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人物图片:奔三的80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3:05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指的是30岁的人应当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承担所应该担负的责任,面对一切困难。这意味着人到三十就应该成家立业、安身立命,并且在心智上也要相应成熟起来。如今第一批的80后集体“奔三”,他们能做到三十而立吗? 80后中的很多人已经结婚生子,开始供房、供车、养老人,已经有了不少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在工作中也能够独当一面。步入30岁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了,因为时不我待,他们的角色已从过去的独生子女脱离出来,各种社会角色的自觉意识促使他们加紧脚步。这个阶段是一个人最具有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的阶段,许多80后都在努力进取,自觉地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解答三十而立的这道命题。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一阶段的80后都面临着人生活中迫切需要消耗金钱的阶段,他们虽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却也赚钱不易,诸多现实问题必须解决,要真正地做到“立”,80后必须学会理财。 目前的80后在管理财富方面存在几个明显的特点:一,不管自己收入多少,月月光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无论是否即将迈入三十而立的阶段, 80后们一直热衷于休闲娱乐,是现今中国消费主体力量三甲之一;三,无论是否成家,80后们的持家理财意识都较为薄弱,偏重于“开源”,忽视 “节流”,存在不少理财误区。当然,这些都与80后成长和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80后中的独生子女深受长辈们的疼爱,从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很少让他们接触家庭理财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便看到父母省钱记账也很难有所感悟。父母的省钱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抠门和小家子气,他们不赞同老一辈人勤俭度日的保守生活态度,不懂得量入为出,更不会科学地打理自己的钱财。 其次,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认为让孩子从小接触钱,会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铜臭气的熏染,不利于他们修身养性、研究学问。这就导致很多80 后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认为在金钱上“斤斤计较 ”是不入流、不高雅的行为。 第三,步入社会后,不少80后因为娇生惯养而养成了盲目攀比的消费习惯,不会控制消费欲望,严重缺乏理财意识。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肤浅的生活态度阻碍了80后正确理财观的形成。 但有一类80后不存有如上所述的缺点,他们是惹人喜爱的“麦兜族” 。 麦兜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能过着简单快乐生活的小猪,麦兜如此平凡却令无数人羡慕。“麦兜族”80后就是现实生活中麦兜们,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具备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在大城市获得一席之地,甘愿每天默默奋斗,从不怨天尤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中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外来打工的年轻80后居多。他们很早就认清了自己的定位,不愿做“啃老族”,能吃苦、愿节俭,希望将来能回报父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家立业。 “麦兜族”与“月光族”有着鲜明的对比。“麦兜族”独立自主、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没有父母的人脉关系,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工作以后就不再向家里索要生活费,他们独自在大城市里奋斗,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钦佩。 那么“麦兜族”就不存在理财弱点了吗?不尽然。 绝大多数“麦兜族”事业心都很强,无不希望出人头地,初入职场的那几年生活十分艰辛,可仅仅依靠节省是实现不了科学理财的。由于生活工作压力比其他的80后更大,他们需要及时为自己做好保障,还应当制定详细的理财计划,且要兼顾自己的事业规划。其实这也是所有的80后在理财时需要认清的一个问题。 无论今后是创业还是跳槽,80后都应当先审视清楚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走向,给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理财。因为理财最终是要为自身的整体发展服务的,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财富积累是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最有益的,这个目标需要你自己来定。“钱当然是越多越好”的理想过于空泛,你若只是这样想,也许永远都不能理好财。 缺乏理财和投资经验的80后,在决心理财时不应给自己设立过高的门槛。第一个理财目标应该小一点,将时间设立在一到两年之内为好,比如计划为自己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架数码相机。这是因为80后目前在收入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大约两到三年就会步入一个阶段性的转折点,根据不同阶段的收入特点来实施理财,更加实际也更有效果。