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crrt操作视频中文:辛亥人物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8:06
辛亥人物故事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7月05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炜茗
辛亥细节

□钟叔河

  为纪念辛亥百年,本报推出“辛亥细节”系列专题,逢周二、周三刊出。“辛亥细节”将回避对辛亥革命宏观层面的叙述,而立足于辛亥这一时间节点,侧重描述辛亥的一些细节,观察描述辛亥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如私人记录、乡村生活、城市发展、教育转变、媒体传播等,从细节的层面来观察和透视辛亥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专题统筹:刘炜茗

  春节过后,就是农历辛卯年了,辛亥革命也已经一百周年。我生于民国二十年辛未,今年才满八十,哪有资格来讲辛亥人物故事,岂不是“看见外公讨外婆”了么?——原来都是从我父亲那里听得来的。

  



亲生于光绪四年戊寅,辛亥年已经三十三岁。他先应科举成为“佾生”,后进时务学堂并考取公费留学,此时已执教湖南法政学堂(分为“官校”和“绅校”二部,前者培训预备立宪的州县官员,后者考录想当议员的绅士)。从戊戌到辛亥十几年中,父亲因同学或同事的关系,先后认识了仇鳌、陈荆、陈家鼎等“革党”。他生来胆小,并未与闻更不敢伙同他们“密谋大事”。但因他待人诚信,办事认真,于是“反正”以后,“革党”(这时候称“民党”了)朋友们仍将他拉进湖南省政府(时称政务厅),当了财政司(厅)制用科的科长。

  听父亲说:辛亥年八月十九(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仇鳌他们湖南同盟会事先并不知情,是蒋翊武的“文学社”搞起来的。文学社办的《大江报》发了篇惊天动地的文章,大字标题:“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宣言国内政治“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激烈之改革”不可,公开号召“男儿死耳,好自为之”。“为”什么呢,就是要“大乱”,也就是造反。这篇文章迅速传遍了武汉三镇,也很快传到了湖南,成了引起十月十日冲天烈焰的火种。

  在清朝湖广总督衙门口,能够办这样的报纸,发这样的文章,说明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制定宪法大纲,还是给了人民一些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大江报》的文章震动了两湖,震动了全国,过了七天,总督衙门才想出了个“淆乱政体,扰害治安”的罪名,封了报馆,抓了当总编辑的文学社员詹大悲。讯问詹时,问他:“此稿从何而来?系何人所作?”詹答:“此稿经我过目,不能问作稿之人,一切责任均归我负。”于是判处徒刑一年六个月,可缴罚金八百圆,交保释放。詹不肯认罚,宁愿坐牢。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起义军十一日占了汉阳,十二日又在汉口成立了“军政分府”,詹大悲牢板子还没坐热,就出牢当上了军政分府都督。至于詹大悲挺身力保的“作稿之人”黄侃(也是文学社员),则早就平安无事,从从容容搭船出国,到日本跟章太炎学《说文》去了。后来黄侃回国,先后任武昌高师、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成了极有成就的语言文字学家。



亲还告诉我:黄兴原名黄廑午,在明德学堂教体育时住在紫东园,和他的朋友湘乡人陈荆、陈家鼎都很要好,还有一个禹之谟,也是湘乡人,在办唯一学堂(后来的广益中学),特别热心反清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号召力,却不幸被清政府逮捕杀害了。中华民国成立,黄兴和孙中山“功成不居”,让给了袁世凯。袁为了酬功,封黄兴为陆军上将,还给了个“督办粤汉铁路”的美差。黄兴乘“楚有”军舰回湘时,都督谭延闿组织盛大欢迎。在军舰停泊的小西门、黄兴进城的坡子街,都扎起了金碧辉煌的大牌坊;同时宣布将小西门改名“黄兴门”,坡子街改名“黄兴街”,用擘窠大字写在牌坊上。父亲时为政务厅司员,分当执事,躬逢其盛。

  谁知这场盛事却被陈荆搅了局。他觉得民国政府对烈士禹之谟表彰抚恤得不够,比起黄兴的无限风光来,禹之谟太被冷落了。于是他邀起几个同乡,故意在欢迎黄兴的坡子街上公祭禹之谟,挂起一副长长的白布挽联。据父亲说,挽联做得和写得都很精彩:

  生死见交情,故人剩有陈荆在;

  英雄论成败,举国争推上将功。

  陈荆自呼其名,上将指的自然是黄兴。陈是著名反清志士,有同盟会(已改名国民党)总理孙文亲自签名发给的“首义党员”证书,祭奠先烈又是理直气壮的事情,谭延闿也奈何他不得。只此一事,即可看出,“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之初,还确实有过那么一点自由民主的气氛。禹之谟也终于获得国葬岳麓山的待遇,不枉几年前付出的一颗头颅、满腔热血。

  父亲听人说,陈荆如此做,是因为自己有怨气,对黄兴不满。他本是个傲岸不羁之人,从不肯居人下的,如此一闹,得罪人更多,别人既不敢惹他,更不敢用他。他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和尚,从此灰心世事,以酒消愁,不久就病死了。

  



亲还讲了个黄兴回湘路过汉口时的故事,却是关于陈家鼎的弟弟陈家鼐的。陈家鼎是老同盟会员,当过湖南分会负责人,很会读书,本就考中了举人,留日又考取了早稻田大学,很得同志敬重。弟弟陈家鼐则年纪还轻,一无资历,二无能力,只有一脑壳癞子。民国成立后,他打着哥哥的牌子,找着成了要人的宋教仁要官做。宋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好要在上海办国民党机关报《民立报》的于右任给了他一个“特派记者”的名义。

  黄兴南归,路过汉口。这是他首义成功的地方,袁世凯、黎元洪正着意笼络他,盛大欢迎自不必说。陈家鼐恰好在汉口,赶上了吹捧伟人同时也吹捧自己的大好机会,于是拿着陈家鼎和于右任的名片去行辕见了黄兴。湖北当局请黄兴参观市容,他趁势要求同去,并且挤上了黄兴的马车。当天晚上,上海报馆便收到了从汉口发来的这样一条加急电讯:

  民国伟人黄克强先生本日莅汉,黎副总统以下均至车站欢迎,礼毕,与本报特派记者陈家鼐同车,巡阅汉口全市,沿途士女欢迎者数万人。

  值班编辑拿了去请示于右任社长如何处理。于右任立即批示:“重要新闻,全文照发。”只在“本报特派记者陈家鼐”下面,加了五个用括弧括起来的小字:看你的癞子。

  

  ◎钟叔河,著名出版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