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一中2016高考情况:钱到哪里去了?------作者:长安射天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33:17
眼看时间将进入下半年了,这个夏天红红的六月大戏好多,信息万花筒以眼花缭乱的方式向观察者们折射出各种镜象。
  
  官方公布的CPI创出了5.5%新高;海外若干独立研究结构认为中国上半年的实际通胀(折合)年率超过了越南的水准。
  三级政府地方债余额高达10.7万亿;滇公路率先爆发资金危机,宣称可能违约;据信高达约5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变成潜在的“定时炸弹”。
  央行暂停发央票,利用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六周向市场“注水”4940亿。
  银行爆发钱荒,打响揽储争夺战,四处找钱,群众反映实际综合收费水准明降暗升。
  民间中小企业告贷无门、融资困难的情况加剧,地下钱庄生意红火,高利贷业务炙手可热。
  Shibor持续在高位波动。
  海外掀起了质疑北美上市中国公司诚信度的风暴,习惯于明目张胆地从事商业欺诈行为的中国概念上市公司在股价和信用上遭受重创,诸方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积极布局做空中国经济。
  中国股市下行趋势明显,市场诟詈颇多,广大股民很受伤、很烦躁!
  穆迪公司认为中国银行业未来两年的不良贷款率将升至5%左右的水平。
  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在“空调”的冷风中顽强地高位缩量横盘。
  二当家在欧洲对某国媒体宣称:中国的通胀形势得到了有效遏止;厉姥姥抗议紧缩政策,宣称当前的货币政策存在将事态导向滞涨的危险,强烈呼吁让货币流通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狡诈”的厉姥姥却回避了神马是“正常水平”或“正常水平”该是个神马概念。
  “西红市”将唱红歌Opertion的新风潮输出到全国,迎寿辰的忠诚赞歌在我们小区的社区广场昨晚都热闹地唱响了两个时辰,无所事事的大爷大妈、天真无邪的幼儿园小盆友,还有物业公司的保安,资深基层党人娱乐得很High!
  还有个跟俺们中国P民关系不太大的热门新闻,利比亚义军已经迫近独裁者卡扎菲的老巢----的黎波里,国际刑事法院发布针对卡扎菲本人及其核心集团成员的国际通缉令。
  坦率说本人对预测经济走势一向并无太大兴趣,但我认为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有权力认识将来可能会发生些什么,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又是怎样的,所以抛砖引玉与网友们分享自己的一些观察心得。
  
  要把握鄙国经济的形势必须了解鄙国的特殊国情,知道些鄙国政治经济结构的特质,否则一定或很迷惑、很无奈。
  
  许小年师傅数年前认为,鄙国有危险滑向权贵资本主义的深渊。实际上俺们早就坚定地成长为一个典型的金权社会了,许师傅是客气了。
  
  鄙国和其它国家一样,政治力量、财富力量、知识力量和大众力量(我们的习惯称呼是群众力量)构成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只是我们的关系比较复杂和混乱。党和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财富力量或曰资本阶层是一经济建设为核心的中流砥柱;驯服的知识力量对强化政治力量与财富力量的power有很大作用,so一定要团结和利用;大众力量就是个P,可以被代表的,所以洗洗睡吧!李大眼吵吵着要当独立竞选人,准备参与基层选举,可是相关部分说了,你的行为要走合法程序才行;2010年鄙国的的基尼系数离析高达0.50-0.52,这个财富权利高度不平等的社会你不正视都不行;不过这些都不妨碍代表先进性的喉舌媒体和广大爱国义和团员宣称我们是崛起的幸福国度。
  研究经济的人士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就是很难找到一种常见的正规模式来描述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路数。鄙人有点小聪明,反复琢磨推敲之下算是明白点道道了,窃以为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鄙国这几年的经济运行轨迹应该不规范地命名为“债务通胀型发展模式”最恰如其分。我们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所共知的权贵经济,内在操作机制是债务通胀型,政府投资驱动、房地产超常规飞跃、钱荒、物价飙升、两极分化悬殊,其实都是债务通胀型模式的必然产物。而市场货币供应量或者更准确地说人民币新增发行量,是玩弄这套垃圾把戏的主要工具。
  
  主演“债务通胀型模式”的主角是通胀和债务这两个货色。
  
  先来看通胀。
  
  RMB购买力的长期演化轨迹如何?要想弄清楚中国这十来年真实的历年CPI水准是个苦差事。控制不了温度就控制温度计,一定要让表面数据好看,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政治任务,事实证明有些人的卑鄙无耻是无下限的,总能想出令人不齿的鬼名堂,就爱干各种下作龌龊的事情。即使CPI的编成结构合理又科学,相信以忽悠局的业务素质与能力,让他们使出吃奶的劲也拿不出个靠谱的数据来。普通人当然更没这个实力,但是市场与生活不会欺骗我们。
  
  好像是在95年,在北京燕莎买了件质量和款式都相当好的高档羊毛杉花了580块,98年买件台湾品牌的质量上乘的软羊皮夹克2700元;现在西安的大众型商场里一件好点的羊绒杉标价3000左右(现在羊毛衫落伍了),本土品牌的象样皮货少了一万免谈。08年给女儿买外贸版的童装,单件的价格大体40----160左右,套装一般一两百的样子;现在LP喜欢从网上下单,消费也理性了很多,看得上眼的童装单件基本不低于70,上海滩大商场中看到的正版品牌童装基本都是上千元的。这是穿衣的开销对比,背景是这个行业肯定属于竞争很充分的,我国是全球公认的纺织品大国。
  
