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各大高中地址: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3:05

【幽翯引用】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2009-03-01 14:28:05|  分类: 传统文化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用

小亮 的 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文/戴东尼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约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崇尚单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于对“周礼”的维护,把黑、红、青、白、黄定为“正色”、“上色”,并把五色与仁、义、礼、智、信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黄帝之后至秦汉时期,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依水、火、木、金、土之顺序,分别对应黑、红、青、白、黄五色,选择各个朝代的色彩象征。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并与天道自然运行的五行法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还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及五行学说选择服饰的颜色。

汉代的皇帝认为汉代承秦朝之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又认为土胜水,土是黄颜色,于是服色尚黄。当时的星象学家还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黄色为土,象征中央;青色为木,象征东方;红色为火,象征南方;白色为金,象征西方;黑色为水,象征北方;又因为黄颜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最为贵,定为天子之服色。当时丞相佩有“金印紫绶”,也就是金黄色的印章和紫色的系印绶带,它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权力象征,这最初奠定了黄色与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黄色被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万多幅珍贵的壁画,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但不同时期的壁画色彩也是不同的。如北魏时期主要用红棕色,配以蓝、黑色。唐代则开始多用黄颜色,多彩多姿,明亮而华美,成为敦煌壁画中最辉煌的一页。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时,诸将给他披上黄袍,便代表拥立为帝,成为一国之君,可见当时人民对黄色的重视。

明清两朝,北京成为首府,黄色更成为皇家专用色彩,平民百姓不得以黄色为衣。“九五之尊”的皇帝,穿的是“黄袍”,坐的御车叫“黄屋”,走的路叫“黄道”,出巡用“黄旗”,包扎官印用黄色织物,故黄色引申为权力的象征。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居住,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登临北京景山俯瞰故宫,一片黄色琉璃瓦屋顶,宫殿前后安置的鎏金大铜缸、铜兽与之交相辉映,灿烂之极,至高无上。

其实,黄色原为佛家最常用之色,佛体被称为“金身”,寺庙用黄色,称为“金刹”,僧袍等一切装饰色都用黄色,佛像也以鎏金、漆金为贵,因为黄色自古被认为是天上的颜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代表着高层的众神,皇帝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治天下是“天”授予其的权力。所以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他只不过是“天子”,他不是天,他上面还有“天”来约束他,也就是说皇帝是有道德约束的,这种天道的约束,就是神权高于王权。他必须“奉天承运”,也就是秉承天意治理人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样才是“有道明君”。黄色被历代帝王所用,也代表了君权神授,无比神圣与尊贵。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天人合一”

文/戴东尼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念。道家始祖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早明确地把道和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秦汉时期的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告诉我们天、地、人,万事万物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汉经学家董仲舒明确地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份,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同时,人又是社会整体的一部份,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天是人道德规范的本源,天和人自然的合而为一。

古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也无不反映着“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它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就是其中之一。传世的中国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就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就是说只有认识和顺应天时、地利的自然规律,然后恰到好处地利用材料和工艺技术,才能达到优良的效果,这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工艺美术的“天人合一”之道。

深衣是一种典型的汉服,其特点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国传统美德。深衣的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容;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交领的右襟覆盖于左襟之上,也体现了右襟为阳在外,左襟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因此深衣的形制与剪裁,是半点更改不得的,这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而不流于粗俗,重内涵与实质的装饰精神。

云肩是从隋唐开始发展形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云肩的整体造型,打开来从平面看,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披在人的肩上,云肩上绣有的四季花果和四周垂吊着的绿色长穗交相辉映,人仿佛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包罗万象,耐人寻味。云肩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创意,体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和谐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价值。

有人说“天圆地方”按现在所谓的科学眼光看是不对的,天怎么会是圆的,地又怎么会是方的呢?其实,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学说并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讲的是一种道,一种规律,一种文化。天圆,代表的是天道圆容,讲究的是和谐、循环的规律;地方既如人道,讲究的是方正、中和,行为有规范,这才是“天圆地方”所表现的真正价值——“天人合一”。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

 

 

忘八旦和嫁乞随乞

 文/ 古光  
   一、忘八旦:而不是(王八蛋)

八旦:在古代是用八个字来规定做人的标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也叫八德。如果人忘了八旦或者缺少八德,那就不是一个标准的人了。另外这八个字第一个是“孝”字,所以说,“百行孝为先。”“五伦八德”中的八德也是这八个字。五伦:仁、智、义、礼、信。

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不是“无毒不丈夫”。

三、“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而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相传在宋朝年间有一个杨员外,员外有一个女儿叫杨秀英,有一天员外觉得自己财大家大业大,就高兴的说:“诸事由人不由命。”他女儿说:“不对,是由命不由人。”员外听了很生气,就说:“你真的认为由命吗?那明天我就把你嫁给街上要饭姓王的小子。”女儿说:“您随便,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员外后来真的把女儿嫁给那个讨饭的。嫁给王小子后,他们夫妻虽穷,可是夫妻和睦,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生了两个男孩,取名:金梁和玉柱。后来宋朝八千岁赵德芳访子,据说这个王小子就是赵德芳的儿子,小名叫“碗划”。就这样杨秀英夫妻被赵德芳接进京城。好一个由命不由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