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绳锯视频:听说中国迁都南阳···(是邓州的顶起)~~~~~~~~~~~~~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28:33
听说中国迁都南阳···(是邓州的顶起)~~~~~~~~~~~~~转载

新闻网页 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

进入贴吧 进入i贴吧 贴子搜索
吧内搜索 | 帮助
',1)">
百度贴吧 >邓州吧 > 浏览贴子
吧主:邓州玉麒麟不就起个名冰阳001
快速回复
切换到经典版
贴吧投诉
共有32篇贴子
12下一页尾页
听说中国迁都南阳···(是邓州的顶起)~~~~~~~~~~~~~转载

没事·玩
17位粉丝

1楼
金钻传奇发表日志:迁都势在必行。而从地理、人文、交通、经济等诸多方面看,南阳(及其和襄樊交界处)应该是中国新首都的理想位置。南阳是中国新首都的理想位置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存在着很多缺陷,在近年来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其主要的缺陷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北方缺水越来越严重。在北方维持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然后依靠从南方调水来维持生存无道理可言;
2. 北京的风沙逐年加剧,前景不容乐观;
3. 与首都功能无关的人口数量过于庞大,仅因为是首都,近一千万人需要全国人民来供养,无道理;
4. 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已经超过6环,再继续摊下去已无理智;
5. 北京的位置离北部边境过近、离海过近,万一局势紧张易受外敌要挟;历史上的八国联军、日本人、苏联人等均曾占领过或威胁过北京。
因此,继续把庞大的资金投入到北京去建设什么宜居城市,已在全国越来越多地激起疑惑或不满。继续维持北京的首都地位恐怕越来越难说是“和谐”。迁都势在必行。
而从地理、人文、交通、经济等诸多方面看,南阳(及其和襄樊交界处)应该是中国新首都的理想位置。
1. 南阳处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
秦岭-淮河的南北上气候、动植物、文化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分界,因此被一致公认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非常诡异的是,秦岭(及其余脉伏牛山)呈东西向相切于南阳盆地的北缘,而淮河则发源于南阳盆地东南角的桐柏山、然后正东奔大海而去。也就是说,秦岭、淮河是两条平行的、东西方向的直线,而南阳盆地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一个“内切圆”,换句话说,南阳盆地位于秦岭之南、淮河之北!
南阳的南北难分还有以下有趣的事实:
南阳盆地的水大致均流入唐河、白河、唐白河、汉水,最后而入长江,因此属于长江流域,南方;
南阳盆地主要出产小麦、苹果、枣、梨等,不产水稻、橘子,因此农作物属北方;
民风、民俗、口音等,属北方;
春秋战国时,南阳属楚,南方;
现在的行政区划,属河南,北方;
总之一句话,南阳正好处于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也就是说南阳盆地是上天有意恩赐的宜都之地!。
2. 南阳处于中国的东西分界线上;
中国有一个公认的南北分界线,但是却没有一个公认的东西分界线。开发西部和中部崛起这些说法,实际上一直没有严格的概念在内。
我认为中国的东西分界线应该是焦枝-枝柳铁路一线,其理由如下:
焦枝-枝柳铁路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其分割的东西两部分的国土面积大致相等;
沿焦枝-枝柳铁路线的东西两侧的经济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明显对立状态,有报道称是80%对20%;
沿焦枝-枝柳铁路线的东西两侧的人口密度呈东高西低的明显对立状态,有报道称是70%对30%;
南阳正好处于焦枝铁路线上。
也就是说南阳正好处于中国的南北、东西分界线的交点上。
3. 靠近汉水、丹江口水库
作为新首都,恐怕必须考虑200万人的人口规模。如此庞大的人口,其水资源以及其他能源的来源问题必须认真考虑。
很幸运,汉水是唯一一个最靠北边、水量充沛、基本未受污染的大江大河了。而且有现成的丹江口水库,库大水深,多年调节。不会再有比汉水更适合担此重任的河流了。
能源方面,南阳处于以火电为主的河南电网和以水电为主的湖北电网的交界处,顺汉水干流的上游有梯级开发的安康、石泉、丹江口等水电站,更有装机容量1820万kW的三峡电站近在200km开外。
4. 对外交通方便
南阳、襄樊两地,作为经济并不算非常落后的地区,已经初步具有了方便的对外交通:
铁路交通目前已有国家干线铁路焦枝、汉丹、襄渝、宁西等,在南阳及襄樊形成十字交叉;

