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丝:福利性腐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28:33

福利性腐败

 福利性腐败——福利项目过多过滥公务员隐形腐

  败挑战福利改革
一个新词汇——“福利腐败”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焦点。“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将自己掌握的行业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

  目录

  福利性腐败-基本简介
  



  福利性腐败——各级部门的反应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某些现象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着,即便偶感不平,也不过是发一两句牢骚罢了,很少会从制度上去追究它们的合法性。譬如,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越过候诊室里的长龙不用挂号直接就找看病开药,看到某些人在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台上拿着个本本向列车员一显径直就迈上卧铺车厢,看到电力局的家属整日整夜地开着每月却只要出几十块钱电费,重点中学教师的小孩不用考试不用交“择校费”直接就可读本校,等等。

  我们可以将“福利腐败”的历史根源一直追寻到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社会福利体系,但那时的得利者群体相当庞大,可供分利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因此,还无法将腐败、垄断等概念和福利联系起来。福利一旦成为腐败,便意味着在不成熟市场体系运行下的行业垄断得以形成。

  “福利腐败”是转型时期的现象。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像一颗依附于体制的“”,慢慢地侵蚀它的肌体。

  福利性腐败-三部曲 [  ·第一部

  



  形象漫画——福利性的货币补贴首先,从经济体系的环境――社会来看,“福利腐败”破坏了公平准则,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按常理,社会福利应当是由全社会承当,用于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而不是给收入已经很高的垄断企业员工的。现在,垄断企业却利用公众给予它们的强势地位,将企业福利的成本转嫁于社会,这和“劫贫济富”没什么两样,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第二部

  其次,从宏观的经济主体——国家来看,“福利腐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场价甚至是无偿的,势必会使部分剩余福利进入市场流通,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例如,被炒卖和免票证、名额被倒卖便是常见于报端的投机倒把事件。“福利腐败”最大、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把国有资产、税收等全民财富以福利的名义转为个人财富。

  ·第三部  

  最后,从微观的经济个体――企业来看,“福利腐败”表面看是垄断企业本身得利,但实质上它们是在扼杀自身的活力,无异于“慢性自杀”。现在看来,垄断行业虽然臭名昭著,却丝毫也不减弱其在公众眼中“风光无限”的吸引力,可是,如果我们透过这层绮丽的薄纱,直入其内部,理性会让我们的良知触目惊心。这何尝不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活生生解读呢?一个不断将经营成本提高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也必然不断削弱,在垄断状态下,它可以转嫁给国家,一旦打破垄断,进入竞争状态,又将如何自存呢?

  铲除“福利腐败”,必须从根子上打破行业垄断。企业只有面临市场压力,才会主动去控制成本,才会有自发消除“福利腐败”动力。但是,鉴于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立法来形成对垄断企业的制度化约束,像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价格听证制度和专门针对垄断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出台,等等,都是刻不容缓的。

  福利性腐败-旅游引发
  旅游引发的福利性腐败

  



  福利性腐败——旅游引发2008年10月22日,贵州省的张先生到县商务局办事,谁知该局仅有一人值班,其他工作人员“倾巢旅游”去了,这源自德江县的一份文件,要求全县干部职工到“古城”旅游。

  乍一看,这又是政府的“红头文件”权力越位的表现。很多人对这种动辄就搬出“红头文件”的行为提出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懒政行为。但德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组织干部职工旅游采取的是一种行政主导下的特殊开发模式,让广大干部职工认识扶阳文化、宣传扶阳文化,旅游费用由各单位用福利待遇等方式支出。”

  看来组织职工旅游是由单位埋单。看看,多好的事,干部职工不仅能免费旅游,最后还能支持旅游开发。不过,这种旅游文件主导下的摊派旅游其实不过是种不折不扣的旅游福利而已。这种福利性的旅游舒服了干部职工,也“支持”了当地旅游经济,但实际上的埋单人却是没有机会得到这种福利旅游的普通纳税人。这其实是一种。不过因为没有明显的权钱交易,何况还有支持经济的名头,就很容易被人忽略。

