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国际度假区:与时俱进?坦诚开放?独具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06:42
与时俱进 坦诚开放 独具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国际研讨会观点摘编 2011年07月04日07: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与时俱进 坦诚开放 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图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国际研讨会现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期两天的由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国际研讨会不久前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会上,与会中外代表围绕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体现出三项共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政党。

  干了三件大事

  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符合本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赢得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致力于建设一个善于学习的党,一个民主团结的党,一个改革创新的党,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党,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党和政党组织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从中借鉴治国治党经验,受益匪浅。中国共产党期待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更加宽广的渠道,与世界各国进一步开展对话与合作,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共创未来。

  沈大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项目主任):中国共产党在过去90年里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取得非凡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用这样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这既要归功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

  完善政党制度

  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共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些重要、基本和长期的挑战,这其中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统一、处理好和平发展问题以及推进党的建设等。综观党的90年历史,中共未来有能力一如既往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实现既定目标。

  潘 维(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政治在治理上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和道义,需要由一个先进的执政集团管理国家,执政集团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通过“绩优制”维系的先进组织,以及崇尚“民本主义”的先进思想。作为一个政治上高度统一的先进执政集团,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政治传统,组织上依旧实行“绩优制”,思想上依然强调“民本主义”,其执政地位具备传统文化的正当性。同时,中共与传统的儒门执政理念存在三大差异:一是执政目标从儒家的“天下太平”上升为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二是拥有民主集中制这一严密的组织纪律手段;三是创建了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群众路线。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前东欧国家政党的本质区别。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共在中国成功建立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开放型政党制度:一是推行了领导人任期制,有效防止了专制及滥用权力;二是确立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加快了官员流动速度,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三是实现了政策有序调整。未来,中共将沿着过去数十年确立的党建模式继续发展:一是建设开放型政党。中共是世界上唯一向所有社会和利益群体开放政治进程的共产党,通过内部多元化实现党本身的开放,将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吸收进来并体现其利益。这既是继承中国古代开放政治传统的结果,也是中共从依靠特定阶级和阶层的革命党向依靠全体阶层的执政党转变的需要。二是促进英才竞争。竞争以开放为前提,并非单指西式民主选举,而是将传统的选拔制与西方选举制相结合。狭隘的选举制并不能保证优进劣退,美、日等西方国家也高度重视选拔制。三是扩大公共参与。参与必须以竞争为前提,没有竞争就没有参与。公共参与不仅体现在竞选过程中,还需要以完善的法治为依托。

  决策科学民主

  田培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副局长):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民主决策机制,如建立全方位的民情“晴雨表”了解民意,制定严格的决策规范集思广益,健全刚性的监督机制强化责任约束。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产生过程,是我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的过程。毋庸讳言,我党民主决策尚有不完善之处,正在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李 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不同国家民主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在当代中国,发展党内民主不失为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选择,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中共在党内建立有效的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则将党内民主上升到党的生命和事关党能否保持执政地位的高度。近年来,中共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例如:中央委员会已由差额选举产生;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实行票决制,而不是由党委主要负责人说了算;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领导干部同一职位连任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退休年龄设置了上限,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这些体制保证了党内选拔领导干部过程的连续性和公平性,而且使中国政治精英替换非常迅速。

  狄忠蒲(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凸显了中共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而进行自我调整的努力。近年来,中共在努力提高地方执政水平、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着力应对挑战,着力提高预算编制过程的透明度,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民主。大力推行医疗、教育、住房、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改革,人们一旦不必为医疗和退休节衣缩食,就可以更加放心地消费,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向内陆地区倾斜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改进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技术工人和专家。通过设置高薪岗位、改善科研环境,增加国家补助等方式吸引海外青年人才回国创业。为鼓励消费,政府启动了鼓励家电下乡等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使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上述措施使党在人民中间始终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民众对地方政府施政有不满意的地方,改善公共服务的政策落实情况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有可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中共都需要妥善应对。

  加强廉政建设

  高永中(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所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不断深化,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效: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进一步扩大民主,广泛引入竞争机制;干部考核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干部交流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经常化轨道,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不断加强,对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发挥了积极作用;着力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

  柏思德(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西方的中国问题研究者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中国政治中的利益冲突、变革以及运转失灵等因素方面,但实际上,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仍在正常运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共完备的组织架构和权力体系,说明政治精英和干部群体作为中国组织和权力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务实有效的。同过去相比,当前中国干部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平均年龄也有所降低,年龄和学历已成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考虑因素。中共近年来吸收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的做法也值得肯定。同西方人事管理和选举制度相比,中国实行的是一套选贤任能的领导人产生制度,有其独特优势。中国没有必要照搬西方做法,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治理方式。