  96年时我就职的公司还在闹市区老址,楼下的凉皮摊子一块一碗,肉夹馍也这价,秋天的苹果印象中3毛---4毛一斤的样子;现在连锁小吃店卫生有保证的凉皮一碗6元,小摊价格3---3.5不等,中式快餐连锁店的肉夹馍行情是6元,买点好苹果折合下来一个要2---3元。麦当劳的价格倒还真是变化不大,也许要归功于老外让人服气的经营理念。九十年代在北京建国门外的麦当劳吃顿便餐印象中不到20块,05年在南京新街口花不到30元,现在带小家伙一起消费也就50块左右。09年“豪享来”的一份普通牛排套餐还是38元,现在的行情要78块。超市粮价的变化确实感觉不明显,但我不知道该不该感谢国家?我个人倒是更情愿让种粮的农民同胞卖粮时多得点辛苦的回报。去年一瓶矿泉水1块,现在是1.5元;最近天热,常买冷饮,价格也比去年涨了50%---100%。菜价今年涨得很猛,社区附近的菜市场里很少见到一块钱/斤以下的主菜了,去年菜价回落的时候5毛钱还能买把小青菜;09年帮朋友策划他的秦川牛现代养殖项目,西安的普通牛肉价格是14元/斤,现在猪肉也得这个价。偶尔应酬在外面吃饭,餐饮场所的食客明显感觉没原来人多了,塞一顿的费用却几乎翻番。原先可以在“撒拉伯尔”享受韩国烧烤的钱,现在只够在各方面都逊色一筹的“青瓦台”吃喝了。
  
  住房就不用说了!这是个容易招人憎恨的话题,说多了空军和多军都会不高兴。
  
  2000年买辆代步工具,新三样车型(桑塔那2000、捷达、雪铁龙富康)的全部手续办完是14到15万的概念,现在的车确实便宜多了,选择余地很大的。航空机票的价格涨幅也还能承受,不过折扣票貌似比从前难拿到多了。09年从南京坐动车到上海好像是70块左右,今年木有坐过火车,不知道价格。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成本感觉还行,烦的是满大街的堵车,朝三暮四的油价和高速路上开不了多久就要交的买路钱。恼火之下也赶时尚地没事不开车了,低碳,多步行也有利保养身体。
  
  08年以前习惯逛书城买书,专业书籍一般不超过二十,大部头的好书四十左右的行情;现在从卓越或当当上订购,打完折好书得六十。从前电影院不景气,咱喜欢在家看碟,好象电影院的票价也就10块、15元的样子;现在带女儿去影城看《功夫熊猫》,用老妹的会员卡半价折扣下来一张门票50元。理个毛寸头,08年前基本每次5块,现在小区门口的美发店手艺好的师傅开价30,因为是熟客优惠价20。小女上了家连锁性质的民办幼儿园,还算正规,阿姨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咱也满意,每月学费1000,比俺们报名晚一个月的家长要多掏300块;上周招待广州来的朋友,她说女儿报名公办幼儿园愿意交3万“助学费”还木有名额,临时在小区幼儿园半托的费用是800元,比较中意的品牌民办幼儿园托费3500元/月(不收助学费),一般的幼儿园大概是1500元的收费标准。老婆开的幼托中心收费标准是1000,她在北京的同行朋友们据说一般收2500--3000块,月收费8000以上的贵族幼儿园也有,她对此表示鸭梨极大。我们社区雇个全职保姆的行情是管吃住每月不少于2300块,好多邻居一算帐觉得性价比不划算,所以索性把孩子送我LP这里更塌实。朋友的女儿今年上小学,虽然法定的义务教育按说成本不该让人闹心,但校方要求的3万块赞助费少一分都不收你,谁让人家有点名气,家长们必须向“市场规律”低头。
  
  就我个人家庭而言,LP测算了一下,今年每个月的正常开销大概比2010年上涨了三成到四成的样子,我们的生活内容与品质变动不大。也许有朋友说,你也该对比下收入的进步,这样才科学?老实说,07年以前的感觉是生活水准在逐年提高;就是现在我们也确实没受到大冲击,而且今年收入比去年更多些,但是愚钝的我实在不明白收入的进步和通货膨胀的发生该是个毛线关系?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朋友有兴致也算算你的收入与生活开支,和国家的进步与物价的变化比比看,忆苦思甜的感觉好极了!
  