  实际上,像这样以红头文件形式,让职工变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事例并不鲜见,很多相关的费用到最后也都是相关部门埋单,最终落得皆大欢喜。但它带来的对政府权威的削弱,对市场经济的胡乱干涉,都将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叫停权力“越位”的红头文件的同时,更应该遏制红头文件主导下的变相福利腐败,后者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福利性腐败-东窗事发 [
  招工亲子鉴定“鉴”出福利性腐败

  



  福利性腐败——集资房2008年10月8日,“接收职工子女,要看亲子鉴定”。铁路局桥工段劳动人事科日前一纸通知,让30多名职工郁闷了半个月。据了解,所以出台这样的通知,是因为“年年有人造假乱安插非直系亲属,出此下策也是被逼的”。

  这种“接班”性质的职工子女就业形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物,就是父母退休后,子女办理相关手续进入父母单位顶替空下来的名额,不过,后来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这种“接班”制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基本废除了。

  要不是因为部分职工不满“亲子鉴定”的内部发难,我们还真不知道原来部门居然现在还有如此特权,职工子女不用参加考试、专业不对口也可以接替父母工作,而且还是“铁老大”这样的单位。要知道,如今、就业都异常艰难,那些“职工子女”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不错的工作岗位,“亲子鉴定”的背后,是很多人造假安排非直系子女,这更说明了在某些部门依然存在赤裸裸的用人机制上的福利性腐败。

  这种用人机制上的福利性腐败其实和某些部门的集资建房、奖金发放等集体性腐败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在这种腐败中,没有明显的权钱交易的痕迹,受益的也都是单位内部职工,而且,在集体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对这种不当的既得利益提出质疑和批判。凡是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集体福利性腐败都能一路绿灯,而且,对于有关领导来说,这样搞还可以博得好名声,为自己以后的考核、升迁提供帮助。

  用人机制上的福利性腐败,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它不仅破坏了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招录机制和原则,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才难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还容易扭曲就业市场的价值观,引发大众的不满。其次,这种“近亲繁殖”的人才模式,将使人力资源建设远远跟不上市场要求,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力削弱,某些部门年年亏损和服务能力差、服务态度不佳的背后与这样的人才队伍建设紊乱是分不开的。

  用人机制上的福利性腐败不单单是这种安排内部职工子女就业,有的可能以诸如“同等条件下本单位子女优先”这样更隐蔽的方式进行。在就业难的今天,有关部门更是要努力实现就业公平,实现就业的机会均等。否则,招工先看“”的笑话还会一次次上演。

  福利性腐败-违规集资房
  违规集资房是福利性腐败

  



  福利性腐败——集资建房引发的热潮自2006年以来,因为房价上涨势头难抑,单位集资建房的呼声再起。尽管有关部门一再警示,但各地以“委托代建”“定向开发”等变相方式集资建房的现象仍然存在。

  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城市借行政新区搬迁之机,大规模配建党政机关人员住房,名义上借用了经济适用房政策。而事实上,不少党政已享受过“房改”优惠政策。沿海有个地级市在新区配建机关事业单位个人住房时,每人预先集资10万元,并承诺每平方米房价不高于2000元,户型面积多为150平方米左右。

  这个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玄机”:一方面,单位集资建房可充当经济适用房,能提高当地经济适用房比例,“改善住房供应结构”,这既符合地方政府加快新城开发的政绩需要,也迎合了地方应对国家楼市调控的需求。另一方面,集资建房者多为垄断型、权力型单位,因为变相延续福利分房,相关单位积极性很高。

  调查显示,目前单位集资房的内部销售价往往比市场价低三分之一。自2006年以来,机关单位集资建房占经济适用房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城市甚至达50%以上。

  关于单位集资建房,目前意见有两种:一种认为应有条件许可。一些专家说,鉴于房价过高,从多元化供应住房的角度看,可允许工矿区欠账较多的单位有条件集资建房,以解决困难职工的住房保障。但更多的专家认为应明令禁止。

  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说,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借经济适用房之名,违规或超标集资建房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福利性腐败”,同时使当地百姓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概率越来越低“一个官员贪污10万元可判重刑,而堂而皇之地多买一套大面积的政策性住房,所赚何止10万元。从某种程度上说,住房腐败是最大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