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南勋hoon:一个大学生党员的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5:26
 一个大学生党员的感想

在校大学生 笑风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1年07月01日 06:22 AM

  仿佛就在不久之前,整个社会还在忙着批评“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更是被惨不忍睹地贴上“脑残”的标签。可是一转眼间,这两代人已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这个国家的建设者及其后备力量。“80后”已是大学生的主要人群,“90”后也是大学校园中的生力军。

  更为发人深省的趋势是,这些“祖国的花朵”有相当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数据为证:近日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表示,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比上年增加9.4万名。

  作为这些大学生党员中的一员,我深切明白,此时此刻在全国高校之中,一定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正渴望加入党员队伍,一定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递交了一份份材料、满足了一个个要求、通过了一场场评议之后,终于获得党员这个新的政治身份。

  虽然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身价缩水程度与扩招的速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从全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而言,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还是勉强可以归入中国社会的“准精英”之列的。而且,成功入党的大学生,一般是成绩良好、“政治正确”且综合表现较出色者,有不少是担任学生领导职务,他们构成了大学里的主流“红色”人群。

  应该说,这符合“精英流动理论”。毕竟这些新鲜血液代表了高知识,更代表了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今天,党将优秀的大学生吸纳进它的队伍,也显得十分必要。

  不过,据我观察,想要在大学里成功入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花下大力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好表现、好人缘。好表现中,学习成绩自不必说,而如果能身居校园社团、尤其是学生会的领导职务,也可以挽回一些成绩上的劣势。好人缘方面,除了自己平时不要树敌太多外,在拉票的关键时刻,一些必要的“吃请”,也已被公认为理所应当。更有甚者,在一些院校,对入党名额的争夺已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候选人实施抹黑战略(smear campaign)相互揭丑,乃至直接在私下以武力解决,据我了解,也在现实中存在。

  如此激烈的举动,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当然是这个政治身份背后难以剥离的利益关系。如果要找一个相似的东西与之类比,那就应该是“户口”。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要想寻求体制的荫蔽,就要获得为体制所认同的身份印证,这是一个冷冰冰但却没有瑕疵的逻辑。要想进入“体制内”,党员身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为什么要寻求体制的荫蔽呢?思想层面上,今天的父母总是会教导子女,要努力成为“公家”的人,这意味着稳定,意味着体面,意味着安全;现实层面上,在党领导下的中国,公务员享有充足的保障,尤其是一些地方公务员的工作性价比之高,令人艳羡,于是年轻人趋之若鹜,也不足为怪。

  中国共产党本是一个注重“信仰认同”的组织,但上述的这种“利益导向”而非“精神导向”,让很多大学生的入党之旅变得类似于一场官场竞赛。在建党90周年大庆,全国一片红歌声和颂扬声中,我觉得也要对大学生的入党热潮有所反思。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党员发挥自己的能量,推进执政党的民主建设、改善党的治理,而不是放任他们过早沾染官僚习气、仅为个人的官场生涯蓄力,或许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期,它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也为自己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但今天的社会格局和校园中的入党压力,却让太多青年过早地精于算计、老于世故,直追暮气沉沉的“老干部”。如今,面对丛生的社会治理难题,面对利益诉求多元化的阶层分化现状,面对权力如何监督、民主如何推进等重大问题,我认为,学生党员群体也不应埋首于经营自己的“仕途”,而应积极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去。

  来源: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