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仿真火药枪:“超大规模中小学”热需尽快遏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1:42:34
“超大规模中小学”热需尽快遏制

  过去几年中,北京一些优质资源校面对趋之若鹜的家长,不断扩大规模,导致出现了不少“一个年级超过10个班、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的超大规模学校。新修订的《北京市区(县)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专项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要控制学校规模,严格控制校内班级规模。北京市教委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规模,使其向适宜规模过渡。(北京日报10月9日)

 

  建超大规模学校,不是北京一地的风景,也不仅仅发生在小学阶段。据此前的媒体报道一,股建设“万人高中”的热潮,在山东各地掀起。东营垦利投资4亿元建“大一中”,潍坊新建桥学校总投资4.1亿元,而淄博临淄建“大高中”的投资更高达4.5亿元!而早在7年前,山东泰安市新泰一中总投资就达3.6亿元,占地1000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360个教学班,可容纳2万学生就读。

 

  据称,建设“万人高中”,是为了实现教育均衡。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当地政府的良苦用心,投资几个亿,到底不是玩玩的。然而,假如建设“万人高中”,就能很好的解决教育均衡问题,那么,一个县只一所初中,只一所小学,不就也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这其实是一个不能成立的逻辑,可不幸的是,在一些地方,有的官员却真是这样想的,就是把一些薄弱小学、初中,撤掉,然后并在一起,进而宣称实现了“教育均衡”。

 

  表面上,确实如此——所有学生都在一所学校上课,还有什么校际不均衡可言?而且,从办学成本角度计算,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消灭掉小学校,合并成大学校,无疑具有“规模效应”,也节省办学开支。可是,这种把所有学生汇聚到一处求学,本质上不是办学的思路,而是办工厂的思路。至少有三方面与办教育的思路背离。

 

  其一,学校的办学点,必须便于学生求学,不能方便了政府办学,却不利于学生上学。近年来,这一问题特别突出,一些农村地区一哄而起地撤点并校,导致一些乡村、乡镇学校消亡,学生们上学必须赶10里、20里路,要么就选择寄宿。这增加了很多家庭的上学负担,但政府部门依然故我。

 

  其二,政府部门声称办“大学校”,是为了辐射优质资源,而实际情况则是,优质资源被迅速稀释不说——这类似于北大、清华这类大学大扩招——在一校之内,仍然存在严重不均衡,学校必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开设 “校中校”,“快”、“中”、“慢”(或其它提法)各层次的班级。否则,这每个年级数千名学生全部上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进度,也是不符合因材施教的。

 

  其三,虽然教育强调均衡发展,但却不是消灭特色与个性。教育中不能有“择校热”,但却应该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比如是否适合寄宿)选择学校。受教育者对学校的选择,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存在,而这恰恰是促进学校竞争,形成特色的重要力量。如果在一个地区,在一个教育层次,仅有一所学校,学校的竞争意识从何而来?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又从何谈起呢?更可能的情况是,政府对这一学校的办学干预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成为教育局高中、教育局初中和教育局小学。

 

  政府部门乐于建“大学校”,体现的其实是行政思维,追求的是办学形象工程——“大学校”具有很强的展示度,犹如各地的大学城;和所谓的政绩——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所谓的“均衡”;同时做到对教育的“方便管理”,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种风气应该尽快遏制。

 

  从根本上说,出现这种“大学校”风,在于教育决策的不科学、不民主,往往由地方政府官员拍脑袋决策,根本不听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机制。这其实也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的重要教育改革和发展措施。《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这些规定,有多少地方政府真正将其当回事呢?对此,作为《教育规划规划》的牵头推进部门,国家教改领导小组不能漠视。必须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撤点并校,以及大学城建设,由于当初没有对不科学的决策、规划引起足够的关注,及时加以治理,到目前已经产生很大的后遗症,北京对小学超大规模学校的治理,已说明问题。这种情况不能再在高中超大规模学校建设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