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涡喷战斗机视频:中国校长协会网 >> 首页 >> 名师名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29:57
学校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途径 作者:徐锦生     来源:中国校长协会网     更新时间:2005-12-8

    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一个部分专门予以阐述,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系统提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提出来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之所以如此,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首先得分析一下,教师劳动的特点跟其他行业有什么不同?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与一般行业的劳动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对象都是物,而教师的劳动对象则是人,因此,教师的劳动对象显然要复杂得多。人比物复杂,这是第一方面。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对象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之间在思想品质、学习潜力、知识水平、身体状况、操作技能、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的复杂性,当好一位教师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2、劳动时间的弹性。三班倒的工人的作息时间是十分准确的,规定几点上班就必须在几点准时到,否则,迟到一分钟就要罚一天工资的几分之一,超过五分钟,则罚得更多,有的甚至罚一天工资的几倍,十几倍。这是典型的工厂管理模式。而教师的劳动时间则是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在安排自己的工作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本来是上午第四节课时间批改的作业可以移到午饭后进行等。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时间表中,上班工作与下班休息界限是很难十分清楚地划出来的,教师的辅导不会因下班铃声的响起而马上停下。因此,一般地说,工厂的考勤工作比学校抓得严一些,而学校更多的是强调自觉。

    3、劳动内容的综合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中心工作。短短的四个字的容量是十分惊人的。教书,并非是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事,要教好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文化修养,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掌握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办法,以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手段与方法。而育人,更不像雕塑一个器皿那样直观具体,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学生原有的道德观念,通过多方面的、长时间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促进学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最后通过行为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可以想像,这样的劳动是非常综合的,非常复杂的。

    4、劳动手段的创造性。教材是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是不停地变化着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手段必须具有创造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必须创造性地针对一个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必须灵活地选择,创造性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5、劳动品质的影响性。每一位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许多个性化的品质,如对劳动的兴趣的高低,认真的程度,意志的强弱等等。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并且是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因此,教师的劳动品质也将影响着他的劳动对象——学生的品质。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道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这点是应当记住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时刻注意自己言行,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的积极性等,为学生们树起良好的榜样,担起为人师表的重任。

    6、劳动成效的滞后性。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教学成效总是及时地得到表现的。一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根据本课的目标出一张试卷或测验题让学生做一下,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答题,则说明这堂课效果很好,否则,效果就欠佳。既然如此,又怎么能说教师的劳动成效具有滞后性呢?我们认为,如果全面地分析一下老师的劳动,就可以发现教师的劳动成效确实是具有滞后性的。首先,平常我们的效果测试往往只考虑对知识的测验,而忽视其他更为广泛的能力、态度、品质等目标的测试。因此,所测得的结果实际上是很片面的,很狭隘的。正是在这种不科学的质量观的指导下,我们的部分学校的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其次,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以及品质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并且都是建立在以往的基础之上的,整个过程不可完全分割的。因此,我们无法将一堂课的课后效果测试结果与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一一对应式的归因。学力水平高的学生在听了教学水平差的教师的课以后照样能在效果测试中获得满分。这似乎是不可解释的,违反教育规律的,其实,这正是表明了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教师劳动成效的滞后性。这一特性,提醒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决定“可持续学习水平”的因素的培养,教师劳动成效的滞后性,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全面的发展的教学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教师这一职业有着许多特殊性。那它是不是一种专业呢?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别强调教师是一种专业,说明当时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同程度还不够。认同程度之所以不高,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主观上说,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作教师,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从客观上说,人们不会对律师、医生、会计的专业性发生任何怀疑,也不会有一名从未学过律师、医生、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直接谋求这些职业。而对于教师职业很多人就有胆量来尝试,因为它的专业化程度还没有达到与律师、医生、会计等职业同样的程度。但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有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在这其中,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又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二、学校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途径
    据报载,北京丰台区有四所中小学挂起了“教师发展学校”的校牌。中小学在担负原来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成了培养教师的摇篮和基地。“教师发展”不是传统意义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而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是一个教师从幼稚到成熟,水平能力、知识结构从低级到高级,工作从旧质到新质的发展,是教师作为主题的人的一般发展到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化发展。这种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中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教师真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研究者,从根本上形成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回归教师在教书育人之外研究教育的天职,教师职业由此充分获得专业化的支撑。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的学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新时期教育特点的一种表现。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就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

