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无双2找不到嵩山:比较出真知:谈儿童学英语的语音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4:30
学习英语,孩子记忆其实不是问题,家长监督也不是问题,就是担心孩子的发音有问题,以后不能及时有效的正音

    我想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现在就这个问题简单说几句。

    我在出国之前,曾经就学于一个口语很好的老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正音。我们那个时代,英语学习主要是围绕单词和语法,语音往往无法过关。所以,我想在出国前把语音好好提高一下。 

    学习的结果,不仅没法让我的语音有提高,反而让我彻底对正音失去了信心。原因是我每发一个音,这个老师就会指出:你发的不对,然后,她说了一堆关于怎么摆放舌头位置的方法,我按照她的办法做了,可发出来仍然不能让她满意。这种学习她痛苦我也痛苦,很快结束了这段学习。

    出国后,我并没有怎么刻意练习发音。可大约三个多月后,有一个老外跟我说,萧,你的语音进步很大。我当时一震。我并没有刻意学什么语音,怎么会进步很大。

    这个事情我后来才弄明白。实际上,语音这种东西,本质是从耳朵里输入的,如果耳朵听多了标准的语音,正确的语音,会自然带动你的口腔去契合这种语音。  

    儿童的语音模仿力更强,所以,对儿童来说,只要听得原版语音足够多,他的发音也会自然而然地朝着标准发展。当然,未必是一下子走向标准,会有一个逐渐趋近标准的过程。 

    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辩音能力与天赋有一定关系。像女性相对来说就比男性这方面有优势。所以说,对于那些辩音天赋较差的孩子而言,发音不那么标准,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错误”。要学会与这些“错误”共存。也就是说,允许孩子的发音不是那么100%标准。 

    就像日本人,由于语言中缺乏一些英文里的语音,所以发音较差。还有印度的英语,发音也很怪异。但这并不影响交流。大部分孩子学英语不是说一定要当播音员,而是为了交流。所以,如果孩子的辩音天赋不佳,无法发出很标准的语音,也不必为了达到所谓的完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不断的纠正、打断上。这会让孩子不胜其烦。

    很多孩子怕开口,很多原因就是老师不断说“你发错了!”得我们开口之前总要在潜意识中问自己一句:我会不会发错?越有这种心理压力,就越不敢开口。越不敢开口,英语能力越差。这是典型的墨菲定律。

    也就是说,“正音”不必反复告诉孩子你错了,而是让孩子多听正确的。

    此外,如果孩子有一定理解能力,可以适当给孩子介绍一些发音知识。比如v这个音孩子很容易跟汉语那个w混淆。这个时候,可以跟孩子说明,这两个音是不同的,让孩子自己体会。我在互助平台发了一个语音口型的小动画。可以让孩子看看。 

    有的家长给孩子听了大量英语材料。虽然孩子只是囫囵吞枣的听,但这种语音信息在他头脑中会有印记,那么,他在正式学习的时候对这种语言会有一种亲近感。 

    不过,这种做法对于2岁前的幼儿可能效果有限。这个年纪的幼儿需要一定的情感互动,才可能对这种语音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可能跟2岁前幼儿的大脑发育有关。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我们不要忘记另外一个学习要素,那就是效率。如果每天花十分钟、二十分钟只是灌耳朵,让孩子在语音上亲近了外语,这样做多少有点不划算。最好把语音的浸泡与正式学习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听力的量,又有一些实际的学习效果。

    有的家长发音不标准,可不可以跟孩子对话?

    这是可以的。只是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发音当成了孩子学习的全部。我们过去之所以学了满口中国腔英语,主要是中国腔英语的老师代替了录音机的作用,这种老师念一句,我们跟读一句,久而久之,发音就变成这个老师的味道了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跟读主要还是要跟原版的语音。不要跟中国腔的老师练跟读。 

    但是,跟中国腔的老师包括家长对话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种对话不是让孩子模仿,孩子通过听大量原版的语音,能够区分开原版语音和你的中国腔语音不是一个系统,这样,会对你的中国腔有一定免疫。 

    另外一点就是比例问题,你跟孩子对话,可能只是他听到语音的十分之一,他90%的时间都在听原版语音,那么,他自然会倾向于标准语音,而几乎不会受到你的影响。反过来,如果孩子收听原版语音很少,听到的都是你的发音,那么,他的语音就可能偏向你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机械,不要刻板。只要你能保证孩子听到的原版声音远远超过你,就不要担心自己的口音会影响孩子。 