  刘 硕(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重视机构建设,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了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制化、规范化;重视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在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廉洁理念教育;注重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重视发挥科技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中的作用,运用“制度+科技”方式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始终坚持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依纪依法查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腐败行为,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一贯主张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注重实效的原则下,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反腐败合作与交流。我们党对于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是清醒的,今后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新的实效。

  富有全球视野

  孔根红(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一个开放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把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未来将以更加自觉、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推进并参与国际合作。

  沈大伟: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品质和坦诚开放胸襟的生动体现。在国外,研究中共并非易事,西方学者对中共的了解往往是片面和不完整的。此次研讨会涉及议题广泛而有深度,与会代表准备充分、极具专业水准、讨论积极而热烈。外方代表通过同中方广泛深入的交流,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获益良多。我们愿意严肃客观地向西方媒体、政界、公众介绍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刘结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和专家学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意识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工作和治国理政实践,对于了解中国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际媒体、智库和学者日益重视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不仅密切关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等重大活动,还迫切希望以各种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我们党的政策理念、建设工作和执政成就。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外国政党治党治国经验教训,并向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准确地介绍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加深相互了解和政治信任,减少误解和分歧,而向外界全面、客观地介绍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工作,在当前更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此次研讨会,中外与会者的发言中体现出三项共识: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政党;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政党;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政党。这些成果必将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

  坚持理论创新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建党90年来思想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中共不仅提出了近现代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而且带领中国人民逐一实现这些目标,并向最新的目标前进。第二,中国共产党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坚强的党。中共虽历经各种考验,却能始终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意志,全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为人民奋斗的精神。第三,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这些党员无论是没有文化的贫苦农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都忠诚于党的事业。通过普通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中共团结起广大的人民群众,极大地改变了国家和社会面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方面面对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是:第一,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共执政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这要求领导层的决策必须更加科学和协调,不能出现重大失误。如何进一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纠错机制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第二,长期执政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党的干部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又保持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共执政的合法性。第三,在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们的利益和思想趋于多元化,普通党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边群众,仍是一个日益重要的新课题。

  克里·布朗(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意识形态对中共而言极其重要,既是中共赖以存在的世界观基础,又构成其执政合法性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个人与国家关系发生的新变化也为中共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创造共识带来了挑战。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选民基础”包括所有社会群体,从上百万高度国际化的海归人士到同全球投资体系有着紧密联系的商业精英,从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到希望从经济改革中获得更大利益分配的农民和农民工,所有的社会阶层都渴望在中共传达的信息中感受到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有鉴于此,新时期中共的思想建设旨在增强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满足其诉求表达和扩大社会活动空间的需求。

  陈 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有三层内容,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新的实践,怎么搞,只有依靠人民探索,而出现的新问题,又必须拿出说法。比如,当年农民搞包产到户,该不该,有争论。中央必须表态,人民群众也非常渴望有新的理论政策来说明他们干得对不对。所以,邓小平在1980年5月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邓小平理论就是这样根据实践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0多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问题又来了,许多党员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明显多样化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多样化。人们就要问,中国共产党到底代表谁?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党怎样才能巩固和扩大其社会基础。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应运而生。2002年十六大,中国共产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可是刚刚开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非典”疫情突然袭来并在全国蔓延,这就一下子把多年来人们已经警惕的思考,推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要的全面小康,其全面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要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等,这些问题一汇合,“科学发展观”自然就非提出来不可。总之,现实促使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而我们党在这一过程中也懂得了三句话:没有一种固定和静止的理论会永远切合现实;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成功的现实辩论;没有一种科学的理论创新不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清醒应对挑战

  李 成:中国在过去30年间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但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环境恶化、老龄化、医疗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风险和挑战。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

  狄忠蒲:中共近年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但由于基层还存在腐败、下岗、土地强征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地方官员往往承受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工人工资和福利的提高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这些都需要妥善应对。

  克里·布朗: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群体结构的重组,使社会冲突呈现新的形式,这为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创造新的共识带来挑战。中共要想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创造新的认同感,就必须照顾他们对表达观点和获得社会活动空间的需要,下大气力处理好同新兴社会阶层的关系。

  郑永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政治开放进程的加快,但中国目前政治开放程度依然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削弱了党内民主的作用并影响到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未来,继续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型政党,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也符合现代政治的开放精神。

  本版图文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提供
(责任编辑:赵健)