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银行网上银行登录:辛亥元老的生命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26:02

蔡元培

林森

章太炎

于右任

王宠惠
编者按: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值此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时,特别奉献辛亥革命元老、老同盟会成员们的生活故事,希望给读者以人生启发。
蔡元培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
曾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蔡元培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办公室,蔡先生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这可是极品的绿茶,是朋友特地从南京带来的,你尝尝。”蔡先生和蔼地说。
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学生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喝到口中像白开水似的,没有茶味。他不禁眉头一皱。蔡元培好像并没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微笑着说道:“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千万别浪费了。”学生又端起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这时,只觉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人心脾,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茶叶已经沉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再过一会,整个办公室都可闻到一股清新的香气。
蔡元培满含深意地问道:“你明白了吗?”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我明白了,追求成功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真踏实地沉浸下去。”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林 森
吃穿住行都很简朴
林森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1932年接替被迫下野的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了国民政府的“虚位”主席。但他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而被历史铭记。
林森给人们的形象是:一身长袍,鹤发童颜,银须飘垂;一根手杖,一副眼镜,仪态端正。如果不是他胸前佩戴的青天白日徽章,人们不会想到这位慈祥老者就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
林森在衣着饮食方面都很朴素。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在饮食方面,他喜欢清淡素食,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更是一切从简。据厨师诉苦说:“每天只限我买两角钱的肉,后来物价高涨,只能买得两个指头大的一块,叫人怎样做菜呢?”如果买来的菜贵了,林森还要批评。
在住宿方面,林森喜欢清静、自然。据其下属回忆:“其南京成贤街故居,十分狭窄。移驻洛阳期间,居处尤为简陋。迁抵重庆以后,初住李子灞,后住歌乐山林园,均只普通房屋。”这与一些国民党内高官住公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出行方面,林森喜欢轻车简从,习惯独来独往,除司机外,平时不喜随带侍从。他还经常随意停下车来,自己一个人走下车与旁边的人闲谈;有时一个人走在街头,与市民聊天,或者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话,了解民情民意。与他说过话的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国家元首。
章太炎
一身正气,不拘小节
章太炎,名炳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他的学问造诣非凡,精通文学、历史、哲学、医学等,钱玄同、鲁迅、刘文典等都是他的弟子。但他的为人是出了名的疯、癫、狂,他喜欢别人称他为革命家,只要前脚迈出书斋,说话行事就恣睢放纵,常常会做出些令人极端头痛和难以收场的事情。他怒骂袁世凯,嘲笑辜鸿铭,批判梁启超,讽刺刘半农。他写意的生活,大胆表露出了一个知识文人的风骨和正气。
这位国学大师生活上不拘小节,糊涂到连自家门也不认得。一次,孙中山派人送章太炎回家,出了孙门,门口仅有一辆人力车,章太炎二话不说,坐到车上,令车夫快跑。随行人员还没找到车,章太炎早已不见了踪影。
车夫问去哪里,章太炎说:“家里。”“你家在哪里?”“在马路上弄堂里,弄口有一家烟纸店。”这样一来,凡经过烟纸店,车夫都问:“是不是这个?”章太炎都说不是。于是车子就一直在马路上兜圈子。陪送者一阵好找,才发现迎面过来一辆车,车上坐着安然自若的章太炎。从此,人们再不敢让他一个人回家。
章太炎从来不正眼看钱。没钱了,他就卖字。至晚年,他更是不知钞票何用。让仆役买烟,他掏出五块钱。他在苏州要盖房子,掏出来的,还是五块钱。
于右任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于右任,1879年5月生于陕西三原,17岁考中秀才,25岁中举人,因结识革命党人,办学办报,开展反清活动,时有“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后追随孙中山,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等职。
于老书法了得,被称为“当代草圣”。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是于老写在客厅中的养生联。这副对联还有一个横批:“如意”。暗示如此方能事事符合心意。
“人生十事九堪叹”,这似乎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事。对此,于老的态度就是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常想一二,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最终以豁达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生活中的事易解决,可国家统一的大事,于老不敢忘怀。1949年国民党撤向台湾,于右任被迫赴台,妻子和孩子却都留在了大陆。1964年,满怀思乡之情的他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1964年11月10日,于老病逝于台北,享年86岁。
王宠惠
不贪不占,醉心学术
1958年,一位77岁的老人在台北去世。这样一个新闻没有在大陆掀起什么波澜。然而,这个老人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叫王宠惠,民国时期,在政、学两界无人不晓,他是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的获得者。作为学者,他是近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作为政治家,他曾担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外交总长、司法总长等职。
王宠惠虽贵为民国大官僚,也没攒出万贯家财来。他平生不贪不占、淡泊名利,只醉心学术。到头来,晚年在台湾生病时,都拿不出钱来治病,只能靠别人的周济来支付昂贵的医药费。王宠惠虽不贪财,却有些吝啬,他家里不用厨子,不开火,经常到别人家里去蹭饭。
除了不贪财,王宠惠也不好色,还留下一则趣闻。留学欧美之前,王宠惠曾于1901年在日本短暂逗留,研究孟德斯鸠学说。在东京时,王宠惠与秦力山等革命党人租屋同住,王住楼上,秦力山和几个留学生住楼下,他们雇了一个日本女佣,年轻貌美。当时王宠惠只有二十来岁,年少英俊,日本女佣对他一见倾心,经常挑逗,可他不为所动。一天清晨,天还没有亮,那位春情荡漾的女佣,赤身裸体地进入王宠惠房中求欢。王见状惊骇,大呼:“不可,不可!”,惊动楼下同学,日本女佣只得狂奔而走。此事在当时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间传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