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庄资料及车震图: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07:06

各少数民族医学用药

2010-06-18 10:45:33|  分类: 癌症 白血病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同时医学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发展,在中国这个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中医药还有很多各小数民族的医学,同样有疗效。癌症病人不防一试。

注:好的方子也要有好的药材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此文章只是一个引子,具体的对哪一个民族的医学有兴趣的还需自己去搜索资料

苗医

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及武陵山脉等地区。由于各地区纬度、地理环境、用药习惯的不同,各类药物分布有差异,有的种类如:见血飞、鱼腥草、银花、桔梗等几乎各地都有分布;而有的种类如:艾纳香、马槟榔、金铁锁、松萝、紫金莲等仅限于某些地区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才有分布。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不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常用的药材如天麻、茯苓、杜仲等的人工栽培。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现将诊断方法简述如下。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一)望诊主要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对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二)听诊主要听病人说话、呻吟、咳嗽、呼吸、打呃、肠鸣、排屁等声音变化诊断疾病。若声音高亢有力,或重浊气粗者为热病;声低沉长无力者多为冷病。初病语音声嘶为热病,久病声嘶为冷病。因恼怒而咳声连作,气不得续,甚或咳血为“气咳”,连续大声呻吟,双手抱腹、翻来滚去,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或青,伴大汗淋漓者多为“鲤鱼摆滩经”。

(三)嗅诊是医生嗅病人的体气、口气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变化以诊断疾病。如大便焦臭、小便浑浊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为热病。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无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为冷病。

(四)问诊主要问发病时辰、冷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内容。如初病发冷热,或先热后冷、先冷后热、冷热相兼皆为热病,长期发冷怕冷、或低热者,均为冷病;急性头痛为热病,久病头痛为冷病;急性腹痛、饱痛、绞痛、刺痛、白天发作、喜冷拒按者均为热病,腹部久痛、饿痛、隐痛、冷痛、夜晚发作、喜温喜按者为冷病;腰部急痛、胀痛、热痛为热病,久痛、冷痛、木痛、酸痛、隐痛为冷病。初病有汗,汗热身热者为热病,病中无汗,或久病汗出,或夜间汗出、汗冷身冷者为冷病,病重而大汗淋漓不止者为危候。病中喜冷饮、多食易饥者为热病、喜热饮或口淡食少为冷病,喜食泥土、生米等异物者多为“蛊疾”,喜吃自己的衣襟、布扣、谷米者为“米黄证”,若久病重病不进饮食,突然狂食暴饮不知饱食足者为病危,预后不良。

(五)摸诊主要指摸脉及病人体表的有关部位。苗医将脉象称为“大脉”(马之意),以喻脉搏跳动象马奔跑一样有节律,脉象有病脉、喜脉、寿脉之分,脉位有头部脉、寸口脉、腕部、五指、内外踝、内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处。

(六)弹诊 医者用五指提弹患者腋前、肩背、脊旁、肘窝、胭窝等处大筋或皮肤,若紧束不知疼痛,或随着提弹有色块隆起,或提弹处皮肤迅速出现乌黑色瘀点或瘀斑,并伴有剧烈头痛或胸腹痛,面苍唇白,指尖逆冷,恶心欲呕或吐泻等,多为“翻”病。

http://www.hudong.com/wiki/%E8%8B%97%E6%97%8F%E5%8C%BB%E5%AD%A6

 


侗族医药学-诊病过程

 

    

1.问病:问病是侗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询问发病的经过、自觉症状。发病时的情况和发病原因,何时何地怎样发病,先病何处,后病何处,痛的程度是一般的疼痛还是痛的难忍,痛时出不出汗,痛的部位分头、颈、胸和肚脐上下及脚七大处。问病时必须掌握病变部位和原因。如因饮食过量,脐眼以下疼痛是犯谷米;脐眼以上疼痛是犯水、酒、鱼、肉;胸口疼痛是犯酒、肉和酸。侗医多以此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颜面望诊

2.望诊:望脸色、皮色。色泽分青、紫、白、红、黄。脸色青是冷病;脸色黄是潮病,或是虚弱病,或是犯男人、犯女人(房事过多);脸色紫是五劳七伤;脸色红是热病;脸色白是虚弱病。

3.摸审:摸头顶及皮肤发不发烧、有汗无汗、是冷病还是热病。如为外伤,摸其有无伤筋、断骨、错位、错缝。

4.切脉:侗医诊脉有八脉、两候。八脉为平和脉、粗脉、细脉、长脉、短脉、快脉、慢脉、空脉;两候为冷病、热病。

5.脉象主病:
平和脉:不大不小,脉来平和。平和脉是健康人的脉。
粗脉:脉来粗大有力,脉管大易于摸到。粗脉多为热病。
细脉:脉来细弱无力,不易摸到。表示虚弱病症。
长脉:脉来饱满而长,但又不快;脉力不大,脉管不粗。表示冷病和久病及劳病。
短脉:脉来很短,无力。表示热病初起,或热病将要脱体。
快脉:脉来有力很快。表示热病或出血过多的疾病。
慢脉:脉来很慢,深沉。表示久病或暗伤劳损多年。
此外,还有三出、三转、四八虎口脉。

