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武当派答题:在火檐墙里寻访城市的轨迹(图) 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 四合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7:43

 

在火檐墙里寻访城市的轨迹(图)

  

 

灞桥张百万老宅有精美砖雕的火檐墙。记者尚洪涛摄

 

 

关中民俗博物院民居的火檐墙。 记者尚洪涛摄

 

 

民国时期西安的火檐墙随处可见。  选自宗鸣安《西安旧事》

 

    “房子一边盖”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也是关中民居最典型的特征。关中的四合院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除院落狭长以外,其两边的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当地人称厦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得这块地域上的每次降雨都显得弥足珍贵。正中瓦房、两边厦房、四合院式的一边盖房子将雨水都聚集在自家院落里,使得“肥水不流外人田”。人常说水火无情,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不仅使得水珍贵,也使得防火工作异常艰巨,特别是在重要的街市,火灾隐患较多,这就产生了“火檐墙”。

   这火檐墙说起来,原本有着特别实际的防火之用,在过去乡下平民家是很难见到的。最为多见、集中、漂亮的则是在80多年前西安的东大街上。当时的东大街长约两公里,宽约30米,是当时最宽的大街,街两旁商业房屋高低基本相近,多为二层。虽然当时的街市没有今日的繁华与时尚,但在西北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因为房屋都土木结构,且是一家连着一家,防阻火灾较为困难。而失火时,木材燃烧最突出部分自然在椽头。据此,建筑师们想到,在房与房之间的椽头部分,如果延伸出一段高墙,当火势蔓延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阻燃火势的作用。但是,孤零零的一面高墙,很不好看,于是,旧西安人就在这沿街凸出来的墙壁上端,修砌出各种上大下小、形状各异的装饰砖雕来,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火檐墙。当时西安四大街上的商铺,每户之间都有火檐墙,而沿着火檐墙,在各商户屋檐下顺势搭出来形成的走廊,又起到了遮风挡雨的功效,同时火檐墙下方,开凿出了圆形门洞,也让各个商户的走廊连成一体,便于顾客行走。这种突出的墙壁上端,或方、或圆、或作云钩形、或雕刻如意、或用青砖层层累叠、错落成塔尖状……全部都是雕花青砖,做工精细、雕刻生动,丝毫不逊色于江南一带民居的马头墙。讲究的西安人在这火檐墙上真是没少下功夫。 

    火檐墙在当时不仅起到了防火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房子一边盖的关中民居装饰得更有特色。让人惋惜的是,随着城市的变迁和房屋的改造,这些火檐墙在现在的西安城内,已经踪影难觅。不过,我们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迁建的关中民居老宅院中却看到了火檐墙。虽然几经岁月的洗礼,这些民居却依旧恢弘雄壮,火檐墙风采依旧。这些高大结实的火檐墙,用砖雕或片瓦组成镂空花饰,或雕刻如意图案呈半圆形;或用青砖层层累叠、错落成塔尖状;或作成三环相连的云朵状;或在半圆齿轮状上加上小小的塔尖,有些类似西方教堂屋顶的风格。除了形状多样外,火檐墙上的砖雕也很是精美,既有幽兰绽放,也有祥云飘浮,还有万寿团字。这些饱经风雨沧桑的火檐墙似乎在倾吐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又似在诉说着曾经的曲折坎坷。高大封闭的宅院,因为样式纷呈的火檐墙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也因有了火檐墙,而显出动态的美感。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充分领略关中民居的特色,还可以尽情享受建筑艺术的美感。透过这些火檐墙,我似乎走入时空的隧道,看到了昔日纷繁的街市和往来的商贩,以及暴雨倾盆、战火纷飞中的商铺……

    西安是一座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城市,但是,习惯了一件事物的常态后,人们往往就忽略了它的存在,更别提它的历史韵味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冯骥才先生曾经说:“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本民族风格的村落拆了以后按外国形式盖的。”他强调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火檐墙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也是关中民居DNA中的一个元素,它虽然承载的是历史,但托起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灵气。当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踏上这座写满历史追忆的城市,探寻它的足迹时,在火檐墙里我们看到了它的生命轨迹。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城市也是有性格延续和记忆回闪的。    

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  四合院

  

 

 京城标准四合院(模型)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成为院落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典型的坐北朝南的二进院,宅门建在整个院落东南角上,走过两边立着门礅的宅门,迎面是一堵影壁墙,影壁墙前向西为前院,前院南侧为倒座房,旧时用作客房、书塾、杂用间或男仆的住所。自前院中轴线上的垂花门便进入面积较大的后院,后院坐北朝南的正房是供一家人的长辈居住,正房左右附耳房或小跨院为厨房、杂屋、厕所,院内东西厢房是晚辈的住处。

    四合院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居住者还喜欢在宽敞的院落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据《房地产志》记载:明代,四合院在建筑规模、式样和装饰上有了等级划分。因而在建筑色彩上,除贵族府第外,一般住宅四合院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虽以大面积的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却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等处施彩色,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雕饰图案更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