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英文: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21:56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网2010年全国两会访谈。教育是这次“两会”的一大热点,而在两会之前我们也做了两期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的访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邀请到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微博),网友畅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欢迎您,刘校长!

[刘长铭]大家好。

[主持人]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今年的提案的主题是什么?

[刘长铭]主要是高考(微博)报名方面的提案。我认为高考报名关系到千家万户,而且我的建议我认为是目前高考改革可以迈出的实际的一步,而且代价和风险都是最小的一步。

[刘长铭]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过度的课业负担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些负担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学校教学时间过长的原因,这个和学校承担了过大的升学压力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一些大中城市实行高考报名的社会化管理,那么学生到所在的社区报名,到附近的学校去考试。一方面可以减少在考试期间交通的压力,同时学校不再以升学率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指标,这样学校在缓解了升学所面临的压力以后,就能够把课程设置的更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教学时间。

[刘长铭]比如说可以用一定的时间去加强体育、艺术等方面课程,可以缓解中小学生一定的课业负担。

[主持人]您这个提案如果能够推行下去,我们的中小学生就能够受益太多了。

[刘长铭]其实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学生都已经实现了网上报名,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非得集中到学校去报名,如果这样的话,我相信学校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刘长铭]至于一些农村、城镇的学校,由于学校分布的原因,可能会集中到一个学校去报名,这个没有关系,至少在我们这些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里面比较有影响的中学,可以不再宣传升学率,不再统计升学率,对于扭转社会不正确的升学价值观是有很大贡献的。

[主持人]中学校长如果没有了升学率的指标,如何考量中学的质量呢?

[刘长铭]从学校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人格发展、身体发展等方面都可以考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我个人认为升学率不应该算成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中小学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将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升学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格、性质、身体、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进一步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教育,这些是决定一个人日后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我们看到过民间关于北京高中的排名,北京四中绝对是前两名。四中可以说是一个尖子扎堆的学校,有一种说法是四中批量生产精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长铭]如果是用升入某名牌大学的人数来评价为精英,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实是在40岁左右,我希望四中培养的学生能够在那个时候得到很好的发展,今天的拔尖并不能说明日后的拔尖,如果我们过度的强调今天的成绩,那么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会失去许多对孩子发展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始终不太赞成用高考的成绩和升入某大学的人数来评价学校,四中从来也不宣传这些。

[刘长铭]“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这个也是我们某教师转述某专家的话,我认为现在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目标的投向问题和学生毕业以后对社会的贡献上。

[主持人]如何让家长们领会到这个所谓“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呢?

[刘长铭]这是文化观念的转变问题,但是这个需要我们媒体,包括新华网这种媒体进行不断宣传这种正确的价格观。北京四中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一定会全面的向家长汇报、说明学生发展的情况,而绝不仅仅只说学生考试的成绩,所以每次我们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会非常精心准备能够说明学生全面发展的很多材料。

[主持人]北京四中的学生能否体会到这个过程呢?

[刘长铭]我相信四中很多学生能够理解学校的这种价值理念,而且很多的家长也能够理解四中的价值理念。

[主持人]很多北京四中的同学感觉自己在四中三年的高中生涯,在他们人生中留下的印象非常的深刻,是这样吗?

[刘长铭]我们确实有不少学生曾经这样谈过,这也使得我们很欣慰,四中能够成为师生永远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主持人]我也曾经是从高中时期过来的,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冲刺阶段,而忽视了这种所谓的“精神家园”层次。

[刘长铭]是的。一定要让孩子的学生时代成为他终生值得回味的一段美好时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点的话,学生的发展一定是健康的。

[主持人]四中的同学们真的是太幸运了,能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和学习,一定特别的快乐。

[主持人]今年的“两会”有很多代表就教育方面问题建言献策,如果我们想真正的培养出人才的话,学校、家长、孩子包括全社会都应该怎么做呢?

[刘长铭]我觉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变革,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放弃科考的情节或者状元情节。

[刘长铭]长期以来,“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就人数来讲,中国的科举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大体相当,然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着深深的“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许多教育者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

[刘长铭]这个状元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优秀,那么将来一定会优秀的,但是实践证明上学时期成绩优秀的人,事后可能并不是人们期望的那样。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

[刘长铭]其实,大量统计研究表明,人的创造高峰期是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创新成果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无论如何用学生的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和不足。

[刘长铭]我国进行少年班的实验差不多有30多年了,这些年中少年班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孩子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把中学全部知识学完,而且能够掌握得很好。但是这仅仅证明了人具有这样的学习能力,但是这和以后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是两个概念。所以我觉得比学校成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刘长铭]现在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今天谈在某一个领域里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当然我们要把培养他在这个学科领域当中持续不断发展的坚定性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主持人]您认为中学教育阶段,具体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我们学校应该怎么做呢?

[刘长铭]我觉得应该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给学生留下足够丰富的独立思考时间。我们现在很多的负担不是由这个学生自己主动学习造成的,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完全是一种任务式的学习。我觉得这样的负担加在学生身上,很难焕发出学生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他日后能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持人]但是在这种教育机制下,考试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关,如何能够留给他们大量的独立思考时间,但是考试也不落后呢?

