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漆每平方多少价格:“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无新闻价值的官意民意背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7:53
 近日,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群众反映,高楼镇副镇长卓光玉因受贿罪被法院一审判刑后依然分管镇上的工作。对此,灵璧县纪委表示未收到法院判决书。灵璧县法院则表示被告人卓光玉已经上诉。而高楼镇党委书记杨殿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建议记者“不要搞,2万元没多少钱”。(《江淮晨报》1月24日)

     “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有没有新闻价值?当老百姓对这一反常现象提出质疑时,官方给出了一个让整个社会都哑然的“答案”: “不要搞,2万元没多少钱”。也就是说,单一地从金钱的数量上看,官方不认为这是受贿,或者说即使是受贿也太少了,不值一提。那么,公众关心的问题是:到底受贿多少才值得“搞”?才有所谓的新闻价值?

          余家庆先生主编的《新闻学辞典》关于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就笔者对“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的判断来说,不仅具有明显的新闻价值,而且也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造成了伤害,如果说,这种现象没有新闻价值,在笔者看来,则是对社会的“二次伤害”。

          进一步说,仅仅从金钱上对“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没有正当性,也是对民意的熟视无睹,也是在制造“丑闻”。而那种所谓“保护干部”、“ 他不容易,也快退休了,过完年就换届了” 之类说辞,只能激起公众的反感,并且增加了“丑闻”的传播速度。事实上,从种种辩护中,公众不难发现当下社会中与官员权力伦理堕落相关的“丑闻生产机制”,而此前出现的众多官员“雷语”无不与此有关。

         丑闻是指公开传播的有关政治人物违反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社会公德或公众期望等不当行为的信息。在我国,地方官员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是经济参与人,另一方面又是政治参与人,关注政治晋升和政治前途。由此便造成了我国官员对上负责的为官之道。讨好领导,搞好与上级的关系,才能在任职、升迁中占到优势。这种状况造成了地方官员的丑事暴露后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捂,如何瞒上,如何不惊动上层,这种做法不仅是丑闻当事人的个人行为,也常常是整个地方政府的集体行为。这在 本则新闻中有着鲜明的表现,面对群众的疑问而地方政府再三回避乃至辩解和装糊涂的做法,都证明了这点。
 
         进一步说,“不要搞,2万元没多少钱”的观点之所以出笼,与地方官员对上负责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逻辑有着密切关联,而现实中常常出现的“地方控负”和经常迟报、瞒报或不报等陋习有关。
  
   “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在官方的眼中“无新闻价值”,这告诉了我们什么?笔者以为,一方面显现了官意和民意的背离和落差,另一方面,则是权力对丑闻暴露的阻碍力量。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阻碍力量的大小与官员的官阶高低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能量呈正比,官阶越大,其可以利用行政命令直接阻碍媒体报道,媒体就越不容易介入报道,媒体在此类丑闻生产中的主动性就越弱。现实中常常发生的通过上级干预报道或者乃至公权力明目张胆的“跨省追捕”都是明证。

       “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背后的丑闻生产机制,就当下社会来说,应引起重视,而如何对待“副镇长受贿获刑仍在任”无新闻价值背后的官意民意背离,则是绕不开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