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瓦屋面施工方案:温州名师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34:08
 

2010年“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点评征文一等奖

            金戈与基廷

——听金戈《轻叩诗歌之门》一课有感

瓯海区三垟中学  曾海战

听完金戈老师的《轻叩诗歌之门》一课,我想起1990年获奥斯卡奖的一部电影《死亡诗社》。电影中的那个基廷老师,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俯瞰这个世界;他向学生介绍许多有思想质地的诗歌;他提倡一种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

我觉得金戈就是中国的基廷。一样的热爱文学和人生,一样地鼓舞学生发挥个性。

金戈自评时说,孩子们是需要诗歌的。他要为孩子而教诗歌,因为诗歌能让心灵不再枯萎。诗人王家新说,“首先应是心灵的爱好。我们的心中有了这种爱,诗歌就会走向我们。”我想,金戈老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课通过诗歌来歌唱。在这种意义上,诗歌教学不是教学,而是一种分享。(王家新语)

而要让能够和学生一起分享诗歌的心灵。首先教师要真正地读诗懂诗。这样诗歌教学才能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不会把文学和诗歌作为简单的思想图解和道德说教,而是首先把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的世界来进入。(王家新语)

金戈老师看似不经意选择的诗歌内容,其实蕴含三层深意,一是写作方法,二是审美体验,三是精神引领。

如,引顾城八岁时的诗《杨树》,要引导学生体会,巧妙的联想和生命的顿悟。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但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种正面的精神引领,是通过形象的美读体验的。而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就不谈其警惕戒备之心了。

而《感觉》,这首诗的独特审美世界中反复吟咏,  体察先抑后扬和诗歌心灵的感觉。这首诗留下更大的回味的想象空间,让人死灰般压抑的世界里,依然保留一份鲜艳的希望。爱在灰烬中重生,诗歌照亮了心灵。听着心中自然唤起了一种诗的觉醒和生命的觉醒。

接着,悟《安慰》中神奇的通感。这首诗写于为生计发愁的年代,但却让人相信一切才刚刚开始,生活总是充满希望,而“最美的永远是明天”。这种未被污染的童心,明洁纯美让人怦然心动。

然后,以一首自己的诗作《时间是一匹马》,引导学生去捕捉唯美贴切的意象。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间也传递了珍惜时间的理念。

最后,用北岛的《生活》,一个网字来解读诗歌恰当丰富的象征。生活是一张网,隐去了一切可能的所指,留下能指的文字和象征,让人回味不已。

这就是金戈老师选择教学内容的精妙,在驾驭教学展现理念的确有高屋建瓴的风范,此刻仿佛基廷老师灵魂附体。

但是,就课堂教学的本身来看,它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充满了魅力。借阙银杏老师一句话,我十分赞同语文教学要更慢点,更简些。这个慢字,不是拖沓。它就是要平心静气,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就是要文火慢炖,方出真味,就是要慢慢走啊,欣赏啊。(朱光潜语)这个简单,就是要大道至简。

于是,课堂上出现一个悖论。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可能会很少给学生喘息的机会。所以容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的选择。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心理为依据来设计教学,从普通的、需要大量而扎实地学习的学生的角度来设置教学内容、调配课堂节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跟上、理解、消化、运用。

听完金戈老师的课后,我和同事在路上就探讨其容量和快慢的节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从本节课的主旨轻叩诗歌之门,给学生一些诗歌的经验。容量与节奏,也是恰到好处。

看学生是否真正地跟上、理解、消化。最好就是看其运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诗笔小练未能开展。确是一种遗憾。因为读了顾城的诗,就有了写诗的冲动与信心。也许,一些环节还可以再挤挤,也许还能拧出一些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