    总之,语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多听原版的声音。不要迷信所谓的名师,也不要迷信所谓的技巧,最好的老师就是你自己的听觉系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好你的耳朵。我们在模仿跟读的时候有时候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力求逼真,逼真到与发音者的发音完全一致。果有稍微的不一致,就会感到忐忑不安,觉得自己是不是发错了音。 

    前面谈了墨菲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有些差错是必然会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苛求完美不出错是不现实的。就语音这个问题而言,墨菲定律依然能够起作用。 

    极其逼真的模仿实际上是非常难的。首先,我们的耳朵不是录音机,并不能原封不动把这个声音录制下来,自然也就无法原封不动将这个声音输出。

    其次,我们的大脑还要对输入的声音进行分辨、加工,这个加工过程,会受到我们母语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会琢磨这个声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去模仿这个声音。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损耗与误差难免会发生。

    第三,每个人的口腔形状、音质音色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口腔构造,所以在输出的过程中,损耗和误差同样也会发生。大家都看过那个传话游戏吧,开始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说一句话,传到第七个人的时候已经跟第一个人说的话大相径庭了。

    这个道理跟我前面说的这个语音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说,在模仿的过程中出现误差是一种符合墨菲定律的必然,我们要学会接受这种误差,接受这种不完美。不要因为刻意追求所谓的完美忘记语言学习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我们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当口技演员。 

    如果你有幸听到印度人说英语,你一定会感到纳闷,这种英语为什么在美国毫无交流的障碍?之所以没有障碍,涉及到一个“图式”的概念。每个人头脑中都会有一些“图式”存在。比如,看到一个背着旅行包的人,你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此人可能是个旅行者。声音也有图式,比如,听到一个人咳嗽,你可以判断出此人多半是生病了。而古代中国医生甚至能够通过脉搏推测出人体的许多疾病。

    我们在听外语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人可能说了20个信息单位,你只听清楚了其中的10个。那么,结合此人其他的图式信息,比如背着包,面露焦急之色,你多半可以猜出这个人可能是迷了路,误了车等等。印度人的发音虽然不标准,可是,他输出的信息中,有足够多的信息能够与美国人头脑中的图式相契合,美国人也就很容易猜出印度人的意思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虽然说的是不同的语音,可是,两国人往往能够不用翻译直接交流。主要是两国语言的相似点很多,可以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供对方理解。所以在语音方面,我们既要看到追求完美的不可能,又要看到追求完美的不必要。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纠缠于此。 

    正是因为准确模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所以有些人便鼓吹用了自己的某种方法就能让你发出极其完美的声音等等。

    比如,看到外国人说话有腹腔共鸣,就让中国人说外语用腹腔共鸣。大家想想,这可能么?是不是外国人的鼻子比较大,中国人也得做隆鼻手术呢?这种教学就是把学习者看成录音机了,而完全不顾学习者自身的条件,这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我们自己是个性的,被我们模仿的那个人往往也是个性的。他的发音也未必就是标准音。即便他的母语是英语。所以说,我们要注意,我们模仿的对象不应该是某个个别人的发音,而是这个族群具有共性的那种发音。

    也就是说,在不规则之外还有一种规则存在,否则,不同发音的人们就没法互相交流了。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种规则,并增强学习者发音的自信。这个方法就是多多比较。看一个单词,一个音,几个不同外国人是怎么发的。 

    这么一比较就会发现,原来老外们发音也是各有不同的,同时,在这种比较中,我们会逐渐感受到那种共性的、规则的东西。我们要坚持的就是这种规则的东西。在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加入自己的个性。

   掌握了这个原则,你在模仿一个人发音的时候,就可以更加自信。只要自己在模仿的过程中没有丢掉那种共性的、规则的东西就可以了。这种心态,反而有助于去粗存精,更为准确的把握模仿对象的语音
    对于身处国外的朋友来说,比较不同的声音,并借此抽象出共性相对比较容易。对于国内的朋友需要下一些工夫。一方面,打基础的阶段,一个单词最好能够找到不同版本的声音对照听。另一方面,要多看各种版本的电视片,电视剧,不要局限在一个版本。做到了以上这些,才算真正营造了某种意义上的外语环境。 

    所以在儿童英语互助平台,我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我推荐的某个片子。我推荐的片子,主要是为了统一步调,为将来大家一起做角色扮演等活动做准备,但是,大家自己手头已有的东西,也不妨利用起来,这并不矛盾。总之,本文想告诉大家,孩子学语音的时候既不要苛求完美模仿某个磁带上的声音,也不要松松垮垮,发得不着边际。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和度,这的确又是对睿智家长的一种考验。  作者:萧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