6.治病原则:侗医是根据疾病发病的原因,疾病性质及诊断来确定治疗原则的。常用治则有
热病:眼药退火,搜风退火,热刮退火,洗擦退火。
冷病:发汗除寒,刮散寒气,熨热除寒。
水病:水多的眼药消水,发汗消水:缺水的补体补水,补血补水。
气病:补血顺气,补体排气,开导消气。
虚弱病:补体补血。
毒气病:补体排毒,消水排毒,顺气排毒。

http://www.hudong.com/wiki/%E4%BE%97%E6%97%8F%E5%8C%BB%E8%8D%AF%E5%AD%A6

回族医学

回族医学是中国传

 

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金元之际,回族医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与回族药物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专著。从《回回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等。 回族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疗法。回族民间偏方验方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药食同疗”、“寓药于食”,这与回人善烹调、喜精作食品有一定关系。如用麻油调入芒硝内服治疗便秘、食道炎、早期食道癌等,有通闭散结的作用,等等。

其中有不少名方,众所周知的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便是。苏合香丸中15味药就有13味是进口药,至今苏合香丸对于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症有明显疗效。其间,大食医家及学者功不可没。


回族医学-著名医著

   《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瑞竹堂经验方》等
http://www.hudong.com/wiki/%E5%9B%9E%E5%8C%BB

http://www.hudong.com/wiki/%E5%9B%9E%E6%97%8F%E5%8C%BB%E5%AD%A6

 


土家族医学-基本简介

    

从土家族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可分为秦汉时期及五代以来两个阶段。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了本能经验积累、初期医疗活动及巫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五代时期到“改土归流”前几百年间,其本还是实践知识的累积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医药体系。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人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病、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土家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可分成两大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或者内治法和外治法。土家医治疗疾病,主要用汗法、泻法、赶法、止法、补法、温法、清法等7种治疗方法,现将其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汗法:是开通汗窍、驱逐瘟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泻法:该法是驱逐体内结滞、通泄二便的一种治法。
·赶法:是祛除体内湿气、风气、气滞、血瘀的一种治疗方法。
·止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制止出血、遗尿、遗精、崩带、汗出不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是通过药物来滋补人体气血精,或补益三元脏器虚损的一种治法。它主要用于一切虚症。
·温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暖三元脏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泻清冷的内寒证。
·清法:是通过药物作用达到祛除三元脏器火毒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上7法,在土家族医学临床运用上非常灵活。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往往不是单一的方法所能适应,所以,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并提高治疗效果

http://www.hudong.com/wiki/%E5%9C%9F%E5%AE%B6%E6%97%8F%E5%8C%BB%E5%AD%A6

藏医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


 

藏医理论系统、完整,医学典籍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纪宇脱·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该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发育、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与治疗器械等等,内容极为丰富。后经历代藏族医师的修订、增补,特别是经11世纪宇脱的14世后代、新宇脱·云丹贡布的全面修订,成为现今流行的版本。宇脱·云丹贡布对藏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受到代代藏医和藏族人民群众的普遍尊敬,被列为“吐蕃九名医”之首,被称为“雪域医圣宇脱王”。 

 

http://www.hudong.com/wiki/%E8%97%8F%E5%8C%BB%E8%8D%AF

 

蒙医概况
      蒙医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在诊治疾病中具有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等特点。
蒙医基本理论
     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热之意。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就会发生各种温热病,如口苦、吐酸、神情狂躁等表现。“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了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http://www.hudong.com/wiki/%E7%91%B6%E6%97%8F%E5%8C%BB%E5%AD%A6


瑶族医学-基本简介

    

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许多方法疗效显著。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所以,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至今,瑶族中仍然是只有医生诊所,没有专门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对药物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瑶医不公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出很有研究。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传染,出是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医药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独特的民族风格。瑶族民间医生多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http://www.hudong.com/wiki/%E7%91%B6%E6%97%8F%E5%8C%BB%E5%AD%A6

维医

“艾扎”学说即器官学说。“艾扎”(汉译为器官)学说,是说明器官定义、种类和功能的学说。维医把体内的脑、心、肝、肺、脾、肾、胆、胃、食道、十二指肠、大肠、小肠、膀胱、子宫、血脉、管道、腺体、皮下脂肪、内脏脂肪、骨骼、脊髓、肌肉、筋肌、软骨、韧带、腱膜、腹膜、胸膜等,体外的皮肤、毛发、指甲、眼、耳、口、牙、舌、前阴、睾丸、后阴等都统称为器官。维医解剖学与现代医学解剖基本相同,但是对其生理学的论述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维医认为各器官均有与自己功能相应的特有气质。维医根据器官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分为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两大类。

http://zhongyi.wojk.net/minzu/weiyi/

 