2010-12-16 07:38
回复

没事·玩
17位粉丝

2楼
南阳到郑州、襄樊到武汉、南阳到襄樊、襄樊到宜昌等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
南阳到西安、信阳的高速公路已接近完成;
南阳和襄樊分别拥有一个小型的机场。
如果在该地区建设新首都,交通方面还有以下工作需要做:
建设新首都铁路客运站;统筹规划十堰、襄樊、南阳、新首都的综合铁路枢纽;
焦枝铁路的复线已完成,电气化应加快进行;汉丹铁路需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
建设新首都到京广铁路(信阳站)的铁路联络线、十堰经丹江口及新首都到南阳的联络线、襄樊到新首都及宁西铁路内乡站的联络线;
建设环新首都高速公路网以及到南阳、襄樊、十堰的联络线;
建设新首都大型机场;
建设新首都到南阳、襄樊、十堰的轻轨交通;
开展襄樊以下汉水干流的渠化、美化工程,确保在南水北调之后汉水的航运及生态环境。
5. 新首都的行政区域
新首都的行政区域可以有小、中、大三种思路。
小首都思路:在豫、鄂边界的邓州、老河口、丹江三个县级市内,选出3~5个乡镇,作为新首都的行政区域,而三市的其余部分均维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这个思路也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当年的思路。本方案的优点为:承继的现有居民少、负担轻;缺点:新首都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征地、现有居民的安置方向等,均受较大局限;
中首都思路:将邓州、老河口、丹江三个县级市整体划入新首都。由于该三市的现有总人口有260万左右,因此无疑会增加将来新首都的人口规模。但是,由于该三市原有经济底子不薄,因此作为卫星城存在,并不构成人口压力,反而有助于新首都的统一规划建设及居民安置。应该说本方案优于小首都思路;
大首都思路:将南阳、襄樊、十堰三个地级市整体划入新首都。该三市现有总人口有2000万左右。本思路将新首都规划中所有关联区域作为统一个行政体全部整合,应该说优势极大。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2000万规模的人口并不是很大,甚至小于目前的重庆市的3000万人口。从充分发挥首都圈的带动作用来看,大首都的方案极具优越性。
专家们公认,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应该是50个左右为最佳,目前的33个数量偏少,省的规模偏大。将15亿的总人口分为50个,合理的省级人口应该为3000万左右。新首都从人口大省河南及湖北挖过来2000万人口,应该说是合乎发展趋势的。
6.结束语
新首都的建设上顺天意,下得民心。
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建设新首都的财力物力已经具备。
政府高喊开发西部、中部崛起多年,也需要做出一些实际举动来了。
南阳雄踞祖国心脏,距北京、上海、广州大致相等,与西南、西北交通便利。
新首都的建设,南阳、襄樊、十堰人民幸甚,河南、湖北人民幸甚,全国人民亦幸甚。
2010-12-16 07:38
回复

无旧日月1
498位粉丝

3楼
貌似分析的也合理,不知能否实施?