[刘长铭]我们四中也在这方面努力做一些探索,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为齐步走式的教学最后使学生发展的水平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放开了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就不一样,就会造成的学习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一个正常的群体之间就是应该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

[主持人]我们不要“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进一步形成偏才学生吧,您怎么看待这些学生呢?

[刘长铭]其实教育应该鼓励这样的学生发展,如果看到孩子们的兴趣,学校就应该创造条件,使学生巩固他这方面的兴趣。

[刘长铭]我们今天的高考是不能够取消的,因为高考维持了一种最低底线的公平,如果我们取消了高考那么这个社会可能就会造成一定混乱,同时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就不公平。

[刘长铭]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一张试卷,把所有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够筛选出来,这永远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所以高考在维持其公正公平,给每个人提供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给在某些领域有特殊发展和才能的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近几年,大学开始进行自主招生方面的探索,今年的北京大学(微博)提出了校长实名推荐,我觉得这些都是对如何挑选在某方面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的一种思考和探索。

[主持人]如果您给北大推荐学生,您一般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呢?

[刘长铭]今年我推荐了五个学生,我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过人的地方。比如我们有一个学生在高一的时候,由于意外,腰受伤了,他在家养伤,而且一直不间断的学习。他就提出要回到学校趴在地上参加考试,于是得了第一名。我觉得这个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还有超出常人的毅力。

[刘长铭]我相信他的这种行为不是出于痛苦心理的承受和对抗,而是他非常乐于这样做,他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我觉得只有这样的人,将来才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来。

[刘长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把学习和工作描绘成比较苦的事情。我们小时候也经常接受到这种教育,其实一个人在痛苦的心境中很难焕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只有迷恋工作,视工作为乐趣,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成绩。我们常常把幸福描绘为“黄金屋”等等,其实西方人理解的幸福就是那种“视工作如同一种的享受”而绝非受苦。

[主持人]如果我们想更好的挖掘天才和怪才,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考试机制,包括整个教育体制方面给他们开辟一条路呢?

[刘长铭]是这样的。至少使得孩子看到了这种可能,就是他能够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将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还是有条路可以走的。如果我们全国所有的青少年必须学同样的东西,考同样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一件怪事情。

[刘长铭]现在我们遇到很多特殊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常常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比如说牛顿、爱因斯坦当年也都是退学的,这些人的成长过程都曾经有一段和当时的常规主流教育之间产生过一些矛盾,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学校不好。

[刘长铭]我认为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学校产生于工业化的时代,这种学校我们试图批量培养某一种类型的学生,但是恰恰就是这种特殊型人物需要特殊的环境。所以现在推行高中课程改革,加大了学生自己选课的自由性,也是从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上鼓励学生造成这样的差异。

[刘长铭]所以我们学校应该从一种工业化的培养模式,逐渐的过渡到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兴趣以足够的尊重,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才可以不断发展。

[主持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学校的禁锢去掉,使孩子们到社会上自己体会。

[刘长铭]是的,我们要把统一教学使用到一定的程度,但是现在考试已经紧紧禁锢了学校,如果我们学校能够从考试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那么学校就有可能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来规划、来安排一些个性化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具有个性的学生就有可能实现。

[刘长铭]我认为所谓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被动承受的负担,当一个人主动去学习的时候,尽管他牺牲了自己的睡眠时间也会觉得是一种幸福和享受。这是每一个创新型的人都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一种所谓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

[主持人]现在的青年人玩游戏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兴趣,如何把孩子们的这种积极兴趣转化到学习上来呢?

[刘长铭]我觉得只要是健康的兴趣我们就要想办法去鼓励他,这样才是教育。

[主持人]我觉得应该给他们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四中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中有什么自己的经验呢?

[刘长铭]我个人认为在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对生活教育提的是不多的,我们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刘长铭]其次是职业教育,北京四中所谓的职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修汽车,而是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在学生学习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我们高度关注让学生了解与这些知识有关的人类的职业活动,以致于将来发生与这些职业相关的兴趣。同时还应该有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

[刘长铭]第三就是公民教育,让学生懂得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四就是生命教育。我们不仅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要学会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人存在的价值,这是哲学层面的一种思考。

[刘长铭]其实我们现在都在谈学校的德育工作,所谓的德育工作不是从学校课程里面游离出来的单独课程,其实是表现为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人生,如果能够把这几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也就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请您对我们80后的网友们说几句话吧。

[刘长铭]其实我们一开始谈到的生活教育就是我们进行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实验和探索。比如说我们开始着手制定一种未来的培养计划,女孩将来都要当妻子,都要当妈妈,男孩都要当丈夫,都要当爸爸,把他们教育好也是我们国家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关键。

[刘长铭]我觉得80后的思想很新,能够接受很多新的东西,我希望你们这一代人能够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问题,能够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教育现象,对自己的孩子应该用一种更加现代、更加宽容、更加长远的目标来要求培养他们。

[刘长铭]你们已经有了一些工作经历了,其实应该逐渐体会到今天决定你们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与你们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他人关系更密切,真的是和高考没有直接的关系。

[主持人]我们一定记住您说的话,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非常感谢刘校长能够做客新华网访谈室,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