    首先,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顶峰,没有理论思维是不行的。”刘佛年说:“任何事业的复苏与发展都是从观念的变革开始的”。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践。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即使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也会按照在受教育时的印象考虑问题。这有可取的一面:继承传统。但也有些传统不一定科学,不一定可取。比如,普遍采用的要学生把新学的词抄写十遍、二十遍,甚至错了一个字,罚抄一百字,以为这样学生便能烂熟于心,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再比如,布置家庭作业只问有没有按时交而不问学生是如何完成的,花了多少时间,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等,以至学业负担过重(有的小学生作业要做到晚上十点钟,明显影响学生睡眠)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往往相信“过去”而不相信科学研究,不相信科学结论。这是我们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是师生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成效不成正比的原因之一。无怪乎有一位学生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说到:“老师,您的敬业精神可敬可佩,您太辛苦了,我们可怜您,同情您,但我们并不喜欢您,您付出的太多了,但收效甚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靠什么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教育科研,搞调查,搞实验。边研究,边改革,既解决问题,又能及时见成效。

    其次,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味道”。魏书生曾说:“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到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他认为“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新的更丰富的自我,从而发现一个新的更广阔的教学天地。‘我’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观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怀。由于自新,便会感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江河山川新,人工作起来才有乐趣,有意义,工作热情才会高,才会有创造性。科学研究是一个十分特殊而又广阔的天地,不论哪个行业,不论多么平凡的岗位,一旦从科研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都会发现那里有神奇而又诱人的学问、能力、方法。君子兰栽培、金鱼养殖、微型雕刻这些小技术若钻研进去都能发现一个广阔的科学天地,我们教书育人这样的大事,科研的天地就更广阔了。”

    所以说,一旦参加到教育科研中来,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随着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得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承认,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第三,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破除教师群体对“研究”的迷信,增强自尊、自信和自立。通常,中小学教师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结果,虽然有关教育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一线的教师几乎无人问津。教师对“研究”似乎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而另一方面,又对目前教育研究脱离实际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这些研究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其实,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很多一线的教师已经在从事不同类型的研究。据了解,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他们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他们所作的是一种朴素的“行动研究”,将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然而,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特别是缺乏文献资料、技术指导和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提升。教师如何重新反思自己已经(或正在)做的工作,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严谨化,教育科研则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和操作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总结提升自己的经验,进而从事更加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让其投身教育科研,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正如肖晓玛所说:“对于教师来说,每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就是确立并实现一个具体明晰的奋斗目标,每进行一个课题研究,就是不断获取新的教育信息,掌握新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新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科研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使教师体验到工作的乐趣,收获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优势
    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上面我们分析了教师劳动特点,它那特有的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手段赋予了教师开展科研的研究潜能和积极性,而且还孕育着丰富的教育科研的金矿资源。
 
    教育科研以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教师相比较专门的研究工作者来说,更了解和接近学生。教师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具有较多的研究机会,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
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讲,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教育假设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研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从自然观察的角度来看,任何外来的研究者都难以做到一成不变的课堂自然状态,如想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身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者,他可以是掌握研究方法,而又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教师也有能力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由教师来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同时,教师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教师虽然在科研思路、方法等方面不及专业人员,但除了与教育实践联系密切的优点外,还有人数众多的优势。教师与同事合作研究中不仅取得成果速度会快些,直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效益,而且还可以在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得到意外收获。具体分析起来,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有以下优势:

    1、研究意识强。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关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班级与自己的声誉。因此,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能做到自觉、认真,并持之以恒。

    2、意图明确。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往往肩负双重任务,既要承担研究者的工作,又要承担实践者的工作。这样一来,任务是重了些,但是研究的意图却更加明确了。一是从研究者的理论到实践者的理论的转换过程被取消了,保证了信息不会因传播而丧失,研究者的意图也就是实践者的意图。二是因课题的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是同一个人,所以,老师能妥当地处理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使两者融为一体。

    3、实用性强。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往往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并往往是以探讨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往往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主要目的,因此,这样的课题成果具有较强实用性。

    4、推广周期短。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环节。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老师扮演着研究者、实践者的两大角色,因此,他们的科研成果推广起来阻力更小,周期更短。另外,他们自己还是推广课题研究成果的主力。

    教育科研是21世纪教师所必备的一种能力。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愈来愈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增加自己工作的科研含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靠科研推动教学等已逐渐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名教师,由经验型、勤奋型的教师转变成学者型、科研型名师,也必须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