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未来五天气预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27:59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09-12-16 20:49:1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选自南怀谨的《论语别裁》)

 

偶然看到南老前辈解读的论语,看到这几句忍不住在心里反转了许久,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若用这八个字形容教育自是南老前辈以教育者的角度和思维来解析的。在我的心里思琢,若用这几个字形容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很贴切,一个人在生命的里程中能不断地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内心,切、磋、琢、磨或者能有幸被别人不断的提醒着反省自己的行为雕琢自己的心理,性格,那一定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字说来容易做来难,任何一个高级的玉雕家若非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磨练也很难把一块璞玉雕琢成完美的精品。人生呢?人生几十年若能不断的,切磋琢磨,不断调整自己的性情会是什么样子呢?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本来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汉王充《论衡.量知》亦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后来人便常以“切磋琢磨”,来比喻良师益友之间在道德学业方面的互相研讨砥砺。北齐刘昼《新论.贵言》曰:“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之义。”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赋》曰:“如切如磋,自契激扬之义;同心同德,孰分清浊之姿。”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交友》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中才能得到。”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此章的前一句对话,孔子温婉地否定了子贡的看法,提出了安贫乐道,有钱而谦逊好礼的道理。下一句意思是说,子贡悟到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追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犹如切、磋、琢、磨一样精益求精。这样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可以和赐讨论《诗经》了;认为赐是个可以举一反三的学生。从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人人都追求平等,都在倡导平等人,但不容忽视,但这种不平等其实在出生时就决定了。这里,这种情况不谈。我想,孔子说的,是排除了这种出生的情况下的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所以,自然,此处“安贫乐道”中的贫,应该首先是指物质贫乏,还更指的是沉于下僚时精神上的苦闷和高远志向无处发抒的内心伤痛。
物质上的贫乏尚且不谈,没有物质的生活自然不是人想要的,但带给人伤痛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苦闷和髙情无处发抒之苦。这时,能安于贫,安于“暂时”或“永久”的这样一种状态,是极为难得的。因此,这种人在古代,往往被称为高人隐士,譬如晋代之陶潜等等之名士。
对当代而言而言,贫,当然指物质生活的贫苦,但更指的是不为人知的精神的苦闷和精神追求上的同道者的贫乏。是要守护自己内心的家园。是要有一个恒定的信念和对未来、对终身、对世界的一个稳健的把握。尽管处于一个学术劣势的时代,却永远不会失去努力追求的心愿和斗志,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目标走,静心调养自己,丰厚自己,耐住寂寞,没有抱怨,没有责问,用平和之心,不问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几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包括物质和精神)。我想,这是夫子他老人家希望看到的吧!
是在这样的一种“贫穷”的状态下,依旧用积极入世之心,换回理想和信念,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等等良好的心态来保持自己终生精神生活的永不枯竭。保持对“道”的良好感觉。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为何孔子认为“贫而乐”比“贫而无谄”境界更加高迈?赐悟到这个道理,孔子就认为可以与之谈论《诗经》,是个能举一反三的好学生呢?“贫而乐”高明在哪里?我想,髙就髙在这个“乐”字。对这个“乐”字,下帖还要接着谈。

另外,如何分析“富而好礼”?“富而好礼”比“富而无骄”高明在哪里?下帖接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