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县城地图:别再缠着我念状元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7:05

  后天开始,北京的高招录取工作就将正式开始。到时候,“状元”们究竟花落谁家估计又将成为新一轮的热点话题。

  每一年的全民高考狂欢,都是始于“写作文”,终于“状元归位”。

  2011年也不例外,尽管广州等地均明确表示不公布状元名单,教育部也再次重申各地不得炒作状元,然而高考查分日一到,各地状元便纷纷出炉,随之而来的仍是“例行公事”——铺天盖地的“状元秀”。

  状元经念了一遍又一遍,聚光灯下的状元们,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瞩目?在多年的状元崇拜之后,我们能不能放过状元?

  【状元说】痛并快乐着

  这几天,京城的状元们有了点“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在公众追逐状元经历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状元光环的背后,只是一个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一轮轮媒体轰炸之后,这些状元回归了原本的状态。毕竟,他们需要考后的放松和对今后人生的再次考量,而非一次次非自愿的经验“输出”。

  “我想说的话,基本都没说出来”

  梁倩(2011年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北京四中应届考生):

  这两三天真是接受了不少采访,都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说实在的,心情挺复杂的。要凭我自己的性格,我肯定觉得这些事特烦,然后手机关机,谁都别来找我。可我记得高一的时候,跟老师聊过这个问题,说如果有一天我当了状元,有机会出来说话的时候,还是应该站出来说点什么。没想到真的有这个机会,所以还是站出来接受采访了,不过接受采访之后,才发现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想说的话,基本都没说出来。

  我觉得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爱好,快乐地学习也可以得高分,不仅仅是那几个科目而已,就算在现有的高考体制下也能成功。不过到了接受采访的时候,我发现采访的人都有一个框架,说着说着我就被套进去了。比如我说平时练练搏击,他们就非要问练到几段了;我说弹弹钢琴,就非要问考没考级。其实我真的就只是玩玩,没想那么正经,结果让他们说得就变味儿了。让认识我的人一看,说这都不是你啊!我觉得我只是拼凑出的一个形象而已,是他们心中状元的形象。

  其实被人叫状元挺难受的。第一天刚刚知道分数的时候,我就被媒体拉来拉去,连饭也没得吃,真的特别累。看到网站为了争谁先采访都快打起来了,我心想:何必这样呢。都想出面帮着调解一下。这让我也了解到了社会的生存压力挺大。

  “接受采访,是为了报答学校”

  朱竹(2011年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应届考生):

  我从没有想过能当上状元,也没经历过这个场面,看到前两天采访那个架势,还真有点吓到了。

  我个人当然觉得没必要炒作状元,况且压根儿也没想到是自己,是媒体找到了学校,我想今天的成绩,自然跟学校分不开,所以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学校,也表达一下我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接受这些采访,是为了报答学校。这两天我跟我妈也商量过,除了学校方面安排的采访外,其他的一概不接,那种纯粹商业性质的活动,更不会去参加。

  其实比我强的同学有很多,高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大家不应该把这个看得太重。

  【老师说】 炒作状元无益学习

  近年来,各省市均陆续出台政策,雪藏高考状元的分数。实际上,北京市的状元也并无教育部门的肯定。每年高考状元的出现,都是媒体通过拼凑各中学最好成绩和其他途径获得。

  这样的状元究竟意义何在?长期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坦言,对于状元的追逐毫无意义。

  “状元是谁,都只是偶然的现象”

  叶长军(北京四中高三年级主任):

  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我们的原则是学校不跟进。如果学生自己愿意,从成长收获的角度谈一谈未尝不可。但我想没有必要炒作这件事情。

  我们学校向来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旋律,高一进校,我们就会让学生们做自己的人生规划,设计自己的一生。我们看重的是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能够有什么样的发展,学校能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而非是多少分数。正所谓先做人后做学问,人做好了,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达成的,而成绩是水到渠成的。

  我觉得状元是谁,都只是偶然的现象,一分两分之间的差距,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四中每一次考试,前100名中几乎有一半都要更换。

  况且我们说,每年我们出这么多状元,可为什么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师?为什么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社会中追逐状元的现象,是浮躁的体现,对于学生发展并没有益处。

