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希澈车祸事件:“招研引智”抢占产业高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02:53
“招研引智”抢占产业高端 本报记者 张曙红 郑 杨 杨阳腾

3月12日,深圳市在京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科技经贸人才交流大会,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各路英才携手合作。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等11所院校签署了市校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机构签署了20项落户深圳协议,并促成深圳企业与各大院校签署了数量可观的科技经贸合作项目。

广种梧桐树,引得美凤来。回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这些创新要素的汇集,造就了这座城市今天的辉煌。翻开深圳市“十二五”发展蓝图,在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内促进高端创新要素的再集聚,将为深圳市新一轮的创新发展谋取先机。

广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与生物能源事业部张耕耘博士说,“许多人不理解华大,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用工业化的方式搞过科研。”顺应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华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科研模式——高通量的序列产出加上数据处理,使单个的研究工作变成了规模化的“科研工厂”,其出成果的速度之快,是传统科研模式完全无法想象的。仅4个多月时间里,华大基因研究团队就将国产杂交小米的基因组全部测出,使小米新种的培育时间缩短为一年,而使用传统田间育种,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5年至8年的时间。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时间不长,它是在2007年由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主要科研力量南下深圳组建的。经过跨学科、跨产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快速扩展,如今,该院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在医学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产业等诸多领域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选择深圳,因为这里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又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张耕耘说。他所负责的农业领域的研发工作拥有农业部和深圳市的两个重点实验室,获得了数百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科研院校作出了与华大基因同样的选择。深圳市主动与国家创新体系衔接,加强与著名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不但引进了包括华大基因、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民营研究院,而且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国立科研机构。

深圳大规模开展“招研引智”,既是立足现实的选择,又是着眼长远的考虑。“深圳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坦言,“深圳历史上科技资源贫瘠,缺乏好的大学和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前些年我们的优势在于企业对市场把握的灵敏度,创新的主要模式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别人的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而今,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下大力气集聚创新资源,克服基础研究缺失、原始创新能力滞后、核心关键技术供给不足的困扰,成为深圳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着眼于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深圳市广开渠道,打造各类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一方面,继续布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院校建设不断提速;另一方面,一批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开始落户深圳;同时,深圳还引进了数字音频编解码、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大提高了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水平。

兴建载体的同时,深圳鼓励广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09年,深圳市牵头入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7项课题,涉及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四大领域。今年,深圳市将制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配套资金管理办法》,力争到2015年在深圳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数量达到200项。

再引“孔雀东南飞”

在各类创新资源中,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问题上,薪酬早已不是惟一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生活的环境很大程度影响着人力资源配置的走向。”吴优说。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深圳市近年来加快创新载体的建设和服务平台的完善,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打造创新型人才“宜聚”城市,增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刘若鹏,美国杜克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回到深圳创建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他所带领的超材料技术创新团队,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12支海内外创新团队中惟一从海外回粤落户的自创团队,在超材料这一前沿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成功案例多发地带,深圳从百分比或分布图上看就是这样的地方,这里的创业土壤有利于我们团队成长。到今年年底,还将有300个科学家和工程师从40个国家和地区过来,加盟光启。”刘若鹏说。

4年前,刚创办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只有5名工作人员,租用临时办公地点。为了聚集人才共同创业,他们创造了“以用为本”的人才新机制,制定了全球招聘战略,院长樊建平奔波于美国、欧洲等地,到多所著名院校演讲,推介深圳这块创新创业的沃土。如今,深圳先进院迅速壮大为一个有1154人组成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储备了数十位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深圳市“双百计划”的人才。

按照人才在不同载体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深圳市实行了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人才政策,初步建立了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了从在校大学生到高端人才的一整条创新人才链。

为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出台了专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优化高层次专业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激励、服务的各类政策,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龙头、地方级领军人才为骨干、后备级人才为基础,分步骤、有重点地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梯队。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目前,深圳市已认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7家。到2009年底,深圳市技能人才发展到20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

面向未来,深圳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创新型人才聚集地。4月12日,深圳推出旨在以更大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正式颁布《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根据该计划,深圳将以每年3亿元至5亿元的投入,在未来5年内引进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带动1万名以上海外人才来深圳工作。

新政策的出台,显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广纳一流人才的决心和魄力。在深圳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指出,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建设人才强市的任务紧迫,要再造人才新优势、再引“孔雀东南飞”,使深圳继续保持强大的人才吸引力、竞争力,真正从一座移民大市变成人才强市,推动深圳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三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驱车进入深圳高新区,整洁的环境,林立的高楼,密布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初步显现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风貌。

这里是知识产权的“高产田”。截至2009年底,高新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808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020件,分别占全市的38.49%和24.84%,专利申请量居各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深圳市已经形成了从移动通信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信产业群,从配件、部件到整机的计算机产业群,从IC设计、嵌入式软件到服务外包的软件产业群,从诊断试剂、基因药物到医疗器械的医药产业群等。

高新区是深圳以技术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广聚优质创新资源,一流科研院所、高端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在深圳快速集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科技创新的优势被迅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化处副处长杨俊丰说。

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2010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9%,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显现。

为了使创新链条进一步向高端延伸,近年来,深圳着力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并以此为依托,重点布局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以期带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深圳是国家第一批布局的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生物产业规模超过430亿元。

深圳是国内城市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2009年互联网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2%。2009年底,深圳市出台互联网产业振兴规划,以互联网应用服务为重点,建设国家互联网产业基地。

深圳还是国家建筑节能示范城市、节能和新能源企业示范推广城市,新能源产业规模、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深圳将大力推动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新能源应用瓶颈,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我们面临着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佳时机。”在深圳市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之际,市长许勤用两个“尤为迫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作为一个外向依存度很高的城市,深圳需要更具先进性、更有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撑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尤为迫切;深圳要在新一轮竞争当中和未来发展当中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时间尤为迫切。”

目前,深圳市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已呈崛起之势。根据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深圳的目标是到2015年使三大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