  去年初在一个小范围的经济研讨会上探讨货币、物价与通胀问题,与会的各路神仙拿出的数据与研究成果差异悬殊。以1980年和2009年底的情况为参照坐标,极度悲观的同志们认为综合物价上涨约33倍,乐观的同志们坚称也就11倍左右,最后众人基本认同14---17倍的区间相对可靠。去年和今年的形势进展更神勇,物价有木有上涨?统计局的数据好玩不好玩?这个经坛的朋友一般都晓得!
我国目前GDP的构成是:居民消费大体占到三成左右,67%--68%的GDP是通过投资和出口形成的;世界平均的国民消费水准大体为60%,总的最终消费占GDP的78%;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民消费水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大致在70%左右的水准。同样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印度,其国民消费近年来大体维持在56%以上。
  
  居民消费活跃度与消费水平低,理论上市场需要的货币总量就偏少;但是投资行为却周期长、动用资金多,建设期往往要占压和沉滞资金,而且政府主导而非私人投资为主的中国投资模式其资金浪费能力与操作效率低下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中国现行外汇结算体制又决定了国际贸易顺差必然创造出大量的货币。于是我们理论上就必然在M2/GDP这项指标上要高出正常国家。08年美国次贷风暴导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们又相当不智地采取了4万亿的投资扩张行动,各地政府配合中央掀起的经济大跃进的资金来源却相当可疑,可以肯定不是依靠正常的中央财政黑字积累与社会赢余,很多民间有识之士直接质疑政府开动印刷机滥发新钞;同时大小国际金融投资者又纷纷来华实施跨境套利操作,资本项下的外汇输入释放出更多的RMB进入国内市场,所以M2/GDP继续高歌猛进。
  
  我们看看实际的相关数据:
  
  2008年底,人民币M2为47.51万亿,到2009年底,达到60.62万亿,增幅约27.6%。
  2010年底,M2总量为72.58万亿,比2009年增加19.7%。
  今年开始收紧银根,2011年5月末, M2余额为76.34万亿元,5个月下来增幅约5.2%。
  
  M2/GDP的变化轨迹为:
  2000年1.33:1
  2001年1.39:1
  2002年1.52:1,首次突破1.5倍数台阶
  2003年1.61:1,首次突破1.6倍数台阶
  2004年1.56:1
  2005年1.61:1
  2006年1.63:1
  2007年1.57:1
  2008年1.58:1
  2009年1.78:1,突破1.7倍数台阶
  2010年1.82:1,突破1.8倍数台阶
  
  数据显示,2000年来中国的M2规模在快速膨胀。2000年到2007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逐年快速增长,外来投资处于鼎盛时期,经济运行特别是实体经济一块增长强劲有力,相应的M2/GDP走高还可以理解。2008年以来,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们的出口规模实际是在萎缩,居民消费相对“黄金十年”也没有值得称道的进步,但是M2/GDP却窜升到1.8倍数平台左右,这说明我们的经济运行与货币供应量蹊跷的脱节了,中国经济在变态发展,资金运行效率越发低下,支持当下经济系统对资金的依赖症越来越严重。
我们的邻居日本在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创出历史最高记录,M2达到775.4万亿日元,当年GDP为4792231亿日元(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5397425亿日元,这点很重要),M2/GDP数值为1.618:1。
  
  日本考核货币化程度更喜欢使用GDP/M2,战后日本直到1985年的M2都低于同年的GDP,1986年恰好1:1,从此货币供应量逐渐超越GDP,但是日本的M2增速始终基本与GDP增幅保持同步,它们花了25年的时间才勉力突破1.6倍数,与我国的飞速相比简直太菜了,而日本是西方经济集团中唯一货币化程度超标的国家。
  
  看美国的M2/GDP图表,强大的美帝在货币管理水平就更逊了,美国政府显然就不懂得猛发货币就是发展经济的硬道理。
  
  二战以后美国市场的M2/GDP长期一直在0.6:1----0.7:1的区间波动,1987年实现阶段性的高点0.70:1。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实施紧缩流动性政策,M2/GDP不断下滑,1994年跌落到0.61:1,1997年跌到1960年以来的最低点。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国际美元大规模回流美国本土,使美国的M2/GDP于2000年左右开始回升,2004年又掉头走低。08年老美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折腾到2010年底M2/GDP也就0.6:1。
  
  从广义货币概念而言,中国的M2虽然与美国及日本的M2涵义还所差异,但是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无论货币发行规模还是增发速度都比我们要慎重很多,而实际上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及质量根本不能与对方不可同日而语。
再来观察一下同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
  
  年份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年增长率 财政占GDP比例
  2000 13395.2 17.05% 14.97%
  2001 16386.0 22.33% 16.84%
  2002 18903.6 15.36% 18.19%
  2003 21715.3 14.87% 18.60%
  2004 26355.9 21.37% 16.48%
  2005 31649.3 20.08% 17.36%
  2006 39373.2 24.40% 18.80%
  2007 51304.0 30.30% 20.80%
  2008 61330.3 19.54% 20.40%
  2009 68477.0 11.65% 20.42%
  2010 83080.0 21.32% 20.88%
  今年1--5月国家财政收入累计4682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
  
