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九难培养:“90后”问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33:49

“90后”问名人

     王蒙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陕西省康远飞问:有人说很多“90后”作者并不能被称为作家,我觉得他们的发展应该有老一辈的作家来帮扶。您作为知名作家,怎么样看待老一辈作家对“90后”的帮扶这一问题?对“90后”作家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期待?
    答:我对“90后”作家与作品印象不深,任何年代,一般都会有作家与作品的,文学并不是某一个特定时间段的专利。“作家”与“作者”,在其他语言中并没有在汉语中那样的区别,是汉语的“家”,份量比较大了一些。目前的特点是由于市场的发达,由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达,文学写作正在泛漫化,“草根”化,这首先是好事情,有更多的人们参与文学的写作与阅读 。当然我也希望,热闹一阵子以后,有更认真、更高端、更深刻的作品出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年轻的文友肯定会慢慢体会到这样的道理。
    白岩松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陕西省高二学生赵春妹问:您是如何把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的?是否这两者之间总有一个会牺牲多一些?
    答:对我个人而言,家庭是摆在第一位的,事业是其次。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不是说在两者起冲突时我就一定会为了家庭而牺牲事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我今晚有个节目要去录播,那我肯定得去,不能耽误工作。但是大的原则是家庭更重要一些。
    唐师曾
    (新华社战地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凉子问:虽然是记者,您却涉及多个行业,而且都做得很优秀,青年人却很难把工作和喜好很好地结合或者安排好,请问您是如何把职业和喜爱结合得如此好的?对青年人有什么建议?
    答:职业与工作是我自己找的,我会按我的喜好去做。我爱好摄影,于是我做了一名摄影记者。由于常年在战乱国家辗转奔波,受到了辐射,我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当我无法按我的喜好去做后,多次的“碰撞”后我转向写作。至于如何把职业和喜好结合,以及对青年人的建议,我想把我的方法告诉你们。一个人找工作必须坚持“三我”:我喜欢、我擅长、我谋生。如果只是喜好不擅长,让你当奥巴马也干不了那活儿。如果你喜欢,你擅长,也做了,挣的钱不但不能养家糊口,连自己都养不活,那也不行。所以,找职业不是当志愿者,必须是我喜好,我擅长,我谋生。
    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记者)
    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田香凝问: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老师在学校带领我们树立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到社会上很容易就被击垮。对将来会走向记者行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保持坚定的评判标准?
    答:我想,不应该在还没有进入社会和工作之前,就认定自己的价值观会被冲垮,如果轻易地就被冲垮,那就证明,你的价值观只不过是老师教授的、带领的,不是自己真心认同和透过自己的思考所形成的。如果是通过后者的方式,当面对冲突的时候,你会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进行选择,应该放弃哪些东西,捍卫哪些东西。
    所以,不需要对未来假设那样多,要看到,在这个社会上,坚持自己理念的人有很多,他们同样生活得很快乐,因为他们没有把那些冲突看成是无法逾越的东西。相反,他们会觉得,面对这些,改变这些,生活更有意义和乐趣。对于一个学生,现在要思考的,是自己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
    于建嵘(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秋叶沃若问: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披露出的现象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感到不满、失望,却又无力去改变。可是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不应该有这种厌世情绪,您觉得“90后”应该怎么调节心态去面对现实?
    答:首先,我觉得要有一个辨别能力,弄清楚这些报道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虚假的。要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需要有这种能力,不盲目听信他人。年轻人阅历浅,面对事情就更要多看、多想、多分析,自己去了解和观察,做到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其次,有一个好的心态很重要。尽管这个社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毕竟总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是进步的。对于所说的那些现象,不要因为看到一些报道就觉得社会太不好太糟糕了。不要惧怕,也不要回避,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勇敢面对。
    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
    王奕昉问:作为“知心姐姐”,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有何诀窍?
    答:做了这么多年“知心姐姐”,我认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所以我一般不直接帮助求助人解决问题,通常是在了解他的情况下,调动他自己的积极性,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对方应当做什么。
    首先是倾听,倾听青少年有什么样的需求,内心能有什么样的纠结,让他能把他内心的话都跟你说清楚。其实孩子的要求一般都很低,不会提很高的要求。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倾听和询问的过程,一遍倾听,一遍询问,最终受启发的是他自己,最终我给予他们的仅是一个观念。把好的心态传播给别人,不要指望自己去帮别人解决问题,如果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自己就陷入了烦恼之中。你的理念对方能表示接受一点点,能去试试,就是一种成功。其实“知心姐姐”传播的是一种心态:如何用更好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蒋方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专栏作家)
    笛子问:在成名之后,社会舆论与媒体的宣传对您的写作方式或内容是否有影响?您对此态度是怎样的?
    答:我希望没有,但影响还是有的。一方面,因为公众的期待高了,我对自己的期待也高了,比起原来,更谨言慎行了。另一方面,公众也开始关注写作之外的事儿,所以我也不太敢像原来那样,把自己鸡零狗碎的生活拿出来说了。
    邓小君
    (中国人民书画院院长)
    一名17岁热爱书画的学生苏龙问:“90后”大多对我国古典文化不感兴趣,我很担心这么丰富的文化会在我们这一代毁掉,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答:我认为应该从小学开始进行国学培养(包括书画及古典文化),国学到大学都应该甚至是必须作为必修课,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学不能丢更不能毁掉。现在很多年轻一代中不中洋不洋的,中的没学好,洋的学不精,将来怎么办?所以说应该把国学书画等作为必修课才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郑渊洁
    (作家,被称为“童话大王”)
    孙沫晨问:您创作的童话深受读者的喜爱,可以说您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结合得很出色,但是现在有很多人的工作,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丢失了自己的兴趣。请问,您认为年轻人在择业时怎样将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处理融洽呢?
    答:我在写作之前当过兵、当过工人,但是我做的这些事情,如果没有报酬,我是不会干的。可是,对于写作,如果没有报酬,我依然会写,因为我热爱写作,这就是我的兴趣爱好。我觉得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哪个工作不给报酬你也会做,那就是你能将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完美结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