当第一个理财目标完成后,我们可以开始订立难度高一点的第二个目标,比如计划在三到五年内赚得房子的首付。 积累财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80后理财投资切忌急功近利。只将目光锁定在投资项目或“一夜暴富”的愿望上是极不实际的。此外,若是对理财结果抱有过高期望,那么理财将变成为自己的负担。我们应该将理财的目光放长远一点,每天坚持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否则无论是短期理财还是长期理财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理财不是一件神秘的事,也不是一件困难的 事,而应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钱越来越多。但人们常常无法下定决心理财,理财的结果令人羡慕,理财的过程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其实,若将理财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就能享受理财而不是忍受理财。成功者往往重视理财,富裕者更知道理财的乐趣和益处,然而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不懂或不愿理财呢?最主要原因是,不少人仍然陷在理财误区里。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将理财拒之门外的80后们。 误区一:无财可理 很多80后都普遍存在这种心态,他们认为“我没有钱可以理啊!”“ 我每个月的钱都不够花,还理财?”尤其是“月光族”和刚工作不久的80 后。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收入低或者入不敷出都并不代表无钱可理。人们之所以会觉得没钱,并将日子过得入不敷出,正是因为他们不注重理财,不懂得规划生活,这些人即使收入多了也不一定会“有钱”。因此,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理财能帮助低收入者控制消费,督促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花销。另外,即使每天存一块钱也是可以的,所谓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是这个道理。理财不论贫富,学习理财的意义在于经营自己的钱财,同时经营自己的人生。低收入者抗风险的能力较差,更要注重理财,合理规划生活。 误区二:现在还不需要理财 什么样的人认为自己不需要理财?那些认为钱还够花,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人。这类人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通常不会每月花光,但也不会去特意制定理财计划。这类人在80后里普遍存在,大多拥有中等水平以上的工资,事业发展处于上升期,略有储蓄,没有太多的生活压力,还处于单身阶段或家境富裕。但是,这些80后可能在几年后也会面临买房、装修、结婚、育儿等事,不过因为拥有家庭的经济支持,他们仍然不认为自己需要理财。然而,不论收入是否充足,无论家境是否富裕,理财都是一个有责任心的80后需要具备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钱越多越需要打理,能成为理财一流高手的人通常比其他人更善于积累财富,也更有作为。 误区三:理财还不如多挣钱 有人认为,只要挣得了足够多的钱,自己就不需要理财了。拥有这种理财误区的80后大多有着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父母,在他们看来,节省代表的是低端生活,那种每花一分钱都要仔细斟酌的生活状态令他们焦虑和压抑。这类80后一心致富,不认同父母那一辈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追求随心所欲花钱的生活。然而在当今社会,赚钱多少才算足够?各大城市的房价仍然在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挣钱越多,相应的消费欲望也在增长,不懂理财的“拼命三郎”们何其多,但若年轻时不及时理财,辛苦赚来的钱可能永远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与其玩命赚钱、不知疲倦,不如从现在开始就悉心理财,通过理财来积蓄力量,并深刻地认清自己的存在价值。 误区四:理财就必须冒险 很多80后在理财时都喜欢追求投资回报高的投资项目,在大学时代就频繁接触股票、外币或期货。他们的观点是“理财就是要冒险,不冒险怎么算是理财”,错误地将理财简单地理解成为投资增值。目前,80后在新股民和新基民群体里占了不小比例,他们入市的热情一般都很高,但是往往视野狭隘、心态浮躁,孤注一掷,冒险冲动。走入此类理财误区的80后目光稍显短浅。看到上半年牛市不错就果断投入股票市场,手中的股票也的确为他实现了翻番的收益,但是他却贸然决定,在B股6000点高位时全盘杀进,结果在新一轮大跌中,手中的股票无一幸免,上半年的盈利也基本上都搭了进去。还有很多例子表明,80后最容易步入此类理财误区,他们太过急功近利,而一旦在股市上失败,就会绝口不谈理财。 误区五:理财目标就是自己的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是制定理财目标的参考,但两者并不等同。很多人在理财时会如此想象: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理财后,能在退休后经常出国旅游,或拥有一栋别墅,或能给即将从国外回来的孩子买一辆好车。其实这些都只是美好的生活愿望,并不能当做理财目标。因为生活愿望较为抽象,不容易衡量,如果以生活目标来评价自己的收益水平,是很难满意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也正因为将理财目标当做了生活目标,才会有人认为理财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效用,实际上是他们走入了理财误区。 我们在理财之初一定要明确一件事:理财是一种管理资产的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所提倡的理财目标应当是符合实际的,它必须是可以用货币精确计算出理财结果的,并且具有实现目标的最后期限,否则都只能算作你的理财梦想或生活愿望。例如,你可以计划自己在20年后拥有百万资产,希望十年后能购置一套中心城区的复式楼,或者五年内给孩子存下十万元的学费等,这些理财目标都是清晰的、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