  政府的这些财政收入还只统计了正式渠道的所得,各级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属于自收自支性质的收入不计在内。中国每年的外贸顺差也名正言顺的归政府统一管理和调度。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很富很肥胖,作为一个与直接生产活动关系微弱的子系统,仅正规税收一项它就拿走了中国经济体系至少1/5的财富产出,而且这块还是纯粹的活钱(GDP构成中的投资一般属于资产性质,资产并不等于活钱)。政府拿走这么多钱干了什么?答案很简单:养队伍,维持公共开支,搞政府投资。养队伍是当下的大头,江湖传闻光三公消费的款项理论上可支持全民医保或装备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都绰绰有余(当然谁都不会卖给你航母和先进战舰);公共开支一块经过上个世纪末的大改革后能甩包袱撇清的基本都抖利落了,连教育事业也都完全商业化地形成产业经营了,这个肯定不符合政府一贯主张的国际接轨改革政策,再有听说现在维稳每年要花很多银子的;投资这块是官人们的最爱,宜公宜私,操作起来也顺溜,是个忒好的生意。
  货币与物价的关系见费雪方程式:MV=PT,或者P=MV/T,其中M指货币总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指商品及劳务的平均价格,T代表总交易量。
  
  哥把费雪公式PS一下来描述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①某一经济体特定时段的物价水平=当期该经济体市场货币(本币)规模/经济体当期可支配资源总量
  ② 某种商品特定时段价格水平=参与该商品交易领域的货币量/该商品总体供给数量
  
  市场货币越充裕,竞买能力就越强,价格必然要上升。中国的M2规模远超过一般国家,虽然我们的流通速度不如人,但MV的总体力量绝对够劲暴;我们现在是出名的顺差国,这意味着供给国内市场的实物及服务数量减少(当然以P民孱弱的消费能力也消化不了),同时输入的外汇还要转化为对应数量的RMB。钱多物少,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这个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的,所以经济学家总说通胀的本质是货币现象,是因为一国金管当局滥发货币造成的。
  
  针对局部而言,某种商品或某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属于货币运动造成的结果。比如中国的房子,由于种种因素大家喜欢买房,于是社会资金就一股脑涌进这个领域,钱多房子少,结果就是房价暴涨,而金融杠杆则助长了涨价的势头和幅度。大蒜、生姜、中药材、普洱茶的炒作也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货币运动是有害的,受拉抬的商品或服务价格异动仅是一方面,由于货币运动,原本需要一定量货币支持的经济活动必然受损,此即所谓一业畸形繁荣而百业萧条,是一国发展经济的大忌。
  
  货币超发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恶性通胀对经济发展极其不利。这个道理砖家和叫兽们应该都懂的,不是个神马需要超高智商才能理解的道理。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债务通胀型模式”决定了货币必须超发才能维持邪性的中国经济走钢丝而不至于当下就崩溃,情势所逼,还真不能一味指责二当家太不负责,砖家太山寨。
三)顶雷而行
  
  现在我们来看看债务那些事。
  
  债务的标准概念是指直接简单的金钱借贷关系。
  
  个人或家庭适度透支借钱以提前消费,企业举债经营或扩大再生产,政府发行公债搞公益建设,这些原本都是正常并常见的经济行为。不过,负债一定要有分寸,资产负债比率要在可控范围,一般认为临界点在于举债收益大于偿债压力,通俗说就是你能还得起。
  
  但是中国的债务相当古怪。从某种意义来说,政府发行的纸币、征收的税费、掌握的外汇储备、上市公司从股民那里圈来的钱,这些其实全是古怪的债务。
  傻子都知道政府并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它负责为社会提供秩序和公益。现代国家凭借国家信用发行纸币,本质上应该是提供社会的交易各方一种方便的结算工具。发币当局除了印刷机啥都木有就创造出财富符号来,国民与企业才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真正提供主体,你获得的货币是一种债权凭证,有权力任何时候无条件地从市场体系索取你需要的合法交换利益,而发行货币的一方就欠了全体国民的债。
  
  西方国家的货币当局一般都属于独立央行性质,它有责任配合政府但不受制或受控于政府,它要为自己的信用和生存负责;滥发货币将导致其债务破产或信用破产,理论上全社会的债权人可以清算它,变更新的负责的货币发行机构。但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央行是国务院的一个下属部门,与政府是完全一体化的,它代表政府而非受政府委托监督发行与管理货币。中国央行印发的人民币越多,政府欠老百姓的债就越多;货币超发了,实际购买力下降了,直白些这是政府在赖债,也可以理解为变相征税或者说财富偷窃,不过是披上了貌似合法的外衣而已。
  
  再从货币流入市场的程序看,我们也极具特色。
  
  以美国为例可以简要说明问题。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美联储为防范事态恶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推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八月,美国金管当局认为美国经济依然步履蹒跚,于是FOMC(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继续推出二次量化宽松(QE2),平均每个月向市场注入750亿美元,今年6月30日刚好结束。美联储实施QE2的具体做法是承购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如此向商业银行提供追加的资金以支持美国企业和个人。国债到期后,商业银行要归还从美联储借出的6000亿美元,如此市场的美元数量又基本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老美的这种做法可放可收,操作透明,公众知道充分的相关信息,个人、家庭和企业可以据此做出自己的相应判断和反应。
  