壮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内容。壮医药不仅在历史上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广大壮族地区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是壮族地区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经过广大壮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壮医药在理论研究、诊疗方法以及壮药的发掘整理及应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壮医用药
     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 
     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医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还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 
http://www.hudong.com/wiki/%E5%A3%AE%E6%97%8F%E5%8C%BB%E5%AD%A6

 

傣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由1500多个组织和32种湿性液体所组成。《嘎牙山哈雅》一书中记载:人体由300块骨,50根筋,60根小筋(最细的有7000根),500万根头发,900万根毫毛,20片指甲,32颗牙齿,九大类肌肉,五脏、六腑、七官(双眼、双耳、双鼻孔、口)、九窍(七官加前后二阴),巴咱夯档哈(古傣语,现称夯塔档哈一即五蕴:色、识、受、想、行),塔都档细(简称“四塔”:风、火、水、土),暖(似细胞)等构成。说明傣族先民2000多年前对人体即有较深入的认识。

诊断方法:
一、四诊辨病二、四塔辨病


朝鲜族医学-辨象论治

    

朝鲜医学与许多传统医学一样,十分注重整体观念,但在具体辨病上,又有其独特之处。最为特异的就是它的“辨象论治”法,即按照某些特征,把人分为四象: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通过四方面的询问,获得全面的信息。
·朝医四象人
太阳人:脑颅起势壮盛,而腰围立势孤弱;容貌方圆;才干长于疏通,能于交遇;性情暴怒深哀;欲进而不欲退,龙之性,果断。
太阴人:脑颅起势孤弱,而腰围立势壮盛;形貌上宽下窄,肌肉坚实,气象俨然;才干长于成就,能于居处,厚重沉默,言寡;性情有浪乐深喜;欲静而不欲动,牛之性。
少阳人:胸襟之包势壮盛,膀胱之坐势孤弱;形貌唇颌浅薄,上盛下虚;才干长于刚武,能于事务,才气明敏;性情暴哀深怒;欲举而不欲措,马之性。
少阴人:膀胱之坐势壮盛,而胸襟之包势孤弱;形貌月形,肌肉浮软;才干长于庄重,能于党与;性情有浪喜深乐;欲处而不欲出,驴之性。

·朝医问病,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问健康及病态时的特征:健康时大小便形状、次数、出汗情况;病态时面色变化、大小便及饮水情况。
二问心理状态:平时心情如何?胆大还是胆小,自尊心强还是自卑感大?乐观还是悲观,对人同情还是嫉妒?性情如何?是否果断?是否有暴怒或急躁好动?社会交际如何?平时话多话少,是否默默寡言等。
三问摄身嗜好及药物史:及生活安逸与否,家庭观念如何,饮食嗜好及偏食、喜食、禁忌等,是否饮酒,曾服用何药,有何反应?
四问易感特异证:易感何病?有什么特异证?
朝医治病,通过辨认太少阴阳四类人,进行以上四方面的询问,从而初步断定病人患的是什么疾病、病情程度如何、将来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全面地搜集病人的信息,最终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http://www.hudong.com/wiki/%E6%9C%9D%E9%B2%9C%E6%97%8F%E5%8C%BB%E5%AD%A6

 


彝族医学

彝族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是清浊二气,天、地、人和各种事物都是由清浊二气产生的,因此清浊二气是彝医认识自然、了解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总纲。彝族有本民族文字,现在所能收集到的最早的彝族医药文献是写于明朝。彝医不仅重视治疗疾病,同时也强调预防疾病。养生和预防是彝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医在治疗上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靠口服,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酊剂。外治法包括外包、外敷、烧火、熏蒸、洗浴、割治、放血、针刺、拔罐、推拿按摩等。彝药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化学、自然土及水。彝医治疗注重实践,注重疗效,不死守一方,其文献记载内科疾病有38症,耳科疾病20症,妇科疾病11症,产科疾病28症,外科疾病16症,伤科疾病36症,五官科疾病22症。

 

http://www.hudong.com/wiki/%E5%BD%9D%E6%97%8F%E5%8C%BB%E5%AD%A6

 


道教医药学-正文

       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与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源流  古时巫、医不分。《世本》有“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的记载。《山海经·大荒西经》谓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上古巫师皆职司巫祝且兼有医识及养生术者,后称神仙方士。他们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养生术和其他方术,尔后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术,神仙方士亦衍化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