2010-12-16 08:14
回复

没事·玩
17位粉丝

4楼
http://bbs.voc.com.cn/topic-36843-1-1.html
2010-12-16 08:21
回复

没事·玩
17位粉丝

6楼
从北魏孝武帝至金哀宗的历代统治者曾有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第一次:公元533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高欢将入洛阳,孝武帝有迁都荆州(治所穰城)、就荆州刺史贺拔胜以避高欢之意。帝与散骑侍郎柳庆私议,庆谓,关中金城千里,宇文泰忠诚奋发,劝武帝迁都长安,仗宇文泰之力以拒高欢之逼,进可以东向而制群雄,退可以闭关而固守天府。孝武帝乃消迁都荆州穰城(邓州)之意,始决计迁都长安。孝武帝西迁长安,是西魏始;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秋,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自原州(今宁夏回原)入寇,至于渭水北。有人献策,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以关中太富饶之故,焚毁长安,迁都他处,突厥之祸自息。高祖惧突厥,以为然,乃遣中书侍郎宇文仕及行山南,选襄、邓可居之地,迁都避难。秦王李世民竭力谏阻之,终而未行。
第三次:公元896年,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左谏议大夫、同中枢门下平章事、襄阳人朱朴上疏,议迁都襄、邓。朴言:“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时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依赵匡凝以自全,概以事由朱温之牵制而未成议。
第四次:公元1126年,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正月,金以大将斡离不、粘罕分两路入攻北宋,已破相州、浚州,将渡河,犯京师(汴梁)。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欲奉帝出逃襄、邓,钦宗亦以疆事益棘,欲幸襄、邓,以避金人之锋,并已命席益为京西安抚使、王庶为京西安抚副使。事为京师留守李纲驳之,出逃襄、邓之事乃止。十一月,金兵再至,钦宗手扎各道趣入卫。南道都总管张叔夜率兵自邓州至京城勤王。帝于安上门召见,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钦宗未遽答。明年,金掳徽、钦二帝北行,北宋止此。
第五次:公元1127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即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始此。高宗诏成都、京兆(今西安市)、襄阳、荆南(今湖北江陵)、江宁(今南京市)等府及邓、扬二州等地,储资粮,修城垒,以备巡幸。六月,金兵逼应天,更绕犯其东南,高宗欲移巡以避其锋,朝臣议论多处:以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为主的主张巡幸江宁府为上;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郑骧为主的主张巡幸长安;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巡幸邓州为上。纲谓:“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不然,中原非复我有,车驾还阙无期,天下势遂倾不复振矣。”郭伯恭《重修邓县志·文征录》收有李纲《议巡幸邓州札子》(节录),其文曰:“为今之计,纵未能行上策,以趋关中;莫若取其次策,以适襄、邓。襄阳近为李孝忠所据,虽已溃散,恐或残毁。(《宋史·高宗本纪》记有“金李彦仙,原名孝忠,字少严,宁州彭原,即今甘肃宁县西北人,建炎元年六月,曾寇襄阳,后反正,并于建炎四年抗金守陕州,城陷负伤死)。惟邓为可以备车驾之时巡。夫邓者古之南阳,光武之所兴也。西邻关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遣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货财;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要;有广土宽城,可以屯重兵。民风号为淳古,盗贼未尝侵犯。此诚天设以待陛下之临幸。事之机会不可失也。愿召守臣增修城池,漕臣储峙粮草,朝廷给降钱帛,广行应副,专遣使者以督其事。将来秋高六飞(古代帝王用六匹马驾车,故皇帝的车驾称“六飞”)起行,由陈州、蔡、唐以趋南阳,不过半月可过。天下之士知陛下之不忍弃中原也,河南之民知陛下之不远徙也,天下郡县知陛下之处中以临四方也,皆当心服而无解体之患。是一幸南阳(邓州)则三者皆得,一幸建康,三者皆失,利害安危之机在此一举,陛下何惮而不为也!?”奏上,诏以陕西宣抚使、知京兆府范致虚加观文殿学士,再徙知邓州(此为致虚第三次知邓州),修城池,缮宫室,输钱谷以实之。次年正月,帝在扬州,侍御史张浚奏:“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高宗终为宰相黄潜善等所左右而移幸东南。
2010-12-16 08:31
回复

没事·玩
17位粉丝

7楼
第六次,公元1232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蒙古军围金京师(汴梁),金哀宗拟借亲巡之名出外避逼。遣近侍局提点移刺粘古至原院判白华所居,问:事势至如此,计将安出?华奏曰:“四外援兵皆不可指拟,车驾当出就外兵,可留皇兄荆王使之监国。”于是亲巡之计乃决。何往?有言归德四面皆水可以自保,元帅猪儿等主之;有言可以入邓依武仙兵力者,丞相赛不,右司郎中白华、近侍局提点移刺粘古等主之。白华曰:“归德城虽坚,久而食尽,坐以待毙,决不可往。”入邓之路线:一为沿西山,走钧州、汝州、鲁山、南召、南阳、安臬而邓州;一为取陈、蔡路转邓州。明年,哀宗终于逃至归德,又逃蔡州,欲去邓州,宋、元联军围罕,哀宗自经死,国亡。
据上述六次迁都邓州之议,试作以下几点分析:
(1)六次之所以有迁都之议,共同的、直接的原因是避内或外敌之锋逼。消极的避敌之锋逼以图存,实是逃跑主义,当然,有的也有积极的目的——进图国之复兴。
(2)为了这个目的,选择迁都地点上,首要的一条是要有可以信赖的武力;其次,要有后方依托,可进可退的地势;再次,要有足以维持兵力的资储。这一些在当时的邓州基本上均是俱备的。从武力上说,第一次有贺拔胜,第三次有赵匡凝,第四次有张叔夜,第五次有范致虚,第六次有武仙。从形势上来说,邓州背依秦岭巴山,面向江淮,可以屯重兵,退可守,进可攻;依托关中和巴蜀两个“天府”,和一条江汉运漕大干线,有兵源,有粟资;尤为重要者,邓州实为中原,建都于邓,可以收天下民心。又像插敌胸一把尖刀,建都于前沿阵地,足以使敌寒心,而我无解体之患。
(3)有六次迁都邓州之议,而无一次得以实现,其原因要分次具体分析。第一次是北魏孝武帝元修在贺拔胜与宇文泰之间,正确地选择了后者。孝武帝迁都长安以后,迁都的目的达到了。至于北魏由此遂分为东、西魏,东魏又为高氏北齐所代,西魏又为宇文氏西周所代,这种孝武帝身后的历史发展,不可能是孝武帝其人在当时所能预料到的。第二次迁都之议,实同儿戏,幸而有李世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