  反观我国多年来的货币增发途径,公众很难知道究竟是怎么会事情。再不客气地说,我们通过政府公布的相关数据,只知道市场货币像吹气球一样不断在膨胀,从银行取出的钱经常都是连号的百元新钞,你何尝听说或见过央行销毁过量的RMB?
    我国的税收也耐人寻味。现代国家公民依法纳税是为了方便政府维持秩序或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其它,绝不是奉养老爷养活家人和管理国民的。政府拿到了老百姓凑集的金钱,也相当于受纳税人委托代办某些事务或者承诺向纳税人提供相关的公共利益,这就是我国税务部门的口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应有含义。但是实际情况如何,有多少益民的事情落实和兑现了?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国家防务、科技、社会安定等公益领域的花销与政府本身庞大无比的行政开支相比孰重孰轻?受人之托而谋事不忠,等于就是欠了老百姓的债。
  
  外汇储备更简单。以日本为例,日本的中央外汇储备是动用政府的财政赢余购买的,它自然可以视为一种政府资产。日本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与日本国的外汇储备并非一个概念,日本的大小银行、企业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持有更多的外汇。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则属于标准的负债而不是资产。贸易企业有了外汇收入,卖给银行,境外资本进入中国,要在银行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这些外汇的真正主人是国内企业与外来投资者,大家只是将外汇“寄放”在相关银行而已。所有国内银行的存量外汇构成了政府外汇储备的概念,一旦它的真正主人需要使用这些外汇,政府和银行必须无条件地还给人家。
  
  中国股市这个怪胎的特点是股民都知道。理论上说,上市公司与股民属于股份合作关系,彼此间相当于签定了股份契约,是合作伙伴当然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公司挣钱了自然该给合作者分钱。但是实际情形根本不是这回事情,被圈钱是中国股民的本分,想从上市公司那里直接得到现金形式的投资回报,有,但是真的太稀奇!公司借了股民的钱办自己的事,股民持有债权却不能像标准债务关系那样向公司直接追索利益,能宽慰自己的仅在于可以随时通过股市转让自己的债权凭证和相关收益,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股市。我们把令中国股民恼火憎恨的诸多其它弊端先撇到一边不管,仅就此特点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市融资行为哪里是合作,实际上是上市公司欠了股民的“债”。
  
  类似莫名其妙的“债”在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多的很。
  
  大多数国民辛苦的工作,每月将收入的节余存入了银行,你本来是希望这些储蓄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利息收益。社会劳动赢余,也就是所谓的国民储蓄是银行资金的主体,银行自己的资本金按理是个小角色,公众从这种意义讲本是银行的债主。各级政府在借银行的钱大干快上,炒房炒股者也不乏利用银行的资金谋自己的事情,这些借钱的机构与个人三倒腾两鼓捣,社会赢余变成了政府资产了,炒房的成功人士住别墅开宝马了,银行貌似也发展壮大了,惟有你发现自己的储蓄行为不仅没能让你和家人富裕安心,反而长期地在逐年缩水。天底下怪事很多,但这种事情过于匪夷所思,与国际惯例大大不接轨,请问到底是谁欠了谁的债?

说实话,有时对台上当家的也抱有略微的同情,这个家确实不好当。
  
  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期其实我党和政府执行的是“新无为而治”政策,尽量甩包袱,微观层面少搀和具体的经济事务,搞好招商引资、盘活不良资产是硬道理。因为政府的“不作为”,中国经济反而火了。在外来资金、技术、管理模式、销售渠道的助力下,中国经济确实是迅速成长,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实现了跨越式进步,消费也逐渐旺盛,老百姓的日子感觉比从前更有盼头了。
  
  但是,逐渐地两个恐怖的大毒瘤产生和扩大了。一个是政府投资,一个是疯狂的房子。
  
  众所周知,现在的各级政府最爱搞开发、上项目,说白了就是利益驱动,相关人等可以藉政府投资谋取政治利益与经济收益。问题是私人投资项目相比,政府主导的项目通常都难免效率低、效益差,这个全世界都如此,本身很多公益项目也具有投资周期长、投入大、收益薄的特点。我们上个世纪的政府投资记录是著名“三、三、三现象”,即1/3效果和效益可以评价为满意、1/3勉强运行,1/3打水漂了。近些年的投资规模远比上个世纪骇人,规划与管理水平并未见有什么显著的进步,国家审计部门查出的问题相当严重,不良行为的恶劣性质和扩散范围比上个世纪不可同日而语。
  
  从前我们的政府投资目的性和方向性相对明确。比如毛泽东时代主要是布局扩充工矿企业、文化卫生事业(主要是城市)、农业水利设施,邓小平时代优先考虑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业项目,这些投资一般都与生产的关联度很高,很多都确实起到了促进就业、提高公共效率、弥补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和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政府在腰包鼓起来后,投资行为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坦率说思维也混乱了很多。
  
  比如有些人引以为傲的豪华奥运会馆,再如新落成没几年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人们支付价格不菲的门票到奥运会馆或国家大剧院观看比赛或演出,支撑票价的是高水准的运动员和演艺人员的精湛技艺,建筑物提供的感官愉悦和享受是从属性的,甚至可以说并不重要。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假定巴萨和曼联来中国奉献一场顶级的豪门大战,就是在青海西宁市的体育场举行,大家也会趋之若骛、不吝重金;如果是中超的两个球队在北京的奥运足球场比赛,你免费请外地的球迷去观战,估计很多人也没兴致去。问题就这样暴露了,中国有多少或能引进多少优质的竞技体育资源和文化娱乐资源去支持美奂美仑的北京奥运会馆与国家大剧院?这些政府投资项目在日常运营中出现亏本谁来买单?这些投资明显属于消费型的而非生产型,而且还是高端类型的,以我们现阶段的国情而言,恐怕多数同胞都会认为更适宜优先发展生产与基本民生。所以外国一些媒体取笑和批评我们喜欢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并非毫无道理!
  
