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指2016年科目四:中医与汉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13:39
        央视四套的《中华医药》栏目,最近播出了一个短片,讲的是德国人托马斯到北京学中医的故事。托马斯曾在美国加州学过中医,去年来到中医的故乡深造。他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写一手漂亮的繁体字。他自陈之所以来中国求学,是为了学好中医古文经典,因为这对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很有好处。

  托马斯说到了点子上,不懂汉语,不识汉字,想学好中医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新闻晨报》报道,一些中医名词翻译成英语后,简直胡说八道。例如,“五脏六腑”被译成“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人体穴位“公孙”竟被译成“爷爷和孙子”。如果整天捧着这样的英文教材,不学成胡庸医才怪呢。

  事实上,即使英文翻译无误,也仅得中医的皮毛而已。因为中医的奥妙隐藏在汉字中。

  就拿“病”字来说吧,英文叫disease,但这个disease并不能传达中国人对病的认识。“病”是由“疒”和“丙”组成的形声字。“疒”读作ne(去声),《说文解字》中说:“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甲骨文是人倚在床上的形状。那“病”呢,《说文》解道:“疾加也。”也就是疾病加重的意思。为什么“病”的声旁是“丙”呢?浅层的解释是,丙有三的意思,即病已达到第三重的程度。更深层的解释说,“丙”在五行中,指南,属火,在人体的“五个仓库”中,指心。《内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病与不病,关键要看心。看来,仅仅弄通一个“病”字,就找到了中医的门径。

  再说一个“砭”字。《说文》:“以石刺病也,从石,乏声。”何为“乏”?“反正为乏”。砭,就是用石头做的针去扎重病的身体,以毒攻毒,反其道而行之。这反映了中医的辨证思想。负负得正,但不是还原。汉语里原本没有“康复”的概念,这是后来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中医认为,生病的身体是没法复原的,只不过是病由坏的变成了好的。我不知道英文是如何翻译这个“砭”字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字体现的中医思想,外语根本无法转译。

  有人说,学通了汉字,传统文化就能通晓一半。由中医与汉字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不是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