憧憬。但是,《山楂树》中有意无意地将性神秘的美感与70年代社会生活的扭曲联系在一起,使得读者对于两性美感的欣赏经常被70年代荒诞的社会政治打破,从而使得人们在欣赏两性关系“纯情”的同时,时时都处于被作者提醒“那是不正常”的境地。因而,欣赏所谓“纯情”的时候,总有一种虚无缥缈、荒诞滑稽,甚至可悲的感觉,造成对于现代社会性泛滥的反思不能彻底到位。这是小说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张艺谋将它改编成电影时,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观众会产生疑问:电影到底想说什么?是批判哪个年代,还是怀念哪个年代某些美好的侧面?我们当然可以说,对于70年代的评价是复杂的,但是,时隔40多年后,还以这样的解释而停留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至少是不能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