  老外也会把足球场、赛车场、网球场搞得尽量漂亮些,但人家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舒服些,仅此而已。欧美相关行业的经营者与公众绝对不会认为土地和建筑物的价值是产生相关利润的核心源泉,人与人的才华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这和中国人现有思维的差异有云泥之别。
  
  现行政府投资模式除了直接的财政拨款外,通常都会借重银行的资金,即标准的负债经营。这种低效经营活动的规模到底今天有多大?资金浪费程度几何?这是值得中央政府和国人同胞密切关注的,可惜至今公众对此是所知甚微。
  
  政府投资欲望超强,能力与水平却不敢恭维。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引发了连锁反应,即公共商品或公共服务的定价问题。
  
  说到了定价,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痼疾。比如拿医疗服务来说事,大家若有心一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医院哪个环节收费最耸人听闻?就是ICU(重症监护室)。开个玩笑话,不管那种类型的疾病,只要病人进了ICU,保证你西服进去,裤衩出来;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生命无价,有条件谁都愿意支付高昂的代价保命,这个可以理解。但医疗服务定价的规矩却不该和病情要命与否或患者的支付意愿有关系,而是通常取决于治疗的成本和技术复杂性。如果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比如一个高明的私人医生救了有钱的富豪一命,富豪喜欢怎么感激大夫那是他两人之间的事情,但是牵涉到公众、作为一个行业的定价准则显然不是中国医院这样的风格。
  
  我们政府投资的很多领域都拥有垄断或半垄断特色,为了确保项目的收益不至太差,政府相关部门难免有通过卖方单向定价而非买卖双方议价的优势地位将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定价确定在高位的冲动,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比如中国高昂的路桥费。这些被人为飙高的价格表面上为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不过是其他劳动者财富的简单转化,是对社会另一种形式的债务。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政府投资,有时候、有些领域是需要政府协调社会资源从事私营部门难以胜任或者无法承担的事业的。我国政府如果强化教育与科技领域的投资,提升国家的R&D(研究与开发)能力来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改善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问题,相信大多数国人同胞会理解支持。
混乱夸张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演变成中国政府必须正视并应该下重手治理的领域。“反腐则亡党,不反腐则亡国”,套用这个句式,可以不夸张地说:“治理高房价则中国经济必面临回落衰退的考验,不治理高房价则中国经济将趋于崩溃!”
  
  住宅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福利分配方式转为商品化经营的改革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问题出在了中国当代恶劣的社会环境、商业环境和把房地产当成支柱产业支持的国家政策,也就是说是政府的认识水平和监管能力低下逐渐造成了局面的失控。
  
  住宅商品化改革前,在国民居住发展上我们的欠债太多。建国几十年了,住房资源紧张、人均面积小、房屋建筑及配套生活设施落后的情况一直未得到有力改善。不论出于改善人民居住水平还是促进建筑业、相关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居民住宅市场化运作的方向都是正确的。客观来说,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有目共睹。
  
  但是,房地产最终成为少数人掠夺国民积蓄的罪恶工具,到今天接近50%的GDP与房地产市场捆绑到一起,超高的房价让普通家庭望尘莫及,多数买房家庭背上沉重的长期债务负担,年轻人的婚恋观遭受房魔的折磨,这种变态而可怕的现实恐怕绝非国家住房改革的初衷,民众的态度与严肃经济学者的态度更无须讨论。
  
  大体而言,上个世纪的房地产发展与房价水平基本健康,甚至政府和学界还为商品房市场的成长缓慢而焦急忧虑。而同期欧美民用住宅市场的迅猛发展与投资热潮对我国相关方面的刺激很大。我们抄袭了西方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思路和办法,却由于本国的土壤质地过度恶劣,鲜花在我们这里也长成了毒草。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在克林顿总统的明智经济政策主导下经济发展繁荣,号称“黄金八年”,房地产市场也搭乘经济快车风生水起。
  
  
  根据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以及全美地产商协会发布的有关统计数据,美国主要城市的住宅市场从1993年开始摆脱连续4年下降的颓势(美国42任总统克林顿于92年11月3日当选总统,上任后大刀阔斧执行经济“变革”计划),此后逐年升温,1997年开始明显的加速发展,新旧住宅的销售量不断刷新记录,房价也水涨船高。2001年开始美国经济呈现疲惫衰退状态,美联储当年连续11次降息,利率从6.5%降到1.75%。联邦利率下调直接导致住房按揭成本降低,美国股市同期又走入阶段性的两年大熊市,这两项因素推动大批美国人为投资养老进入住宅市场。2001年,除了少数城市和地区的房价出现中度下挫外,多数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因更多资金的流入而交易火暴,当年美国房地产业创造出二战结束后的历史最高记录,新建住宅销售量比2000年底上涨5.7%,旧宅交易量高达525万套。然而即便市场情绪如此“疯狂”,美国房价的当年平均涨幅也没有突破10%(实际数值为9%,为二战后历年来住房实际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二手房交易的平均房价为15.14万美元(当年汇率折人民币约125万元)。其后数年,美国住宅市场有跌有涨,总体上呈价量齐涨形势,直到众所周知的次贷危机爆发而一蹶不振。美国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惨淡相很多朋友都清楚,这里就不再渲染它。
  