  “学生今后的发展,还要看综合实力”

  刘秀清(人大附中高三理科实验班班主任,2011年北京市理科第一名梁思齐便出于此班):

  我们当然不会突出谁是状元的问题,只不过社会这么关注这个东西,大家既然来问到了,我们就带着学生出来说一说。至于谁是状元,其实只是运气而已,没有太大的差别。今年我们两个学生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出去,这其实已经说明孩子对状元这个事情的态度了。

  就我所知,我们家长对于状元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的,我带了好几届学生,大家的观念也在进步,学生今后的发展,还要看综合实力,而非是高考的成绩。我想这样的态度是比较好的。

  【专家说】 状元炒作根在哪儿

  事实上,状元拒绝炒作并非没有先例,2008年,来自北京市四中的文科第一名丁艺莎,便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成为少有的神秘状元。

  不过更多的状元和高分考生仍难逃热炒的怪圈,据《山东商报》报道,推荐高分学生上“北清”甚至被某些地方政府当做政绩。那么,在状元炒作的背后,根源到底在何处?

  “高考热度不降,热炒状元难凉”

  王旭明(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

  状元的利益链涉及各个方面。首先状元所在的学校,为了宣传自己的教学质量,当然不会愿意不公开;状元的父母,毕竟这是件好事,光宗耀祖的事情,恐怕也不会愿意不公开。可以说,与状元相关的绝大部分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物质利益,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利益,使得他们有公开状元的动机。因此说我们想不炒作状元,这个恐怕是个很难的事情。

  而且我觉得,即使禁止炒作状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现在是高考热度不降,热炒状元难凉。想要让状元热退烧,就要更深入地发掘这个问题。难道炒作状元的那些人不知道状元不能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们还是乐此不疲?说到底还是高考热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成才的立交桥,而非独木桥。现在的学生只有高考一条路,不挤塌这座桥,有什么办法?所以我觉得要改变这种热炒,就要内外双管齐下,内要改变高考唯成绩论的制度,外要改变独木桥的现状。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炒作状元的问题也很难解决。

  [攻略]

  人人都能当“状元”

  如果你没有当上状元的实力与运气,至少你可以在家想象一下被媒体围绕的阵势。反正众多状元的采访都是千篇一律,只要掌握下面的回答技巧,你也可以当上一名“合格”的状元。

  问题1:得知自己当上状元,心情如何?

  标准答案: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点在于“淡定”。一名成绩优异的考生,平日里往往拥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对于分数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心里很激动”、“我都哭了”之类的回答,绝对不会在这里出现。“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什么都没有想”这样的回答,更符合一个状元的心境。

  同时,在家中等待分数公布,也不是一个标准状元的行为。你得知自己成为状元的地点,最好是一个与学习毫不相干的场景,如正在与朋友吃饭、与家人出游等。

  当然,为了表达你的谦虚,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后,最好还是说一句:“当上状元,我还是很高兴的。”

  问题2:平时的爱好是什么?

  标准答案:

  几乎在所有的状元访谈中,这个问题都会被提及。拥有几项合理的爱好,是一个状元的必需。需要注意的是,你回答的爱好,最好与学习拥有某种微妙但不直白的联系,如喜好“钢琴”、“古筝”等乐器便是此类。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男状元,喜好一项运动可以避免你书呆子的形象。即便你架着厚度不小的眼镜,你仍然可以说足球或篮球是你最喜爱的运动,最好担当的位置是前锋(显示进取心)或者控卫(智慧的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爱好是电子竞技或者棋牌类游戏,最好还是不要说出口的好(围棋不在此列),因为这样的爱好只会起到反效果,还会让人怀疑你作为状元的真实性。

  问题3:最想学习什么专业?

  标准答案:

  严格说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专业的选择因人而异。但是“经管、金融”绝非最好的选择。虽然有媒体报道,绝大多数状元心仪此类专业,可在媒体面前,给出这样的答案,容易被扣上功利的帽子。因此还是回答“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才显得更加理想远大。照此逻辑,“生物”、“医学”也是不错的答案。

  与此同时,“机械”、“材料”等学科,基本是状元选择专业的“禁区”,尽管基础工业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不过作为一名状元,选择这样的专业,就显得有些落后于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