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到安仁:作家当教授必须面对价值“互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24:34

作家当教授必须面对价值“互博”

(2011-07-04 20:05:22)转载 标签:

杂谈

     日前,著名作家阿来在四川社科院当硕士生导师带研究生,受到不少人关注。无独有偶,曾创作出《雍正王朝》等历史题材作品的河南著名作家二月河也刚刚接受聘任,出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而在今年3月,刘震云被聘为人大文学院教授。而早在三年前,阎连科被聘为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到大学任教的作家还有很多,比如,马原、梁晓声、阎连科、王安忆等等著名作家,现在都在大学授课。已经不写小说的马原说,如果以后写小说,那也是“马老师的一份副业”。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带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更是成为招生宣传亮点。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很多作家到大学,真不是去吃闲饭的,像马原、梁晓声等人都是直接调入大学成为彻底的职业教师。

  好作家太难得了,失去写作的那份静气,作家要想达到更高的文学境界,几乎不可能。可以想象,即便是到大学里做所谓的客座,也是要大费精力的,更何况,现在这些做了教授的作家也是要专门备课上课的。事实上,做了教授的作家也承认很影响创作。在我心中,阿来、马原、阎连科、王安忆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对这些作家当教授,我真的会有一种“不务正业”的痛惜感。

  当然,这样说,仅仅是以个体阅读者的身份。如果真要去厘清他们到底是做作家对社会贡献大,还是培养作家对社会贡献大,那就比较复杂了。我没能有幸听过马原的课,但以前很喜欢他的小说,现在读他的文艺理论也觉得很受益。比如他那本《小说密码》就让人很受益。想必,那些内容多少也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上。我相信大多数中文系学生都曾经有过当作家的梦想,我自己就是。遗憾的是,“大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在我看来,不是不培养,而是没能力培养。作家当教授,对于那些做着文学梦的年轻人来说,应是一种幸事。

  任何时候,年轻人有文学梦想,这都应该是好事,至少不应该是什么丢人的事。作家当教授,首先是应该传递的,就是对文学的热情与梦想,然后就是文学的价值与责任。比较遗憾的是,马原说他当教授是“因为小说已死”,“2000年后,进入一个精神生活不受重视、文学边缘化的商业时代,让我对小说的命运非常悲观。写小说对我不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我能理解马原对当下小说遭遇的时代困境感到无奈,但是,我更为悲哀与无奈的是,一个作家在自己失去对小说的理想与热情之后,却以教授别人相关技能与知识来作为职业,这又是怎样吊诡的逻辑呢?

  跳出这些个体选择背后种种利益因素,我觉得,作家做教授最值得关注的事,其实就是在这二者的身份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严重的价值分裂。不必讳言,在今天,大学行政化衙门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当前中国很多大学的教育在价值选择上缺乏多元化,价值观念逼仄单一,学校缺乏人文精神。这也导致很多通过应试教育模式走进大学的年轻人,严重缺乏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而人文、自由与独立,恰恰就应该成为文学最重要的价值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作家离开自己的写字台,走上大学的讲台,势必要应对价值碰撞这样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家要真正践行自己的文学价值,他们批判现实的精神与介入政治的勇气,就一定会碰上大学行政权力指导下的宣传教化,这时候,他们到底是勇敢碰撞,还是妥协退让,甚至是主动配合呢?

  今天的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缺乏批评现实的精神,缺乏直面时代积弊的担当,这已经是一种悲哀。诚然,这种悲哀与相关体制环境有着深刻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对作家来说,可以写不出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但绝不能讲出对不起这年时代年轻人的谎言,就像做新闻的人常聊以自慰“如果无法说出真话,但一定不能说假话”一样。这实际就意味着,做了教授的作家,在表达环境转变之后,必须在价值“互博”中做出一种勇敢选择,那就是传递真正自由独立的文学理念。做不到这一点,作家做教授,只是在给自己增添一份职业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