  美国人投资住宅的热情当年也感染了欧洲大陆。
  
  英国的房地产市场继美国之后在欧洲率先扮演“空中飞人”角色,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住宅价格年均升幅约8%,伦敦市中心的房价在8年内升值180%,在欧美地产泡沫破灭前,英国最疯狂的时候全国住宅市场价格的年升幅为12%(数据取自英国抵押贷款机构全国建筑协会的统计)。
  
  房地产也曾经是德国民众青睐的投资项目,但是日尔曼人要冷静和审慎很多。根据德国银行业的研究报告,超过半数的德国家庭拥有私人住宅或商用房,德国人拥有的房地产中20%属于继承的先人财产,80%是自己购买的,金融危机前的高峰时期有约48.5%的德国公民将积蓄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房地产,德国的房价上涨以温和稳健著称于世。
  
  可以说,放眼全球,新世纪的十年里,没有一个国家的房市会像中国大陆这样呈现出整体的疯狂状态,没有一个正常的国家将房地产作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美国人再热衷于房地产投资,他们也知道支撑本国强大国力的核心基础是科学技术、军事防务能力、农业以及美元超卓的国际地位,绝对不是钢筋水泥堆砌的房子或过盛的金融创新能力。
  
  美国人热衷购房还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合理避税。美国住房消费者支付的按揭利息和(住房)财产税,可以百分百地抵扣所得税。如此会给家庭或个人带来额外的一笔变相收入,对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事情,而政府则大度地让利于民,藉此政策鼓励开发商的热情、补贴购房者在其它消费领域的消费能力损耗。即便在危机爆发前的持续涨潮中,美国主要城市的房价也有升有降,比如西海岸旧金山市区的房价在2001年到2002年间下跌了7%,随后才追随大市补涨。欧陆也一样,伦敦在2004-2005年间房价曾下跌5%,后来才继续上行。我国政府看到欧美房地产繁荣带给经济的相关刺激作用,同时考虑全面启动住宅商品化市场,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于1998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仿效西方那样鼓励按揭购房业务的发展。我们的特殊国情和银行人员的素质与操守问题大家心里都有数,于是很快就出现了假按揭、骗贷等种种西方国家会严厉打击的经济犯罪行为,而且因为不受惩罚而越演越烈。
  
  美国和欧洲的房地产市场规范,再热也不会发昏,政府的监管力度更是到位。零首付、无抵押、低利息,这些都是合法的商业手段;但是KFS和房产经纪如果胆敢提供不真实的市场信息,发布完全忽悠性质的虚假广告,雇佣假客户在售楼处排队炒作自己,盗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伪造合同骗贷,操纵价格异动,搞内部认购及捂盘,那么监狱的大门会敞开来欢迎相关人等。而这些伎俩,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国KFS会玩出各种公众难以想象的猫腻。政府监管部门则对房地产领域的诸多商业欺诈行为与经济犯罪行径置若罔闻、不管不问,无视KFS与银行内鬼相互勾结,放任无良媒体和砖家叫兽拼命鼓惑民众往火坑跳,不甘心上KFS圈套、想另蹊径辟拥有自己的房子的老百姓反而被政府以无法成立的借口禁止自己买地建房或合作集资建房。世界各国普遍允许国民自己建房,只是业主必须委托专业的设计单位与建筑企业来具体实施,为了安全不能像自家盖个鸡窝那样随意所欲地干,其实也不会有人傻到自己亲自搅拌水泥和码砖。但是在中国,老百姓的这项权利被彻底剥夺了,大家只能走华山一条路,获取住宅的路径只有官方或伪市场的渠道。于是种种咄咄怪事都在中国变态的房地产市场层出不穷,加上地方政府财政日益依赖于高额的土地出让金来维持(这个和分税制的缺陷关系极大),职业或半职业炒房者的推波助澜,众多利益攸关方联手做出来的高房价从04年起如有火箭推进一样节节窜升。房贷绑架银行,从而变相绑架国民经济,中国经济尴尬地骑到了老虎的背上。
  
  高房价的害处极多,细节这里不一一展开,我们只探讨关键的几个点。
  
  热点城市参与交易部分的新建住宅价格飞涨拉动了整个地区的住宅价格水平,少数主要城市的房价猛进带动了全国住宅交易市场的涨声如潮,房地产财富游戏中最初小部分参与者的暴富示范效应勾引更多的人入局,最终演化为全民性的疯狂炒房运动。如此声势浩大的游戏规模,没有源源不断的增量金钱支持根本难以为继,所以印刷机需要出场救火了,扩张性地货币政策、无度的信贷膨胀,这些是疯狂的房子必然带来的结局。
  
