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绒布料价格:谁愿意去老年公寓 社会养老机构尚需完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37:35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何苗 姚阿珊 苏度 如何让老年人心甘情愿接受“社会养老”,关键是如何给他们“情感补偿”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何苗、姚阿珊、记者苏度报道 “我真的不是不孝顺,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把他)送到这里来。”在北京一家老年关怀医院,一个中年人这样对院方说。他送老人来是因为老人有点糊涂,在家里经常把煤气打开就忘了关,把水拧开也忘了关,实在是太危险,有保姆也不行。 即使老人还没老到、病到住院的地步,也把老人送出家门交给社会养老,这在前两年还有争议,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一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采访一些“城市白领”时,得到以下一些回答: “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陪老人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少,父母在家,也和看不到我们一样,非常孤独,到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养老,可以消解这份孤独。” “社会的养老机构都有医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们治病,我最看重这点。” “现在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与我们相差越来越大,大家在一起总会有矛盾,到外面养老,我们定期去看,有了距离,我们的关系反倒很融洽。” 实际上,以上所说的社会养老已成为某种趋势,中国老龄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目前中国养老方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走出家门,与同龄老人共度晚年。社会养老成为中国社会养老的主要方式,也只是一个条件和时间的问题了。而近日国务院举办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也确立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 谁愿意去老年公寓 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是否已经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北京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已建有相当数量的老年公寓和福利院,市政府也准备投资兴建更多的老年公寓。 一般来说,现在的社会福利院主要接收孤寡老人、部分港、澳、台、归国侨胞老人以及各种老年性疾病患者等。但现在入住福利院的大部分都是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一般情况都是因为子女工作很忙或是在国外工作,很难照料他们,所以把他们送到福利院。现在福利院还为满足一部分老人“双家式养老”的需求开设了日托服务,即白天在福利院度过,晚上回家睡觉。 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人确实多了起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这样一些老人: 宋老先生,83岁,退休会计师,现在他和老伴选择单独居住。但是和子女住得很近,按照他的说法是“一碗汤”的距离,他认为老年公寓这种养老方式应该是老年人养老很好的选择,可以得到专业的照顾和护理。他们早就做好了打算,等年纪再大一些,就会一起去老年公寓颐养天年。 吴大妈的情况有点特殊,52岁却已头发花白,她没有工作,又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平时花销很大。她虽然有两个女儿,但女儿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她和老伴的衣食住行和所有医药费都要靠老伴每月15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过得很拮据。她很想去老年公寓养老,但觉得经济上难以支持。 但也有老人无法接受这一点,比如杨大爷和杨大妈。他们两人是哈尔滨退休工人,儿子是白领,在北京工作,老人从工厂退休后来到北京照顾儿子的生活,并在北京买房定居,他们坚决反对机构养老。二人认为把孩子们辛苦养大就是让他们养老送终。如果子女将老人送到老年公寓一类的机构就是不孝,应该受到社会谴责。 对此,一些老年公寓和福利院提出的办法是:重视情感补偿。北京的松堂关怀医院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们让志愿者充当情感补偿的角色,他们对志愿者采取“开放”态度,欢迎随时来,而且人员不限,并且在每个房间外的墙壁上都挂上提示牌,说明哪个老人能聊天,哪个喜欢安静,哪个不能说话,并且联系许多高校同学来这里演出。在这里的老人平时和志愿者说说笑笑,周末再和子女聚会。就这样日久生情,有一位老人在松堂关怀医院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女儿想接她回去她都不走。她说,回到家我就一个人,在这里我有数不清的年轻朋友。 社会养老机构尚需完善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年福利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老年活动场所,使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区、县老龄办事机构人员少,缺少经费,老龄工作机构还不够完善,不够有力。据北京市某福利院介绍,现在义工还是很缺乏,义工的流动性很大,不能很稳定地保证人数。 全国老龄办日前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04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亿4千万。据预测,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21世纪下半叶,这些老人的幸福,不但依托在儿女身上,更依托在社会这个大“托老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