  炒房来钱如此容易而快捷,干实业的人们心态不平衡了、羡慕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实业资金转战房市去淘金。几乎没什么科技含量、真实财富有限、经济技术价值偏低的中国房地产颠倒众生,让相当比例的社会资金涌入到相关领域以供养“癌肿瘤”的无度需索,经济体系的其它部门因失去足够经济血液(资金)的支持而萎靡不振,尽管“政府”和银行系统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创造货币。
  
  房价高涨则地价和房租齐升,对个人或家庭租房者而言削弱了消费能力,对需要租用生产经营场地的无数工商经营者则意味着利润空间被挤压和侵蚀,加重了经营负担,对国家而言意味着内需不振、经济运行效率恶化而前景暗淡。
  
  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个荒唐游戏已经要玩不下去了,深圳、广州都出现了房产泡沫将要破灭的苗头。但是,为未来阴霾前景而心惊肉跳的KFS、炒房者、房屋中介们很快欢呼了,他们在大难临头之际意外地迎来了强大的救兵,于是中国房价与国际不动产市场的走势分道扬镳,这三年来大剌剌地以嘲讽和藐视国民的勇猛姿态再上了一层高楼。
08—11年高房价之下的中国经济真实运行情况如何?看看曾经中国引以为傲的沿海民营制造业的整体现状吧,到街面上各种商铺店面里感受感受,国民整体消费能力越来越微弱,企业倒闭或关门的报道越来越多,行业和地域越来越广泛,中小商业经营者对房租营业成本的逐年高涨不堪重负。我略微留心了一下,单就六月份,我们小区的临街铺面就有三家出情况了,西点店换老板和牌子了,一家伊能静为广告代言人的连锁美容店关张了(据说是经营的美容化妆品有问题,被人告发到工商了),还有一家原来卖儿童用品的商店看到新老板正在安排装修,不知道要搞什么营生。餐饮行业似乎受灾更严重,老太太住的地方,一条半里左右的街面上原先有七家上规模的火锅烧烤类餐馆,今年“香辣虾”主动减少了一半经营面积,“美联厨”倒了,“百岁鸡”改成“巴山火锅”了,韩国料理店现在易主改攻涮豆皮了,全是房租闹的。最搞的是,连忠诚的沙县小吃也居然有变化,老板把一半店面转给别人卖武汉腌鸭。问那福建兄弟神马情况?他感慨开店的鸭梨好大,房租、水电气、人工、原料全涨,只好转出去一半补贴点收入。
  
  艰难时刻国家宏观上积极干预市场,实施规范的刺激经济政策很正常,但毫无例外都是刺激消费或生产行为,手段则多见减税、降息、发放临时性生产补贴或消费补贴、针对性地适度扩大政府开支、调整关税与汇率等等。中国这两年也实施了相关经济刺激政策,可是像“家电下乡”这样的目的在于掏消费者腰包而不是设法让消费者手中的钱多起来,实际执行效果主要刺激了房地产及诸多投机事业的情形可谓是闻所未闻的经济奇谈。
  
  保住了国民消费就稳住了生产与就业,生产充分则市场商品与服务的供给不会明显下滑,供应有保证则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才是正常人的思路与逻辑。我国经济经刺激后现在面临的情况却滑稽地演变成了生产与消费的双萎缩,老百姓收入有限而国家“内虚”,制造业受内外市场疲惫打击而收缩,服务业半死不活,只有一个投机性色彩极强的房地产行业撑着表面光鲜的局面,燃料、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的价格一涨再涨。这是什么情况,这就是典型的滞涨!厉姥姥上个月喊话,说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引发滞胀,实际上早尼玛的滞胀了。央行再放水,商业银行再扩大信贷规模,以现在的情况钱根本不会到应该流向的地方去,三弯两绕后十有八九又尼玛地去救相对跌价且朝不保夕的房地产了,这个吸金的无底洞再投进十万亿也没个饱。
  
  中国的房价究竟有多高?泡沫程度有多严重?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概念,按照有关媒体给出的测算结果:2011年初北京市的地价总值超过美国2010年的GDP,京沪两地的土地折算总市值高达190万亿元人民币;以今年4月中旬的新建住房与二手房的成交水平来折算,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个城市的存量住宅价值不低于28万亿人民币,与2010年我国的居民银行储蓄总额相当。开个玩笑话,如果有对手盘,卖掉一个北京可以让全体中国人不干活白吃白喝白玩两年半;如果京沪深杭四个城市的居民集体决定卖掉房子移民外国,我们银行系统的全国居民储蓄总额给他们支付刚刚够。小样的脑袋比整个身子还大,完全一个异型。
  
  中国资产的价格适度看涨是件好事,尤其是我们的企业,但凡事有度,不可荒唐。而且房地产属于典型的内部交易比例远大于国际交易的投资品类,一般主要是一国或某一区域的居民为了真实的居住用途而购买。真要是能忽悠得老外们全傻帽了,拿真金白银来买中国的高价房也好,资产变现了;可是实际上基本都是在折腾自己人,老外倒可以利用你不规范的房市从中牟利;斯里兰卡的房价好便宜,物价、安全也可以,长期绝对看涨,请问一般中国人哪位脑子进水了回买套房子度假时用?住宅这东西属于资产,资产的价格有涨就有跌,和股票一样,不能落袋成现金不就过是个纸上富贵。牺牲百姓生活、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安定去维持个大泡泡实在不值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